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二】【注】此皆以其文章技能系累其身,非涉虚以御乎无方也。
     【疏】藉,绳也。猿狙,狝猴也。虎豹之皮有文章,故来田猎;狝猴以跳跃便捷,恒被绳拘;狗以执捉狐狸,每遭系颈。若以响疾之人类于圣帝,则此之三物,可比明王乎?
     【释文】《来田》李云:虎豹以皮有文章见猎也。田,猎也。《猿》音袁。《狙》七余反。《之便》呲肩反,旧扶面反。《斄》音来,李音狸。崔云:旄牛也。《来藉》司马云:藉,绳也,由捷见结缚也。崔云:藉,系也。
     【校】(一)也字惟覆宋本作曰,今依各本改。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一】。”
  【一】【疏】既其失问,故惊悚变容,重请明王为政,其义安在。
     【释文】《蹴然》子六反,改容之貌。《之治》直吏反。下同。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一】,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二】;有莫举名,使物自喜【三】;立乎不测【四】,而游于无有者也【五】。”
  【一】【注】天下若无明王,则莫能自得。令(一)之自得,实明王之功也。然功在无为而还任天下。天下皆得自任,故似非明王之功。
     【疏】夫圣人为政,功侔造化,覆等玄天,载周厚地,而功成不处,故非己为之也。
  【二】【注】夫明王皆就足物性,故人人皆云我自尔,而莫知恃赖于明王。
     【疏】诱化苍生,令其去恶;贷借万物,与其福善;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百姓谓我自然,不赖君之能。
     【释文】《贷》吐代反。
  【三】【注】虽有盖天下之功,而不举以为己名,故物皆自以为得而喜。
     【疏】莫,无也。举,显也。推功于物,不显其名,使物各自得而欢喜适悦者也。
  【四】【注】居变化之涂,日新而无方者也。
  【五】【注】与万物为体,则所游者虚也。不能冥物,则迕物不暇,何暇游虚哉!
     【疏】无有,妙本也。树德立功,神妙不测,而即迹即本,故常游心于至极也。
     【校】(一)世德堂本令作今。
  郑有神巫曰季咸【一】,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天,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二】。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三】,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四】。”
  【一】【疏】郑国有神异之巫,甚有灵验,从齐而至,姓季名咸也。
     【释文】《神巫曰季咸》李云:女曰巫,男曰觋。季咸,名。
  【二】【注】不自闻死日也。
     【疏】占候吉凶,必无差失,克定时日,验若鬼神。不喜预闻凶祸,是以弃而走避也。
     【释文】《不》许忌反。
  【三】【疏】列子事迹,具逍遥篇,今不重解。壶子,郑之得道人也。号壶子,名林,即列子之师也。列子见季咸小术,验若鬼神,中心羡仰,恍然如醉,既而归反,具告其师。
     【释文】《心醉》向云:迷惑于其道也。《壶子》司马云:名林,郑人,列子师。
  【四】【注】谓季咸之至又过于夫子。
     【疏】夫子,壶子也。至,极也。初始禀学,先生之道为至,今见季咸,其道又极于夫子。此是御寇心醉之言也。
  壶子曰:“吾与汝既(一)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一】?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二】!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女)〔汝〕(二)【三】。尝试与来,以予示之【四】。”
  【一】【疏】与,授也。既,尽也。吾比授汝,始尽文言,于其妙理,全未造实。汝固执文字,谓言得道,岂知筌蹄异于鱼兔耶!
     【释文】《既其文》李云:既,尽也。《得道与》音余。
  【二】【注】言列子之未怀道也。
     【疏】夫众雌无雄,无由得卵。既文无实,亦何道之有哉!
     【释文】《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司马云:言汝受训未熟,故未成,若众雌无雄则无卵也。
  【三】【注】未怀道则有心,有心而亢其一方,以必信于世,故可得而相之。
     【疏】女用文言之道而与世间亢对,既无大智,必信彼小巫,是故季咸得而相女者也。
     【释文】《世亢》苦浪反。《必信》崔云:绝句。《相女》息亮反,注、下同。◎卢文弨曰:今本作汝。
  【四】【疏】夫至人凝远,神妙难知,本迹寂动,非凡能测,故召令至,以我示之也。
     【释文】《示之》本亦作视。崔云:视,示之也。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既作无。(二)汝字依世德堂本及卢校改。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二】。”
  【一】【疏】嘻,叹声也。子林示其寂泊之容,季咸谓其将死,先怪已彰,不过十日,弗活之兆,类彼湿灰也。
     【释文】《嘻》徐音熙,郭许意反。《旬数》所主反。
  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一)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二)【一】。是殆见吾杜德机也【二】。尝又与来【三】。”
  【一】【注】萌然不动,亦不自正,与枯木同其不华,湿灰均于寂魄,此乃至人无感之时也。夫至人,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其行也水流,其止也渊默。渊默之与水流,天行之与地止,其于不为而自尔,一也。今季咸见其尸居而坐忘,即谓之将死;睹其神动而天随,因谓之有生。诚〔能〕(三)应不以心而理自玄符,与变化升降而以世为量,然后足为物主而顺时无极,故非相者所测耳。此应帝王之大意也。
     【疏】文,象也。震,动也。地以无心而宁静,故以不动为地文也。萌然寂泊,曾不震动,无心自正,(文)〔又〕类倾颓,此是大圣无感之时,小巫谓之弗活也。而壶丘示见,义有四重:第一,示妙本虚凝,寂而不动;第二,示垂迹应感,动而不寂;第三,本迹相即,动寂一时;第四,本迹两忘,动寂双遣。此则第一妙本虚凝,寂而不动也。
     【释文】《乡吾》许亮反。本作向,亦作向,同。崔本作康,云:向也。《地文》与土同也。崔云:文,犹理也。《不震不正》并如字。崔本作不震不止,云:如动不动也。◎俞樾曰:列子黄帝篇作罪乎不震不止,当从之。罪读为□。说文山部作□,云:山貌,是也。震即震之异文。不震不止者,不动不止也。故以□乎形容之,言与山同也。今罪误作萌,(正)〔止〕误作(止)〔正〕(四),失其义矣。据释文,则崔本作不震不止,与列子同,可据以订正。《诚应》应对之应。后同。
  【二】【注】德机不发曰杜。
     【疏】殆,近也。杜,塞也。机,动也。至德之机,开而不发,示其凝淡,便为湿灰。小巫庸琐,近见于此矣。
     【释文】《杜德机》崔云:塞吾德之机。
  【三】【疏】前者伊妄言我死,今时重命,令遣更来也。
     【校】(一)赵谏议本作向。(二)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正作止。(三)能字依道藏本补。(四)止误作正,依诸子平议改。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一】!吾见其杜权矣【二】。”
  【一】【疏】此即第二,垂迹应感,动而不寂,示以应容,神气微动,既殊槁木,全似生平。而滥以圣功,用为己力,谬言遇我,幸矣有瘳也。
     【释文】《有瘳》丑留反。
  【二】【注】权,机也。今乃自觉昨日之所见,见其杜权,故谓之将死也。
     【疏】权,机也。前时一睹,有类湿灰,杜塞机权,全无应动。今日遇我,方得全生。小巫寡识,有兹叨滥者也。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一】,名实不入【二】,而机发于踵【三】。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四】。尝又与来。”
  【一】【注】天壤之中,覆载之功见矣。比之地文,不犹(卵)〔外〕(一)乎!此应感之容也。
     【疏】壤,地也。示之以天壤,谓示以应动之容也。譬彼两仪,覆载万物,至人应感,其义亦然。
     【释文】《功见》贤遍反。◎庆藩案文选陆士衡演连珠注引司马云:壤,地也。释文阙。
  【二】【注】任自然而覆载,则天机玄应,而名利之饰皆为弃物也。
     【疏】虽复降迹同尘,和光利物,而名誉真实,曾不入于灵府也。
  【三】【注】常在极上起。
     【疏】踵,本也。虽复物感而动,不失时宜,而此之神机,发乎妙本,动而常寂。
  【四】【注】机发而善于彼,彼乃见之。
     【疏】示其善机,应此两仪。季咸见此形容,所以谓之为善。全然有生,则是见善之谓也。
     【校】(一)外字依宋本改。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一】”
  【一】【疏】此是第三,示本迹相即,动寂一时。夫至人德满智圆,虚心凝照,本迹无别,动静不殊。其道深玄,岂小巫能测耶!谓齐其心迹,试相之焉。不敢的定吉凶,故言且复相者耳。
     【释文】《不齐》侧皆反,本又作斋。下同。《且复》扶又反。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吾乡示之以太冲莫胜【一】。是殆见吾衡气机也【二】。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三】。尝又与来【四】。”
  【一】【注】居太冲之极,浩然泊心而玄同万方,故胜负莫得厝(一)其间也。
     【疏】冲,虚也。莫,无也。夫圣照玄凝,与太虚等量,本迹相即,动寂一时,初无优劣,有何胜负哉!
     【释文】《泊心》白博反,又音魄。《得厝》七故反。字又作措,同。◎卢文弨曰:今本作措。
  【二】【注】无往不平,混然一之。以管窥天者,莫见其涯,故似不齐。
     【疏】衡,平也。即迹即本,无优无劣,神气平等,以此应机。小巫近见,不能远测,心中迷乱,所以请齐耳。
     【释文】《管窥》去规反。
  【三】【注】渊者,静默之谓耳。夫水常无心,委顺外物,故虽流之与止,鲵桓之与龙跃,常渊然自若,未始失其静默也。夫至人用之则行,舍之则止,行止虽异而玄默一焉,故略举三异以明之。虽波流九变,治乱纷如,居其极者,常淡然自得,泊乎忘为也。
     【疏】此举譬也。鲵,大鱼也。桓,盘也。审,聚也。夫水体无心,动止随物,或鲸鲵盘桓,或螭龙腾跃,或凝湛止住,或波流湍激。虽复涟漪清淡,多种不同,而玄默无心,其致一也。故鲵桓以方衡气,止水以譬地文,流水以喻天壤,虽复三异,而虚照一焉。而言渊有九名者,谓鲵桓、止水、流水、(汛)〔氿〕(二)水、滥水、沃水、雍水、(文)〔〕(三)水、肥水,故谓之九也。并出列子,彼文具载,此略叙有此三焉也。
     【释文】《鲵》五兮反。《桓》司马云:鲵桓,二鱼名也。简文云:鲵,鲸鱼也,桓,盘桓也。崔本作鲵拒,云:鱼所处之方穴也。又云:拒,或作桓。《之审》郭如字。简文云:处也。司马云:审当为蟠,蟠,聚也。崔本作潘,云:回流所锺之域也。◎俞樾曰:审,司马云当为蟠,蟠,聚也;崔本作潘,云回流所锺之域也。今以字义求之,则实当为□。说文水部:□,大波也,从水,旛声。作潘者,字之省。司马彪读为蟠,误也。郭本作审,则失其字矣。又案列子黄帝篇云: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九渊全列,然于上下文殊不相属,疑为它处之错简。庄子所见已然。虽不敢径去,而实非本篇文义所系,故聊举其三耳。◎家世父曰:释文引崔本审作潘,云回流所锺之域也。列子黄帝篇鲵旋之潘为渊。字当作潘。说文:渊,回水也。管子度地篇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渊。谓水回旋而潴为渊,有物伏孕其中而成渊者,有止而不流者,有流而中渟为渊者,水之渟滀,因其自然之势而或流或止,皆积之以成渊焉,故曰太冲莫朕。侵寻(汛)〔泛〕溢,非人力之所施也。《渊有九名》淮南子云,有九旋之渊。许慎注云:至深也。《治乱》直吏反。
  【四】【疏】欲示极玄,应须更召。
     【校】(一)世德堂本作措。(二)氿字依列子改。(三)字依列子改。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一】。壶子曰:“追之【二】!”
  【一】【疏】季咸前后虞度来相,未呈玄远,犹有近见。今者第四,其道极深,本迹两忘,动寂双遣。圣心行虚,非凡所测,遂使立未安定,奔逸而走也。
     【释文】《失而走》如字,徐音逸。
  【二】【疏】既见奔逃,命令捉取。
  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一】。”
  【一】【疏】惊迫已甚,奔驰亦速,灭矣失矣,莫知所之也。
     【释文】《已灭》崔云:灭,不见也。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一】。吾与之虚而委蛇【二】,不知其谁何【三】,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