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真诰
真诰
乃可议入。云二日者。谓十二月二日。依传说年有两日。恐三月十八日。喧哗杂闹。非专请之宜故也。左慈以成仙人。质见易于俗。所以三月清斋。便得入洞。长史虽挺分高{进貌}。而形识犹昧。岂可相比。此语是欲相奖励耳。长史后答亦作此意。仰酬之也)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东卿司命君。是其日上要总真王君。太虚真人。东海青童。合会于句曲之山。游看洞室。好道者欲求神仙。宜预斋戒。
待此日。登山请乞。笃志心诚者。三君自即见之。抽引令前。授以要道。以入洞门。辟兵水之灾。见太平圣君。(按中君书云。常以二日登山。延迎请祝。即请十二月二日。
不见道三月十八日者。屡有正月中耳。今腊月二日多寒雪。远近略无来者。唯三月十八日。辄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唯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讫便散。岂复有深诚密契。愿睹神真者乎。纵时有至诚一两人。复患此喧秽。终不能得专心自达。如此抽引乞恩。无因得果矣。唯隐居所住中岩。禁断清年。得无游杂。既去洞隔岭。人自不知至于此也)良常山西南垂有可住处。是司命往时别宅处也。亦可合丹。(司命初过江。立宅于此。以自荡涤。质对神鬼。今按垂之为言。如是边际。此正应在长史宅后大横之西。今父老相传言。如是边际。此正应在长史宅后大横之西。今父老相传。乃言大茅之西北平地。棠梨树间。名下薄处。言是司命君故宅。耕垦至肥良。多见砖瓦故物。似经住止处。亦验烈不可秽犯。君此审是。则宜言中茅之西。不应远举良常。大都真人语自不正的。遇所引处便言耳。
昔时山下远近诸处。长林榛芳。遮天蔽日。无处不可隐密。即今斫伐耕稼。四通九达。山中亦皆显露。时移事异。不复可准。乃言未久。如此正复五六十年来渐剧耳)良常东南又有可住处。其间当有累石如灶形。灶间或有寄生树。树如曲盖形。此处至好。但恨浅耳。虽尔自足。(此处今亦存。但无复有寄生曲树耳。亦带北洞流水。其左右并近大路。所以言浅。即今凋迥无复可往也)洞口西北有一地。地小危不安。要自足立外静舍也。(今此中以去多荒芜。渐近村{土棣}。
并不足复居。昔时言去县小近。往来为易。又近洞口。所以屡及之耳。外静舍当以俟游宾从憩止。非自往修行之所。益知是欲相近之意也。顾居士所撰本。此中向近所标精舍地一篇。今视掾书者。不以相次。乃别出在长史所营宅前耳。此后长史答书。道西北地危。仍次菌山。不酬金乡至室语。明知本别{口受}之也)句曲之山有名菌山。
此山至佳。亦有金。乃可往采。入土不过一二尺耳。吾昔临去时。曾埋金于此。欲服金者可往取。但当不中以营私累耳。(今人不复识呼菌山者。寻此山形当如菌孤立。亦或是{口禾}苍之{}。形如{}也。按大茅后长阿。积金东凹地。有一山子。独秀如博山炉。且又近积金山。恐此或当是。即今多石及树木。但金之所在。指一两处。亦难可寻索。唯启乞垂赐。所不论耳。意欲营转鍊之事。亦指此山前临长涧东流水。至幽隐。有形势。若基构有期。当更宣述耳)大茅山有玄帝时铜{鼎}。(古鼎字)
鼎可容四五斛许。偃刻甚精好。在山独高处。
入土八尺许。上有盘石掩鼎上。玄帝时命东海神。使埋藏于此。(此亦当是移安息石时所埋也。今最高处乃多石。毎吉日。远近道士咸登上。烧香礼拜。无复草木。累石为小坛。昔经有小瓦屋。为风所倒。寻古来帝王并重鼎器者。以其两铉法日月。三足法三才。能烹{食壬}熟成万物。兼自能轻重。神变隐显故也。中君后答云。铸羽山之铜以作之。诸有洞天之山皆尔)大茅山下亦有泉水。其下可立静舍。近水口处乃佳。当小危不安耳。(今近南大洞口有好流水而多石。小出下便平。比世有来居之者。唯宋初有女道士徐漂女。为广州剌史陆徽所供养。在洞口前住积年亡。女弟子姓宋。
为人高洁。物莫能干。年老而亡。仍葬山南。宋女弟子姓潘又袭住。于今尚在。元徽中有数男人。复来其前而居。至齐初。乃敕句容人王文清仍此立馆。号为崇元。开置堂宇厢廊。殊为方副。常有七八道士。皆资俸力。自二十许年。远近男女。互来依约。周流数里。廨舍十余坊。而学上道者甚寡。不过修灵宝斋及章符而已。近有一女人来洞口住。勤于洒扫。自称洞吏。颇作巫师占卜。多杂浮假。此例亦处处有之。大茅东西亦有涧水。有晋末得道者任敦住处。合药灶{土庶}犹存。今有薛彪数人居之。又有朱法永。近小山上。快瞩眺而乏水)良常山对穴口东视小山之岭。其上有埋铜数千斤。以盘石填其上。汉时其山下有屈氏。家大富。财有巨亿。埋铜器于此。于今在也。亦有钱。钱在西北小山上向也。(今此山具存。无知其钱铜处。纵有彷佛。亦不识。寻视此山明地。高下{土激}涧。不似经墟村住处。恐岁代久远。势迹乖异故也)曾得往年三月一日八月八日二书。(此乙丑所受。则长史往年书是甲子年中。按答云。直置书于述墟朱家静中。则非因华侨杨君送之也)三月一日书云。今当垦赤石田。日为往来之阶。
亦竟不就事也。复云。岂可遐弃坐观存没哉。
此道自决求真之精诚也。心不在我。不可责人。使必成之也。(赤石田。今中茅西十许里有大塘食涧水。久废不修。隐居今更筑治为田十余顷。长史昔意欲避形迹。因作田之阶。得数处望灵山。而遇旱塘壤。竟不果。所以此书讥之耳)都不斋而有书云斋戒也。(此亦有答。
明辞奏不可轻妄。动静必皆闻彻矣)八月八日书云。谨操身诣大茅之端。乞特见采录。使目接温颜。耳聆玉音。此语为求道之甚急也。得近书。具至心。可勤道奖志也。司命君自在东宫。又书不应总合。德有轻重之故也。(司命常住大霍之赤城。此间唯有府曹耳。具位有高卑。故不宜共作辞启。二君虽同居华阳。而官府各异。不得同纸。凡书奏不如口启。于此可具鉴其仪格耳)吾等已自相知之。厚薄书疏。亦甚为班班。欲停之如何。(此是长史轻脱置书于他家静中而去。恐方将人到。又致漏泄。真灵慎密。故有此语。欲戒试其心事耳。长史后答此言。亦殆为巧便)此书疏慎示俗人。脱有见者。掘坏灵山。尔之罪大也。(恐俗人贫狡之徒。知此金宝处。堪能凿掘。则事由宣泄。此罪真为不轻。非但尔时教戒。亦传贻无穷。将来诸子。咸共秘之)
右定录中君答长史前书。说句曲山事讫此。长史前书无本出。今唯有后答。亦随条奉酬。次第如左。
右从前良常来凡二十一条。并有掾写。
昔年十余岁时。述虚(此乃应是墟字。而由来皆作〈墟〉[虚]字。即今之山西村名也)闲耆宿有见语。茅山上故昔有仙人。乃有市处。早已徙去。后见包公问动静。此君见答。今故在此山。非为徙去。此山洞庭之西门。
通太湖苞山中。所以仙人在中住也。唯说中仙君一人字。不言有兄弟三人。不分别长少。
不道司命君尊远。别治东宫。未见传记。乃知高卑有差降。班次有等级耳。辄敬承诲命。于此而改。(此长史又更答书云。今有所起草存。故得撰录。而前纸断失。亦非起端语也。包公是鲍{青见}。句容人。悉呼作包也。答书时已是蒙示传记。是乙丑年初矣)告小阿口直下三四里。便径至阴宫东玄掖门。入此穴口二百步。便朗然如昼日。不审此洞天之别光。为引太阳之光。以映穴中耶。此洞天中。官府旷大。云宫室数百间屋。官属正二仙君兄弟。复有他仙官。男女凡有几许人。为直是石室。亦有金堂玉房耶。宫室与洞庭苞山相连不。包公及妹朱氏。昔在世曾得入此宫不。二人为未得登举作地下主者耶。治在何处。愚昧昌启。惧有干忤。(包公及妹事。前中君书无有。当复是别{口受}。
今更重问。并洞中事。定录又答有后也)市山之盘石。市名之存。
由于此也。今之孜孜志慕于道。无心金玉。尊灵所置。唯助令弥密耳。岂有掘犯理耶。此故为未之照察也。山左右泉水。金玉津液。其地亦可立静舍合丹。辄当以为意。(此上答天市泉水可住事。
而竟无所立也)不审玄帝是何世耶。后生蒙蒙。多所不及。愿告。({瑞页}臾水王。故号玄帝。外书亦尔。长史脱致疑问耳。此条复有答。在后)
告中茅山东有小穴。阴宫之阿门。入道差易。
后当以渐斋修而寻求之。灵宗垂念。便以为造金门而登玉房也。但存迟速之间。不敢悒迟。(有如此教示。而不速求游辟。一何可恨。所以众灵毎勤勤引劝)告大茅山亦有小穴在南面。相似如一。谓之南便门。欣见启悟。喜禀德音。精诚注向。沐浴自新。既闻吉日。至时密造。区区之诚。灵寔鉴照。(此道南面之东门。与小阿东门相似者)告左慈复何人也。此见奖勖之言。恩念下逮。益令欣慕。(传上亦载此事)告良常西南垂有可住处。是司命君往时别宅。亦可合丹。
穆自见传记。鄙心窃志。欲寻司命君往昔之旧宇。高栖之所托。患未能审知耳。今辄当隐量求处。临时告悟。(传上亦载此事。基陛湮没。难可必审。故更乞告示也)
告良常东南又有可住处。累石如灶。寄生树如曲盖为志。往当寻其所。告洞口西北有一地。地小危不安。可立外静舍。愚意本自欲立内外静舍。辄当畴量在宜。(亦不闻立此外静事。而今有一累石坛历然。相传乃言。掾于此坛化遁也。毎往拜视。辄感叹缠心)告菌山至佳。
司命临去。埋金于此。欲服金者可取。且窃有合金液意。今未敢议此。若山居积年。修学日进。后而事可得密者。临时启质。(中君书云。吾昔临去埋金。
不道司命。长史此答误耳)告大茅山有玄帝时铜鼎。在山独高处。入土八尺许。此帝王之所。□□□□□器疏示后生。益増禀{厂万}承。下亦可以立静舍。感备告悟。告昔屈氏埋铜及钱。此通非所拟向也。闻此远事。世代变易。能不悲叹。昔初拜八月八日书。已操身至述虚(此犹是前村)徐泛家。寻家信见报云。得应言未可登山。便承此而归。直致此书于朱家静中耳。愚心鄙近。亦以肉人秽浊。精诚不恳。无能上达。不悟已畅高听。得蒙省察。辞与事违。悚息而已。(长史玄挺。动静闻彻。屑辞所向。便已关奏蒙报。或是得杨君所传者。徐泛家今犹存。后所云徐偶即应是〈况〉[泛]后。所以知井宅处。亦云其祖曾为长史门生也)昔占赤石田。利近山下。为往来之阶。此乃丹诚。寻遇天旱。佃不收塘坏。穆寻见用出。此事力未展。非为息怀。
今方居山下。故当修垦。以此去洞口远。故不欲安耳。(此田既在大茅中茅之西。去大山近。瞻仰礼拜乃佳。而言去洞口远。当是道去北洞口远耳。此田虽食涧水。旱时微少。塘又难立。不知后当遂垦之不。今塘尚决。补筑当用数百夫。则可溉田十许顷。隐居馆中门人。亦于此随水播植。常愿修复此塘。以追远迹。兼为百姓之惠也)告书疏班班。欲停之如何。凡书疏之兴。所以运达意旨。既蒙眷逮。亲奉觐对司命君二仙灵颜。则天启其愿。沐浴圣恩。岂复烦书疏耶。所谓得鱼而忘筌也。(此盖不欲停之辞。故引以回见。于理极好)不审左公今何在。又有葛孝先。亦言得道。今在何处。肉人{口禺}{口禺}。为欲知之。(葛既乡人。
所以及问。此条亦〈右〉[有]答在后)
右长史答书讫此。并是自起本。多治。用白笺。次第如此。(岁乙丑。此一行本题纸背)
真诰卷之十一。
真诰卷之十二。
稽神枢第二。
昔累得书见意。深照旨趣。先书以年行西吴。
衰颓待老。中夜慨叹。莫与酬谘。夫诚感有在。
亦得之无晩也。次书告有年之志。畴昔之好。
恒愿真人禀受要诀。仰接容景。亲奉徽音。夫勤未上彻。精未广厘。真要之骋。未可豫及也。
后汉书云。吾发自玄授金阙素名。跨迈世迹。
超登清虚。何玄标之渺{进貌}。奇洞之渊远哉。欲克己洗心。沐浴芳流。若能斯者。今其时矣。末书云。厕闻要旨。当修五灵。自谓西造{门良}圃。东游玄洲。不为{进貌}绝。求矜而诱之。引而致之。是为言贯于心。良可启矣。恭佼(音效)五灵。亦复至耳。然道浮外迹。未关内真。是以云车灵辕。相适犹遐。昔曾轸华侨。(依此而言。则知华侨先亦蒙真降矣)盖应会敖世。事有出{口黑}。{水余}不必静。苟有分无志。申公所病。遇至不为。覆水始{心宛}。是以古{口言}有云。
逢时不迈。山客抃粲者矣。夫学道者。固不宜恃其质分。必当保任于清全矣。于焉骋逸松期。回轮紫清。灵观四响。玄音合唱。玉振云奏。
不谋而和。可谓秘道藏珍。真晖之上挺也。子建志有年。今因以反子昔旨耳。(此一书似是裴君言。且杨书。此亦不与后玄帝相连。恐非中君答也。又长史此四书本。今并不存矣)
玄帝者。昔轩辕子昌意。娶蜀山之女。生高阳。
德号{瑞页}{玉页}。{瑞页}{玉页}父居弱水之乡。{玉页}身陶七河之津。是为玄帝也。仗万灵以信顺。监众神以导物。役御百气。召致雷电。于是乘结元之辇。
北巡幽陵。南至交趾。西济流沙。东至蟠木。动静之类。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属焉。四行天下。周旋八外。诸有洞台之山。阴宫之丘。皆移安息之石。封而填之。铸羽山之铜为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