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诰

  辛玄子所言。(辛玄子事在第五卷中)
  右三条杨书。
  夫欲建吉冢之法。去块后正取九步九尺。名曰上玄辟非。华盖宫王气神(「青龙秉气」)赵子都。冢墓百忌害气之神。尽来属之。能制五土之精。转祸为福。侯王之冢。招摇欲隐起九尺。以石方圆三尺。
  (「上玄辟非」)题其文。埋之土三尺也。世间愚人。徒复千条万章。谁能明吉凶四相哉。辟非之下冢墓。由此而成。亦由此而败。
  非神非圣。难可明也。必能审此术。子(「玄武延躯」)孙无复冢墓之患。能知坟墓之法。千禁万忌。一皆厌之。必反凶为吉。能得此法。永为吉冢。不足宣也。(此一纸异手书青纸。
  依如此法。亦为可解。其九步九尺。而不云十步三尺者。是九尺入冢里。正(「虎啸八垂」)取中心为数也。但辟非应是朱鸟而云冢后。若征家甲向。朱鸟在西南。羽家庚向。朱鸟在东北。所不论耳)
  员三尺。题其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公侯。
  甲乙年如干岁。生値清真之气。死归神宫。翳身冥乡。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为害气。当令子孙昌炽。文咏九功。武备七德。世世贵王。与天地无穷。一如土下九天律令。(员三〈天〉[尺]。犹是方员。方员之法。六边皆等。如印形也。赵公明。今千二百官仪乃以为温鬼之名。九功七德。事出左传)
  夫施用此法。慎不可令人知。若云冢墓王相刑害诸不足者。一以填文厌之。无不厌伏。反凶为吉。{}。(行下被割。余一字如此。当是此字后行又被剪。语则未尽也。从员三尺来。别一纸。复是异人迹。
  不与前同。而俱书青纸。色理亦小殊。疑此并写非真。前范监既有此言。恐后人因以造法耳)
  上清真人冯延寿口诀。(前云是楚市乞人西岳真人冯延寿。西岳之号。自不妨上清之目也。此后凡十四事。虽未见真书。类其事旨。不乖真法。故别撰录。附于卷末)
  夫学生之道。当先治病。不使体有虚邪及血少脑减津液秽滞也。不先治病。虽服食行。
  无益于身。昔有道士王仲甫者。少乃有意。好事神仙。恒吸引二景{冫食}霞之法。四十余年。都不觉益。其子亦服之。足一十八年。白日升天。
  后南岳真人忽降仲甫而教之云。子所以不得升度者。以子身有大病。脑宫亏减。筋液不注。灵津未溢。虽复接景{冫食}霞。故未为身益。仲甫遂因服药治病。兼修其事。又一十八年。亦白日升天。今在玄州。受书为中岳真人。领九玄之司。于今在也。(此说殊〈功〉[切]事要。仲甫父子无余别显也)
  夫学生之夫。必夷心养神。服食治病。使脑宫填满。玄精不倾。然后可以存神服霞。呼吸二景耳。若数行交接。漏泄施写者。则气秽神亡。
  精灵枯竭。虽复玄挺玉{竹录}金书太极者。将亦不可解于非生乎。在昔先师常诫于斯事云。
  学生之人。一接则倾一年之药势。二接则倾二年之药势。过三以往。则所倾之药。都亡于身矣。是以真仙之士。常慎于此。以为生生之大忌。(此事弥会众经之旨)
  夫学道唯欲{口黑}然养神。闭气使极。吐气使微。
  又不得言语大呼唤。令人神气劳损。如此以学。皆非养生也。
  凡存神光。行真仙之事者。又不得以衣服借人。亦不服非己之物。诸是巾褐履屐之具。皆使鲜盛。三魂七魄。或栖其中。亦为五神之。
  忌{水夸}沾故也。
  又八节之日。皆当斋盛谋诸善事。以营于道之方也。慎不可以其日忿争喜怒。及行威刑。
  皆天人大忌为重罪也。
  右三条亦与经事相符。
  凡研味至道及读诵神经者。十言二十言中。
  辄当一二过舐唇咽液。百言五十言中。辄两三过叩齿。以会神灵。充和血气。使灵液凝满。
  帝一欣宅。所谓冲气不劳。启血不泄也。(此别一法。
  经中未见其事也)
  学生之法。不可泣涙及多唾泄。此皆为损液漏津。使喉脑大竭。是以真人道士。常吐纳咽味。以和六液。
  凡甲寅庚申之日。是尸鬼竞乱精神躁秽之日也。不可与夫妻同席及言语面会。当清斋不寝。警备其日。遣诸可欲。
  凡五卯之日。常当斋入室。东向心拜。存神念。期感神明。亦适意所陈。恒如此者。玉女降侍。(此三条与经语亦互相同者也)
  常以本命之日。向其方面。叩齿三通。心存再拜而微咒曰。
  太一镇生。三合真。室胎上景。母玄父元。生我五藏。摄我精神。下灌玉液。上朝泥丸。夕鍊七魄。朝和三魂。右命玉华。左啸金晨。命我神仙。役灵使神。常保利津。飞行十天。祝毕。又心拜四方。叩齿三通。咽液三过。此名为太上祝生隐朝胎元之道。常能行之。令魂魄保守。长生神仙。(未见此经法)
  凡入室烧香。皆当对席心拜。叩齿阴祝。随意所陈。唯使精专。必获灵感。(此亦朝静之例也)
  凡人常存思识己之形。极使仿髴对在我前。
  使面上恒有日月之光。洞照一形。使日在左。
  月在右。去面前令九寸。存毕。乃琢齿三通。微祝曰。
  元胎上真。双景二玄。右抱七魄。左拘三魂。令我神明。与形常存。祝毕。又叩齿三七过。咽液七过。此名为帝君鍊形拘魂制魄之道。使人精明神仙。长生不死。若不得祝者。亦可单存之耳。(道授乃有识形。而未见此祝法)
  又学道之士。当先检制魂魄。消灭尸鬼。常以月晦朔之日。庚申甲寅之日。当清斋入室。沐浴尘埃。正席而坐。得不眠者益善。以真朱笔点左目眦下。以雄黄笔点右鼻下。令小半入谷里也。点毕。先叩齿三通。微祝曰。
  上景飞缠。朱黄散烟。摄虚邪。尸秽沈泯。和魂鍊魄。合体大神。令我不死。万寿永全。聪明彻视。长享利津。祝毕。又琢齿三通。咽液三过。
  并右手第二指蹑右鼻孔下。左手第二指蹑左目下。各七过。当尽阴案之。勿举手也。于是都毕。按此二处是七魄游尸之门户。钺精贼邪之津梁矣。故受朱黄之精。塞尸鬼之路。引二景之薫。遏淫乱之也。此太极上法。常能行之。则魂魄和柔。尸秽散绝。长生神仙。通彻视。行之三年。色念都泯矣。(此颇似太灵真人法。可兼修用之)
  凡上清叩齿咽液法。皆各有方。先后有次。不得乱杂。使真灵混错也。
  夫叩齿以命神。咽以和真。纳和因六液以运入。制神须鸣鼓而行列矣。
  凡存修上法。礼祝之时。皆先叩齿。上下相叩。
  勿左右也。一呼一吸。令得三叩为善。须礼祝毕。更又叩齿。乃得咽诸液耳。此名为呼神和真。以求升仙者也。吾屡见伪俗之人或误定经文。先后杂乱。无有次绪。用以为益。良可悲也。(此亦同五神经中意旨)
  右本卷讫此。
  养性禁忌口诀。(复有此诸条。亦未见真书。而似是二许抄事。皆仙人条用小诀。有助于施行。故并撰录)
  黄仙君口诀。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
  猪肝犬头肉至忌。都绝为上。道士自不可食猪犬肉而交房中。令药力不行。又计食一斤。
  损{竹弄}百日。子其慎之。(此彭祖弟子撰传者)
  青牛道士口诀。暮卧。存日在额上。月在脐上。
  辟千鬼万邪。致玉女来降。万祸伏走。秘验。(即封君达也。出神仙传五岳序)
  沈羲口诀。服神药。勿向北方。大忌。亥子日不可唾。亡精失气。减损年命。药势如土。(沈出神仙传)
  吕恭口诀。入山之日。未至山百步。先却行百步。反足乃登山。山精不犯人。众邪伏走。百毒藏匿。(吕出神仙传)
  栾巴口诀。行经山及诸灵庙祠间。存口中有真人字赤灵丈人。侍以玉女二人。一女名华正。一女名摄精。丈人着赤罗袍。玉女二人。上下黄衣。所存毕。乃叱咤曰。庙中鬼神速来。使百邪诣赤灵丈人受斩死。众精却千里。此是三天前躯使者捕鬼之法。(即栾豫章也。出剑经神仙传虎豹符及后汉书)
  东海小童口诀。道士求仙。勿与女子交。一交而倾一年之药力。若无所服而行房内。减{竹弄}三十年。(此上相青童君之别号也)
  东陵圣母口诀。学道慎勿言。有多为山神百精所试。夜卧。闭目存眼童子在泥丸中。令内视身神。长生升天。刘京亦用此术。(出神仙传。今为海神之宗。刘京渝汉末人。出飞步经后)
  女仙程伟妻口诀。服食勿食血物。食血物。使不得去三尸。干肉可耳。(程伟为汉期门郎。其妇知房事。见葛洪内篇也)
  凤纲口诀。道士有疾。闭目内视心。使生火以烧身。身尽。存之使精如彷佛。疾病即愈。是痛处存其火。秘验。(出神仙传。能酿百草花以起死者)
  陈安世口诀。道士结头理发。及饮食施履屐枕褥。勿令非道士者见其理发。干其饮食。动其履屐。用其枕褥。彼俗尸魄形中之鬼。来侵我神也。所以道士栖山林而幽身者。皆欲远兹嚣秽。绝放人间之业。是恐外物凡百犯其性命也。秘之。(陈出神仙传)
  李小君口诀。道士求仙。不欲见死人尸。损神坏气之极。人君师父亲爱。不得已而临之耳。
  所以道士去世。不事王侯。是无君也。块然独存。是无友也。唯父母师主。不得不临丧。致感极之哀。不吝性命之伤耳。苟以此故而伤。是以无伤之也。吾其秘之。故口传焉。(汉武臣。出神仙传)
  女仙人刘纲妻口诀。求仙者勿与女子。三月九日。六月二日。九月六日。十二月三日。
  是其日当入室。不可见女子。六尸乱则藏血扰溃飞越。三魂失守。神雕气逝。积以致死。所以忌此日者。非但塞遏淫{水失}而已。将以安女宫。女宫在申。男宫在寅。寅申相刑。刑杀相加。
  是日男女三尸。出于目珠瞳之中。女尸招男。
  男尸招女。祸害往来。丧神亏正。虽人不自觉。
  而形露已损。由三尸战于眼中。流血于泥丸也。子至其日。虽至宠之女子。亲爱之令妇。固不可相对。我先师但修此道而仙矣。复不及至亲无心者矣。子其慎之矣。(纲妻出神仙传。又虎豹符中。凡此杂事皆与真经相符。并可按而施用也)
  真诰卷之十。
  真诰卷之十一。
  稽神枢第一。
  金陵者洞虚之膏腴。句曲之地肺也。履之者万万。知之者无一。(保命君{口受}作此言。按{口受}此应在乙丑年六月已前。甲子岁中事。始论此山受福之端也。其地肥良。故曰膏腴。水至则浮。故曰地肺。历世游践。莫有知其处者)句曲山源。曲而有所容。故号为句容里。过江一百五十里。访索即得。(凡此后紫书大字者。并茅三君传所记也。传既以宝秘。见之者稀。今谨抄取说山事。共相证显。按山形宛曲。东西{进亶}回。故曰句曲。从山岭分界。西及北属句容。东及南属延陵。句容既立为县。故其里不复存。
  昔时应在述墟左右耳。今山去石头江水步道一百五六十里)江水之东。金陵之左右间小泽。泽东有句曲之山是也。(此盖呼秣陵之金陵。非地肺之金陵矣。小泽即谓今赤山湖也。从江水直对望山。东西左右。正自如此也)此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洞庭四开。穴岫长连。古人谓为金坛之虚台。天后之便阙。
  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众洞相通。阴路所适。七涂九源。四方交达。真洞仙馆也。(此论洞天中诸所通达。天后者林屋洞中之真君。位在太湖苞山下。龙威丈人所入得灵宝五符处也。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此]并相贯通也)山形似巳。故以句曲为名焉。(今登中茅玄岭。前后望诸峰垄。盘纡曲转。以大茅为首。东行北转。又折西行北转。又折东北行至大横。反复南北。状如左书巳字之形)金陵者兵水不能加。灾疠所不犯。河图中要元篇第四十四卷云。句金之坛。其间有陵。兵病不往。洪波不登。正此之福地也。尔心悟焉。是汝之幸。复识此悟从谁所感发耶。(此河图者。舜禹所受。及洛书之属。今犹有四十余卷存。此语亦是示长史。言相感悟。乃从杨君宣说。吾之所启发矣)句曲山其间有金陵之地。地方三十七八顷。是金陵之地肺也。土良而井水甜美。居其地。必得度世见太平。河图内元经曰。乃地肺土良水清。
  句曲之山。金坛之陵。可以度世。上升曲城。又河书中篇曰。句金之山。其间有陵。兵病不往。
  洪波不登。此之谓也。(后所称河图。即是前要元篇语。虽山坛字异。其理犹同。此盖指论金陵地肺。一片地能如此耳。其余处未必有所免辟耳)金陵古名之为伏龙之地。河图逆察。故书记运会之时。方来之定名耳。至于金陵之号。已二百余年矣。(寻金陵之号。起自楚时。至秦皇过江厌气。乃改为秣陵。汉来县旧治小丹阳。今犹呼为故治也。晋太康三年。割淮水之南属之。义煕九年。移治〈阙〉[斗]场。元煕元年。徙还今处。
  此是江东之金陵耳。传所言二百余年者。是吴孙权使人采金。屯居伏龙山。因名金陵。自然响会。所以叹河图之逆兆也)句曲山秦时名为句金之坛。
  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也。外又有积金山。亦因积金为坛号矣。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按山形曲折。后人合为句曲之山。
  汉有三茅君。来治其上。时父老又转名茅君之山。三君往曾各乘一白鹄。各集山之三处。时人互有见者。是以发于歌谣。乃复因鹄集之处。
  分句曲之山为大茅君中茅君小茅君三山焉。总而言之。尽是句曲之一山耳。无异名也。三茅山隐{山连}相属。皆句曲山一名耳。时人因事而谕。今故有枝条数十作别名。旧不尔也。(今以在南最高者为大茅山。中央有三峰。连岑鼎立。以近后最高者为中茅山。近北一岑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