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真诰
真诰
遂乘云驾龙。白日登天。今在东华。海中有狼五山。中有学道者虞翁生。会稽人也。昔受仙人介君食日精法。以吴时来隐此山。兼行云回形之道。精思积久。形体更少如童子。今年七月二十三日。东太帝遣迎。即日乘云升天。今在阳谷山中。(狼五山在海中。对白章岸。今直呼为狼山)赤水山中学道者朱孺子。吴末入山。服菊花及朮饵。后遇西归子。从乞度世。西归子授以要言。
入室存泥丸法。三十年。遂能致云雨于洞房中。今年八月五日。西王母遣迎。即日乘五色云车登天。今在积石台。(赤水山云在{觐邑}县南十里。从楠溪口入三百里。山正赤。周回五十里。高千余丈。如此则应是临海永嘉东北名赤岩者也。许先生所住赤山。一名烧山。即此)名山五岳中学道者数百万人。
今年有得道而升天者。人名如别。年年月月。
皆有去者。如此不可悉纪。今为疏一年之得道人耳。有不乐上升仙。而长在五岳名山者。
乃亦不可称数。或为仙官。使掌名山者。亦复有数千。
九月二十日夜。清灵疏出。(右八条有掾写。共一卷相随。清灵犹是裴清灵也。此九月即应是乙丑岁。即疏其年中得道者)
吴睦者长安人也。少为县吏。掌局枉克民人。
民人讼之。法应入死。睦登委叛。远遁山林。饿经日。行至石室。遇见孙先生在室中隐学。左右种黍及胡麻。室中恒盈食。睦至乞食。经月不去。孙先生知是叛人。初不问之。与食料理及诵经讲道。说及祸福。睦闻之。于是心开意悟。因叩头自搏。列其事源。立身所行。自首事实。求得改往。遂留石室。为先生扫除驱使。经四十年后。先生受其道。俱采药服食胡麻。精修经教。得三百二十年。服丹白日升天。朱{犬托}者陈留人也。为人无道。专作劫盗。后人发觉收掩。{犬托}得逸出远他境。至汝南少室山中。见冯先生隐学。云后三年乃受其真仙。留山服食修道三十八年。后入东山中。寿百四十七岁。仙人降。将入大有山洞中成真人。郭静者颖川人也。少孤无父母。兄弟穷苦。依栖无所。年十六。县召为吏。后得罪。仍逃伏。经二月日不出。遇见郑先生。救度一切。以法劝化之。
静遂随郑。负檐驱使。经七年。不敢懈怠。遂受其导引之要。饵服山朮茯苓。得寿三百岁。复于天维山。赤松子降受其二人真道。今在大有洞中为真人。
范伯慈者桂阳人也。家本事俗。而忽得狂邪。
因成邪劳病。顿卧床席。经年。迎师解事费用。
家资渐尽。病故不愈。闻大道清约无所用。于是意变。闻沈敬作道士精进。理病多验。乃弃俗事之。得五十日。病疾都愈云云。后诣陆玩之。受真内道。玩之不能入山。伯慈不乐于世。
遂辞去入天目山。服食胡麻。精思十七年。大洞真仙司命君下降。受三十六篇经。后服还丹。白日升天。今为玄一真人。(所注云云云处。是抄事人不能并取。非本阙也。有四条。有人于东间钞得。云是真书。而不知谁迹。亦无所受者。而辞旨有用。故纪续之。又此四人各有所明。一则酷吏。二则凶劫。三则孤茕。四是事俗。并世间薄运。
遂能得道。足知心之所造。非关善恶者也)
司马季主后入委羽山石室大有宫中。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法于西灵子都。西灵子都者太玄仙女也。其同时今在大有室中者。广宁鲍叔阳。太原王养伯。颖川刘{玉韦}惠。岱郡段季正。俱受师西灵子都之道也。季主临去之际。托形枕席。为代己之像。墓在蜀郡成都升盘山之南。诸葛武侯昔建碑铭德于季主墓前。碑赞末曰。玄漠太寂。混合阴阳。天地交{水半}。
万品滋彰。先生理着。分别柔刚。鬼神以观。六度显明。(真诰云。季主咽虹液。而头足异处。剑经注云。呑刀圭而虫流。今东卿说云。
托形枕席。为代己之像。似当是作录形灵丸兵解去也。汉史既不显其终。无以别测其事也)
广宁鲍叔阳者。汉高帝时赵王张耳张敖之大夫也。少好养生。服桂屑而卒死于厕溷间。
今墓在辽东蓟城之北山。(汉高置燕郡。以蓟属燕。当是未分时也)太原王养伯者。汉高吕后摄政时中常侍中琅{玉耶}王探也。少服泽泻。与留侯张良俱采药于终南山。而养伯不及。遂师事季主。(前汉中常侍不用阉人。中郎非侍郎之官。或是后别为此位耳)颖川刘{玉韦}惠。汉景帝时公交车司马刘讽也。后事季主。晩服日月。为入室弟子。道成。晩归乡里。托形杖履。身死桑树之下。今墓在汝南安城县西山。岱郡段季正本隐士也。不闻有所服御。晩乃从季主学道。行度秦州溺水。拘得尸而葬川边。今南郑秦川是也。此人亦季主入室弟子。(寻此四人。
并是用灵丸杂解之道)季主一男一女俱得道。男名法育也。女名济华。今皆在委羽山中。济华今日正读三十九章。犹未过竟。(此理亦欲难详)季主读玉经。服明丹之华。{手邑}扶晨之晖。今颜色如二十女子。须长三尺。黑如墨也。昨日东卿君道此。
如所疏。真奇事也。不知果云何耳。(此一行杨君自记与长史。不知之辞。或云别有以)季主托形隐景。潜迹委羽。紫阳传具载其事也。昨夜东卿至。聊试请问季主本末。东卿见答。令疏如别。为以上呈。愿不怪之。省讫付火。(此杨君与长史书。今有华撰周君传。记季主事殊略。未见别真手书传。依此语则为非也。此前似有按语。今阙失一行)是后圣李君纪也。大都与前者略同。然东卿复兼有注解。
注解近万余言。大奇作也。昨来多论神化之事。聊及季主耳。去月又见授神虎经注解。注解非世间所闻。亦自不掌其旨也。若更闻如季主。比者自当密白。(此亦杨君与长史书也。既是论季主事。故仍以相次。不复出置下卷。长史撰真仙传。欲以季主最在前。所以杨君为请问本末也。司命所注二经。并未出世也)
右十条有杨书。
范安远适云。湛子不事齐。齐师伐之。春秋传曰。湛无礼也。(此则左传上事。{言甚}字作谭字。〈奇〉[音]谭。国名也。庄王十三年。为齐桓所灭。不知何故述此。似有所指也)庄子师长桑公子。授其微言。谓之庄子也。隐于抱犊山。服北育火丹。白日升天。上补太极{门韦}编郎。(长桑即是扁鹊师。事见魏传及史记。
世人苟知庄生如此者。其书弥足可重矣)施存者齐人也。自号婉盆子。得遁变化景之道。今在中岳。或少室往有壶公。正此人也。然未受太上书。犹未成真焉。其行玉斧军火符。是其所受之枝条也。施存是孔子弟子三千之数。(三千之限有此人。而不预七十二者。
明夫子不以仙为教矣。壶公即费长房之师。〈军〉军火符世犹有文存。〈有〉[右]三条有杨书)九疑真人韩伟远。昔受于中岳宋德玄。德玄者周宣时人。服此灵飞六甲得道。能一日行三千里。数变形为鸟兽。得玄灵之道。今在嵩高。
伟远久随之。乃得受法。行之道成。今处九疑山。
其女子有郭芍药赵爱儿王鲁连等。并受此方法而得道者。复数十人。或游玄州。或处东华方诸台。今见居也。
南岳夫人言此云。郭芍药汉度辽将军东平郭蹇女也。少好道笃诚。真人因授其六甲。赵爱儿者。幽州刺史刘虞别驾渔阳赵该姊也。
好道得尸解。后又受此符。王鲁连者。魏明帝城门校尉范阳王伯纲女也。亦学道。一旦忽委壻李子期。入陆浑山中。真人授此法。子期者〈同〉[司]州魏人。清河王傅也。其常言此妇狂走云。一旦失所在。(此事乃出灵飞六甲经中。长史抄出之)汉大将军霍光有典衣奴子名还车。伺见二星。得年六百岁。今犹在焉。(此事出方诸洞房经。后长史抄出。按魏书云。青龙元年。并州刺史毕轨送汉度辽将军范明友鲜婢奴。年三百五十岁。言〈诸〉[语]饮食如常人。奴云。
霍显者光禄小妻。胡友妻是光禄前妻。如依此妻。便非虚矣)呑琅{玉干}之华而方营丘墓者。衍门子高丘子洪涯先生是也。衍门子墓在渔阳{水路}县。(幽州渔阳有{水路}县。今[上]党亦有{水路}县。衍门即羡门也)高丘子墓在中山闻喜县。(中山有安喜县。闻喜乃属河东)洪涯先生墓在武威姑臧县。(凉州记作姑臧县)
此三郡县人并云。上古死人之空冢矣。而不知高丘子时以尸解。入六景山。后服金液之末。又受服琅{玉干}华于中山。方复托死。乃入玄州。受书为中岳真人。于今在也。
衍门子今在蒙山大洞黄金之庭。受书为中元仙卿。洪涯先生今为青城真人。
漱龙胎而死诀。饮琼精而叩棺者。先师王西城及赵伯玄刘子先是也。(王君昔用剑解。非龙胎诸丹。恐琼精即是曲晨耳)服金丹而告终者。臧延甫张子房墨狄子是也。
{手邑}九转而尸{自死}。呑〈乃〉[刀]圭而虫流。司马季主宁仲君燕昭王王子晋是也。(桐柏亦用剑解。当是此呑刀圭者。非九转也。司马季主亦以灵丸作兵解。故右英云。头足异处。燕昭学仙而不见别迹。景纯云。
无灵则为先究其事矣)周穆王北造昆仑之阿。亲饮绛山石髓。食玉树之实。而方墓乎汲郡。(此则穆天子传所载。见西王母时也)夏禹诣钟山。啖紫{木示}。醉金酒。服灵宝。行九真。而犹葬于会稽。(此事亦出五符中。茅传又云。受行玄真之法)北戎长胡大王。献帝舜以白琅之霜。十转紫华。服之使人长生飞仙。与天地相倾。舜即服之而方死。葬苍梧之野。此诸君并已龙奏灵阿。凤鼓云池矣。而犹尸解托死者。欲断以生死之情。示民有终始之限耳。岂同腐骸太阴。以肉饷蝼蚁者哉。直欲遏违世之夫。塞俗人之愿望也。(古来英圣之王。唯未见显尧及汤得道。及鬼官之迹耳)
至于青精先生。彭铿凤纲。南山四皓。淮南八公。并以服上药。不至一剂。自欲出处{口黑}语。肥遁山林。以游仙为乐。以升虚为戚。非不能登天也。弗为之耳。此诸君自展转五岳。改名易貌。不复作尸解之绝也。(铿则彭祖名也。青精亦出彭传及王君传{食讯}饭方中。凤纲并诸仙人各有别显)轩辕自采首山之铜以铸鼎。虎豹百禽为之视火参炉。鼎成而轩辕疾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空室无尸。唯宝剑赤{写宀}在耳。一旦又失所在也。(列仙传云。御龙攀髯。及子晋驭鹄。并为不同。亦可是化后更出而为之也)玉子者帝{人告}也。曾诣锺山。获九化十变经。以隐遁日月。游行星辰。后一旦疾崩。营冢在渤海山。夏中衰时。有发王子墓者。室中无所有。唯见一剑在北寝上。自作龙鸣虎{口皋}之声。人遂无敢近者。后亦失所在也。(帝{人告}则尧父。外书作{学告}字)王子乔墓在京陵。战国时复有发其墓者。唯见一剑在室。人适欲取视。
忽飞入天中也。栾巴昔作兵解。去入林虑山中。积十三年。而后还家。今在鹄鸣赤石山中。
(汉书云。巴为桂阳豫章太守。后下狱死。当仍是用灵丸解云也。亦出仙传中)
右此三条。皆出掾写剑经中。经非可轻见。
既是说诸仙人事迹。隐居谨抄出以相辅类耳。
至人焉在。朗曜南辰。含灵万世。乘景上旋。化成三道。日月为邻。实玄实师。号曰元人。变成三老。友帝之先。安知至人。不有来游。观化兆间。混俗为俦。释羽沈铃。安此南{土禺}。岂将好兆。
染俗久留。(七圣玄纪中云。赤君下教。变迹作沙门。与六弟子俱皆显姓名也)
为世染俗。不适生期。赤怪潜骇。三柱为灾。贤者南游。三岳是之。玄君来行。人其谁知。(赤怪则{茔火}惑星也。三柱者五车星中三柱也。步屡反)在元为元君。在玄宫为玄师。在南辰为南极老人。在太虚为太虚真人。在南岳为赤松子。此乃天帝四真人之师。太一之友。(此四条是长史抄出。不审本是何经书中事。并是说南岳赤君下教之旨。师友之目。小异诸经)桐柏山高万八千丈。其山八重。周回八百余里。四面视之如一。在会稽东海际。一头亚在海中。金庭有不死之乡。在桐柏之中。方圆四十里。上有黄云覆之。树则苏{玉牙}琳碧。泉则石髓金精。其山尽五色金也。经丹水而南行。有洞交会。从中过行三十余里则得。(此山今在及临海数县之境。亚海中者。今呼括苍。在宁海北{觐邑}县南。金庭则前右弼所称者。此地在山外。犹如金灵。而灵奇过之。今人无正知此处。闻采藤人时有遇入之者。{土乌}{阜奥}甚多。自可寻求。然既得己居吴。安能复觅越。所以息心。桐柏真人之官。自是洞天内耳)
紫微夫人言。
右一条某书。
八渟山高五千里。周{一巾}七千里。与沧浪方山相连比。其下有碧水之海。山上有乘林真人郁池玄宫。东王公所镇处也。此山是琳琅众玉。青华绛实。飞间之金。所生出矣。在沧浪山之东北。蓬莱山之东南。(此即扶桑太帝所居也。方山即方丈山也。
海中山名。多载在五岳序中耳)方丈之西北有阴成大山。沧浪西南有阳长大山。山周回各一千四百里。
高七百里。其山多真仙之人所居处焉。此二山是阳九百六历数之标揭也。百六之运将至。则阳长水竭。阴成水架矣。阳九之运将至。
则阴成水竭。阳长水架矣。顷者是阴成。山水际已高九千丈矣。百六之来。无复久时。(阴成水际出山高。则是高乃应云阳九。而言百六。似是误言。亦可是水起际如此高。非先水退际尔。
但水性平。又非湍濑。二山相去不远。未解那得顿孤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