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大全集北溪外集

  似道之辨
  或曰今世所谓老佛之道与圣贤之道何如曰似道而非道也盖老氏之道以无爲宗其要归事清净令学者修真炼气以复婴儿诚爲反人理之常世固有脱事物游方外以事其学者然其说未甚炽固不待论若佛氏之教则充盈乎中华入人骨髓自王公大人至野夫贱深闺妇女无不倾心信向之而其所以爲说者大概有二一则下谈死生罪福之说以诳愚众然非明识者莫能决一则上谈性命道德之说以惑高明亦非常情所易辨也夫死生无二理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盖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此天地所以生人物之始也人得是至精之气而生气尽则死得是至真之理所赋其存也顺吾事则其没也安死而无愧始终生死如此而己自未生之前是理气爲天地间公共之物非我所得与既凝而生之后始爲我所主而有万化之妙及气尽而死则理亦随之一付之大化又非我所能专有而常存不防于冥漠之间也今佛者曰未生之前所谓我者固己具既死之后所谓我者未尝亡所以轮回生生于千万亿劫而无有穷己则是形溃而反于原既屈之气有复爲方伸之理与造化消息辟阖之情殊不相合且谓天堂地狱明证昭昭则是天地间别有一种不虚不实之田地可以载其境别有一种不虚不实之砖瓦材木可以结其居与万物有无虚实之性又不相符况其爲福可以祷而得为罪可以赂而免则是所以主宰乎幽隂者尤爲私意之甚抑非福善祸淫大公至正神明之道也观乎此则死生罪福之説真是真非了然愚者可以不必惑而明智者亦可以自决矣夫未有天地之先只自然之理而己有是理则有是气有动之理则动而生阳有静之理则静而生隂隂阳动静流行化育其自然之理从而赋予于物者爲命人得是所赋之理以生而具于心者爲性理不外乎气理与气合而爲心之灵凡有血气均也而人通物塞通则理与气融塞则理爲物隔今就人者言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己其所以爲虚灵知觉由形气而发者以形气爲主而谓之人心由理义而发者以理义爲主而谓之道心若目能视耳能听口能言四肢能动饥思食渴思饮冬思裘夏思葛等类其所发皆本于形气之私而人心之谓也非礼勿视而视必思明非礼勿听而听必思聪非礼勿言而言必思忠非礼勿动而动必思义食必以礼而无流歠饮必有节而不及乱寒不敢袭暑毋褰裳等类其所发皆原于理义之正而道心之谓也二者固有脉络粲然于方寸之间而不相乱然人心易危而不安道心至隐微而难见以尧舜禹相传犹致其精于二者之间而一守夫道心之本自告子以生言性则己指气爲理而不复有别矣今佛者以作用是性以蠢动含灵皆有佛性运水搬柴无非妙用专指人心之虚灵知觉者而作弄之明此爲明心而不复知其爲形气之心见此爲见性而不复知性之爲理悟此爲悟道而不复别出道心之妙乃至甘苦食淡停思絶想严防痛抑坚持力制或有用功至于心如秋月碧潭清洁者遂交赞以爲造到业儒者见之自顾有秽净之殊反爲之歆慕舍己学以从之而不思圣门传授心法固自有克己爲仁莹净之境与所谓江汉之濯秋阳之暴及如光风霁月者皆其胸中辉光洁白之时乃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絶无一毫人欲之私之谓若彼之所谓月潭清洁云者特不过万理俱空而百念不生尔是固相似而实不同也心之体所具者惟万理彼以理爲障碍而悉欲空之则所存者特形气之知觉尔此最是至精至微第一节差错处至于无君臣父子等大伦乃其后截人事粗迹之悖缪至显处其爲理之发端实自大原中己絶之心本是活物如何使之絶念不生所谓念者惟有正不正耳必欲絶之不生须死而后能假如至此之境果无邪心但其不合正理是乃所以爲邪而非豁然大公之体也程子以爲佛家有个觉之理可以敬以直内矣而无义以方外然所直内者亦非是正谓此也观乎此则性命道德之说真是真非了然高明者可以不必惑而常情亦可以能辨矣而近世儒者乃有窃其形气之灵者以爲道心屏去道问学一节工夫屹然自立一家专使人终日黙坐以求之稍有意见则证印以爲大悟谓真有得乎羣圣千古不传之秘意气洋洋不复自觉其爲非故凡圣门高明广大底境界更不复覩而精微严密等工夫更不复从事良亦可哀也哉呜呼有志于学者其戒之谨之
  似学之辨
  或曰今世所谓科举之学与圣贤之学何如曰似学而非学也同是经也同是子史也而爲科举者读之徒猎涉皮肤以爲缀缉时文之用而未尝及其中之蕴止求影像髣髴略略通解可以达吾之词则已而未尝求爲真是真非之识穷日夜旁搜博览吟哦记臆惟铺排骈俪无根之是习而未尝有一言及理义之实自垂髫至白首一惟虚名之是计而未尝有一念闗身心之切葢其徒知举子蹊迳之爲美而不知圣门堂宇高明广大之爲可乐徒知取青紫伎俩之爲美而不知潜心大业趣味无穷之爲可嗜凡天命民彞大经大法人生日用所当然而不容阙者悉置之度外不少接心目一或扣及之则解颐而莫喻于脩己治人齐家理国之道未尝试一讲明其梗槩及一旦躐高科蹑要津当夫天下国家之责而其中枵然无片字之可施不过直行己意之私而己若是者虽万巻填胸锦心綉口号曰富学何足以爲学峩冠博带文雅醖借号曰名儒何足以为儒假若胸臆欧苏才气韩栁谓之未曽读书亦可也然则科举之学视圣贤之学正犹枘凿之相反而不足以相通欤曰科举程度固有害乎圣贤之旨而圣贤学问未尝有妨于科举之文理义明则文字议论益有精神光采躬行心得者有素则形之商订时事敷陈治体莫非溢中肆外之余自有以当人情中物理蔼然仁义道德之言一一皆可用之实而有司明眼者得之即为国家有用之器非止一名一第而己也况其器局高宏功力至到造道成德之大全者所谓伊傅周召王佐规模具焉傥遇明王圣帝云龙风虎之会则直探诸囊而措之与斯人同跻至道之域又斯世之所不能舍也但时王立科目之法专指三日之文爲名而素行不与在学者读书而言则以圣师孔子爲祖者也吾夫子平日之所以教羣弟子之所以学渊源节目昭昭方册固有定法正学者所当终身钻仰毙而后己非可随人迁变者矧自圣朝列祖以至今日己有尊崇之道而荆蜀江浙闽广及中都之士复多以此爲习尚则亦此理在万世不容冺没其轻重缓急固有辨也或曰生斯世也非能絶意于斯世而舍彼就此也曰时王之法何可舍也假使孔孟复生于今亦不能舍科目而逺去则亦但不过以吾之学应之而己焉能爲吾之累也然则抱天地之性负万物之灵而贵爲斯人者盍亦审其轻重缓急而无甘于自暴自弃也哉











  北溪大全集巻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北溪大全集巻十六
  宋 陈淳 撰
  杂著
  大学发题
  大学一书古之大人所以爲学之法也盖古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谓天生斯人既予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而不能不坏于气禀物欲之杂故必立大小学以成之人生八嵗则自王公至庶人之子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若曲礼少仪等篇是也及其十有五年则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脩身处事治人之道若此篇者是也然去古既逺小学之爲书今已不全而年之过者亦不能以复反矣所幸大学遗篇犹或有存于汉儒杂记之间于今可见古人爲学次第规模广大而内外兼该节目分明而始终有序盖羣经之纲领而初学入德之门戸所最先焉者也其首言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则又此篇之纲领而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脩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凡八事则又纲领之条目也学者果先从事于此而有得焉则于其他经端若举纲张目振领挈裘秩然有条而不紊矣抑此书首三言者固当无所不尽而所谓明明德者又通爲一篇之统体而止于至善则又总爲一篇之极致继言八事者固不容有一阙【缺】  格
  物之爲义甚博尤当有【缺】        章在八事中所关系爲至要正天理人欲【缺】  几所由决君
  子小人向背之路所由判必过【缺】    实而守固始可与言入尧舜之道而保其不【缺】  桀跖之归矣兹其防意轻重之由属又必从事于斯学者所当深察而加勉乎哉
  中庸发题
  中庸一书子思子所以得圣祖之传而发明之以诏后学者也其名篇二字之义盖取夫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诚以天下理义无以加此而圣圣相传无以易此故特表而出之以爲万世之所折衷其爲书也始原于天命之奥而不出乎人心之近终极于无声无臭之妙而不越乎日用之常中散诸万事或爲君子之道四或爲天下达道五或九经或三重或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参赞元化博厚高明皆莫非人事分内当然之实卑不失之污浅而高不溺于空虚盖真孔门传授心法而尧舜以来相承之本防者但其全篇所以爲说下学之意少而上达之意多学者必于大学论孟既通而后及乎此以尽心焉则卓然有以会其极可与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而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自从容而有余矣抑子思子示人此篇大旨必取智仁勇三者爲入道之门以智者所以知乎此仁者所以体乎此而勇者所以强乎此者也而其所以爲用功之目则必又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而弗之措焉盖不如是则无以择善而明善其智不足矣乌能真识中庸爲何味无以固执而诚身其仁不足矣安能依中庸而实体于我且将间断之不常其勇复不足矣又何以终此理于吾身与之爲悠久哉子思子之言决不我欺此又从事于是书者所当循序而汲汲也
  易本义大旨
  昔者伏羲氏仰观俯察有以见乎隂阳奇耦之相生交换变易自然而然其势若不容己于是作易以配之始之爲八卦一干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加倍而重之爲六十四而布之爲圆图则干南尽于午中而姤生焉坤北尽于子中而复生焉与天地造化自然者相脗合因教人占筮以断吉凶是时虽未有文字而开物成务之道具矣逮文王系彖周公系爻而随事叮咛之意始爲详密及孔子【缺】   释经乃专以义理明之使人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
  占以求免于大咎虽因时【缺】      爲心者并行而不相悖虽其所发多因【缺】
  所以爲图象之妙者己具见于系辞说卦二传中矣自秦以来书幸全于遗烬而道则晦而不彰其溺于象数者既牵合傅会而失其源流其泥于文义者又支离散澷而无所根着至我宋康节邵子之图出于是乎伏羲之精画卦以示者始可得而见伊川程子之传出于是乎文王周孔之蕴因卦以发者始可得而明今晦翁先生本义之书盖又发挥邵图之法象而申明程传之旨趣本末兼该精粗具举推本四圣所以作述本然之义而易道之盛至是无余蕴矣其纲领备于五赞未可直以占法视之也抑程子昔以传示门人曰只説得七分后人更自体究若晦翁是书其补程子之三分而上以达于四圣之心也欤
  启防初诵
  人自婴孩圣人之质己具皆可以爲尧舜如其禁之以豫而养之以正无交俚谈邪语日专以格言至论薫聒于前使盈耳充腹久焉安习自与中情融贯若固有之则所主定而发不差何患圣途之不可适乎予得子今三嵗近略学语将以教之而无其书因集易书诗礼语孟孝经中明白切要四字句恊之以韵名曰训童雅言凡七十八章一千二百四十八字又以其初未能长语也则以三字先之名曰啓防初诵凡一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盖圣学始终大略见于此矣恐或可以先立标的而同志有愿为庭训之助者亦所不隐也若小学洒扫应对进退之仪则又其中始进之条也固朝夕次第从事而其端亦不外乎初诵矣但其详见于遗经者多或字艰而文澁非幼习之便此须五六年外语音调熟然后可以爲之训焉庆元己未七月五日余学斋书
  天地性 人爲贵 无不善 万物备 仁义实礼智端 圣与我 心同然 性相近 道不逺君子儒 必自反 学爲己 明人伦 君臣义父子亲 夫妇别 男女正 长幼序 朋友信日孜孜 敏以求 愤忘食 乐忘忧 讷于言敏于行 言忠信 行笃敬 思无邪 居处恭执事敬 与人忠 入则孝 出则弟 敬无失恭有礼 足容重 手容恭 目容端 色容庄口容止 头容直 气容肃 立容德 视思明聴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正衣冠 尊瞻视坐毋箕 立毋跛 恶旨酒 好善言 食无饱居无安 进以礼 退以义 不声色 不货利信道笃 执德 见不善 如探汤 祖尧舜宪文武 如周公 学孔子 礼三百 仪三千温而厉 恭而安 存其心 尽其性 终始一睿作圣
  训防雅言
  惟皇上帝 降衷于民 元亨利贞 道不逺人民之秉彞 有物有则 性无不善 好是懿德仁义礼智 良能良知 非由外铄 我固有之天叙有典 天秩有礼 有是四端 犹其四体孩提之童 可知可能 无不爱亲 无不敬兄维此圣人 先知先觉 从容中道 与天地合进退可度 德义可尊 中天下立 作师作君昔在帝尧 克明俊德 允执其中 顺帝之则平章百姓 协和万邦 巍乎成功 焕乎有章大舜有大 惟精惟一 濬哲文明 温恭允塞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 由仁义行 乐取诸人禹日孜孜 恶酒好善 闻言则拜 敬脩可愿不矜不伐 恶服卑宫 克俭于家 克勤于邦汤敬日跻 懋昭大德 不殖货利 不迩声色以义制事 以礼制心 毋从匪彞 毋即慆淫亹亹文王 小心翼翼 不显亦临 不闻亦式肃肃在庙 雍雍在宫 刑于寡妻 至于家邦于皇武王 建其有极 敬用五事 乂用三德无反无侧 无党无偏 王道荡荡 王道平平周公达孝 善继善述 思兼三王 夜以继日克勤小物 勤劳王家 赤舄几几 德音不瑕孔集大成 信而好古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下学上达 好古敏求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进礼退义 温良恭俭 若圣与仁 爲之不厌宗庙便便 乡党恂恂 私觌愉愉 燕居申申立不中门 行不履阈 不正不坐 不时不食出事公卿 入事父兄 罕言利命 不语怪神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 从心所欲 无可不可尧舜性者 汤武反之 由文至孔 则闻而知先圣后圣 道一而己 先觉后觉 心固然耳人可爲舜 邑有如丘 氓之蚩蚩 放而不求圣人有忧 设爲学校 于帝其训 脩道谓教教以礼乐 教以诗书 教以人伦 皆复其初蒙以养正 常视毋诳 朝夕幼仪 请肄简谅洒扫应对 威仪迟迟 折旋中矩 周旋中规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十五而志 自强不息请问其目 先致其知 诚意正心 以公防私心正身脩 家齐国治 皆由此出 非自外至圣谟洋洋 嘉言孔彰 君子人与 日就月将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 若昔大猷 监于成宪道若大路 夫岂难知 万物备我 求则得之利善之闲 乃见天则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尽心知性 知性知天 理义悦心 秉心塞渊求其放心 约之以礼 脩其天爵 从其大体仁实事亲 义实从兄 智知礼节 乐乐则生入孝出弟 体信达顺 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忠信笃敬 参前倚衡 择乎中庸 拳拳服膺浩然之气 至刚至大 配义与道 养而无害中而不倚 和而不流 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君子务本 亲亲爲大 居致其敬 夙夜匪懈事亲如天 事天如亲 全而归之 不辱其身父子主恩 君臣主敬 夫妇有别 男女以正老者安之 少者怀之 朋友偲偲 兄弟怡怡见贤思齐 贤贤易色 以友辅仁 友友其德鸡鸣而起 三省吾身 主善爲师 战战兢兢恐惧不闻 戒慎不睹 相在尔室 不愧屋漏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必慎其独 意母自欺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斯逺暴慢 斯逺鄙倍正其衣冠 出入礼门 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遵道而行 行不由径使民如祭 出门如宾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庸德之行 庸言之谨 闲邪存诚 窒欲惩忿有过则改 见善则迁 非义速己 何待来年克己复礼 养心寡欲 箪食瓢饮 不改其乐反身而诚 道积厥躬 饮水曲肱 乐在其中日新又新 终始惟一 赤子之心 敬而无失经礼三百 曲礼三千 俯不怍人 仰不愧天和顺积中 英华发外 清明在躬 晬面盎背心庄体舒 心广体胖 动容中礼 左右逢原口无择言 身无择行 尽性至命 曰睿作圣用之则行 善与人同 斯道觉民 天下爲公舍之则藏 龙德而隐 独行其道 遯世无闷颜氏之子 其殆庶几 心不违仁 具体而微吾道一贯 曽子曰唯 仁爲己任 死而后己于乎小子 敬之敬之 尧舜人同 文王我师行尧之行 是尧而己 舜何人也 有爲若是彼我丈夫 吾何慊乎 从事于斯 圣人之徒诲尔谆谆 皆雅言也 自暴自弃 民斯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