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
神丹入口寿无穷也。
故老子修之是为道祖。
许宣平曰:
神居窍而千智生,丹入鼎而万种化。
陈虚白曰:
我初凝结圣胎时,百脉俱停气不驰。
施肩吾曰:
天人同一气,彼此感而通。
阳自空中来,抱我主人翁。
然我既得灵丹入鼎矣,而内外交修,炼之而复炼之,而必至于天地合德,则太虚中自然有一点真阳以与我之灵丹合而为一。盖吾身之灵感天地之灵,则内真外应,浑然混合。
金碧经云:磁石吸铁,隔碍潜通。大同此意。这段功夫全以至静为主。
老子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当其两阳乍合,圣胎初凝,必须常常觉照,紧紧护持。如小龙之乍养珠,似幼女之初怀孕。牢关神室,不可使之渗漏。
故太白真人曰:固济能不泄,变化在须臾。更于一切时中,四威仪内,时时照顾,念念在兹,混混沌沌,如在母胞,终日如愚而不违,不久须臾间断也。
葛仙翁云:
息息归中无间断,天真胎里自凝坚。
张用成云:
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石得之云:
将来掌上霞光灿,吞入腹中宫殿新。
赵缘督云:
神丹飞落黄金室,婴儿降生极乐国。
吕纯阳云:
刀主饵了丹书降,跳出尘笼上九天。
朱文公云:
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
李清庵云:
一颗宝珠吞入腹,作个全真仙眷属。
陈希夷云:
邈无踪迹归丹房,潜有机关结圣胎。
薛紫贤云:
四象包含归戊己,辛勤十月产婴孩。
悟真篇云:
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胞中岂有殊。
醉中吟云:
宝珠笑舞辞天谷,才脱胞胎又入胎。
张紫阳云:
婴儿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圆入圣基。
吕纯阳云:
天生一物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
白玉蟾云:
鸡能抱卵心常听,蝉到成形壳始分。
俞石涧云:
虎啸一声龙出窟,鸾飞凤舞入金城。
群仙珠玉云:
一粒餐兮天地寿,死生生死不相干。
张紫阳云:
相吞相咽却相亲,始觉男儿有孕身。
钟离翁云:
胎内婴儿就,勤加温养功。时时照丹房,刻刻守黄中。
陈泥丸云:
男儿怀孕是胎仙,只为蟾光夜夜圆。夺得天机真造化,身中自有玉清天。
陈抱一云:
大道无私感即来,神仙此语岂虚哉。苟非着意求铅汞,争悟天机结圣胎。
玄奥集云:
阆苑蟠桃自熟时,摘来服饵莫教迟。几回下手潜偷处,无限神仙总不知。
龙眉子云:
形如雀卵团团大,间似骊珠珠珠圆。龙子脱胎吞入口,此身已证陆行仙。
紫虚真人云:
初炼还丹须入室,妇人怀孕更无殊。圣胎凝结圆成后,出入行藏岂有拘。
白紫清云:
和将戊己作丹妒,炼得红丸化玉酥。慢守火符三百日,产成一颗夜明珠。
张真人赠白龙洞主歌云:
从此根苗渐长成,随时灌溉抱真精。十月脱胎存入口,不觉凡身已有灵。
白玉蟾云:
怪事教人笑几回,男儿今也会怀胎。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是妙哉。
黄元吉云:
鼎内金丹灿烂光,无由摘尔到黄房。忽然夜半天风便,吹送灵儿归故乡。
陈翠虚云:
道要无中养就儿,个中别有真端的。都缘简易妙天机,散在丹书不肯泄。
王重阳云:
闲中偶尔到天台。忽见霞光五色开。想是金丹初变化,取归鼎内结婴孩。
上阳子云:
玉皇若也问丹材,偃月炉中取下来。驰骋英雄吞一粒,男儿怀了一年胎。
陈致虚云:
饥餐渴饮困来眠,一道分明体自然。十月圣胎完就了,一声霹雳出丹山。
至于释教教人亦不外此。如楞严经曰:行如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亲奉觉乳,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夫入如来种者,以种性而为如来之种子,以自造化如来也。故曰道胎,又曰觉乳,其与妇人之乳儿,玄门之胎仙,亦何以异?及至形成出贻,亲为佛子,岂不是真人出现,大神通从此,天仙可相贺耶?
盖丹书梵典,皆有次序口诀,但人不知。而蓦直看过去了正,是珠在路旁人不拾。惜哉!予今略摘此数条表而出之,以引古之是而证今之非也。
火候(火候崇正图、长养圣胎图)
火候最秘,圣人不传,令则露之。药非火不产,药熟则火化矣。火非药不生,火到则丹成矣。且火候之奥,非可一概而论。
故未得丹时,须借武火以凝之,既得丹时,须藉文火以养之。文火者。结实之火也。其养之法,节其寒温消息是也。
故参同契曰:候视加谨慎,审察辨寒温。审其火之未燃也,须藉巽风以吹之。察其火之既燃也,须资神水以活之。若太过,则损之;若不及,则益之,俾得中和而无火燥、火寒之病矣。
盖火之寒燥,全在意念上发端。
陈虚白曰:念不可起,念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则火冷。唯只要一念不起,一意不散,含光默然,真息绵绵,圆明觉照,常自惺惺,此长养圣胎之真火候也。
故白玉蟾曰:
采药物于不动之中,行火候于无为之内。
张三峰曰:
以默以柔存火性,勿忘勿助养灵胎。
刘海蟾曰:
兀兀无为融至宝,微微文文养潜龙。
张紫阳曰:
自有天然真火育,不须柴炭及吹嘘。
又曰:
谩守药炉着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此四翁乃列仙中之铮铮者,皆以天然真火、自然妙用而成无上至真之道。又何尝用卦爻斤两,年月日时哉?
今时之人,错会仙师本意,泥象执文,认指为月,而必欲推算卦体之策数,求合卦书之阴阳。吾恐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倏然疲毙,而不知其归处。
岂不见张平叙云:
此中得意须忘象,若究群爻谩役情。
高象先云:
昼夜屯蒙法自然,焉用孜孜看火侯。
陈冲素云:
火虽有侯不须时,些子机关我自知。
彭真一云:
从来真火无形象,不得师传亦大难。
萧子虚云:
药物调和,悟者甚易。火候消息,行之恐难。
一十月功夫存杳杳绵绵之息,三万年气数在来来往往之间。所以养丹田之宝,此宝常在在丹鼎之珠。此珠复还,驾动河车。离尘世尾闾之海,移居天谷上昆仑蓬岛之山。前数句谓成丹之时脱胎而入日,末一句谓功成之后脱胎而出壳,中间两句谓温养子珠,长养圣胎。
张三峰曰:
年月日时空有着,卦爻斤两亦支离。若存会得绵绵意,正是勿忘勿助时。
白紫清曰:流俗浅识。未学凡夫岂知元始天尊与天仙地仙,日日采药物而不停,药物愈采而无穷也。又岂知山河大地与蠢动含灵,时时行火候而无暂助,火候愈行而不歇也。神凝则精气聚而百宝结者,结胎之药物也。真息往来而未尝少有间断者,温养之火候也。
陈虚白曰:火候之要,尤当以真息求之。
丘长春曰:一念不离方寸是真空。此养胎之真火也。夫真火者,我之神也,而与天地之神、虚空之神同其神也。真候者,我之息也,而与天地之息、虚空之息同其息也。
左元放曰:
火候无为合自然,自然真火养胎仙。但存神息居丹扃,调变先天接后天。
王重阳曰:
圣胎既凝,养以文火。安神定息,任其自如。
此以神感,彼以神应。天机妙用,自然而然。
予于是而知神息者,火候也。而孟子之所谓勿忘勿助、老氏之所谓绵绵若存、释氏之所谓不得勤不得怠者,是皆神息之自然火候之微旨也。
故曰:
神仙不肯分明说,说得分明笑杀人。
贞集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第七节口诀
婴儿现身出离苦海
(婴儿现形图、出离苦海图)
(内附真空炼形法则)
前面火候已足,圣胎已圆,若果之必熟,儿之必生,弥历十月,脱出其胞。
释氏以此谓之法身,又曰实相。玄门以此谓之赤子,又曰婴儿。婴儿当移胎换鼎之时,跃然而出,潜居气穴之间,又重开一混沌也。
盖此穴原是神仙长胎住息之乡,赤子安身立命之处。因是熟境,顺路而归。婴儿既宴坐静室,安处道场,须藏以玄玄,守以默默。始则藉坤母黄芽以育之,继则聚天地生意以哺之。此愿彼应,发迩见远。其中自呼自息,自阖自开,自动自静,自由自在,若神仙逍遥于无何乡,似如来禅定于寂灭海。
到此大安乐处,仍须密守关元,无令外缘六尘魔贼所侵,内结烦恼,奸臣所乱。若坐若卧,常施莹净之功。时止时行,广运修持之力。遂得六门不漏,一道常通,真体如如,永固丹基者矣。日夕如此卫护,如此保顾,如龙养珠,如母育子,不可顷刻暂忘,刹那失照。
钟离翁曰:
孩儿幼小未成人,须藉坤娘养育恩。
又曰:
已证无为自在心,更须温养保全真。
李清庵曰:
丹从不炼炼中炼,道向无为为处为。息念息缘调祖炁,忘闻忘见养婴儿。
吕纯阳曰:
腹内婴儿养已成,且居尘世暂娱情。无端措大刚饶舌,却入白云深处行。
盖温养育婴乃作仙之一大事,若养育失调,婴儿就有弃壳离巢之变。此时着实提防,不可轻纵出去,则一出而迷途,遂失舍而无归。
故白玉蟾有重整钓鱼杆,再斫秋筠节之叹。
上阳子云:
既达返还九与七,此即木金三五一。炁全神壮换胎时,照护婴儿休远出。
防护之诀,密固三要为紧。
参同契曰: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其法是以眼观眼,以耳听耳,以鼻调鼻,以口缄口,潜藏飞跃,在正一心。则外无声色臭味之牵,内无意必固我之累。自然方寸虚明,万缘澄寂,而我本来赤子怡怡然安处其中矣。
虽然外固三要,尤要内遣三害。三害者,邪念、烦恼、嗔恚是也。故道觉禅师曰:修此戒定慧,断彼嗅贪痴。盖贪痴易于制伏,唯有嗔毒难降。
圣胎诀云:嗔恚之火一燃,胎真去如奔马。直待火灭烟消,方才归于庐舍。
宋儒亦曰:忿火不惩,必有燎原之患,欲水不窒,岂无溃川之灾?
圆觉道场修证仪云:一念嗔起,具八方障门,今欲去嗔之法,唯宗老子之日损、周易之惩忿、世尊之觉照。
高憎妙普曰:嗔火正燃时,我以觉照之。犹如汤消冰,了了无分别。缘此嗔火非实有体,皆从无名而来。
犹宝积经偈云: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若缘不和合,火终不得生。是不悦意生,毕竟无所有。知声性空故,嗔也不复生。嗔不在于声,亦不身中住。因缘和合起,离缘缘不生。如因乳等缘,和合生酥酪。嗔目性无起,因于粗恶事。愚者不能了,热恼自烧燃。应当如是知,究竟无所有。嗔性本寂静,但有于假名,嗔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嗔三昧。
宝积经又云:求自然智破无名壳,则无名变成慧炬,而嗔火化作心灯,嗔之一毒既消,八万四千烦恼亦灭。
佛经云:诸魔平等,烦恼为先。
又云:现住菩萨魔,烦恼无所有。
文云: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善观察烦恼,我我所俱离。
又云:无障大悲,观诸众生,所有烦恼皆从虚假妄想而失。知诸烦恼,体性自离。如是随觉,即是菩提。烦恼之性,即菩提性。
又云:烦恼境是佛境界,观烦恼性空是正修行。
又云:欲除烦恼,当行正念。
四祖亦云: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
细观佛祖经旨大概,谓烦恼性空勿为窒碍,观如梦幻,不用介怀。设使触景情动,如回应声,既应即止。若此,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胎真赤子弗假修而自灵。
又有经云: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以智慧刀裂烦恼纲,以智慧火烧烦恼薪。
僧圆照云:
对治烦恼魔,清净常欢喜。
庞居士云:
谛现四大本空,烦恼何处安脚。
晁文元云:
身同梦幻非真有,事比风云不久留。既能洞达须刚断,烦恼魔空过即休。
张紫阳云:
可谓道高龙虎伏,堪言德重鬼神饮。已知寿永齐天地,烦恼无由更上心。
六祖坛经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故缨珞经云:佛言我从本来不得一法,究竟定意,始知所谓无念。若得无念者,观一切法,悉皆无形,因此得成无上正真之道。
又云:世人不能成道而脱生死者,良由妄念为轮回种子耳。
盖妄念起处,即是生灾。妄念息处,即是真元。故玄门以止念为本,释教以无念为宗。
无念者,为无邪念,非无正念。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助名正念。念善念恶即名邪念,不念善恶即名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冤亲、憎爱,井名邪念,不念苦乐等是名正念。但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无念之念,谓之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