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真诰
真诰
华阳中玉碣文。在童初府西向。一云四面。其文曰。解带被褐。寻生理活。养存三亦。洞我玉文。领理八老。二十四真。不眠内视。微气绵绵把录太素。玄之又玄。神道在今。子来乃臻。
易迁云。{登邑}夫人语之。解此则得仙。此仙之要言。易迁不解此。许侯可解注之。(易迁则长史妻也。{登邑}夫人即{登邑}芝母也。此碣文乃粗可领解。皆上道中事。但下挺者无由究知之。故令长史解释。亦或试以戏之耳)
右一条有某书。
隐居今所安经昭灵台前。欲立小石碣子。刻书华阳颂十五篇。皆赞述此山洞内外事。庶以标诚灵府。永垂远世。而未{辩力}作石。今且载其文于此曰。
河篇征往册。孔记昭昔名。三宿丽天序。两金标地英。右枢域。
宅无乃生有。在有则还空。灵构不待匠。虚形自成功。右质象。
总神列三府。分途交五便。阴晖迎夜皙。晨精望晓悬。右形位。
南峰秀玄鼎。北岭横秦璧。表里玉沙津。周回隐轮迹。右标贯。
左带柳水。右浚阳谷川。土怀北{亡邑}色。井洌凤门泉。右区别。
郭千峙流岸。姜巴亘远踪。庙貌或时飨。别宅乃恒恭。右迹号。
吴居非知地。越家{言巨}隐迁。树盖徒低荫。石灶未尝烟。右类附。
果林郁余{木木示}。蔬圃蔓遗辛。{茔火}芝可烛夜。田泉常澣尘。右物轨。
降辔龟山客。解驾青华童。寝宴含真馆。高会萧闲宫。右游集。
清歌翔羽集。长啸归云翻。孑弦有逸调。空谈无与论。右才英。
标舍雷平下。立静连石阴。上道已冲念。飞华当轸心。右学禀。
方嵎游琼刃。华阳栖隐居。重离傥或似。七元乃扶胥。右挺契。
号期行当满。亥数未终丁。乃承唐世。将宾来圣庭。右机萌。
济神既有在。去留从所宜。灵迹何显晦。冥途自相知。右业运。
刊石玄窗上。显诚曲阶门。动静顾矜录。不负保举恩。右诚期。
右此十五首下各两字。是其一篇中意。篇中字字。皆有义旨。后之人自以篇中事求之。
真诰卷之十三。
真诰卷之十四。
稽神枢第四。
大茅山之西南有四平山。俗中所谓方山者也。其下有洞室。名曰方台。洞有两口。见于山外也。与华阳通。号为别宇幽馆矣。得道者处焉。(此山去大茅山可二十许里。西南六七里有一洞口见外。近时有人入见一青蛇在洞中。因与呼为青龙洞。山近上及北面西面。亦并有洞穴。同不知何者是此两口耳。山上又有泉水。冬夏不竭。山□□□□□□平。所以号为四平及方山也。甚多南烛。今积金山东。□□□□□□此树皆能高大。馆中诸道士所资为药也)其中先止者。
有张祖常。刘平阿。吕子华。蔡天生。龙伯高。并处于方台矣。
张祖常者彭城人也。吴时从北来。得入此室。
祖常托形堕车而死。故隐身幽馆。而修守一之业。师事上党鲍察者。汉司徒鲍宣五世孙也。察受道于王君。(鲍宣汉司隶校尉。为王莽所害。宣子永。永子{日立}。{日立}子某)
刘平阿者无名姓。名姓不示人也。汉末为九江平阿长。故以为号。行医术。有功德。救人疾病。如己之病。行遇仙人周正时。授以隐存之道。托形履帽。而来居此室。常服日月晨。颜色如玉。似年三十许人。(二君何容不知其本名。既示不欲复说之耳。戴孟之本族。乃亦已陈之在后矣)
吕子华者。山阳人也。阴君弟子。已服虹丹之液。而未读内经。来从东卿。受太霄隐书而诵之。常以幽隐方台为乐。不愿造于仙位也。
蔡天生者上谷人也。小为啸父。卖杂香于野外。以自业赡。情性仁笃。口不言恶。道逢河伯少女。从天生市香。天生知是异人。再拜上一檐香。少女感之。乃教其朝天帝玉皇之法。遂以获仙。托形{写宀}杖。隐存方台。少女今犹往来之也。天生师之。
龙伯高者后汉时人。汉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称此人之佳可法。即其人也。伯高后从仙人{刀ちょう}道林。受服胎之法。又常服青{食讯}方。
托形醉亡。隐处方台。师定录君也。(伯高名述。京兆人。汉建武中。为山都长。擢至零陵太守。马援征南日。遗兄子严书曰。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雷平山之东北。良常山之东南。其间有燕口山。三小山相隅故也。一名曰方隅山。
下古人曾合九鼎丹于此间也。幽人在此时。
心乐居焉。今常游此。方隅山下亦有洞室。名曰方源馆。亦有二口常见外也。常有此五人为旅。(其山即是大横西南。别有二{土敦}{土龙}相聚。今人不复有乎其名者。前云李明合丹。
即是此矣。幽人者。掾去世后。不欲显名。故号为幽人。此是未受事。且停洞馆修业也。山今亦有两小口。五人为旅。即向之四平山者。既去来相通。故时共游处也。所以杨君梦掾云。
向从四平山来也。右六条是手新写。应是保命君所告也)鹿迹山中有绝洞。绝洞者才有一二亩空地。无所通达。故为绝洞。洞室四面皆有青白石。亦以自然光明。
如{丝}(旧作伞字如此)张形。下正平。自有石床石{土榻}。曲夹长短。障隔分别。有如刻成。亦整盛也。东北有小口。才劣容人入。入二三百步。乃得洞室。
初入口甚急。愈入愈宽大也。口外南面有三积石。积石下有。索即可得也。亦或以一小石掩穴口。穴口大小俱如华阳三便门。便门亦用小石塞其口。自非清斋久洁。索不可得。
鹿迹洞子亦尔。不受秽气故也。(此山今属南徐州界。正对茅山。北望见之。亦有道士住。鹿迹在石上。故仍以为名。洞口处乃可知。而甚严洁。亦无人敢触冒者。此云如华阳三便门。则南洞北洞本大开。余东西及东南皆是塞矣)鹿迹华山中及洞主有谢稚坚王伯辽。繁阳子号名耳。是汉越骑校尉何苗叔达也。进之同母弟。少好道。曾居河东繁山之南服食。故自号为繁阳子。(中君答长史问葛玄云。在盖竹山。恒与谢稚坚相随。今稚坚乃在此。
不知为去来往还。为当两人同姓名也。后汉书云。何苗是何进异母弟。为车骑将军。党附阉势。进被害时。苗于朱雀阙下。与进将吴匡战死被斩。董卓又破棺出尸。支解之。既非故为兵解去。不知那遂得来居此。其母亦被刑。苗既非进同生。官位复异。具苗而字达。于义不类。恐别是一弟。不必是名苗战死者耳)又有冯良。冯良南阳冠军军人。少作县吏。年三十为尉。从佐迎督邮。
自耻无志。因毁车牛。裂败衣{巾责}。遂去从师。
受诗传礼易。复学道术占候。家中谓已死。十五年乃还。整修志节。抗操严恪。州郡礼辟。不就。诏特征贤良高〈弟〉[第]。半道委之还家。时三公争让位于良。遂不降就。年六十七乃弃世。东渡入山。今在鹿迹洞中。(后汉安帝时人也。汉书所载。事亦略同)
又有郎宗者。字仲绥。北海安丘人。少仕宦为吴县令。学精道术占候风。后一旦有暴风经窗间。占知京师大火。烧大夏门。遣人往参。
果尔。诸公闻之。以博士征宗。宗耻以占事就。
夜解印绶。负笈遁去。居华山下。服胡麻丸得道。今在洞中。(后汉书载郎宗事云。理京房易。善星{竹弄}风角六日七分。能望气占侯吉凶。常卖卜自奉。安帝征对策。为诸儒表。后拜吴令。时卒有暴风。宗占知京师当有大火。记识日月。遣人参候。果如其言。诸公闻而表上。以博士征之。宗耻以占验见知。征书到。夜悬印绶于县庭而遁去。遂终身不仕。子{岂页}字稚元。传父业研精。学徒常数〈伯〉[百]人。顺帝阳嘉二年。征诣阙。上书十一事。拜郎中。还家后。为同县孙礼所害)其余其王叔明。鲍元治。尹盖妇之徒。复二十余人。并在北山。不能复一二记之也。此数人是绝洞诸山之主耳。此绝洞仙人。亦思得学道者。欲与之共处于洞室。困时无其人耳。(此洞既无所通达。正是地仙栖处。必非三十六天之限也)道丧由簪。良可哀矣。寓家辱人哉。(簪者谓人贪仕宦衣冠。坐此不得务道。家室本寄寓耳。此洞中乃是永宅。为恋恋不去。实足辱败人矣。此亦讽诱于长史耳)
右保命君告。(右三条杨书)
范帅云。三官有狱官。不名廷尉。名大理。李丰今为大理。都余一守缺。以拟王附子。不以与许虎也。守职如今狱之三官也。(李丰字安国。改字宣国。冯翊人。李义子本寒微有才志。遂事魏为尚书仆射尉。与夏侯玄谋废晋景王。事泄召来。令人以刀镮撞腰之。大理当为大理。即古之狱官。前汉{水自}魏时。廷尉亦名大理。此职是仙官也。王附子是王之小名。许虎即虎牙也)鲍{青见}因吾属长史。鼠子辈既尔。可语郡守。令得反。映亦属吾。其家比衰。欲非可奈何可写存之耶。(鼠子恐是鲍{青见}小名。鲍为南海郡。仍解化。儿辈未得归都。所以属之。鲍即许先生之师也)
右二条有杨书。
武当山道士戴孟者。乃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末时人也。夫为养生者。皆隐其名字。藏其所生之时。故易姓为戴。托官于武帝耳。而此人少好道德。不仕于世矣。少孤养母。母丧行服葬。服{门癸}。遂入华阳山。服朮食大黄及黄精种云母雄黄丹砂芝草。受法于清灵真人。
即裴冀州之弟子也。得不死之道。裴真人授其玉佩金铛经并石精金光符。遂能轻身健行。周旋名山。日行七百里。多所经渉。犹未得成仙人也。(戴乃授行玉佩金铛。而止不死而已。未得神仙。于理为小难详。后又云。玄真亦其钞要。行之者神仙不死。又与本经不同。及石精金光符。既不为剑用。则止是解化。一符单服者。此符主隐遁。不云健行也。种五品芝。世亦有法)仙人郭子华。张季连。赵叔达。晩又有山世远者。此诸人往来与之游焉。昔居武当。今来大霍。欲从司命君受书。故未许焉。(山已得为太和真人。则应居在南阳太和山矣。
余三人不见别显出也)戴公拍腹有十数卷书。是太微黄书耳。此人即谢允之师也。(按金相传太微黄书第八篇有目录云。凡有八卷。唯此一卷出世。今戴公乃有十许篇。亦为不同拍腹之义。谓恒以系腰也。其外传事亦同此。谢允字道通。历阳人。小时为人所略。卖往东阳。后告官被诬。在乌伤狱。事将欲入死。夜有老公授其符。又有黄衣童子去来。于是得免。咸康中。至襄阳。入武当山。见戴孟。孟即先来狱中者。因是受道。又出仕作历阳新丰西道三县。所在多神验。年七十余犹不老。后乃告终也)黄衣童子者。即玉佩金铛之官耳。云坐上常有一人共坐{弗二}者。(应是{肉弗}。{肉弗}不明状也)即太极真人。时往来也。(按说如此。似答问黄衣童。意亦可是午时。既及谢。因此面访其事)
受行玉佩金铛经。自然致太极真人。谚云。服九灵日月华。得降我太极之家。此之谓也。玄真之法。亦其钞要也。行之者神仙不死。裴真人有弟子三十四人。其十八人学佛道。余者学仙道{北虚}。(应作{片户庸}字。弟子刘显林。辛仲甫。赵子常)
周真人有十五人弟子。四人解佛法。(入室弟子王{玉韦}达。李建道。泉法坚)
桐柏有二十五人弟子。八人学佛。(入室弟子于弘智。竺法灵。郑文成。陈元子。此当略举标胜者耳。辛泉于竺皆似胡姓也。当是学佛弟子也)
右八条有掾写。共一篇相连。
霍山中有学道者{登邑}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饭呑日丹景之法。用思洞房已来。积三十四年。乃内见五藏。冥中夜书。以今年正月五日。太帝遣羽车见迎伯元玄甫。以其日遂乘云驾龙。白日登天。今在北玄圃台。受书位为中岳真人。(伯元吴人。玄甫沛人)华阴山中有学道者尹虔子。张石生。李方回。并晋武帝时人。授仙人管成子蒸丹饵朮法。俱服得延年健行。又受苏门周寿陵服丹霞之道。行已五十年。精心内视。不复饮食。体骨轻健。色如童子。以今年二月十二日。太一遣迎。以其日乘云升天。今在玄州。受书为高仙真人。张石生为东源伯。
衡山中有学道者张礼正。冶明期二人。礼正以汉末在山中服黄精。颜色丁壮。常如年四十时。明期以魏末入山。服泽泻柏实丸。乃共同止岩中。后俱授西城王君虹景丹方。从来服此丹。已四十三年。中患丹砂之难得。俱出广州为沙门。是縢含为刺史时也。遂得内外洞彻。眼明身轻。一日行五百里。又兼守一。守一亦已三十年。以三月一日。东华遣迎。以其日乘云升天。今在方诸飙室。俱为上仙。(縢含以永和十年甲寅年。为广州剌史。此得仙乙丑岁十二年。是为前服丹已三十二年。犹更出查也)
庐江潜山中有学道者郑景世。张重华。并以晋初受仙人孟德然口诀。以入山。行守五藏含日法。兼服胡麻。又服玄丹。久久不复饮食。
而身体轻强。反易故形。以今年四月十九日。
北玄老太一迎以云。白日升天。今在玄州。
括苍山有学道者平仲节。河中人。以大胡乱中国时。来渡江。入括苍山。受师宋君存心镜之道。具百神。行洞房事。如此积四十五年。中精思。身形更少。体有真。今年五月一日。中央黄老遣迎。即日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今在沧浪云台。(大胡乱者是刘渊刘〈总〉[聪]时也。石勒为小胡)小白山中有学道者赵广信。阳城人。魏末来度江。入此山。受李法成服法。又受师左君守玄中之道。内见五藏彻视法。如此七八十年。周旋郡国。或卖药出入人间。人莫知也。多来都下市丹砂。作九华丹。丹成一服。太一道君以今年六月十七日遣迎。停三日。与山中同志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