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一】【注】虽变化无常,而常深根冥极也。
     【疏】夫妙本玄源,窈冥恍惚,超兹四句,离彼百非,不可以心虑知,安得以形名取!既绝言象,无的宗涂,不测所由,故失而走。
  【二】【注】无心而随物化。
     【释文】《委》于危反。《蛇》以支反。委蛇,至顺之貌。
  【三】【注】(汛)〔泛〕然无所系也。
     【疏】委蛇,随顺之貌也。至人应物,虚己忘怀,随顺逗机,不执宗本;既不可名目,故不知的是何谁也。
  【四】【注】变化颓靡,世事波流,无往而不因也。夫至人一耳,然应世变而时动,故相者无所措其目,自失而走。此明应帝王者无方也。
     【疏】颓者,放任;靡者,顺从。夫上德无心,有感斯应,放任不务,顺从于物,而扬波尘俗,随流世间,因任前机,曾无执滞。千变万化,非相者所知,是故季咸宜其逃逸也。
     【释文】《为弟》徐音颓,丈回反。《靡》弟靡,不穷之貌。崔云:犹逊伏也。◎卢文弨曰:正字通弟作弟。后来字书亦因之,而于古无有也。类篇弟字下有徒回反一音,云:弟靡,不穷貌。正本此。列子黄帝篇作茅靡。《波流》如字。崔本作波随,云:常随从之。◎王念孙曰:郭象曰,变化颓靡,世事波流,无往而不因。释文曰,波流,崔本作波随,云常随从之。案作波随者是也。蛇何靡随为韵。蛇,古音徒禾反。(委蛇之委,古音于禾反。委蛇,迭韵字也。召南羔羊篇委蛇委蛇,与皮紽为韵。皮,古音婆。庄子庚桑楚篇与物委蛇,与为波为韵。为,古音讹。委蛇,或作委佗。墉风君子偕老篇委委佗佗,与珈河宜何为韵。宜,古音俄。)靡,古音。摩(中孚九二,吾与尔靡之,与和为韵。庄子知北游篇安与之相靡,与化多为韵。成二年左传师至于靡之下,靡一音摩。史记苏秦传期年以出揣摩,邹诞本作揣摩)随,古亦音徒禾反。(波随□韵。诗序男行而女不随,老子前后相随,管子白心篇天不始不随,吕氏春秋审应篇人先我随,韩子解老篇大奸作则小盗随,淮南泰族篇上动而下随,史记太史公自序主先而臣随,并与和为韵。又吕氏春秋任数篇无先有随,与和多为韵。贾子道术篇有端随之,与和宜为韵。淮南原道篇祸乃相随,与多为韵。说文:随,从,隋声。隋音佗果反。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索隐曰:随音他果反。)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一】,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二】。于事无与亲【三】,雕琢复朴【四】,块然独以其形立【五】。纷而封哉(一)【六】,一以是终【七】。
  【一】【疏】季咸逃逸之后,列子方悟己迷,始觉壶丘道深,神巫术浅。自知未学,请乞其退归,习尚无为,伏膺玄业也。
  【二】【注】忘贵贱也。
     【疏】不出三年,屏于俗务。为妻爨火,忘于荣辱。食豕如人,净秽均等。
     【释文】《为其》于伪反。《妻爨》七判反。《食豕》音嗣。下同。
  【三】【注】唯所遇耳。
     【疏】悟于至理,故均彼我,涉于世事,无亲疏也。
  【四】【注】去华取实。
     【疏】雕琢华饰之务,悉皆弃除,直置任真,复于朴素之道者也。
     【释文】《雕琢》竹角反。《去华》羌吕反。
  【五】【注】外饰去也。
     【疏】块然,无情之貌也。外除雕饰,内遣心智,槁木之形,块然无偶也。
     【释文】《块然》徐苦怪反,又苦对反。
  【六】【注】虽动而真不散也。
     【疏】封,守也。虽复涉世纷扰,和光接物,而守于真本,确尔不移。
     【释文】《纷而》芳云反。崔云:乱貌。《封哉》崔本作戎,云:封戎,散乱也。◎李桢曰:纷而封哉,列子黄帝篇作□然而封戎。按封戎是也。六句并韵语。食豕二句,人亲为韵。雕琢二句,朴立为韵。纷而二句,戎终为韵。哉字,传写之讹。下四亦韵语。惟崔本不误,与列子同。尚书公无困哉,汉书两引作公无困我。此以我讹哉。亦是一证。
  【七】【注】使物各自终。
     【疏】动不乖寂,虽纷扰而封哉;应不离真,常抱一以终始。
     【校】(一)阙文引张君房本(封)〔纷〕下有然字。又一本作(粉)〔纷〕而封戎。
  无为名尸【一】,无为谋府【二】;无为事任【三】,无为知主【四】。体尽无穷【五】,而游无朕【六】;尽其所受乎天【七】,而无见得【八】,亦虚而已【九】。至人之用心若镜【一0】,不将不迎(一),应而不藏【一一】,故能胜物而不伤【一二】。
  【一】【注】因物则物各自当其名也。
     【疏】尸,主也。身尚忘遗,名将安寄,故无复为名誉之主也。
  【二】【注】使物各自谋也。
     【疏】虚淡无心,忘怀任物,故无复运为谋虑于灵府耳。
  【三】【注】付物使各自任。
     【疏】各率素分,恣物自为,不复于事,任用于己。
  【四】【注】无心则物各自主其知也。
     【疏】忘心绝虑,大顺群生,终不运知,以主于物。
     【释文】《知主》音(知)〔智〕(二)。注同。
  【五】【注】因天下之自为,故驰万物而无穷也。
     【疏】体俉真源,故能以智境冥会,故曰皆无穷也。
  【六】【注】任物,故无迹。
     【疏】朕,迹也。虽遨游天下,接济苍生,而晦迹韬光,故无朕也。
     【释文】《无朕》直忍反。崔云:兆也。
  【七】【注】足则止也。
     【疏】所禀天性,物物不同,各尽其能,未为不足者也。
  【八】【注】见得则不知止。
     【疏】夫目视之所见,虽见不见;得于分内之得,虽得不得。既不造意于见得,故虽见得而无见得也。
  【九】【注】不虚则不能任群实。
     【疏】所以尽于分内而无见得者,(自)直〔自〕虚心(忘)淡〔忘〕而已。
  【一0】【注】鉴物而无情。
      【疏】夫悬镜高堂,物来斯照,至人虚应,其义亦然。
  【一一】【注】来即应,去即止。
      【疏】将,送也。夫物有去来而镜无迎送,来者即照,必不隐藏。亦犹圣智虚凝,无幽不烛,物感斯应,应不以心,既无将迎,岂有情于隐匿哉!
      【释文】《应而不藏》如字。本又作臧,亦依字读。
  【一二】【注】物来乃(三)鉴,鉴不以心,故虽天下之广(四),而无劳神之累。
      【疏】夫物有生灭,而镜无隐显,故常能照物而物不能伤。亦(由)〔犹〕圣人德合二仪,明齐三景,鉴照遐广,覆载无偏。用心不劳,故无损害,为其胜物,是以不伤。
      【校】(一)世德堂本作逆。(二)智字依释文原本及世德堂本改。(三)世德堂本乃作即。(四)赵谏议本作来照。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一】。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二】。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三】。”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四】。
  【一】【疏】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是幽暗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
     【释文】《倏》音叔。李云:喻有象也。《忽》李云:喻无形也。《浑》胡本反。《沌》徒本反。崔云:浑沌,无孔窍也。李云:清浊未分也。此喻自然。简文云: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神速譬有为,合和譬无为。
  【二】【疏】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之志,故云待之甚善也。
  【三】【疏】倏忽二人,(由)〔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
  【四】【注】为者败之。
     【疏】夫运四肢以滞境,凿七窍以染尘,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涂夭折。勖哉学者,幸勉之焉!故郭注云为者败之也。
     【释文】《七窍》苦叫反。说文云:孔也。《七日而浑沌死》崔云:言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也。

卷四上外篇骈拇第八
外篇骈拇第八【一】
   【一】【释文】举事以名篇。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一】。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二】。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三】。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四】;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五】,而多方(一)于聪明之用也【六】。
  【一】【疏】骈,合也;〔拇,足〕大〔指〕(二)也;谓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也。枝指者,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出乎性者,谓此骈枝二指,并禀自然,性命生分中有之。侈,多也。德,谓仁义礼智信五德也。言曾史禀性有五德,蕴之五藏,于性中非剩也。
     【释文】《骈》步田反。广雅云:并也。李云:并也。《拇》音母,足大指也。司马云:骈拇,谓足拇指连第二指也。崔云:诸指连大指也。《枝指》如字。三苍云:枝指,手有六指也。崔云:音歧,谓指有歧也。◎卢文弨曰:歧当作岐,后人强分之。《而侈》昌是反,徐处豉反。郭云:多貌。司马云:溢也。崔云:过也。《于德》崔云:德,犹容也。
  【二】【注】夫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此则骈赘皆出于形性,非假物也。然骈与不骈,其性(三)各足,而此独骈枝,则于众以为多,故曰侈耳。而惑者或云非性,因欲割而弃之,是道有所不存,德有所不载,而人有弃才,物有弃用也,岂是至治之意哉!夫物有小大,能有少多,所大即骈,所多即赘。骈赘之分,物皆有之,若莫之任,是都弃万物之性也。
     【疏】附生之赘肉,县系之小疣,并禀形以后方有,故出乎形哉而侈性者,譬离旷禀性聪明,列之藏府,非关假学,故无侈性也。
     【释文】《附赘》章锐反。广雅云:疣也。释名云:横生一肉,属着体也。一云:瘤结也。《县》音玄。《疣》音尤。《而侈于性》司马云:性,人之本体也。骈拇,枝指,附赘,县疣,此四者各出于形性,而非形性之正,于众人为侈耳。于形为侈,于性为多,故在手为莫用之肉,于足为无施之指也。王云:性者,受生之质;德者,全生之本。骈枝受生而有,不可多于德;赘疣形后而生,不可多于性。此四者以况才智德行。◎俞樾曰:性之言生也。骈拇枝指,生而已然者也。故曰出乎性。附赘县疣,成形之后而始有者也,故曰出乎形。德者,所以生者也。天地篇曰,物得以生谓之德,是也。骈拇枝指出乎性,而以德言之则侈矣;附赘县疣出乎形,而以性言之则侈矣。崔云:德,犹容也,司马云:性,人之本体也。混性与德与形而一之,殊失其旨。◎家世父曰:释文引王云:性者,受生之质;德者,全生之本。骈拇枝指,与生俱来,故曰出于性;附贽县疣,形既具而后附焉,故曰出于形。《夫》音符。发句之端放此。《至治》直吏反。《之分》符问反。后可以意求。《物皆有之》之,或作定。
  【三】【注】夫与物冥者,无多也。故多方于仁义者,虽列于五藏,然自一家之正耳,未能与物无方而各正性命,故曰非道德之正。夫方之少多,天下未之有限。然少多之差,各有定分,毫芒之际,即不可以相跂,故各守其方,则少多无不自得。而惑者闻多之不足以正少,因欲弃多而任少,是举天下而弃之,不亦妄乎!
     【疏】方,道术也。言曾史之德,性多仁义,罗列藏府而施用之,此直一家之知,未能大冥万物。天能与物冥者,故当非仁非义而应夫仁义,不多不少而应夫多少,千变万化,与物无穷,无所偏执,故是道德之正(言)〔也〕。
     【释文】《五藏》才浪反,后皆同。黄帝素问云:肝心脾肺肾为五藏。
  【四】【注】直自性命不得不然,非以有用故然也。
     【疏】夫骈合之拇,无益于行步,故虽有此连,终成无用之肉;枝生于手指者,既不益操捉,故虽树立此肉,终是无用之指也。欲明禀自然天性有之,非关助用而生也。
  【五】【注】五藏之情,直自多方耳,而少者横复尚之,以至淫僻,而失至当于体中也。
     【疏】 夫曾史之徒,性多仁义,以此情性,骈于藏府。性少之类,矫情慕之,务此为行,求于天理,既非率性,遂成淫僻。淫者,耽滞;僻者,不正之貌。
     【释文】《淫僻》本又作辟,匹亦反,徐敷赤反。注及篇末同。《于仁义之行》下孟反。崔云:骈枝赘疣,虽非性之正,亦出于形,不可去也。五藏之情,虽非道德之正,亦列于性,不可治也。今设仁义之教以治五藏之情,犹削骈枝赘疣也,既伤自然之理,更益其疾也。《横复》扶又反。(徐)〔除〕篇末注皆同。《至当》丁浪反。后皆仿此。
  【六】【注】聪明之用,各有本分,故多方不为有余,少方不为不足。然情欲之所荡,未尝不贱少而贵多也,见夫可贵而矫以尚之,则自多于本用而困其自然之性。若乃忘其所贵而保其素分,则与性无多而异方俱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