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疏】言离旷素分,足于聪明,性少之徒,矫情为尚,以此为用,不亦谬乎!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方作□。(二)三字依释文补。(三)世德堂本性作于。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一】。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一)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二】。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三】。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闲,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四】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五】。
【一】【疏】斧形谓之黼。两己相背谓之黻。五色,青黄赤白黑也。青与赤为文,赤与白为章。煌煌,眩目貌也。岂非离朱乎?是也。已,助声也。离朱,一名离娄,黄帝时明目人,百里察毫毛也。
【释文】《黼黻》音甫,下音弗。周礼云: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煌煌》音皇。广雅云:光也。向崔本作□。向云:马氏音煌。毛诗传云:皇皇,犹煌煌也。煌,又音晃。◎卢文弨曰:旧作光光也,今据本书删一光字。《非乎》向云:非乎,言是也。《离朱》司马云:黄帝时人,百步见秋毫之末,一云:见千里针锋。孟子作离娄。《是已》向云:犹是也。
【二】【注】夫有耳目者,未尝以慕聋盲自困也,所困常在于希离慕旷,则离旷虽性聪明,乃是乱耳目之主也。
【疏】五声,谓宫商角征羽也。六律,黄钟大吕姑洗蕤宾无射夹钟之徒是也。六律阳,六吕阴,总十二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此八音也。非乎,言滞着此声音,岂非是师旷乎。师旷,字子野,晋平公乐师,极知音律。言离旷二子素分聪明,庸昧之徒横生希慕,既失本性,宁不困乎!然则离旷聪明,乃是乱耳目之主也。
【释文】《五声》本亦作五音。《师旷》司马云:晋贤大夫也,善音律,能致鬼神。史记云: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
【三】【注】夫曾史性长于仁耳,而性不长者横复慕之,慕之而仁,仁已伪矣。天下未尝慕桀跖而必慕曾史,则曾史之簧鼓天下,使失其真性,甚于桀跖也。
【疏】枝于仁者,谓素分枝多仁义,(由)〔犹〕如生分中枝生一指也。擢用五德,既偏滞邪淫,仍闭塞正性。用斯接物,以收聚名声,遂使苍生驰动奔竞,(由)〔犹〕如笙簧鼓吹,能感动于物欣企也。然曾史性长于仁义,而不长者横复慕之,舍短效长,故言奉不及之法也。擢,拔;谓拔擢伪德,塞其真性也。曾者,姓曾,名参,字子舆,仲尼之弟子。史者,姓史,名,字子鱼,卫灵公臣。此二人并禀性仁孝,故举之。
【释文】《擢德》音濯。司马云,拔也。◎王念孙曰:塞与擢义不相类。塞当为搴,擢,搴,皆谓拔取之也。广雅云:搴,取也,(楚词离骚注及史记叔孙通传索隐引许慎,并与广雅同。方言作攓,云:取也,南楚曰攓。说文作□,云:拔取也。)拔也。(樊光注尔雅及李奇注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并与广雅同。)此言世之人皆擢其德,搴其性,务为仁义以收名声,非谓塞其性也。淮南俶真篇曰:俗世之学,擢德攓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毫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又曰: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攓取吾情。皆其证也。隶书手字或作□,(若字作举,□字作奉之类。)故搴字或作□,形与塞相似,因讹而为塞矣。《簧鼓》音黄,谓笙簧也。鼓,动也。《曾史》曾参史也。曾参行仁,史行义。《跖》之石反。
【四】【注】夫骋其奇辩,致其危辞者,未曾容思于梼杌之口,而必竞辩于杨墨之闲,则杨墨乃乱群言之主也。
【疏】杨者,姓杨,名朱,字子居,宋人也。墨者,姓墨,名翟,亦宋人也,为宋大夫;以其行墨之道,故称为墨。此二人并墨之徒,禀性多辩,咸能致高谈危险之辞,鼓动物性,固执是非;(由)〔犹〕如缄结藏匿文句,使人难解,其游心学处,惟在坚执守白之论,是非同异之闲,未始出非人之域也。蹩□,(由)〔犹〕自持也,亦用力之貌。誉,光赞也。杨墨之徒,并矜其小学,炫耀众人,夸无用之言,惑于群物。然则杨墨岂非乱群之师乎?言即此杨墨而已也。
【释文】《累》劣彼反。《瓦》危委反,向同,崔如字。一云:瓦当作丸。《结绳》(本)〔李〕(二)云:言小辩危词,若结绳之累瓦也。崔云:聚无用之语,如瓦之累,绳之结也。《窜》七乱反。尔雅云:微也。一云藏也。《句》纪具反。司马云:窜句。谓邪说微隐,穿凿文句也。一音钩。《敝》本亦作蹩。徐音婢,郭父结反,李步计反。司马云:罢也。《跬》徐丘婢反,郭音屑。向崔本作□。向丘氏反,云:近也。司马同。李却垂反。一云:敝跬,分外用力之貌。《誉》音余。◎家世父曰:释文,敝跬,分外用力之貌。今案跬誉犹云咫言。方言,半步为跬。司马法,一举足曰跬。跬,三尺也。跬誉者,邀一时之近誉也。敝,如周礼弓人筋欲敝之敝,谓劳敝也。敝精罢神于近名而无实用之言,故谓之骈于辩。《杨墨》崔李云:杨朱墨翟也。《容思》息嗣反。《梼杌》上徒刀反。下音兀。
【五】【注】此数子皆师其天性,直自多骈旁枝,各自是一家之正耳。然以一正万,则万不正矣。故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
【疏】言此数子皆自天然聪明仁辩,(由)〔犹〕如合骈之拇,傍生枝指,禀之素分,岂由人为!故知率性多仁,乃是多骈傍枝之道也。而愚惑之徒,舍己效物,求之分外,由而不已。然摇动物性,由此数人,以一正万,故非天下至道正理也。
【释文】《此数》色主反。下文此数音同。
【校】(一)赵谏议本钟作锺。(二)李字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一】。故合者不为骈【二】,而枝者不为跂(一)【三】;长者不为有余【四】,短者不为不足【五】。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六】。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七】。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八】!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九】?
【一】【注】物各任性,乃正正也。自此已下观之,至正可见矣。
【疏】以自然之正理,正苍生之性命,故言正也。物各自得,故言不失也。言自然者即我之自然,所言性命者亦我之性命也,岂远哉!故言正正者,以不正而正,正而不正(之无)言〔之〕也(二)。自此以上,明矫性之失;自此以下,显率性之得也。◎俞樾曰:上正字乃至字之误。上文云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此云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两文相承。今误作正正,义不可通。郭曲为之说,非是。
【二】【注】以枝正合,乃谓合为骈。
【三】【注】以合正枝,乃谓枝为跂。
【疏】以枝望合,乃谓合为骈,而合实非骈;以合望枝,乃谓枝为跂,而枝实非跂也。
【释文】《不为跂》其知反。崔本作枝,音同。或渠支反。
【四】【注】以短正长,乃谓长有余。
【五】【注】以长正短,乃谓短不足。
【疏】长者,谓曾史离旷杨墨,并禀之天性,蕴蓄仁义,聪明俊辩,比之群小,故谓之长,率性而动,故非有余。短者,众人比曾史等不及,故谓之短,然亦天机自张,故非为不足。
【六】【注】各自有正,不可以此正彼而损益之。
【疏】凫,小鸭也。鹤,鸧之类也。胫,脚也。自然之理,亭毒众形,虽复修短不同,而形体各足称事,咸得逍遥。而惑者方欲截鹤之长续凫之短以为齐,深乖造化,违失本性,所以忧悲。
【释文】《凫》音符。《胫》形定反。释名云:茎也,直而长,如物茎也。本又作。《鹤》户各反。《断之》丁管反。下及注同。
【七】【注】知其性分非所断续而任之,则无所去忧而忧自去也。
【疏】夫禀性受形,佥有崖量,修短明暗,素分不同。此如凫鹤,非所断续。如此,即各守分内,虽为无劳去忧,忧自去也。
【释文】《去忧》起吕反。注去忧、去也同。
【八】【注】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
【释文】《意》如字。下同。亦作医。
【九】【注】恐仁义非人情而忧之者,真可谓多忧也。
【疏】噫,嗟叹之声也。夫仁义之情,出自天理,率性有之,非由放效。彼仁人者,则是曾史之徒,不体真趣,横生劝奖,谓仁义之道可学而成。庄生深嗟此迷,故发噫叹。分外引物,故谓多忧也。(非)其〔非〕(三)人情乎者,是人之情性者也。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云岐作跂。今本作跂,疑释文云崔本作枝之枝系岐字之误,故云或渠支反。(二)之无二字依刘文典补正本删,并以之字属言字下。(三)其非依正文改。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一】。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二】;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三】。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四】!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五】?
【一】【注】谓之不足,故泣而决之;以为有余,故啼而龁之。夫如此,虽(一)群品万殊,无释忧之地矣。唯各安其天性,不决骈而龁枝,则曲成而无伤,又何忧哉!
【疏】龁者,啮断也。决者,离析也。有余于数,谓枝生六指也。不足于数,谓骈为四指也。夫骈枝二物,自出天然,但当任置,未为多少。而惑者不能忘淡,固执是非,谓枝为有余,骈为不足,横欲决骈龁枝,成于五数。既伤造化,所以泣啼,故决龁虽殊,其忧一也。
【释文】《龁》李音纥,恨发反,齿断也。徐胡勿反。郭又胡突反。《啼》音提。崔本作谛。
【二】【注】兼爱之迹可尚,则天下之目乱矣。以可尚之迹,蒿令有患而遂忧之,此为陷人于难而后拯之也。然今世正谓此为仁也。
【疏】蒿,目乱也。仁,兼爱之迹也。今世,犹末代。言曾史之徒,行此兼爱,遂令惑者舍己效人,希幸之路既开,耳目之用乱矣。耳目乱则患难生,于是忧其纷扰,还救以仁义。不知患难之所兴,兴乎圣迹也。
【释文】《蒿目》好羔反。司马云:乱也。李云:蒿目,快性之貌。◎卢文弨曰:今本快作决(二)。◎俞樾曰:司马与郭注共以蒿目二字为句,解为乱天下之目,义殊未安。蒿乃□之假字。玉篇目部:□,庾鞠切,目明又望也。是□为望视之貌。仁人之忧天下,必为之□然远望,故曰□目而忧世之患。□与蒿,古音相近,故得通用。诗灵台篇白鸟翯翯,孟子梁惠王篇作鹤鹤,文选景福殿赋作□□。然则蒿之通作□,犹翯之通作鹤与□矣。周易文言传:确乎其不可拔。说文土部曰:确,坚不可拔也。即本易义。是确与确通,亦其例也。《蒿令》力呈反,下同。《于难》乃旦反。《后拯》拯救之拯。
【三】【注】夫贵富所以可饕,由有蒿之者也。若乃无可尚之迹,则人安其分,将量力受任,岂有决己效彼以饕窃非望哉?
【疏】饕,贪财也。素分不怀仁义者,谓之不仁之人也。意在贪求利禄,偷窃贵富,故绝己之天性,亡失分命真情,而矫性伪情,舍我逐物,良由圣迹可尚,故有斯弊者也。是知抱朴还淳,必须绝仁弃义。
【释文】《饕》吐刀反。杜预注左传云:贪财曰饕。
【四】【疏】此重结前旨也。◎庆藩案意读为抑。抑或作意,语词也。论语学而篇抑与之与,汉石经作意。墨子非命篇意将以为利天下乎,晏子春秋杂篇意者非臣之罪乎,汉书叙传曰,其抑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抑者与意者同,并与此句法一例。或言意者,或单言意,义亦同也。
【五】【注】夫仁义自是人情也。而三代以下,横共嚣嚣,弃(三)情逐迹,如将不及,不亦多忧乎!
【疏】自,从也。三代,夏殷周也。嚣嚣,犹讙聒也。夫仁义者,出自性情。而三代以下,弃情徇迹,嚣嚣竞逐,何愚之甚!是以夏行仁,殷行义,周行礼,即此嚣嚣之状也。
【释文】《嚣嚣》许桥反,又五羔反。字林云:声也。崔云:忧世之貌。
【校】(一)世德堂本虽作举。(二)释文原刻作快,世德堂本作决。(三)世德堂本弃作乘。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一】;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二】;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三】。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四】。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五】。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六】。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七】,使天下惑也【八】!
【一】【疏】钩,曲;绳,直;规,圆;矩,方也。夫物赖钩绳规矩而后曲直方圆也,此非天性也;(谕)〔喻〕人待教迹而后仁义者,非真性也。夫真率性而动,非假学也。故矫性伪情,舍己效物而行仁义者,是减削毁损于天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