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


  佛经云:善男子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

  高峰禅师云:

  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出一念无生性海。

  智常禅师云:

  真如无念。非念法能阶实相,无生岂生心。能至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生乎实相。

  李之才云:

  念之天理则明月之当空,念之人欲则浮云之蔽日。

  寒山子云:

  旋干倒岳镇常静,一念万年永不移。

  天隐子云:

  不睹不闻存觉性,无思无念养胎仙。

  宝积经中所说菩萨安住无所住之念,非忆非忘所安住念,即名法界。是知从上若佛、若祖、若圣、若仙,皆因冥心息念而得妙道。

  故尚书曰:唯狂克念作圣,然克念之功须要躬行实践,方有进步。不然,一片太虚,途路甚远,少一步定是到不得。

  昔人所谓工夫不到不方圆,工夫若做到极,则处自然入于无念。既得无念真常,则玄窍婴儿寂寂然而无挠扰之患矣。

  刘虚谷云:

  大功欲就三千日,妙用无亏十二时。

  陈朝元云:

  含养胞胎须十月,育婴乳哺要千朝。

  泥丸翁云:

  片响工夫修便现,老成须是过三年。

  三年功夫已完,温养事毕。即悟真所谓,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真人既现,必出太玄而升天谷,再加冥心灭尽之功,则有通灵变化之妙。

  刘海蟾曰:

  卦行火侯周天毕,孕个婴儿镇下田。霹雳一声从地起,干户肇开光万里。翻身推出太玄关,这回方是真仙子。

真空炼形法则(真空炼形图)

  普照怫心曰:

  异端有白我其观,却叹人从瓮里盘。最上一乘含蓄远,好从玄窍觅天宽。

  盖真空炼形之法,譬喻运瓮相似。若处瓮内,焉能运之,必也处于瓮外。身处瓮外者,即释氏所谓外其身而虚空之是也。

  故老子曰:

  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

  薛道光曰:

  若人空此幻化身,亲授圣师真规则。

  张全一曰:

  太虚是我,先空其身。其身既空,天地亦空。

  天地既空,太空亦空。空无所空,乃是真空。

  清静经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视其形,形无其形。形无其形者,身空也;心无其心者,心空也。心空无碍,则神愈炼而愈灵;身空无碍,则形愈炼而愈清。直炼到形与神而相涵,身与心而为一,方才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

  古仙曰:形以道全,命以术延。此术是窍无涯之元炁,续有限之形躯。无涯之元炁,是天地阴阳长生真精灵父圣母之炁也。有限之形躯,是阴阳短促浊乱凡父凡母之气也。故以真父母之炁变化凡父母之身为纯阳真精之形,则与天地同寿也。

  按孙陀罗尊者云:世尊教我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硫璃烟相渐消,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照,照十方界,得阿罗汉。

  朱元晦云:

  鼻端有白,我其观之。

  莫认真云:

  平生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原在鼻尖头。

  夫人未生之先,一呼一吸,气通于母。人之既生之后,一呼一吸,气通于天。天人一气,联属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锯焉。天与之我,能取之得其气,气盛而生也。天与之天,复取之失其气,气绝而死也。

  故圣人观天之道,抉天之行,每于义驭未升,肠谷之时,凝神静坐,虚以待之,内含意念,外舍万缘,顿忘天地,粉碎形骸。自然太虚中有一点如露如电之阳,勃勃然,入玄门,透长谷,而境上泥丸,化为甘霖而降于五内。我即鼓动巽风以应之,使其驱逐三关九窍之邪,扫荡五脏六腑之垢,焚身炼质,煅滓销霾,抽尽秽浊之躯,变换纯阳之体。累积长久,化形而仙。

  陈翠虚曰:

  透体金光骨髓香,金筋玉骨尽纯阳。炼教赤血流为白,阴气消磨身自康。

  丘长春曰:

  但能息息常相顾,换尽形骸玉液流。

  张紫琼曰:

  天人一气本来同,为有形骸碍不通。炼到形神冥合处,方知色相即真空。

  薛复命曰:

  不知将谓气,得后自然真。

  董汉醇曰:金用矿消,形由炁炼。炼形之法,总有六门。其一曰玉液炼形,其二曰金液炼形,其三曰太阴炼形,其四曰太阳炼形,其五曰内观炼形。若此者总非虚无大道,终不能与太虚同体。唯此一诀,乃曰真空炼形。虽曰有作,其实无为,虽曰炼形,其实炼神,是修外而兼修内也。

  依法炼之,百日则七魄亡形,三尸绝迹,六贼潜藏,而十魔远遁矣。炼之千日,则四大一身,俨如水晶塔干,表里玲珑,内外洞彻,心华灿然,灵光显现。灵光者,慧光也,故曰惹光生处觉花开。盖慧觉花开非炼形入微与道冥一者不能有此。

  故生神经曰:身神并一,则为真身;身与神合,形随道通。隐则形固于神,显则神合于气。所以蹈水火而无碍,对日月而无影。吾亡在己,出入无间。或留形住世,或脱质升仙。有白日而飞肉尸者,黄帝之谓也。有留形在世者,彭祖之谓也。有受命而居天职者,张天师之谓也。有拔宅而上升者,许施阳之谓也。有示疾而终者,王重阳之谓也。有入仕而臣者,东方朔之谓也。至于老子为柱史,辛钘为大夫,尹喜为关令,伯姬为卿上,唐典隐昆陵,孑休治漆园,帝者师四,皓辅汉惠,仇生仕殷,辅光仕汉,马舟仕晋,海蟾仕燕,正阳弃官,纯阳应举,常有执鞭,琴高执笏。若此者,多不可以枚数。

  噫!神仙之隐显去留,岂世之凡夫所能测度者哉。更若凭虚御风之,列子折芦过江之,达摩非若淘质炼形之功,又安能如此轻举之身乎?此形神俱妙之道,非坐脱立亡者之所能知。所以不免有抛身入身之失尔。

  故学仙佛之流,若独以炼神为妙,不知炼形为要者,所谓清灵善化之鬼,何可与高仙为比哉?大抵温养炼形,无分彼此,虽然在两处发明,其实是一个道理。内外兼修,不相违背。若十日功夫无间,乃悬崖撒手时也。自然言语道断,心思路绝。能所两亡,色空俱泯,无滞无碍,不染不着,身似翔鸿不可笼,心如莲华不着水。火光净净,潇潇洒洒,腾腾任运,任运腾腾,做一个无事无为、自在消逼之散汉也。此际婴儿渐露其形,与人无异,愈要含华隐曜,镇静心田,若起欢忻,就要广境。

  如陈泥丸云:

  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脉已息气归根。有个婴儿在丹田,与我形貌亦如然。

  婴儿既长,穴不能居,自然裂窍而出、贯顶而升。此之谓出离苦海而起彼岸也。

  永明寿禅师云:

  身在苦海中,赖此铁罗汉。苦海既脱离,舍筏登彼岸。

  观吾陈真人云:

  此岸波涛已脱离,到彼方知寿可跻。一得归来宜永得,渡河筏子上天梯。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第八节口诀

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端拱冥心图、化身五五图、跨凤凌霄图、阳神出现图)

  始则有作有为者,采药结丹以了命也;终则无作无为者,抱一冥心以了性也。

  悟真篇云:

  始则有作人争觉,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道妙,不知有作是根基。

  证道歌云:

  到无为处不无为,方知吾道是希夷。

  今之在象凡夫、出家外道,只知有这边道理,不知有那边境界,只知有此间之妙,不知有彼岸之玄;只知无事,而不知稀有之事;只知无为,而不知有为之法。此乃知其一不知其二。修其性不修其命者也。

  故丹道未成之先,若不知下学之有为,而着于空焉,则谓之落空汉。丹道已成之后,若不知上达之无为,而着于相焉,则谓之守尸鬼。

  石杏林曰:

  有物非无物,无为合有为。

  陈泥丸曰:

  我闻前代诸圣师,无为之中无不为。

  阴长生曰:

  无为真人居上界,空寂更无尘可碍。有为功就又无为,无为也有功夫在。

  所谓真人居上界者,即婴儿出离苦海、移居天谷之时也。空寂冥心者,即吕祖向晦冥息真心合道之法也。

  施肩吾曰:达摩面壁九年,方超内院世尊。冥心六载,始脱樊笼。

  夫冥心者,深居静室,端拱默然,一尘不染,万虑俱忘,无思无为,任运自如;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无内无外,无将无应,离相离空,离迷离妄,体含虚寂,常觉常明,但冥此心,万法归一,则婴儿安居于清灵之境、栖止于不动之场。色不得而碍之,空不得而缚之,体若虚空,安然自在矣。

  故达观禅师云:

  色不缚兮空不碍,昙息冥心观自在。大千万有总归无,世界坏时渠不坏。

  谭长真云:

  婴儿移在上丹田,端拱冥心合自然。修到三千功行满,凭他作佛与升仙。

  此处是纯一不杂的工夫,岂能空纤毫情想,但起希仙作佛之心,便直生死窍中,不能得出。

  所以关尹子云:若有厌生死心,超生死心,只名为妖,不名为道。

  益清静体中,空空荡荡,晃晃朗朗,一无所有,一切无住。

  故心要诀云:

  冥心本乎无住无,住心体圆融不测。

  如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金刚齐菩萨云: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

  憎肇云:圣人之心,住无所住,其住坐忘。

  论云: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了心经云:心无所住,住无所心,了无执着,无住转真。

  净名经云:一切法以无住为本,安住无为,名之为住,住无方所,故名无住。无住心者,是为真心。

  禅源集云:言心者是心之名,言知者是心之体。

  菏泽云:心体能知,知即是心,心本空寂,至虚至灵。由空寂虚灵而知者,先知也。由空寂虚灵而觉者,先觉也。不虑而觉者,谓之正觉。不思而知者,谓之真知。

  故祖师云: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能知,即此空寂之知,便是达摩所传清净心也。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

  所以六祖云: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自知,自性自见,自性自悟,自悟自度。悟性还易,了心甚难。故了心也者,了此心也。了心,则心无其心矣。无心之心,是谓真心。真心是性,真性是心。

  太上云:了心真性,了性真心,空无空处,无处了真。此谓真空不空,空无所空,即是了见本心也。

  庞居士云: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与夫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即是了见本性也。

  华严经云:

  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原夫性体本空,心体本定。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无定无无定即名其如定。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作空想,即是真空也。虽得定,不以定为证,不作定想,即名真定也。空定衡极,通达无碍,一旦天机透露,慧性灵通,乍似莲花开,恍如睡梦觉,忽然现出天然境界,充满于上天下地而无尽藏也。此是心性常明,炯炯不昧,晃朗宇宙,照彻古今,变化无方,神妙莫测。虽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非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乃是见性见到彻处,修行修到密处。故得—性圆明六通顿足。

  何谓六通?按玉阳大师曰:坐到静时,陡然心光发现,内则洞见肺腑,外则自见须眉,智神踊跃,日赋万言,说妙谈玄,无穷无极,此是心境通也。不出庐舍,预知未来事情。身处室中,又能隔墙见物。此是神境通也。正坐之间,刹时迷闷,混沌不分,少顷心窍豁然大开,地理山河,犹如掌上观纹,此是天眼通也。能闻十方之音如耳边音,能忆生前之事如眼前事,此是天耳通也。或昼或夜,入于大定,上是天堂,下见地狱,观透无数劫来宿命所更,此是宿信通也。神通变化,出如自如,洞鉴十方众生,知他心内隐微之事。他虽意念未起,了了先知,他虽意念未萌,了了先觉,此是他心通也。

  子思曰:心之精神之谓圣。故心定而能慧,心寂而能感,心静而能知,心空而能灵,心诚而能明,心虚而能觉。

  四祖道信曰:一切神通作用,皆是自心感现。

  璎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得,故名神通。神通具足,愈加默耀,韬光慧而不用,若露圭角,恐染邪魔。

  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定之时,或闻种种善恶之声,或现种种违顺之境,总是魔障,不可着他。又须反观一身,四大皆是假,合如梦幻,全体非身。但在此心,魔自消灭。

  古语云:见怪不怪怪自亡,见魔非魔魔自灭。或脑中有霹雳之声,或眼内有金星灿耀,或顶下红霞了绕,或眉间涌出圆光,此皆幻景,心莫受他,但行工夫,休证效验。

  所以古仙云:项下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又于静中忽见楼台珠翠、女乐笙簧、异草奇花、触目如画,彼人不悟,将谓是到天宫,不知自身内院,认作真境,因循而不出。入此际须用虚空观而扩充之,则我天谷之神升入太虚,合而为一也。

  其虚空观者,应观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本来空寂,光明遍照,犹如虚空莹彻,清净廓然,周遍圆明,皎洁成大月轮,量等虚空,浩然无际。复应观察自身,则心之虚空而通于身之虚空,身之虚空而通于天地之虚空,天地之虚空而通于太极之虚空,虚虚相通,共成一片,岂不与太虚混之而为一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