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释文】《不近》附近之近。
【一七】【注】所谓县解。
【疏】假令寿年延永,不以为乐,性命夭促,不以为哀。
【释文】《不乐》音洛。《县解》上音玄,下音蟹。
【一八】【注】忘寿夭于胸中,况穷通之间哉!
【疏】富贵荣达,不以为荣华;贫贱窒塞,不以为丑辱。寿夭(尝)〔尚〕不以措意,荣辱之情,岂容介怀!
【一九】【注】皆委之万物也。
【疏】光临宇宙,统御天下,四海珍宝,总系一人而行,不利货财,委之万国,岂容拘束入己,用为私分也!
【二0】【注】忽然不觉荣之在身。
【疏】覆育黔黎,王领天下,而推功于物,忘其富贵,故不以己大而荣显也。
【释文】《不以王》于况反。下王德并同。
【二一】【注】不显则默而已(二)。
【疏】明,彰也。虽坐汾阳,丧其天下,必也显智,岂曰韬光也!
【二二】【注】蜕然无所在也。
【疏】忘于物我,故万物可以为一府;冥于变化,故死生同其形状。死生无变于己,况穷通夭寿之间乎!
【释文】《蜕然》始锐反,又音悦。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藏作沈。(二)赵谏议本已作止。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一】。金石不得,无以鸣【二】。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三】。万物孰能定之【四】!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五】,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六】。故其德广【七】,其心之出,有物采之【八】。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九】。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一0】!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一一】。视乎冥冥,听乎无声【一二】。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一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一四】,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一五】;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一六】,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一七】。」
【一】【疏】至理深玄,譬犹渊海,漻然清絜,明烛(鬓)〔须〕眉。渊则叹其居寂以深澄,漻则叹其虽动而恒絜也。本亦作君字者。
【释文】《漻》李良由反,徐力萧反,广雅下巧反,云:清貌。
【二】【注】声由寂彰。
【疏】鸣由寂彰,应由真起也。
【三】【注】因以喻体道者物感而后应也。
【疏】考,击也。夫金石之内,素蕴宫商,若不考击,终无声响。亦(由)〔犹〕至人之心,实怀圣德,物若不感,无由显应。前托渊水以明至道,此寄金石以显圣心。
【四】【注】应感无方。
【疏】喻彼明镜,方兹虚谷,物来斯应,应而无心。物既修短无穷,应亦方圆无定。◎家世父曰:渊穆澄清之中,而天机自动焉。夫机之动也,有所以动之者也,而动无常。金石无常矣,而韶夏濩武,由所动而乐生焉,所以动之者,物莫能定也。
【五】【注】任素而往耳,非好通于事也。
【疏】素,真也。逝,往也。王德不骄不(务)〔矜〕,任真而往,既抱朴以清高,故羞通于物务。
【释文】《非好》呼报反。
【六】【注】本立而知不逆。
【疏】神者,不测之用也。常在理上,往而应物也。不测之神,知通于物,此之妙用,必资于本。欲示本能起用,用不乖本义也。
【释文】《而知》音智。注同。
【七】【注】任素通神,而后弥广。
【疏】夫清素无为,任真而往,神知通物,而恒立本原,用不乖体,动不伤寂。德行如是,岂非大中之道耶!
【八】【注】物采之而后出耳,非先物而唱也。
【疏】采,求也。夫至圣虚怀,而物我斯应,自非物求圣德,无由显出圣心。圣心之出,良由物采。欲〔示〕和而不唱,不为物先。
【九】【疏】形者,七尺之身;生者,百龄之命;德者,能澄之智;道者,可通之境也。道能通生万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鉴照理原,故非德不明。老经云,道生之,德畜之也。
【一0】【疏】存,任也。穷,尽也。任形容之妍丑,尽生龄之夭寿,立盛德以匡时,用至道以通物。能如是者,其唯王德乎!
【一一】【注】忽,勃,皆无心而应之貌。动出无心,故万物从之,斯荡荡矣。故能存形穷生,立德明道而成王德也。
【疏】荡荡,宽平之名。忽,勃,无心之貌。物感而动,逗机而出,因循任物,物则从之。(犹)〔由〕具众美,故为王德也。
【一二】【疏】至道深玄,圣心凝寂,非色不可以目视,绝声不可以耳听。
【一三】【注】若夫视听而不寄之于寂,则有暗昧而不和也。
【疏】虽复冥冥非色,而能陶甄万象;乃云寂寂无响,故能谐韵八音。欲明从体起用,功能如是者也。
【一四】【注】穷其原而后能物物。
【疏】即有即无,即寂即应,遣之又遣,故深之又深。既而穷理尽性,故能物众物也。
【一五】【注】极至顺而后能尽妙。【疏】神者,不测之名。应寂相即,有无洞遣,既而非测非不测,亦〔非非〕不(非)测,乃是神之精妙。
【一六】【注】我确斯而都任彼,则彼求自供。
【疏】遣之又遣,乃曰至无。而接物无方,随机称适,千差万品,求者即供,若县镜高堂,物来斯照也。
【释文】《而供》音恭,本亦作恭。《确》苦学反。《斯》音赐,又如字。
【一七】【注】皆恣而任之,会其所极而已。
【疏】骋,纵也。宿,会也。若夫体故至无,所以随求称适,故能顺时因任,应物多方,要在会归而不滞一。故或大或小,乍短乍长,乃至修远,恣其来者,随彼机务,悉供其求,应病以药,理无不当。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一)归,遗其玄珠【一】。使知索之而不得【二】,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三】,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四】。乃使象罔,象罔得之【五】。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六】?」
【一】【注】此寄明得真之所由。
【疏】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水性流动,位在北方。譬迷心缘镜,暗无所照,故言赤水北也。昆丘,身也。南是显明之方,望是观见之义,玄则疏远之目,珠乃珍贵之宝。欲明世间群品,莫不身心迷妄,驰骋耽着,无所觉知,暗似北方,动如流水,迷真丧道,实此之由。今欲返本还源,祈真访道,是以南望示其照察,还归表其复命,故先明失真之处,后乃显得道之方。所显方法,列在下文。
【释文】《赤水》李云:水出昆仑山下。《还归》音旋。《玄珠》司马云:道真也。◎庆藩案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赤水,(而)〔水〕(二)假名,玄珠,喻道也。与释文异。
【二】【注】言用知不足以得真。
【疏】索,求也。故绝虑不可以心求也。
【释文】《使知》音智。注及下皆同。《索之》所白反。下同。
【三】【疏】非色,不可以目取也。
【四】【注】聪明吃诟,失真愈远。
【疏】吃诟,言辨也。离言不可以辨索。
【释文】《吃》口懈反。《诟》口豆反。司马云:吃诟,多力也。◎家世父曰:广韵:吃,同□。□,声也;诟,怒也,怒亦声也。集韵云吃诟力诤者是也。知者以神索之,离朱索之形影矣,吃诟索之声闻矣,是以愈索而愈远也。象罔者,若有形,若无形,故曰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亦不得也。释文引司马云,吃诟,多力也,误。
【五】【疏】罔象,无心之谓。离声色,绝思虑,故知与离朱自涯而反,吃诟言辨,用力失真,唯罔象无心,独得玄珠也。
【六】【注】明得真者非用心也,象罔然即真也。
【疏】离娄迷性,恃明目而丧道,轩辕悟理,叹罔象而得珠。勖诸学生,故可以不离形去智,黜聪隳体也。
【校】(一)赵谏议本还作旋。(二)水字依胡刻本文选注改。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一】。
【一】【疏】已上四人,并是尧时隐士,厌秽风尘,怀道抱德,清廉洁己,不同人世,尧知其贤,欲让天下。庄生示有承禀,故具列其师资也。
【释文】《王倪》徐五兮反。《被衣》音披。
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一】?吾藉王倪以要之【二】。」
【一】【注】谓为天子。
【二】【注】欲因其师以要而使之。
【疏】配,合也。藉,因也。尧云:「啮缺之贤者,有合天位之德,庶因王倪,遥能屈致。」情事不决,故问许由。
【释文】《要之》一遥反。注同。
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一】!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二】,而又乃以人受天【三】。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四】。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五】,方且本身而异形【六】,方且尊知而火驰【七】,方且为绪使【八】,方且为物絯【九】,方且四顾而物应【一0】,方且应众宜【一一】,方且与物化【一二】而未始有恒【一三】。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一四】,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一五】。治,乱之率也【一六】,北面之祸也【一七】,南面之贼也【一八】。」
【一】【注】圾,危也。
【疏】殆,近也。圾,危也。若要啮缺,让万乘,危亡之征,其则不远也。
【释文】《圾》本又作岌,五急反,又五合反。郭李云:危也。
【二】【注】聪敏过人,则使人跂之,屡伤于民也。
【疏】睿,圣也。给,捷也。敏,速也。夫圣人治天下也,冕旒垂目,黈纩塞耳,所以杜聪明,不欲多闻多见。今啮缺乃内怀圣知,外眩聪明,词锋捷辩,计数弘远,德行性识,所作过人;其迹既彰,必以为患。危亡之状,列在已下。
【释文】《给数》音朔。
【三】【注】用知以求复其自然。
【疏】物之丧真,其日已久,乃以心智之术,令复其初,故自然之性失之远矣。
【四】【注】夫过生于聪知,而又役知以禁之,其过弥甚矣。故曰,无过在去知,不在于强禁。
【疏】过之所由生者,知也。言啮缺但知审禁苍生之过患,而不知患生之由智也。
【释文】《在去》起吕反。《于强》其丈反。
【五】【注】若与之天下,彼且遂使后世任知而失真。
【疏】若与天位,令御群生,必运乎心智,伐乎天理,则物皆丧己,无复自然之性也。
【六】【注】夫以万物为本,则群变可一而异形可同。斯迹也,将遂使后世由己以制物,则万物乖矣。
【疏】方,将也。夫圣人无心,因循任物。今啮缺以己身为本,引物使归,令天下异形,从我之化。物之失性,实此之由,后世之患,自斯而始也。
【释文】《方且》如字。凡言方且者,言方将有所为也。
【七】【注】贤者当位于前,则知见尊于后,奔竞而火驰也。
【疏】夫不能忘智以任物,而尊知以御世,遂将徇迹,舍己效人,驰骤奔逐,其速如火矣。
【八】【注】将兴后世事役之端。
【疏】绪,端也。使,役也。不能无为,而任知御物,后世劳役,自此为端。
【九】【注】将遂使后世拘牵而制物。
【疏】絯,碍也。不能用道以通人,方复任智以碍物也。
【释文】《物絯》徐户隔反,广雅公才反,云:束也。与郭义同。今用广雅音。◎家世父曰:释文引广雅云,絯,束也。疑絯当为该。广韵:该,备也,兼也。汉书律历志该藏万物,太玄经万物该兼。绪使者,其绪余足〔以〕役(役)〔使〕群伦。物絯者,其机缄足以包罗万物。
【一0】【注】将遂使后世指麾以动物,令应(工)〔上〕(一)务。
【疏】方将顾盼四方,抚安万国,令彼之氓黎,应我之化法。
【释文】《令应》力呈反。
【一一】【注】将遂使后世不能忘善,而利仁以应宜也。
【疏】用一己之知,应众物之宜,既非无心,未免危殆矣。
【一二】【注】将遂使后世与物相逐,而不能自得于内。
【疏】将我己知,施与物众,令庶物从化,物既失之,我亦未得也。
【一三】【注】此皆尽当时之宜也,然今日受其德,而明日承其弊矣,故曰未始有恒。
【疏】以智理物,政出多门,前荷其德,后遭其弊,既乖淳古,所以无恒。
【一四】【注】其事类可得而祖效。
【疏】族,薮也。夫啮缺隐居山薮,高尚其志,不能混迹,未足配天。而混俗之中,罕其辈类,故志尚清遐,良可效耳。◎家世父曰:族者,比类之迹也。祖者,生物之原也。从其比类而合之,则万物统于一,而主宰夫物者群生之归也;从其生物之原而求之,则万物托始于无,而生物者枝流之衍也。未究乎生物之原,而窃窃焉比类以求合,而治乱繇以生,君臣之祸繇以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