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诰

  右二条有长史写。
  未至庙第一高山西头龙尾北。洪水一所。
  发地长六丈余。广五丈。入土六尺。水流势挞地二百余步。去路三里。对庙后第二高山西头。洪水一所。发地长四丈余。广三尺余。入土四尺。水势挞地三百余步。去路二里。近庙后胁。一所洪水。发地长五丈余。广四丈余。
  入地二尺余。水势流入中。去庙一百五十步。
  右蒋山北凡三处发洪水。流势西北行。
  此三条是异迹。既不见真手。未审是非。又不知此发洪当是何时事。山南乃经有发处。以积石塞之。世呼为蒋侯饮马。而山后不见有此。或当是将来期运之时乎。
  真诰卷之十四。
  真诰卷之十五。
  阐幽微第一。
  罗{山在北方癸地。(此癸地未必以六合为言。当是于中国指向也。
  则当正对幽州辽东之北。北海之中。不知去岸几万里耳)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辄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也。(周回一万五千五百为宫。周回一千里者。三百二十五所。今此六宫止得六所尔。其余〈空〉[宫]尚三百一十九所。计不容顿耳。恐所言或有舛漏处也)山上为外宫。洞中为内宫。制度等耳。(此山既非人迹所及。
  故山上可以得立容。不知山复有几洞门也)
  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以周回论之。洞中直东西有三千七百五十里。今一宫周回〈二〉[千]里。是径二百五十里。六宫若并列。合居千五百里耳。其两边各余二十余里。南〈比〉[北]有殊远。悉悉当为藩屏故也。不尔莫测所以也)
  第二宫名为泰谅事宗天宫。
  第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
  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
  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
  第六宫名为敢司连宛屡天宫。(凡此六天宫。亦皆应有义旨。乃粗可领解。自不容轻说)
  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洞中六天宫亦同名。相像如一也。(此即应是北{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其神即应是经呼为阎罗王所住处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但不知五道大神当是何者尔。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至于地狱所在。尽有不尽一处。泰山河海亦各有焉。此山外宫当是曹局职司。主领文簿。洞中内宫是住止及考谪之处也。今书家说有人死而复生者。
  并云初北向行。诣宫府考署。或如城关检课文书。恐此皆是至山上外宫中尔。如胡母班往泰山府君处。亦不觉入洞中。恐鬼神恍惚。不使知见实事耳)世人有知{都六天宫门名。则百鬼不敢为害。欲卧时。常北向祝之三遍。微其音也。(前云宫名。今云门名。是为门亦因宫为名。宫直是虚号。门则有榜题。百鬼皆见。而人今亦知之。故所以畏伏也)祝曰。吾是太上弟子。下统六天。六天之宫。是吾所部。
  不但所部。乃太上之所主。吾知六天之宫名。
  故得长生。敢有犯者。太上当斩汝形。(此云下统六天者。不为六天所统也。不但吾自所部领。乃太上令吾主之。故复以为威。犹如郡县官爵有台除。非白版之例也)第一宫名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
  第二宫名。(此二字杨君书际纸下如此。掾写不熟详。乃作七字。今世中诸本皆作第七。此误尔。宫唯有六。岂容是有七耶。此咒复说以次东行四字者。是欲令鬼辈讶吾知其次第位例也)从此以次。讫六宫止。乃啄齿六下。
  乃卧。辟诸鬼邪之气。(此一遍咒讫。六啄齿。毕又咒。如此三过乃卧耳)
  此法已重抄在第三篇修事中耳)人初死。皆先诣纣绝阴天宫中受事。或有先诣名山及泰山江河者。不必便径先诣第一天。要受事之日。罪考吉凶之日。当来诣此第一天宫耳。(此宫是北帝所治。故后悉应关由。犹如今州县之狱。初虽各有执隶。终应送台定其刑书)泰谅事宗天宫诸鬼是第二天也。卒死暴亡。又经于此。
  (此宫当得专主收也。其卒死暴亡。恐文书未正。或姓名相同者。所以先来检问之也)
  贤人圣人去世。先经明晨第三天宫受事。(后云四明公各治一宫。不知此泰明晨两宫当是何公所居。暴亡及贤圣。虽先暂经。亦犹应诣纣绝为正也)祸福吉凶。续命罪害。由恬昭第四天宫。鬼官地斗君治此中。鬼官之北斗。(是复籍先身之功罪乎。然武以至忠而亡。必复入仙品矣)韩太华者韩安国之妹也。汉二帅将军李广利之妇也。利宿世有功德。利今亦在南宫受化。(广利为汉武名将。伐大宛时。所杀戮殊不少。以先世功德。遂能消之。韩氏字安国。家福逮。不应关李相扶。夫妻既同条。恐人脱致疑。
  是以复标别言之。亦或由因结致此也)刘春龙者汉宗正刘奉先之女。(奉先汉某帝时为宗正)李奚子者李忠之祖母也。忠晋初东平太守。忠祖父田舍人耳。而多行阴德。常大雪寒冻。而不覆积稻。常露谷于园庭。恒恐鸟雀饥死。其用心如此。(李忠不显晋书。如此说。则妻复似是缘夫之功。而夫身反不见有所果。亦难可详言)王进贤王衍女也。(事详在后)郭叔香者王修母。(王修字叔治。北海人。为魏武郎中令。年七岁丧母。母以杜日亡。不知是郭谁女也)其童初府有王少道。范叔胜。李伯山。皆童初府之标者。少好道。
  汉时人王遁儿也。汉时山阳太守。范叔胜北地人也。魏文帝黄门郎。李伯山李冲父也。冲汉时为白马令。行阴德。或积世有道。中行所锺。此二府仙人。皆一进再进得入此。项梁城作{宫诵曰。
  纣绝标〈带〉[帝]晨。谅事遘重阿。炎如霄中烟。勃若景曜华。武阳带神锋。恬昭呑青河。{门昌}阖临丹井。云门郁嵯峨。七非通奇盖。连宛亦敷魔。六天横北道。此是鬼神家。
  诵有二万言。今略道六天之宫名。抄出之耳。
  夜中亦可微读之。亦云辟鬼邪。(前第三宫名武城。今云武{贝贝}。或当是有两〈白〉[名]也。苏韶传云。是之圣者有项梁义。贤者有美季子。但不知项是何世人也。或恐是项羽之叔项梁。而不应圣于季子也)
  {都稻名重思。其米如石榴子。粒异大。色味如菱。亦以上献仙官。(后又有叙重思事。既是异日所说。两出自非嫌。
  石榴子即世之安石榴也)
  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炎帝神农氏。造耕稼。尝百药。其圣功不减轩辕{瑞页}{玉页}。无应为鬼帝。又黄帝所伐大庭氏称炎帝。恐当是此。非神农也。又外书云。神农牛首。今佛家作地狱中主者亦牛首。复致疑焉。四明公升擢。既有年限。太帝位秩。亦应加崇极。此虽已三千余年。或恐如世中帝王不转而公辅屡迁也)
  武王发今为鬼官北斗君。(文王之子。周武王也。姓姫名发。伐殷纣而为天子。即位二年崩。礼云。年九十三。竹书云。年四十五。按后云。四明公并得升仙阶。
  而不道北〈年〉[斗]君。既仰隶玉晨。亦应预同迁品耳)
  夏启为东明公。领斗君师。(禹之子也。姓{女以}。竹书云。〈卯〉[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自崩灭后至今己卯岁。允二千四百二十五年。安司命说格。在位二〈十〉[千]四百年。得上补九宫。如此则宋元徽四年去矣)
  文王为西明公。领北帝师。(文王名昌。礼云。年九十七亡。此父子并得称圣德。而不免官鬼。虽为戮之过。亦当是不学仙道故也)
  邵公{夹百百}为南明公。(邵公名{夹百百}。文王庶子。食采于邵。〈卦〉[封]于燕国。按周公邵公太公俱佐命克纣。公在不殊。而周公有圣德。仙鬼之中。并无显出。太公执〈饱〉[旄]秉钺。威罚最深。乃载出列仙。邵公恩流甘棠。翻为魁职。亦复难了。皆当各缘其根本业分故也。{都唯有六宫。而周文王父子顿处其三。明周德之崇深矣)
  吴季札为北明公。(吴王寿梦之少子。阖闾之叔父。太伯之后也。亦姫姓。
  让国居乎延陵。今季子庙是也。虽有仁贤之德。乃亚乎先圣。亦有殊例。寻此诸公。前后参差。当是道时代谢用人也。自夏启已来二千余年。方得迁改。乃十倍于地下〈生〉[主]者之数。明仙家品例。故为贵妙)
  四明公复有宾友四人。然此四公后并当升仙阶也。四明主领四方鬼。(宾友四人。其事在后。又按后定录告云。邵{夹百百}为东明公。行上补九宫右保。此乃仙阶之证。而与前不同。且启尚未去。邵理不得仙。恐脱耳。误云邵耳。既云东明公。则应犹是启也。其疑事别在后也)
  西明郎十六人。主天下房庙鬼之血食。(此郎亦应是隶西明公。房庙血食是受命居职者。非谓精邪假附也)
  周{岂页}为鬼官司命帅。今以{登邑}岳程遐二人代。
  以其多事故也。(周{岂页}字伯仁。汝南安城人。仕晋过江。位至尚书仆射。元帝永昌元年。王敦南下。遣收于石头南门。被害。年五十四。追赠光禄开府。谥康侯。{登邑}岳字伯山。陈郡人。讨郭默有功。咸宁初为平南将军广州剌史。于州病亡。辛玄子后云{登邑}岳为谢幼舆司马。此当是已迁也。程遐代郡人。为石勒谋臣。妹为勒妻。官至右仆射开府代郡公。
  勒死。为石虎所也)
  西明都禁郎贾谊。昔为治马融事不当。被黜守泰山。泰山君近请为司马。已被可。(贾谊前汉文帝时为梁孝王傅。忧愤呕血而死。后云荀{岂页}为泰山君。用曹洪为司马。今当代曹也。马融字季长。扶风人也。博学有才理。郑玄之师也。仕后汉为南郡太守。未尝按剑杀人。忤梁冀。被徙朔方。于路自剌不死。后赦还拜议郎。延寿九年病亡。年八十九。融别传复小异此耳)
  南门亭长。今用周抚代{希邑}鉴。一门有二亭长。
  辄有四修门郎。一天门凡八修门郎也。门郎为天门亭长下官。此是北帝门也。(后汉云。主南北门钥。
  则一宫有二天门也。苏韶传云。修门郎有八人。乃言颜渊卜商。今见居职。恐此不然。周抚字道和。浔阳柴桑人。周访子也。先为王敦将。东下伐都。事败。与{}岳〈{人且}〉[俱]走西阳蛮中。敦被杀。赫出又为将讨苏峻。后伐蜀平李势。封建成公。为镇西将军益州剌史。乃三十许年。兴宁三年病亡。赠征西将军。谥襄公。{希邑}鉴字道微。高平人。即{心音}父也。永昌元年。率诸流民。来渡江东。后讨平王敦。封高平公。又为车骑大将军{亠兑}州剌史。镇广陵。复镇徐州。苏峻平。拜司空。改封南昌公。犹镇京兆城。咸康五年病亡。年七十一也。赠太宰。谥文成公也)
  北斗君天门亭长。今是臧洪。臧洪代隗嚣。又一人是王波。新补。(此亦正是南门尔。其余四明公四宫门。亦应大有。并不显出。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慷慨有节义。汉末洪举义兵。诛董卓。后为〈清〉[青]州及东郡太守。背袁绍。绍攻围。食尽被擒。乃害之。隗嚣字季孟。天水人。有才德。为物所附。前汉末。据陇西自称王。建武元年。光武伐之。愤逼得病。兼饿遂亡。王波渤海人也。晋尚书金史有才能。投石虎为中书监。〈彼也〉[被杀])
  纪赡本为抚河将军司马。今为北天修门郎。
  代田录。赡与虞潭。更直一日守天门。(北天犹应是北帝门也。纪赡字思远。丹阳句容人。初仕吴为中郎将。吴平还洛。举秀才。稍迁为会稽太守。
  迁侍中尚书仆射骠骑将军。泰宁三年病亡。年七十二。赠开府。谥穆侯。田录魏武帝时为程{日立}参军。后为河间太守。反叛为阎柔所破尔。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即虞〈杳〉[翻]孙也。位至卫将军右光禄开府武昌侯。咸阳八年病亡。年七十。赠光禄。谥孝列侯也)
  魏{金刀}领庐山侯。({金刀}字君思。会稽人。仕晋成穆公世司徒左长史丹阳尹。至左民尚书平寿侯。永和七年病亡矣)
  顾和从辽东戍还。有事已散。北帝当用为执盖郎。盖郎范明迁补典柄侯。(顾和字君孝。吴郡人。少孤。有志操。仕晋为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吏部尚书。领军。尚书仆射。尚书令。永和七年病亡。年六十四。赠侍中司徒。谥穆公。〈月〉[外]书不显。范明唯前汉有范明友。恐非是此人。又诰试许先生者。
  称典柄侯周鲂。主非吏者严白虎。寻典柄侯。犹应是典柄。呼之脱到尔。周〈访〉[鲂]字子鱼。吴郡阳羡人。周处父也。仕吴为{番邑}阳太守。甚有威惠。严白虎者吴郡人也。以孙策时入山聚众。
  策讨之。乃散奔余杭死。弟名舆。亦勇健。策伪与会。乃戟刺杀之尔)
  殷浩侍帝晨。与何晏对。(此有八人事在后。殷浩字渊〈原〉[源]。陈留长平人。康帝建元初。为杨州刺史。永和六年。进中军将军都督五州。北伐姚襄。败还。为桓温所废。徙东阳。永和十二年。以忧亡。善能谭论。后与何晏对也。晏字平叔。何进孙。善言玄理。位至侍中尚书。党曹爽。为司马宣王所诛)
  温太真为监海开国伯。治东海。近取杜预为长史。位比大将军长史。(温{山乔}字太真。太原祁人。仕晋为江左平南将军江〈则〉[州]剌史。下平苏峻。位至骠骑将军开府。封始五公。咸和四年病亡。年四十二。赠太将军。谥中武公。杜预字符凯。京兆杜陵人。博识多智。注春秋。仕晋。起家尚书郎。位至都督荆州。镇襄阳。伐吴有功。封当阳侯。太康五年还洛。于{登邑}县病亡。年六十三。葬洛阳。赠征南大〈州〉[将]军。谥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