- 首页
- 集藏
- 四库别集
- 四忆堂诗集校笺
四忆堂诗集校笺
《文献通考河南府》又云:“河南府,盖周之旧都。昔武王克殷,定鼎于郏鄏至成王营成周卜涧水西、水东而宅洛邑,是为王城”。
④“半接三秦汉帝宫”,“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秦关中之地,故称。陕州以西召公所治之“陕西”,与“三秦”即关中地区相接故云“半接”。
⑤“乃眷元戎来作镇”,“乃眷”,《诗经大雅皇矣》:“乃眷西顾。”“元戎”,高第。此言被皇帝眷顾信赖的元帅高第,亲自坐镇洛阳。
“天府”,周代官名,属春官,掌管祖庙之保藏。凡民数之册,邦国的盟书,狱讼之籍,皆登于天府。“府”即藏物之所。后泛指朝廷的仓库(府库)。《晋书陶侃传》:“珍奇宝货,富于天府。”
“职贡”,《左传》僖公五年:“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藩属之国以时人贡曰职贡。
“会同”,周制诸侯拜谒(朝见)天子曰会同。《诗经小雅车攻》:“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传》:“言诸侯来会也。”“时见曰会,殷(众)见曰同。”《正义》曰:“言(周)宣王之至东都(洛
阳),四方诸侯驾彼四牡之马而来(朝见)。”按:此句中之“洛阳”,强善本作“金墉”。“金墉”,在洛阳东北,亦代指洛阳。
别徐大邻唐
吴越三千里,江湖一再游。逢人惟短鬓,纵意有孤舟。远火霜林岸,危星驿戍楼。永言谢知己,回首叹淹留。
笺注:
①“徐大邻唐”,侯方域雪苑六子社友。《商丘县志》卷九:“徐邻唐,字迩黄,本金陵人,大父某儒官,官于宋,遂家商丘。少颖敏,而荡轶不羁。既乃折节读书,动止一循礼法,饩于庠。侯方域、贾开宗辈重其文,与之结六子社,声望鹊起,门弟子日益进。”此诗作于清顺治九年九月底。是月,《壮悔堂文集》初成,徐邻唐为作《壮悔堂集序》。月底方域南游,此诗为方域留别之作。
②“吴越”,侯方域计画南游的江苏、浙江一带地区。
③“短鬓”,杜甫《春望》诗:“白发搔更短。”
④“危星”,与上句“远火”相对,“远”、“危”皆应为形容词,故“危星”意为高星。上句写远景,本句写高处。
⑤“永言”,犹言长歌。《书经舜典》:“诗言志,歌永言。”《传》:“谓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
“淹留”,滞留,停留。
再别宋二荦
尽此一杯酒,诘朝赋远游。客中过旧国,岁晚付轻舟。橘柚红渔浦,星辰白蜃楼。怀人殊漭瀁②,不敢更淹留。
校记:
[一]强善本题下多“即用前韵”四字。
[二“诘”强善本作“来”。
笺注:
①“宋荦”字牧仲,方域雪苑六子社友,详《壮悔堂文集》卷三《与宋牧仲公子书》笺注。观诗意本诗似作于顺治九年南游时。
②漭瀁 ,水广大貌,此喻怀人之思绪。
四兄事雪后却寄
郭西田畔老,何事白门行②?,平世无冤狱,还家有更生。
旧游桃叶渡,即次石头城。阅历十年尽,慎休作意
鸣。
校记:
[一“十”,强善本作“频”。
二]“慎休”,强善本作“无为”。
笺注:
①“四兄”,侯方岳。详前卷三《四兄至》诗笺注。方岳于清顺治八年曾被清政府逮北京下狱,顺治九年九月才获释。此诗为方域即将南游,得四兄被昭雪消息,寄往北京的一首诗。李敏修《中州先哲传》卷二十三《侯方岩传》:“兄方岳逮京师下狱,对薄不能白,破家以赎,又不足,方岩私市己产数千金为求脱,乃出。当方岳之下理也,仆客皆散去,方岩常侍左右效奔走,岁余如一日。孟县薛所蕴时在内院,方岩力求缓颊。每接见,执仆礼甚恭,所蕴不知为方岩也。方岳即免,入谢,所蕴为言前价(音介,意仆人)忠勤难得。方岳曰:‘无也;居恒来者弟方岩耳!’所蕴大惊,邀见,为再拜泣下。方岳死,方岩恤其家,又刻其诗”。
②“白门”,南朝宋之都城建康西门。西方金,金气白,故云。此代指金陵(建康),即今南京市。
③“平世”,政治清明之世。《孟子难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④“桃叶渡”,在今南京市秦淮河畔,相传因晋王献之在此歌送其妾桃叶而得名。《清一统志江宁府》三:“桃叶渡:张敦颐《六朝事迹》:在县南一里秦淮口。《通志》:在江宁县秦淮、青谿合流处。”此亦代指南京。方域明崇祯十二年和十五至十七年九月流寓南京秦淮河畔。
“石头城”,余宾硕《金陵览古石头城》:“自龙江关循城而西,又南迳清凉门(今呼旱西门),悬厓孤竦,虎牙乘立,古之石头城也。汉建安中,孙权自京口徙治秣陵,始城石头,地形险固,为江岸必争之地。”此指南京。
“阅历十年尽”以下二句,方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贡于朝,除桃源令,未几遇乱弃官。至清顺治九年(已整十年。贾开宗等评曰:“诗贵练字,每一二字练,便觉全首精采,如结句中‘休’字是也。”
再过宜兴赠陈四丈贞慧
八载宜兴道,重登百尺楼。江山开笑面,图史秘林丘。南浦芙蓉老,夕阳菡萏秋。相逢一杯酒,华发各盈头。
校记:
[一“宜兴”,强善本作“荆溪”。
[二“夕”,强善本作“残”;资灿本作“斜”。
笺注:
①“陈四丈贞慧”,陈贞慧,字定生,明末四公子之一,方域挚友。详《壮悔堂文集》卷一《秋园杂佩序》、卷二《赠陈郎序》及其笺注。此诗作于顺治九年九月底。
②“八载宜兴道”,方域于顺治二年正月,在宜兴被阮大铖所逮,至顺治九年九月再游宜兴,中间已隔八年。参见《壮悔堂文集》卷二《赠陈郎序》。
③“菡萏”,即芙蓉,荷花。“菡萏秋”即“芙蓉老”。侯方域九月底至宜兴,正值秋末。写景,亦以喻人。
示顾孝廉宸
每向梁溪忆盍簪,直凭秋水到江南。十年相见无劳问,京国风尘过已谙。
笺注:①“顾孝廉宸”,顾宸,字修远,号辟疆,无锡人。详《壮悔堂文集》卷二《顾修远辟疆园集序》笺注。此诗作于顺治九年九月底,作者南访,途经无锡时所作。
②“每向梁溪忆盍簪”“梁溪”,《清一统志常州府》:“梁溪,在无锡县西门外,源出惠山。相传古溪极隘,梁大同中重浚,故名。”此代指无锡。“盍簪”,谓聚合之疾速也。后人每引此以言友朋之聚会。《易豫》:‘疑,朋盍簪。”注:“盍,合也;簪,疾也。”疏:群朋合聚而疾来也。”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二《杜位宅守岁》:“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杜诗详注》云:“程传则解‘簪’为‘聚’。”
③“京国”,指南京。南京为明朝旧都,南明弘光帝亦都于此。
赠观察原公
巍峨开府锁烟皋,南顾长城属节旄。海气三山晴不动,江波万里月还高。风人记事多银管,揖客投诗重木桃。忝窃通家陪趋走,几回搔首愧霜毛。
校记:
[一]“陪趋走强善本作“陪杖履”,资灿本作“数陪从”。
笺注:
①“观察”,清梁章钜《称谓录》卷二十一《各道观察》:“按前代所置观察使盖节度使以下之通称。有承宣之名者与布政使同,有黜陟之名者与按察使同。我朝始定于藩臬之下设巡守各道,而观察之称专属于各道矣。”“原公”,未详。此诗作于顺治九年九月底。时方域游江阴,下榻原观察署中,原氏与方域有通家之谊。
②“风人记事多银管”,“风人”,古采诗官采四方歌谣以观民风,故谓所采诗为风,诗人谓风人。曹植《曹子建集》卷八《求通亲亲表》:“是以雍雍穆穆,风人咏之。”。“银管”,谓笔也。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十三
《薛涛笺》诗之一:“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太平广记》卷二百引孙光宪《北梦琐言》:“笔有三品,或以金银雕饰,或用斑竹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清粹者,用银管书之;文章赡丽者;以斑竹管书之。”
③“揖客投诗重木桃”,《诗经卫风木瓜》之二章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小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服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全唐诗》卷二百三九钱起《重赠赵给事》:“能迂驺驭寻蜗舍,不惜瑶华报木桃。”
④“霜毛”,年老发白也。
宴原观察生日席上作
暇日开筵赋客题,枌榆旧国自关西。崤灵风雨参墟远,华气盘纡鬼宿低。伎出秦声闻击缶,珠明汉阁坐悬藜澄江本是烽烟地,须放笙歌厌鼓颦
校记:
一一]强善本诗题无“宴”字。
笺注:
①此诗与前诗作于同时。
②“枌榆旧国自关西”,“枌榆”,汉高祖故乡里社名。《史记封禅书》:“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后泛指故乡。《南齐书沈文季传》:“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岂如明府亡国失土,不谙枌榆。”“关西”,函谷关以西。此言原观察故乡为关西即今陕西省。
③“崤灵风雨参墟远”,“崤”,崤山,又名嵚崟山,在河南省洛宁县北。山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为古代军事要地。“参墟”,参星之分野,当春秋时之晋国地域(山西、河北、河南之大部)。《左传》昭公十五年:“唐叔受之,以处参虚。”杜预注:“参虚,实沈之次,晋之分野。”孔颖达疏:“实沈之次,晋之分野,上系参之虚域,故云参虚。”
④“华气盘纡鬼宿低”,“华”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有莲花(西峰)、落雁(南峰)、朝阳(东峰)、玉女(中峰)、五云(北峰)等峰。“鬼宿”,二十八宿之一,朱鸟七宿之第二宿,古名舆鬼。中央一星名积尸气,包含爟、天狗、外厨、天社、天纪各星座,“鬼宿”,秦之分野。古谓此宿
明则示丰年,暗则人民散乱。
“伎出秦声闻击缶,“秦声”,秦地歌曲。《史记》卷八十七《李斯传》载《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悬藜”,美玉也,亦作“悬黎”,《战国策秦策》三:“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唐苏鹗《杜阳杂编》上:“元载末年,造芸辉堂于私第,……内设悬黎屏风,紫绡帐。”
“澄江本是烽烟地”以下二句“澄江”,即江苏江阴。《壮悔堂文集》卷五《任源邃传》:“方乙酉(弘光元年),师(清军)南下时,江北四大藩镇,其三解甲降,二藩更随豫王为前导,江南将相握兵者,亦或窜或降。而江阴尉阎应元独固守城八十日,不屈死。”贾开宗等评曰:“结句远,遂为此等题出落千古。”
阳羡歌答陈生
阳羡烟云如青霢,其中旧有湖海客。自言高卧三十年,不曾下楼问今昔。君不见北海才名当盛时,区区祢衡真小儿。正使鹦鹉解人言,焉知元龙是吾师。曾登铜雀台十里,柳花似雪芙蓉紫。漳水东流邺宫尽,人生变态亦如此。黄尘不到高楼中,中原回首起悲风。我穿麻鞋再一来,衰颜羞映珠槽红。四座狂呼一斗许,更脱皂帽为君舞。当今惟有孟公家,投辖留宾出馆娃。颓然庸遽短豪气,举头仰视汉已斜。君不见大梁侯生游吴越,霜吹两鬓侵马骨。人生相见如参商,细记壬辰冬十月。
校记:
[一]“如”,强善本作“若”。
二]“不曾下楼”,强善本作“不下层楼”。
[三“邺宫尽”,强善本作“铜雀倾”。
[四]“起”,强善本作“多”。
[五“再一来”,强善本作“一再至”。
六“汉已斜”,强善本作“银汉斜”。
笺注:
①“阳羡”江苏宜兴古名。自注:“陈生维崧,处士贞慧子也。”有诗,名《胡海楼集》。《壮悔堂文集》卷二有《陈其年诗序》,详其笺注。此诗作于顺治九年十月初。作者南访九月底至宜兴,滞留月余始去。
霡霢霂,小雨也。《尔雅释天》:“小雨谓之霢霂”。
③“湖海客”,指陈维崧。维崧读书之湖海楼在今宜兴高塍乡之毫村,故址尚存。
④“北海”,指东汉末年之孔融。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献帝时为北海相。建安七子之一,才名盛当时,被曹操所忌杀。《后汉书》卷七十有传。
⑤《祢衡》,《后汉书》卷八十下:“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
‘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上疏荐之。……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后遣人送之刘表。
“鹦鹉”,《后汉书祢衡传》:“(祢衡)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尤善于衡。……射时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遂令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