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诰

  上有聚石者为小茅山。大茅中茅间名长阿。东出通延陵句曲。阿西出通句容湖。就以为连石。积金山。马岭相带。状如{土棣}形。其中茅小茅间名小阿。东西出亦如此。有一小马岭相连。自小茅山后去。便有雷平燕口方嵎大横良常诸山。靡{进也}相属。垂至破{网正}涜。自大茅南复有韮山竹吴山方山。从此迭障。达于吴兴诸山。至于罗浮。穷于南海也)山生黄金。汉灵帝时。诏敕郡县。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逮孙权时。又遣宿卫人采金常输官。兵帅百家。遂屯居伏龙之地。因改为金陵之墟名也。河图已得之于昔。可谓绝妙。(今大茅山南犹有数深坑大坎。相传呼之为金井。当是孙权时所凿掘也。今此山近东诸处。碎石往往皆有金砂云。
  兵帅仍屯居伏龙。今则无复有。唯小近西有述墟。昔乃名朮墟。今是良民。述墟前十数里。
  大茅有吴墟村。以号而言。乃欲相似。而复不关金陵。长史宅西北。近长隐小冈下。乃时有故破瓦器。焦赤土甚多。疑是人居处。既经耕垦。基域不复存而了无井。亦恐如长史井堙没耳。又小茅大横不见采金处。大茅金井。若是复不应顿如此远居。二三疑昧)金陵之土。似北{亡邑}及北谷关。土坚实而宜禾谷。掘其间作井。正似长安凤门外井水味。是清源幽澜。洞泉远沽耳。水色白。都不学道。居其土。
  饮其水。亦令人寿考也。是金津润液之所溉耶。子其秘之。吾有传纪。具载其事。行当相示。
  (定录君受作。密令〈尔〉[示]许侯。北{亡邑}山在洛阳北数里。北谷关即孟津关也。土色黄黑而肥腴。
  凤门即长安北门也。今所拟金陵地。并无土种植及住止凿井者。乃是无知察。亦为真灵爱护。不使轻得居焉。吾有传纪者。即是三茅传也。按长史甲子年书云。未见传记。则{口受}此书时。或在癸亥年中也。传中亦称良土甘美。居之度世。故因此而显言也)地处少少耳。隐略十余顷许。高而平者六七顷也。既知其要。睹其形势。便朗朗也。故不曲示耳。(保命君告。按传中云。金陵之地方三十七八顷。恐是其大垠所至。至于实录。正当十余顷耳。高平者是可住处也。会登其地。依说观望。自可领略。粗知其处。若为仙真度世及种民者。无患不自然得至。苟其非分。徒携手筑室。必当诸方不立。趣使移去耳。悠悠凡猥。勿承此强欲居之)金陵之左右。谷溪源。陵之左有山也。
  右有源名{木户户}谷。陵之西有源名阳谷。名山内经福地志曰。伏龙之地。在柳谷之西。金坛之右。可以高栖。正金陵之福地也。(按今呼为柳谷者。其源出小茅后田公泉。而西南流至述墟首。入大{}。阳谷{}者。今无复其名。而长隐山冈后有小。西流南折。亦会述墟首。又父老云。阳谷源乃出中茅前大茅后。数川注合为一。出山直西行北转。亦会大{}。论两{}相交之内。即是此地。大略东西。不得极正。
  故兼以左右为言。但今之所云二谷。不知即是昔号不。虽有耆相承。传译渐失。兼源回异。不必可指的为据也)上古名此山为岗山。孔子福地记云。岗山之间有伏龙之乡。可以避水辟病长生。本所以名为岗者。亦金坛之质也。是以百代百易。非复本名。良可叹也。(按今小茅东北一长大山名大横山云。本名郁岗山。山即在今所谓伏龙之东。世又呼伏龙地为死蛇岗。亦粗有彷佛。又见其长而高益。呼为长隐。隐音于觐切。其言可隐障也。此岗山虽多细石。亦可居耳。
  近东南取长史宅。至雷平间。甚有可住处。义兴蒋员刍等。今并立田舍于岗下。近去长史宅四五里)越桐柏之金庭。吴句曲之金陵。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也。五倍尧水东海倾。人尽病死。武安兵其如予何。由我带近洞台之幽门。恃此而彷佯耳。(右弼王王真人{口受}。令密示许侯。此即桐柏帝晨所说言吴越之境。唯此两金最为福地者也。武安者秦将白起击赵于长平。一日坑杀四十万人。古来兵伤莫复酷此。故别引之为喻。斯盖所谓兵病不往。洪波不登矣。既带近洞天。神真限卫。故能令三灾不干。右前来至此五条杨书)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天。(传中所载。至第十天并及{都五岳。八海神仙。远方夷狄之洞。既非此限。并不获疏出)洞墟四郭。上下皆石也。上平处在土下。正当十三四里而出上地耳。(此当是至太山顶为言也)东西四十五里。
  南北三十五里。正方平。其内虚空之处一百七十丈。下处一百丈。下{土庶}犹有原阜{土龙}偃。上盖正平也。(向云高处一百七十丈。下处一百丈。则是中央高。四边渐下。今云上盖正平。是言其质平无凹凸处耳。非直〈去〉[云]如板也。亦可是登陇阜之上。则于天为下耳)
  其内有阴晖夜光。日精之根。照此空内。明并日月矣。阴晖主夜。日精主昼。形如日月之圆。
  飞在玄空之中。(按诸洞天日月。皆各有此名。亦小小不同。盖犹是大天日月。分精照之。既云昼夜。便有出没。亦当与今日月同其明晦。今大天崖畔。了不得穷。此小天边际。殆可扪睹。日月出入。则应有限。当是忽然起灭。不由孔穴。但未知其形若大小耳)
  句曲之洞宫有五门。南两便门。东西便门。北大便门。凡合五便门也。(今山南大洞即是南面之西便门。东门似在柏枝陇中。北良常洞即是北大便门。而东西并不显。中君告云。东便门在中茅东小茅阿口。从此入至洞天最近。而外口甚小。又以石塞之。事具在后。则西便门亦当如此。正应在今所呼作石坟处也。柏枝乃有两三洞口。恐真门外亦不开。此三门精斋寻之。自可见尔。今南便门外虽大开而内已被塞。当缘秽多故也。北大洞犹有鬼神去来。而真仙人出入。都不由五门。皆{火火火欠}尔无间。设此门者。为示是山洞体制。或外人应入故耳)虚空之内。皆有石阶。曲出以承门口。令得往来上下也。人卒行出入者。都不觉是洞天之中。故自谓是外之道路也。日月之光。既自不异。草木水泽。又与外无别。飞鸟交横。风云蓊郁。亦不知所以疑之矣。所谓洞天神宫。灵妙无方。
  不可得而议。不可得而罔也。(世人采药。往往误入诸洞中。皆如此。不便疑异之。而未闻得入华阳中。如左元放之徒。是所不论。然得入者。虽出亦恐不肯复说之耳)句曲洞天。东通林屋。北通岱宗。西通峨嵋。南通罗浮。皆大道也。其间有小径杂路。
  阡陌抄会。非一处也。汉建安之中。左元放闻传者云。江东有此神山。故度江寻之。遂斋戒三月乃登山。乃得其门。入洞虚。造阴宫。三君亦授以神芝三种。元放周旋洞宫之内经年。
  宫室结构。方圆整肃。甚{心宛}惧也。不图天下复有如此之异乎。神灵往来。相推校生死。如地上之官家矣。(今按地域方面。则林屋在东南。罗浮在西南。惟岱宗峨嵋得正耳。直道亦当五六千里。此路至颖川间。便应径通王屋清虚天也。元放当是为魏武所逼。
  后仍来。后真{口受}乃云。清斋五年。然后乃得深进内外宫耳。三种芝恐是下品者也)良常北垂洞宫口。直山领。南行二百步。有秦始皇埋藏白璧两双。入地七尺。上有小盘石在岭上。以覆{土陷}处。李斯刻书璧。其文曰。始皇圣德。章平山河。巡狩苍川。勒铭素璧。若掘即可得。始皇所履山川。皆祀以玉璧。不但句曲而已。(从此后。墨书皆定录真君{口受}以告长史。掾写本前纸所失。恐非起端语。寻埋璧时。在三茅得道之前。而后乃具见如此。明真人无所隔蔽矣。按传所称。即是登山时。但云一双为异。或应二字。双璧之书。亦如禹山所刻作篆迹也。今寻检其处。亦可见石盖。亦殊自不小也)茅山北垂洞口一山名良常山。本亦句曲相连。都一名耳。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祠虞舜于九疑。浮江下。观藉柯。度梅渚。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
  水波恶。乃至西百二十里。从峡中度。上会稽。
  祭夏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于会稽山。李斯请书而还。过诸山川。遂登句曲〈此〉[北]垂山。埋白璧一双。于是会群官。飨从驾。始皇叹曰。巡狩之乐。莫过于山海。自今已往。良为常也。尔乃群臣并称寿。唤曰。良为常矣。又鸣大鼓。击大锺。万声齐唱。洞骇山泽。赞乐吉兆。大小咸善。乃改句曲北垂曰良常之山也。良常之意。从此而名。(检外书。始皇三十七年正月。出游云梦丹阳浙江。上会稽。
  祭夏禹。望南海。刻石纪功。还过吴。渡江来。并北海。至琅{玉耶}。至平原得病。七月丙寅。崩于沙丘。九月葬骊山。如此之时。皆未有涜。即是从延陵步道。上取句容。江来路仍过停飨设耳。
  非必故诣句曲。所以止住山北边下处。遂不进前岭。且于时亦未验此山之灵奇。祀璧之意者。为通是望山设。所以中君云。所履山川。皆祀以玉璧也。夫号从主人。名由地表。小君以汉成帝时{口受}紫书云。治于良常北洞。盖内因此成称也。又检始皇崩。不发丧。令车载鲍鱼以乱。此应夏月中。如外书所说相似。今依传言。乃是三十六年十月建亥之月。为秦正月。为出游是至云梦耳。不尔则是三十八年秋崩也。未作秦历。不能得定癸丑是何月中。比别更详正之)王莽地皇三年七月戊申。(此七月二十四日也)遣使者章{川邑}赍黄金百镒。铜锺五枚。赠之于句曲三仙君。(王莽制金为货。名镒。形如钱无孔。重一两。直钱一千。百镒则百两也)光武建武七年三月丁巳。(此三月二十四日也)遣使者吴伦赍金五十斤。献之于三君。今并埋在小茅山上独高处。{土陷}上有聚石。入地三四尺也。(此则今小茅山积石上最高处是也。此二事不显真{口受}中)汉明帝永平二年。诏敕郡县。修守丹阳句曲真人之庙。
  (按三君初得道。乘白鹄。在山头时。诸村邑人互见。兼祈祷灵验。因共立庙于山东。号曰白鹄庙。毎飨祀之时。或闻言语。或见白鹄在帐中。或闻伎乐声。于是竞各供侍。此庙今犹在山东平阿村中。有女子姓尹为祝。逮山西诸村。各各造庙。大茅西为吴墟庙。中茅后山上为述墟庙。并岁事鼓舞。同乎血祀。盖已为西明所司。非复真仙僚属矣)中茅山玄岭独高处。司命君埋西胡玉门丹砂六千斤于此山。深二丈许。{土陷}上四面有小盘石镇其上。其山左右。当泉水下流。水皆小赤色。饮之益人。此山下左右。亦有小平处。可堪静舍。
  左元放时。就司命乞丹砂。得十二斤耳。(今此岭前后甚多大石。而山上左右无正流水。东南近下有一长涧。西南近下亦有小水。度岭南隐居住处。近山上有涌泉。冬夏无穷。而水色不甚觉赤耳。平处可住。东西唯当近涧左右为好。左氏乞丹砂。当是入洞时所请。以合炉火九华丹。右杨书)大茅山中茅山相连。长阿中有连石。古时名为积金山。此山中甚多金物。其处宜人住。可索有水处。为屋室静舍乃佳。此数处亦任意耳。快可合丹。
  以修上道。中茅之前。大茅之后。下麓长涧。东西亦出山外对馆。(此即隐居今所住东面一横垄也。此垄纯绝石。石形甚{玉怀}奇。多穿穴侧傍。盘纡下深。乃有无底处。屡投脆物。在中间玲玲之响久之。此云多金物。亦当是久来真仙所投也。西南有大石璧。耸而{土斥}开。内有洞。入数丈渐峡小。不复容人。
  乃飙飙有风。外数步便有一涌泉。冬夏清流。即下解所资。近外涧口。又有一涌泉。水势乃驶上者。冬温而夏冷。今正对逻前小近下。复有一穴。涌泉特奇。大水大旱。未尝増减。色小白而甘美柔弱。灌注无穷。但恨在山西。自不得东流耳。亦别开决作东流用之。又渡此岭。
  东南有一石穴水。东流极好。其处隐障。甚可合丹。即后所云菌山之前也。正患去径路近。
  车声人响。殆欲相闻。今若断此路。不复听车声人行。便是第一处。方当思为其宜。茅山住止。惟有隐居今所住。及南洞口长史宅处。乃极好。所恨迥旷。且此一山通无{兀虫}蝮毒螫。时有青蛇。都不犯物。虎亦甚少。自古来未闻害人。山居不问道俗。皆少温病。山德宽容。不到险阻。但恨无青林冬夏常郁如东间诸山耳。自隐居住来。{火气}养成秀。于形望大好。山出好朮并杂药。绝宜松柏。而本无人植。不容自生。今亦分布。岁种之耳)茅山天市坛。四面皆有宝金白玉各八九千斤。去坛左右二丈许。入地九尺耳。昔东海青童君曾乘独飙飞轮之车。通按行有洞天之山。曾来于此山上矣。其山左右有泉水。皆金玉之津气。
  可索其有小安处为静舍乃佳。若饮此水。甚便益人精。可合丹。天市之坛石。正当洞天之中央玄窗之上也。此石是安息国天市山石也。所以名之为天市盘石也。玄帝时。召四海神。使运此盘石于洞天之上耳。非但句曲而已。仙人市坛之下。洞宫之中央窗上也。句曲山腹内虚空。谓之洞台仙府也。玄帝时。召四海神。使运安息国天市山宝玉璞石。以填洞天之中央玄窗之上也。东海青童君曾乘独飙飞轮之车。通按行有洞台之山。皆埋宝金白玉各八九千斤于市石左右四面。以镇阴宫之岭。诸有洞天皆尔。不但句曲而已。邑人呼天市盘石为仙人市坛。是其欲少有彷佛而不了了也。青童飙轮之迹。今故分明。(句曲之山。
  诸记说今悉分明。唯天市坛石。未知的何所在。以论迹而言。隐量正应大茅左右。而践行不见其异处。或恐为土木芜没。所不论耳。按保命赵承毎登坛长啸。风云立至。此则不应在小处。长见云气出入。恒先起大茅北阴。此或当高而阴故也。夫真人常御九龙。左骖名飙。右服名{}。既履山顶。故指乘其右骖。今大茅岭上。向东行有路。傍山平治。状如人功。足通轨辙。相传皆呼此为飙轮迹。乃无埋没。石坛既未显。金宝亦难测所埋。又疑洞天中央玄窗之上。不应乃近南门。复恐在中茅间。邑人耆老。亦不复知仙人市坛处。自隐居来此山七八年。尚未得穷历践行。而况悠悠之徒令其究竟之耶。所以来得遍履者。患于无良侣可同。登陟之艰。独行又觉{足禹}{足禹}。是以遂尔淹稽。常所耻恨。比日方负杖孤游。庶当委曲所闻所见耳)中茅山东有小穴。穴口才如狗窦。劣容人入耳。愈入愈阔。外以盘石掩塞穴口。余小穿如杯大。使山灵守卫之。此盘石亦时开发耳。谓之阴宫之阿门。子勤斋戒寻之。得从此入。易于良常洞口。其中多沙路曲僻。经水处不大便易。又道路远。不如小阿穴口。直下三四里。便径至阴宫东玄掖门。入此穴口二百步。便朗然如昼日。(此即洞天东门也。隐量乃可知处。自未敢轻索入耳。前传云。洞宫出土上计十三四里许。今此云三四里便至掖门者。是近山下已薄。而门势又未平。计入门复应向下数里。乃得至宫耳。入口便明者。此为内光出照。不必关外日者也)大茅山亦有小穴在南面。相似如一。谓之南便门。亦以石填穴口。但精斋向心于司命。又常以二日登山。延迎请祝。自然得见吾也。诚之至矣。阴宫何足不观乎。左慈复何人耶。(此即南面之东便门。应在柏枝{石龙}石穴中。此{石龙}小穴甚多。难卒分别。必须精感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