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释文】《鞅掌》于丈反。毛诗传云:鞅掌,失容也。今此言自得而正也。
  【四】【注】以斯而已矣。
     【疏】浮游猖狂,虚心任物,物各自正,我复何知!
  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一)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一】。愿闻一言【二】。”
  【一】【注】夫乘物非为迹而迹自彰,猖狂非招民而民自往,故为民所放效而不得已也。
     【疏】我同鸿蒙,无心驭世,不得已临人,人则随我迹,便为物放效也。
     【释文】《之放》方往反,效也。注同。
  【二】【疏】愿闻要旨,庶决深疑。
     【校】(一)赵谏议本予作子。
  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一】;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二】;灾及草木,祸及止(一)虫【三】。意(二),治人之过也【四】!”
  【一】【注】若夫顺物性而不治,则情不逆而经不乱,玄默成而自然得也。
     【疏】乱天然常道,逆物真性,即谲诈方起,自然之化不成也。
  【二】【注】离其所以静也。
     【疏】放效迹彰,害物灾起,兽则惊群散起,鸟则骇飞夜鸣。
  【三】【注】皆坐而受害也。
     【疏】草木未霜零落,灾祸及昆虫。昆,明也,向阳启蛰。
     【释文】《止虫》如字。本亦作昆虫。崔本作正虫。《皆坐》才卧反。
  【四】【注】夫有治之迹,乱之所由生也。
     【疏】天治斯灭,治人过也。
     【释文】《意》音医。本又作噫。下皆同。
     【校】(一)赵谏议本止作昆。(二)赵本意作噫,下同。
  云将曰:“然则吾柰何【一】?”
  【一】【疏】欲请不治之术。
  鸿蒙曰:“意,毒哉【一】!仙仙(一)乎归矣【二】。”
  【一】【注】言治人之过深。
     【疏】重伤祸败屡叹。噫,叹声。
  【二】【注】仙仙,坐起之貌。嫌不能颓然通放,故遣使归。
     【疏】仙仙,轻举之貌。嫌云将治物为祸,故示轻举,劝令息迹归本。
     【释文】《仙仙》音仙。
     【校】(一)赵谏议本仙作仙。
  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
  鸿蒙曰:“意!心养【一】。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二】。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三】;大同乎涬溟【四】,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五】。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六】;浑浑沌沌,终身不离【七】;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八】。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九】。”
  【一】【注】夫心以用伤,则养心者,其唯不用心乎!
     【疏】养心之术,列在下文。
  【二】【疏】徒,但也。但处心无为而物自化。
  【三】【注】理与物皆不以存怀,而暗付自然,则无为而自化矣。
     【疏】伦,理也。堕形体,忘身也。吐聪明,忘心也。身心两忘,物我双遣,是养心也。
     【释文】《堕》许规反。◎王引之曰:吐当为咄。咄与黜同。(徐无鬼篇黜耆欲,司马本作咄。)韦昭注周语曰:黜,废也。黜与堕,义相近。大宗师篇堕枝体,黜聪明,即其证也。隶书出字或省作士(若省作敖,□省作卖,□省作款之类。)故咄字或作□,形与吐相似,因讹为吐矣。(咄之讹作吐,犹吐之讹作咄。汉书外戚传必畏恶吐弃我,汉纪吐讹作咄。)俞樾曰:吐当作杜,言杜塞其聪明也。
  【四】【注】与物无际。
     【疏】溟涬,自然之气也。茫荡身心大同,自然合体也。
     【释文】《涬》户顶反,又音幸。《溟》亡顶反。司马云:涬溟,自然气也。
  【五】【注】坐忘任独。
     【疏】魂,好知为也。解释,遣荡也。莫然,无知;涤荡心灵,同死灰枯木,无知魂也。
  【六】【注】不知而复,乃真复也。
     【疏】云云,众多也。众多往来,生灭不离自然,归根明矣,岂得用知然后复根矣哉!
  【七】【注】浑沌无知而任其自复,乃能终身不离其本也。
     【疏】浑沌无知而任独,千变万化,不离自然。
     【释文】《浑浑》户本反。《沌沌》徒本反。《不离》力智反。下及注皆同。
  【八】【注】知而复之(一),与复乖矣。
     【疏】用知慕至本,乃离自然之性。
  【九】【注】窥问则失其自生也。
     【疏】道离名言,理绝情虑。若以名问道,以情窥理,不亦远哉!能遣情忘名,任于独化,物得生理也。
     【校】(一)世德堂本之作知。
  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一】。”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一】【注】知而不默,常自失也。
     【疏】降道德之言,示玄默之行,立身以来,方今始悟。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一】。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二】。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四】。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五】。此以(一)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六】!其存人之国也(二),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七】。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八】!
  【一】【疏】染习之人,迷执日久,同己喜欢,异己嫌恶也。
     【释文】《而恶》乌路反。
  【二】【注】心欲出群为众隽也。
     【疏】夫是我而非彼,喜同而恶异者,必欲显己功名,超出群众。◎家世父曰:出乎众者,以才智加人而人皆顺之。抑不知己之出乎众乎,众之出乎己乎?因众之所同而同之,因众之所异而异之,以为众也,则夫喜人之同而恶人之异,犹之异同乎众也。喜与怒固不因己而因众,而一据之以为己,此所以为惑也。
  【三】【注】众皆以出众(三)为心,故所以为众人也。若我亦欲出乎众,则与众无异而不能相出矣。夫众皆以相出为心,而我独无往而不同,乃大殊于众而为众主也。
     【疏】人以竞先出乎众为心,此是恒物鄙情,何能独超群外!同其光尘,方大殊于众而为众杰。
  【四】【注】吾一人之所闻,不如众技多,故因众则宁也。若不因众,则众之千万,皆我敌也。
     【疏】用众人技能,因众人闻见,即无忿竞。所谓明者为之视,智者为之谋也。
     【释文】《因众以宁所闻》因众人之所闻见,委而任之,则自宁安。《不如众技》其绮反。《众矣》若役我之知达众人,众人之技多于我矣,安得而不自困哉!
  【五】【注】夫欲为人之国者,不因众之自为而以己为之者,此为徒求三王主物之利而不见己为之患也。然则三王之所以利,岂为之哉?因天下之自为而任耳。
     【疏】用一己偏执为国者,徒求三王主物之利,不知为丧身之大患也。
     【释文】《此揽》音览。本亦作览。
  【六】【疏】侥,要也。以皇王之国利要求非分,为一身之幸会者,未尝不身遭殒败。万不存一,故云几何也。
     【释文】《侥》古尧反。徐古了反,字或作徼。《幸》音幸。一云:侥幸,求利不止之貌。◎庆藩案侥,要也,求也。释文或作徼,徼亦求也。(见吕览颂民篇高注。)《几何》居岂反。郭巨机反,《不丧》息浪反。下及注同。
  【七】【注】己与天下,相因而成者也。今以一己而专制天下,则天下塞矣,己岂通哉!故一身既不成,而万方有余丧矣。
     【疏】以侥幸之心为帝王之主,论存则固无一成,语亡则有余败也。
     【释文】《万分》如字,又扶问反。
  【八】【疏】此一句伤叹君王不知侥幸为弊矣。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此以作以此因。(二)世德堂本无此句。(三)世德堂本无众字。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一】。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二】而不物,故能物物【三】。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岛【四】,独往独来,是谓独有【五】。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六】。
  【一】【疏】九五尊高,四海弘巨,是称大物也。
  【二】【注】不能用物而为物用,即是物耳,岂能物物哉!不能物物,则不足以有大物矣。
     【疏】苟求三王之国,不能任物自为,翻为物用。己自是物,焉能物物!断不可也。
  【三】【注】夫用物者,不为物用也。不为物用,斯不物矣,不物,故物天下之物,使各自得也。
     【疏】不为物用而用于物者也。◎家世父曰:有物在焉,而见以为物而物之,终身不离乎物,所见之物愈大而身愈小,不见有物而物皆效命焉。夫且不见有物,又奚以物之大小为哉!◎俞樾曰:郭断不可以物物五字为句,失其读矣。此当读不可以物为句,物而不物为句。
  【四】【注】用天下之自为,故驰万物而不穷。
     【疏】圣人通自然,达造化,运百姓心知,用群生耳目,是知物物非物也。岂独戴黄屋,坐汾阳,佩玉玺,治天下哉?固当排六合,陵太清,超九州岛,游姑射矣。
  【五】【注】人皆自异而己独群游,斯乃独往独来者也。独有斯独,可谓独有矣。
     【疏】有注释也。
  【六】【注】夫与众玄同,非求贵于众,而众人不能不贵,斯至贵也。若乃信其偏见而以独异为心,则虽同于一致,故是俗中之一物耳,非独有者也。未能独有,而欲饕窃轩冕,冒取非分,众岂归之(一)哉!故非至贵也。
     【疏】(人皆自异而己独与群游,斯乃独往独来者也。独有斯独,可谓独有矣。(二))人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故名独有。独有之人,苍生乐推,百姓荷戴。以斯为主,可谓至尊至贵也。
     【释文】《饕》吐刀反。《冒》亡北反,又亡报反。
     【校】(一)世德堂本之下有也字。(二)人皆至有矣二十七字,注文混入,当删。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一)【一】。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二】,为天下配【三】。处乎无响【四】,行乎无方【五】。挈汝适复之挠挠【六】,以游无端【七】;出入无旁【八】,与日无始【九】;颂论形躯,合乎大同【一0】,大同而无己【一一】。无己,恶乎得有有【一二】!睹有者,昔之君子【一三】;睹无者,天地之友【一四】。
  【一】【注】百姓之心,形声也;大人之教,影响也。大人之于天下何心哉?犹影响之随形声耳。
     【疏】大人,圣人也。无心感应,应不以心,故百姓之心,形声也;大人之教,影响也。
     【释文】《于向》许丈反。本又作响。注及下同。
  【二】【注】使物之所怀各得自尽也。
     【疏】圣人心随物感,感又称机,尽物怀抱。
  【三】【注】问者为主,应故为配。
     【疏】配,匹也,先感为主,应者为匹也。
  【四】【注】寂以待物。
     【疏】处,寂也。无感之时,心如枯木,寂无影响也。
  【五】【注】随物转化。
     【疏】行,应机也。逗机不定方所也。
  【六】【注】挠挠,自动也。提挈万物,使复归自动之性,即无为之至也。
     【疏】挠挠,自动也。逗机无方,还欲提挈汝等群品,令归自本性,则无为至也。
     【释文】《挈》苦结反。广雅云:持(包)〔也〕(二)。《挠挠》而小反。◎俞樾曰:郭注未得其解。尔雅释诂:适,往也。然则适复,犹往复也。挠挠,乱也。广雅释诂:挠,乱也。重言之则为挠挠矣。适复之挠挠,此世俗之人所以不能独往独来也。惟大人则提挈其适复之挠挠者而与之共游于无端,故曰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二句本止一句,郭失其解,并失其读矣。
  【七】【注】与化俱,故无端。
     【疏】游,心与自然俱游,故无朕迹之端崖。
  【八】【注】玄同无表。
     【疏】出入尘埃生死之中,玄同造物,无边可见。
  【九】【注】与日新俱,故无始也。
     【疏】与日俱新,故无终始。
  【一0】【注】其形容与天地无异。
      【疏】(赞)颂,〔赞〕;论,语。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窥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
  【一一】【注】有己则不能大同也。      【疏】合二仪,同大道,则物我俱忘也。  【一二】【注】天下之难无者己也。己既无矣,则群有不足复有之。      【疏】己既无矣,物焉有哉!      【释文】《恶》音乌。《足复》扶又反。  【一三】【注】能美其名者耳。      【疏】行仁义,礼君臣者,不离有为君子也。  【一四】【注】睹无则任其独生也。
      【疏】睹无为之妙理,见自然之正性,二仪非有,万物尽空,翻有入无,故称为友矣。
      【校】(一)赵谏议本作响,世德堂本作向,注同。依释文应作向。(二)也字依世德堂本改。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一】;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二】;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三】;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四】;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五】;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六】;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七】;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八】;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九】。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一0】成于德而不累【一一】,出于道而不谋【一二】,会于仁而不恃【一三】,薄于义而不积【一四】,应于礼而不讳【一五】,接于事而不辞【一六】,齐于法而不乱【一七】,恃于民而不轻【一八】,因于物而不去【一九】。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二0】。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二一】;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二二】;不明于道者,悲夫【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