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一】【注】因其性而任之则治,反其性而凌之则乱。夫民物之所以卑而贱者,不能因任故也。是以任贱者贵,因卑者尊,此必然之符也。
     【疏】民虽居下,各有功能;物虽轻贱,咸负材用。物无弃材,人无弃用,庶咸亨也。
     【释文】《则治》直吏反。
  【二】【注】夫事藏于彼,故匿也。彼各自为,故不可不为,但当因任耳。
     【疏】匿,藏也。事有隐显,性有工拙,或显于此,或隐于彼,或工于此,或拙于彼,但当任之,悉事济也。
     【释文】《匿而》女力反。
  【三】【注】法者妙事之迹也,安可以迹粗而不陈妙事哉!
     【疏】法,言教也。以教望理,理妙法粗,取谕筌蹄,故顺陈说故也。
  【四】【注】当乃居之,所以为远。
     【疏】义虽去道疏远,苟其合理,应须取断。
  【五】【注】亲则苦偏,故广乃仁耳。
     【疏】亲(虽)〔则〕(一)偏爱狭劣,周普广爱,乃大仁也。
  【六】【注】夫礼节者,患于系一,故物物体之,则积而周矣。
     【疏】积,厚也。节,文也。夫礼贵尚往来,人情乖薄,故外示折旋,内敦积厚,此真礼也。
  【七】【注】事之下者,虽中非德。
     【疏】中,顺也。修道之人,和光处世,卑顺于物,而志行清高,涅而不缁其德也。
     【释文】《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中者,顺也。顺其性而高也。
  【八】【注】事之难者,虽一非道,况不一哉!
     【疏】妙本一气,通生万物,甚自简易,其唯道乎!
     【释文】《不易》以豉反。下注同。
  【九】【注】执意不为,虽神非天,况不神哉!
     【疏】神功不测,显晦无方,逗机无滞,合天然也。
  【一0】【注】顺其(二)自为而已。
      【疏】圣人观自然妙理,大顺群物而不助其性分。此下释前文。
  【一一】【注】自然与高会也。
      【疏】能使境智冥会,上德既成,自无瑕累也。
  【一二】【注】不谋而一,所以为易。
      【疏】显出妙一之道,岂得待(显)谋而后说!
  【一三】【注】恃则不广。
      【疏】老经云,为而不恃。仁慈博爱,贵在合宜,故无恃赖。
  【一四】【注】率性居远,非积也。
      【疏】先王蘧庐,非可宝重,已陈刍狗,岂积而留!
  【一五】【注】自然应礼,非由忌讳。
      【疏】妙本湛然,迹应于礼,岂拘忌讳!◎俞樾曰:讳读为违。违讳并从韦声,故广雅释诂曰:讳,避也。韦昭注周语、晋语,并曰:违,避也。是二字声近义通。应于礼而不讳,即不违也。郭注曰,自然应礼,非由忌讳,则失之迂曲矣。
  【一六】【注】事以(礼)〔理〕(三)接,能否自任,应动而动,无所辞让。
      【疏】混俗扬波,因事接物,应机不取,亦无辞让。
      【释文】《应动》忆升反。
  【一七】【注】御粗以妙,故不乱也。
      【疏】因于物性,以法齐之,故不乱也。
  【一八】【注】恃其自为耳,不轻用也。
      【疏】民惟邦本,本固而邦宁,故恃藉不敢轻用也。
  【一九】【注】因而就任之,不去其本也。
      【疏】顺黔黎之心,因庶物之性,虽施于法教,不令离于性本。
  【二0】【注】夫为者,岂以足为故为哉?自体此为,故不可得而止也。
      【疏】物之禀性,功用万殊,如蜣螂转丸,蜘蛛结网,出自天然,非关假学。故素无之而不可强为,性中有者不可不为也。
      【释文】《物者莫足为也》分外也。《而不可不为》分内也。
  【二一】【注】不明自然则有为,有为而德不纯也。
      【疏】暗自然之理,则浇薄之德不纯也。
  【二二】【注】不能虚己以待物,则事事失会。
      【疏】滞虚玄道性,故触事面墙,谅无从而可也。
  【二三】【疏】暗天人之理,惑君臣之义,所作颠蹶,深可悲伤。
      【校】(一)则字依注文改。(二)世德堂本无其字。(三)理字依世德堂本改。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一】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二】。主者,天道也【三】;臣者,人道也【四】。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五】,不可不察也【六】。
  【一】【注】在上而任万物之自为也。
     【疏】无事无为,尊高在上者,合自然天道也。
  【二】【注】以有为为累者,不能率其自得也。
     【疏】司职有为,事累繁扰者,人伦之道。
  【三】【注】同乎天之任物,则自然居物上。
     【疏】君在上任物,合天道无为也。
  【四】【注】各当所任。
  【五】【注】君位无为而委百官,百官有所司而君不与焉。二者俱以不为而自得,则君道逸,臣道劳,劳逸之际,不可同日而论之也。
     【疏】君位尊高,委之宰牧;臣道卑下,竭诚奉上;故君道逸,臣道劳,不可同日而语也。
     【释文】《不与》音豫。
  【六】【注】不察则君臣之位乱矣。
     【疏】天道君而无为,人道臣而有事。尊卑有隔,劳逸不同,各守其分,则君臣咸无为也。必不能鉴理,即劳逸失宜,君臣乱矣。(夫二仪生育,变化无穷,形质之中,最为广大,而新新变化,念念推迁,实为等均,所谓亭之毒之也。)(一)
     【校】(一)夫二仪以下三十七字,系下卷天地篇首二句疏文混入,当删。

卷五上外篇天地第十二
外篇天地第十二【一】
    【一】【释文】以事名篇。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一】;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二】;人卒虽众,其主君也【三】。君原于德而成于天【四】,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一)矣【五】。
  【一】【注】均于不为而自化也。
     【疏】夫二仪生育,覆载无穷,形质之中,最为广大;而新新变化,其状不殊,念念迁谢,实惟均等,所谓亭之也。故云天地与我并生。
     【释文】《天地》释名云:天,显也,高显在上也;又坦也,坦然高远也;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礼统云: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易说云:元气初分,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
  【二】【注】一以自得为治。
     【疏】夫四生万物,其类最繁,至于率性自得,斯理唯一,所谓毒之也。故又云万物与我为一。
     【释文】《其治》直吏反。注同,下官治并注亦同。
  【三】【注】天下异心,无心者主也。
     【疏】黔首卒隶,其数虽多,主而君者,一人而已。无心因任,允当斯位。
     【释文】《人卒》尊忽反。
  【四】【注】以德为原,无物不得。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谢,所以成天也。
     【疏】原,本也。夫君主人物,必须以德为宗;物各自得,故全成自然之性。
     【释文】《君原》原,本也。
  【五】【注】任自然之运动。
     【疏】玄,远也。古之君,谓三皇已前帝王也。言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也,盖何为哉!此引古证今,成天德之义也。
     【校】(一)赵谏议本已作止。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一】,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二】,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三】,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四】。故通于天地者,德也【五】;行于万物者,道也(一)【六】;上治人者,事也【七】;能有所艺者,技也【八】。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九】。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一0】,渊静而百姓定【一一】。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一二】。无心得而鬼神服【一三】。」
  【一】【注】无为者,自然为君,非邪也。
     【疏】以虚通之理,观应物之数,而无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当于正道。◎家世父曰:言者,名也。正其君之名,天下自然听命焉。故曰名之必可言也,一衷诸道而已矣。
     【释文】《非邪也》似嗟反。本又作为。
  【二】【注】各当其分,则无为位上,有为位下也。
     【疏】夫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事,尊卑劳逸,理固不同。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观察,分义分明。
  【三】【注】官各当其所能则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优劣,能受职则物无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
  【四】【注】无为也,则天下各以其无为应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备足,或走或飞,咸应其用,不知所以,岂复措心!故以理遍观,则庶物之应备。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一】。无为为之之谓天【二】,无为言之之谓德【三】,爱人利物之谓仁【四】,不同同之之谓大【五】,行不崖异之谓宽【六】,有万不同之谓富【七】。故执德之谓纪【八】,德成之谓立【九】,循于道之谓备【一0】,不以物挫志之谓完【一一】。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一二】,沛乎其为万物逝也【一三】。若然者,藏金于山,藏(一)珠于渊【一四】,不利货财【一五】,不近贵富【一六】;不乐寿,不哀夭【一七】:不荣通,不丑穷【一八】;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一九】,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二0】。显则明【二一】,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二二】。」
  【一】【注】有心则累其自然,故当刳而去之。
     【疏】夫子者,老子也。庄子师老君,故曰夫子也。刳,去也,洒也。虚通之道,包罗无外,二仪待之以覆载,万物得之以化生,何莫由斯,最为物本。叹洋洋之美大,以勖当世之君王,可不法道之无为,洗去有心之累者邪!
     【释文】《夫子》司马云:庄子也。一云:老子也。此两夫子曰,元嘉本皆为别章,崔本亦尔。《覆载》芳富反。《洋洋》音洋,又音详。《不刳》口吴反,又口侯反。崔本作轩,云:宽悦之貌。《而去》起吕反。
  【二】【注】不为此为,而此为自为,乃天道。
     【疏】无为为之,率性而动也。天机自张,故谓之天。此不为为也。
  【三】【注】不为此言,而此言自言,乃真德。
     【疏】寂然无说而应答无方,譬县镜高堂,物来斯照,语默不殊,故谓之德也。此不言而言者也。
  【四】【注】此任其性命之情也。
     【疏】慈若云行,爱如雨施,心无偏执,德泽弘普,措其性命,故谓之仁也。
  【五】【注】万物万形,各止其分,不引彼以同我,乃成大耳。
     【疏】夫刻雕众形,而性情各异,率其素分,佥合自然,任而不割,故谓之大也。
  【六】【注】玄同彼我,则万物自容,故有余。
     【疏】夫韬光晦迹,而混俗扬波,若树德不异于人,立行岂殊于物!而心无崖际,若万顷之波,林薮苍生,可谓宽容矣。
  【七】【注】我无不同,故能独有斯万。
     【疏】位居九五,威夸万乘,任庶物之不同,顺苍生之为异,而群性咸得,故能富有天下也。
  【八】【注】德者,人之纲要。
     【疏】能持已前之德行者,可谓群物之纲纪也。
  【九】【注】非德而成者,不可谓立。
     【疏】德行既成,方可立功而济物也。
  【一0】【注】夫道非偏物也。
      【疏】循,顺也。能顺于虚通,德行方足。
      【释文】《循》音旬,或作修。
  【一一】【注】内自得也。
      【疏】挫,屈也。一毁誉,混荣辱,不以世物屈节,其德完全。
      【释文】《挫》作卧反。
  【一二】【注】心大,故事无不容也。
      【疏】韬,包容也。君子贤人,肆于已前十事,则能包容物务,心性宽大也。
      【释文】《韬》吐刀反。广雅云:藏也。◎俞樾曰:郭注未得事字之义。事心,犹立心也,言其立心之大也。礼记郊特牲篇郑注曰:事,犹立也。释名曰:事,倳也;倳,立也。并其证也。如郭注,则是心足以容事而非事心矣。吕氏春秋论人篇,事心乎自然之涂,亦以事心连文,义与此同,足证郭注之误。
  【一三】【注】德泽滂沛,任万物之自往也。
      【疏】逝,往也。心性宽闲,德泽滂沛,故为群生之所归往也。
      【释文】《沛》普贝反。字林云:流也。《物逝》崔本逝作启,云:开也。《滂沛》普旁反。
  【一四】【注】不贵难得之物。
      【疏】若如前行,便是无为,既不羡于荣华,故不贵于宝货。是以珠生于水,不索故藏之于渊;金出于山,不求故韬之于岳也。
  【一五】【注】乃能忘我,况货财乎!
      【疏】虽得珠玉,尚不贪以资身;常用货财,岂复将为利也!
  【一六】【注】自来寄耳,心常去之远也。
      【疏】寄去寄来,不哀不乐,故外疏远乎轩冕,内不近乎富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