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真诰
真诰
各献以一于洞山神峰。不独句曲一山而已。
此所谓玄帝也。(此后并中君答前所谘问四条事。复以阙上纸也。说{瑞页}{玉页}与五符语正同。五符唯无〈理〉[埋]鼎一事耳)鲍{青见}。{青见}及妹。并是其七世祖李湛张虑。本杜陵北乡人也。在渭桥为客舍。积行阴德。好道希生。故令福逮于{青见}等。
使易世变练。改氏更生。合为兄弟耳。根胄虽异。德荫者同。故当同生氏族也。今并作地下主者。在洞宫中。{青见}所受学。本自薄浅。质又挠滞。故不得多也。欲知之。其事如此。亦如子七世祖父许肇字子阿者。有赈死之仁。拯饥之德。故令云荫流后。阴功垂泽。是以今得有好尚仙真之心者。亦有由而然也。物皆有因会。
非徒尔而得之者矣。(此书时先生诫事未授。所以论及子阿功荫也。
鲍亦通神。而敦尚房中之事。故云挠滞。后用阴君太玄阴生符。为太清尸解之法。当是主者之最高品矣。缘运事乃如此相关。今人之善恶。岂曰徒然)问葛玄。玄善于变幻。而拙于用身。今正得不死而已。非仙人也。初在长山。近入盖竹。亦能乘虎使鬼。无所不至。但几于未得受职耳。亦恒与谢稚坚。
黄子阳。郭声子相随。(葛玄字孝先。是抱朴从祖。即郑思远之师也。少入山得仙。时人咸莫测所在。传言东海中仙人。寄书呼为仙公。故抱朴亦同然之。长史所以有问。今答如此。便是地仙耳。灵宝所云太极左仙公。于斯妄乎)左慈今在小括山。常行来。数在此下。寻更受职也。慈颜色甚少。正得炉火九华之益。(左慈字符放。李仲甫弟子。即葛玄之师也。魏武父子。招集诸方士。慈亦同在中。建安末。渡江寻山。仍得入洞。又乞丹砂合九华丹。九华丹是太清中经法。小括即小括苍山。在永嘉桥溪之北。凡此诸人。术解甚多。
而仙弟犹下者。并是不闻三品高业故也。许先生所以兴叹)句曲有五门。
有心立志。清斋三月。登寻此门。皆可即得。得可入。但人自不能斋寻之耳。来问欲知宫室所作阔狭。多少男女。主领人数。当更相示。来疏亦复泰尽邪。勤自当见。亦何事尔。亦何事尔。又当先呈启司命。司命令答道宫室之委曲者。吾乃敢言之耳。此自是司命之别宫。吾人亦不得为洞台之正主也。(按后所论诸官僚人物。当是已为启司命。乃具得受说之耳。右定录后书。答长史所问讫此。〈后〉[从]玄帝来凡五条并杨书)
东卿司命监太山之众真。总括吴越之万神。
可谓道渊德高。折冲群灵者也。贾玄道。李叔升。言城生。传道流。往并受东卿君之要也。玄道河东人。周威王之末年生。叔升郡人。汉元帝时生。道流北地人。汉灵帝殿中将军也。
城生吴人。后汉刘圣公时。为武当郡尉也。受学至勤。并得真道。今在太山支子小阳山中。
此所谓地真者也。诸来作试者。非一津而往矣。或亦因人犯者。此最难了也。于斯之际。可不慎乎。(此四人隶司命。主察试学道者。所以长史有书与贾。贾即呈司命。司命亦答之。并以在上卷。此诸人名位小。不显外书。周威王即应是六国时威烈王也。于时虽〈末〉[未]立河东郡。而即地已有其名矣。汉官无正殿中将军。或应中郎将也)此紫阳真人六月二十日受。
右一条有掾写。
七月十五日夜。茅中君受书与许卿。(即长史也。后当为上清左卿)玄感凝会。精期远范。标神映挺。双理自分。必能鹏飞辰阿。云扇灵元。高振玉宇。携辔秀真。可谓{进貌}乎其奇。落绝之视也。于是洞阴之宫。内台下观。风无羽琅之鼓。草无琼金之流。向虽渟光正明。动回五象。固乞屈之夹观。小天之浮景耳。何足{丝圭}卿司之至念。纡兰真以{目分}{水巳}邪。然鉴无不应。圆想必通。所以兴咏事外。迹亦并{一巾}。苟诚之所企。吾无隐也。想善建重离之明。以期于必诣之会。皓清明朗贤。亦俱学而得耳。不令我等有蹙{安页}下风矣。
弘之而已。(此是受前书后一月日复受此。犹论答欲见洞宫事。所以有后说也。
善建重离之明。如似指魏传青录文。而长史名字不相应。既已称俯玄仰白在琼刃前。则此别当有义况也)
右一条杨书。
定录官寮有左右理中监。准今长史司马职。
又有北河司命。主水官考。此职常领九宫禁保侯。禁保侯职。主领应为种民者。(今洞宫自二君以下。
便次此三职为大矣)左理中监准大府长史。昔用韩崇以居之。崇字长季。吴郡{田比}陵人也。少好道。林屋仙人王{玉韦}玄。曾授之以流珠丹一法。崇奉而修之。大有验。{玉韦}玄语之。子行此道。亦可以出身仕宦。无妨仙举也。崇遂仕。稍至宛陵令。
行仁以为政。用道以抚民。虎狼深避。蝗不集界。迁汝南太守。拔书佐袁安。安后位至司徒。
时人通以崇有识物之鉴也。阴皇后葬。京师近郡二千石妻。当会园陵。而崇独居清素。妻忿崇哭泣。诏问其故。太常冯奚答曰。汝南太守韩崇清苦远尚。味道忘形。身享重官。而妻自纺绩。政化仁简。视民如伤。深达奇博。有君子之鉴。斯则昏夕之夜光。陛下之子产也。妻不通寒俭之节。哭怨无衣。将足以显崇明德耳。上奇之。加崇俸禄。秩中二千石。后孝明皇帝巡狩汝南。上治崇府。崇使妻出住孤独老妪家。上闻叹曰。韩崇所谓百鍊不销也。赐{丝兼}五十匹。崇在郡积十四年。政化洽着。举天下最。年七十四。{玉韦}玄乃授以隐解法。得去入大霍山。受{玉韦}玄遁化泥丸紫户术以度世。今在洞中为左理中监。(汉书所载事迹亦略同。而置辞小异耳。袁安字邵平。
初为县功曹。被举历仕。遂至三公。和帝时卒。即袁绍高祖也。晋世又有冯奚。亦为大常。名位同耳。韩既隐解。必是〈记〉[托]尸。今晋陵上有韩冢。崔巍高大。从来相呼为韩冢。疑如桃君。或即是此虚圹。而世呼为孙策将韩当冢也)云王{玉韦}玄是楚庄王时侍郎。受术于玉君。(若是春秋时楚庄王者。疑侍郎之官不似古职。而汉楚王又无庄谥)右理中监。准职如司马。今有刘翊字子翔者居之。翊本颖川人。少好道德。而家世大富。常周穷困为事。好行阴德密惠。陈留张季札当吊师丧。车败牛困。翊于汝南界逢之。
与语。不示名字。即推车牛与乘之。恤死救穷非一人矣。后都长安。翊举计掾。到都。帝嘉其心。拜郎中。迁陈留太守。出长安五百里中。敛死恤穷。损己分人。行达阳平。遂遇马皇先生。
告翊曰。子仁感天地。阴德神鬼。太上将嘉子之用情矣。使我来携汝以长生之道。吾仙官也。尔乃能随我去不。翊于是叩头自搏。少好长生。幸遇神仙。乞愿侍给。马皇先生因将翊入桐柏山中。授以隐地八术。服五星之华法。
今度名东华。来在洞中。为定录右理中监。(汉书云。翊字子相。颍阴人。家世丰富。常能周施。而不以为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留张季札。
远赴师丧。遇寒氷车败。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策马而去。李札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禾中}{禾弟}临郡。引为功曹。后黄巾贼起。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乡族死亡。则为殡敛。鳏寡则助其妻娶。献帝迁都西京。举上计掾。尔时道路寇阻。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上嘉其忠勤。拜议郎。迁陈留太守。翊又散珍宝。唯余车马。自载东归。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仍又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又逢故知饥困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众人止之。翊曰。视没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饿死。此说大同小异。故备载之。论翊字子翔。于字例相得。而翊义亦是相。相作息亮切音。二者未详孰正。马皇出列仙传。黄帝时马师也)定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字叔显。主试有道者。斟会稽上虞人。汉桓帝时作徐州县令。灵帝时大将军辟掾。少好道。
明术数。服食胡麻黄精饵。后入吴乌目山中隐居。遇仙人慧车子。授以虹景丹经。修行得道。今在洞中为典柄执法郎。(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干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以知术故。郡举方〈士〉[正]。迁洛阳市长。如此亦为小异。吴无乌目山。娄及吴兴并有天目山。或即是也。慧车子无别显出)十二月一日夜。定录君所道。(此即同是丑年所受)云北河司命。顷阙无人。昔以桃俊兼之耳。俊似钱唐人。少为郡干佐。末负笈到太学受业。明经术灾异。晩为交址太守。汉末弃世。入増城山中学道。遇东郭幼平。幼平秦时人。久隐増城得道者也。幼平教俊服九精鍊气辅星在心之术。俊修之道成。今在洞中。兼北河司命。主水官之考罚。此位虽隶定录。其实受事于东华宫中节度。桃俊字翁仲者也。(汉书无此事。今冢在钱唐临平。
坟坛历然。苗裔犹存。乡近时闻{鼓革}角之响。故人不敢侵毁之。皆知呼为桃司命冢。钱唐杜征士事京产。先与隐居共有诗咏。以赞述斯德。别在集中。幼平亦无所显出)张激子当为太极仙侯。激子者河内张奉者也。字公先。少时名激子耳。此人亦少发名字。太傅袁隗叹其高操。妻以女。女服饰奢丽。奉不顾眦。无异路人。妇改服。乃后成室家也。后弃世入山。遇山图公子。山图公子周哀王时大夫仙人者也。授激子九云水强梁鍊桂法。激子修此得道。今在东华宫。行为太极所署也。
或领九宫尚书。与北河侯对职治水考。北河司命或为禁保侯。亦并共业故也。北河司命亦治在洞天之中。与张激子对局。(魏书云。张范字公仪。
河内修武人。祖{音欠}汉司徒。父延太尉。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征命不就。
后为议郎。参丞相魏武军事。甚见敬重。好赈救穷乏。家无余财。以建安十七年卒。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拜议郎諌议大夫赵郡太守。后随魏武西征。至长安病亡。此说名字。
翻覆大异。承与奉乃相类而非袁壻。若是范。又其字不同。详按事迹。恐多是兄也。魏书王修传又云。修往来南阳。多止张奉舍。奉举家病。修营拯之。按张范兄弟。乃尝避地往扬州。
投袁术。又非刘表。不应在南阳。二三为疑也。山图公子出列仙传)中候夫人所道。(寻洞中事。皆二君所说。如此两条。独是中候夫人者。当本是东华中职寮故也)
我闻易迁中人窦氏言云。北河司命禁保侯。
似有所拟。想当审尔。(窦氏即琼英也。似有所拟者。当是长史。故中君受云。北河司命方验也。恐受业高后。定不复为此职。然主领种民。事亦相符)保命府多女官司。三官官属有七人。四女三男。明晨侍郎七人。如今世上御史中丞之职。并隶东华方诸宫。保命君总关之耳。明晨侍郎周爰支者。汉河南尹周畅伯持之女也。畅汝南安成人。好行阴德。功在不觉。曾作河南尹。遭大旱。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骸骨万余人。为立义冢祭祀之。应时大雨丰收。所行多是此辈。
太上处以畅有阴行。令爰支从南宫受化得仙。今在洞中。爰支亦少好道。服伏苓三十年。
后遇石长生。教之以化遁。化遁上尸解也。(畅即周嘉从弟也。性仁慈和笃。某帝时为河南尹。永初二年夏旱。久祷无应。因收葬万余人。应时大雨。位至光禄勋)明晨侍郎张桃枝者。汉司隶校尉朱{宀禹}季陵母也。沛人。{宀禹}往与陈蕃俱诛。{宀禹}母行阴德久。闻在易迁。始得为侍郎耳。(朱{宀禹}沛人。桓灵时八俊。后同党人之例。李膺杜密俱下狱死。非陈蕃同时)明晨侍郎夏馥字子治。陈留人也。少好道。服朮饵。和云母。后入吴山。从赤须先生受鍊魂法。又遇桐柏真人。授之以黄水云浆法。得道。今在洞中。馥少时被公府辟召。悬辟书着桑树乃去。其用怀高迈如此。(后汉及高士传并云。陈留圉人。少为书生。桓帝时举直言。不就。性质直。不同时党。为阉人所疾。陷于党锢之限。避难乃翦须发变形。逃林虑山中。为人治作。后还家。杜门不出。不与人相见。党禁未解而亡。赤须子出列仙传。桐柏即右弼王)余数人不能一二道之。例皆取平贞正直。体隐神清。即侍郎之才。不限男女也。(前云有七人。今唯说二女一男)
右保命君所道。(此当是接中候告后乃言之)童初府上帅用刘文饶。文饶者弘农刘宽也。少好道。曾举汉方正。稍迁南阳太守。视民如子。怒不形颜。
口无疾言。行阴德。拯寒困。万民悦而附之如父母焉。后为司徒太尉。上赐酒。伏地睡。诏问故。乃答曰。臣任重责大。恒忧心如醉。旦使奴至市买菜。奴盗用钱饮酒。晏乃还。卧于阁内。
又不得菜。既醒。乃骂之为死狗。骂毕。即束带来〈人〉[入]。恐奴从后自杀。所以虑之。不觉忽然睡耳。愿见哀恕。宽用心仁爱。触类如此矣。年七十三。一旦遇青谷先生。降之于寝室。授其杖解法。将去入太华山。行九息服气。及授以炉火丹方。修之道成。今在洞中作童初府帅上侯。主始学道者。(后汉书云。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父名崎。顺帝时为司徒。宽为人谨厚。常行有人失牛。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言解驾牛与之。步归。顷有志者。得牛而送还。惭惧。宽乃谢遣之。桓帝延〈喜〉[熹]八年。为南阳太守。恒用蒲鞭。灵帝嘉平五年。为太尉。尝于御坐被酒睡伏。帝问太尉醉邪。宽仰答。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耳。尝有客来诣宽。宽遣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骂为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恐自杀。语左右曰。此是人而骂为畜产。为辱孰甚。故吾惧其死耳。后封逮乡侯六百户。中平二年亡。年六十六。赠车骑将军。时进谥曰昭讨侯。子松嗣。按此说复为同异。故详载之。青谷先生无别显出。凡此诸引教仙人。恐皆是下教限。不尔则不应得辄然)华阳中事。当更示尔。正月二十三日。东宫上人来看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