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一】?有虞氏不及泰氏【二】。有虞氏,其犹藏(一)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三】。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四】;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五】;其知情信【六】,其德甚真【七】,而未始入于非人【八】。”
  【一】【疏】蒲衣子,尧时贤人,年八岁,舜师之,让位不受,即被衣子也。啮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踊跃而喜欢,走以告于蒲衣子,述王倪之深义。蒲衣是方外之大贤,达忘言之至道,理无知而固久,汝今日乃知也?
     【释文】《蒲衣子》尸子云:蒲衣八岁,舜让以天下。崔云:即被衣,王倪之师也。淮南子曰:啮缺问道于被衣。
  【二】【注】夫有虞氏之与泰氏,皆世事之迹耳,非所以迹者也。所以迹者,无迹也,世孰名之哉!未之尝名,何胜负之有耶!然无迹者,乘群变,履万世,世有夷险,故迹有不及也。
     【疏】有虞氏,舜也。泰氏,即太昊伏羲也。三皇之世,其俗淳和;五帝之时,其风浇竞。浇竞则运知而养物,淳和则任真而驭宇,不及之义,此可知也。
     【释文】《泰氏》司马云:上古帝王也。崔云:帝王也。李云:大庭氏;又云:无名之君也。◎庆藩案路史前纪七引司马云:上古之帝王,无名之称。与释文所引小异。
  【三】【注】夫以所好为是人,所恶为非人者,唯以是非为域者也。夫能出于非人之域者,必入于无非人之境矣,故无得无失,无可无不可,岂直藏仁而要人也!
     【疏】夫舜,包藏仁义,要求士庶,以得百姓之心,未是忘怀,自合天下,故未出于是非之域。亦有作臧字者。臧,善也。善于仁义,要求人心者也。
     【释文】《藏仁》才刚反。崔云:怀仁心以结人也。本亦作臧,作刚反,善也。简文同。《以要》一遥反。注同。◎家世父曰:有人之见存,而要人之仁行焉。无人之见存,出入鸟兽之群而不乱;其(世)〔与〕人也(汛)〔泛〕乎相遇泯泯之中,而奚以要人为!出于非人,忘非我之分矣。入于非人,人我之分之两忘者,不以心应焉。为马为牛,非独忘人也,亦忘己也。《所好》呼报反。《所恶》乌路反。《之竟》音境。
  【四】【疏】徐徐,宽缓之貌。于于,自得之貌。伏牺之时,淳风尚在,故卧则安闲而徐缓,觉则欢娱而自得也。
     【释文】《徐徐》如字。崔本作袪袪。《其觉》古孝反。《于于》如字。司马云:徐徐,安稳貌。于于,无所知貌。简文云:徐徐于于,寐之状也。◎庆藩案于于,即盱盱也。说文:盱,张目也。于与盱,声近义同。淮南俶真篇,万民睢睢盱盱然。鲁灵光殿赋鸿荒朴略,厥状睢盱,张载曰:睢盱,质朴之形。正与司马注无所知意相合。淮南览冥篇卧倨倨,兴盱盱,高注曰:盱盱,无智巧貌也。又淮南盱盱作眄眄。王氏读书杂志据诸书证为盱盱之伪,亦正与质朴无知同义。
  【五】【注】夫如是,又奚是人非人之有哉!斯可谓出于非人之域。
     【疏】忘物我,遗是非,或马或牛,随人呼召。人兽尚且无主,何是非之有哉!
  【六】【注】任其自知,故情信。
     【疏】率其真知,情无虚矫,故实信也。
  【七】【注】任其自得,故无伪。
     【疏】以不德为德,德无所德,故不伪者也。
  【八】【注】不入乎是非之域,所以绝于有虞之世。
     【疏】既率其情,其德不伪,故能超出心知之境,不入是非之域者也。
     【校】(一)赵谏议本藏作臧。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一】
  【一】【疏】肩吾接舆,已具前解。日中始,贤人姓名,即肩吾之师也。既是女师,有何告示?此是接舆发语以问故也。
     【释文】《日》人实反。《中》音仲,亦如字。《始》李云,日中始,人姓名,贤者也。崔本无日字,云:中始,贤人也。◎俞樾曰:释文引李云,日中始,人姓名,贤者也。此恐不然。中始,人名,日,犹云日者也。谓日者中始何以语女也,文七年左传,日卫不睦,襄二十六年传,日其过此也,昭七年传,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十六年传,日起请夫环,并与此日字同义。李以日中始三字为人姓名,失之矣。崔本无日字。《以语》鱼据反。《女》音汝。后皆同。
  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一)孰敢不听而化诸【一】!”
  【一】【疏】式,用也。教我为君之道,化物之方,必须己出智以经纶,用仁义以导俗,则四方氓庶,谁不听从,遐远黎元,敢不归化耶!
     【释文】《出经》绝句。司马云:出,行也。经,常也。崔云:出典法也。《式义度人》绝句。式,法也。崔云:式,用也。用仁义以法度人也。◎王念孙曰:释文曰:出经绝句,式义度人绝句,引诸说皆未协。案此当以以己出经式义度为句,人孰敢不听而化诸为句。义读为仪。(义〔与〕仪,古字通。说文:义,己之威仪也。文侯之命父义和,郑注:义读为仪。周官肆师治其礼仪,郑注:故书仪为义,郑司农云:义读为仪。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为义为谊。小雅楚茨篇礼仪卒度,韩诗作义。周官大行人大客之仪,大戴礼朝事篇作义。乐记制之礼义,汉书礼乐志作仪。周语示民轨仪,大射仪注引作义。)仪,法也。(见周语注、淮南精神篇注、楚词九叹注。)经式仪度,皆谓法度也,解者失之。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度人作庶民。
  狂(一)接舆曰:“是欺德也【一】;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负山也【二】。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三】?正而后行,【四】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五】。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六】,而曾二虫之无知【七】!”
  【一】【注】以己制物,则物失其真。
     【疏】夫以己制物,物丧其真,欺诳之德非实道。
     【释文】《欺德》简文云:欺,(忘)〔妄〕(二)也。
  【二】【注】夫寄当于万物,则无事而自成;以一身制天下,则功莫就而任不胜也。
     【疏】夫溟海弘博,深广难穷,而穿之为河,必无成理。犹大道遐旷,玄绝难知,而凿之为义,其功难克。又虫至小,山岳极高,令其负荷,无由胜任。以智经纶,用仁理物,能小谋大,其义亦然。
     【释文】《涉海凿》待洛反。下同。郭粗鹤反。《河》李云:涉海必陷波,凿河无成也。《》音文。本亦作,同。《不胜》音升。
  【三】【注】全其性分之内而已。
     【疏】随其分内而治之,必不分外治物。治乎外者,言不治之者也。
  【四】【注】各正性命之分也。
     【疏】顺其正性而后行化。
  【五】【注】不为其所不能。
     【疏】确,实也。顺其实性,于事有能者,因而任之,止于分内,不论于外者也。
     【释文】《确乎》苦学反。李云:坚貌。崔本作橐,音托。◎庆藩案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注引司马云:确乎,不移易。释文阙。
  【六】【注】禽兽犹各有以自存,故帝王任之而不为,则自成也。
     【疏】矰,网也。弋,以绳系箭而射之也。鼷鼠,小鼠也。神丘,社坛也。鸟则高飞而逃网,鼠则深穴而避熏,斯皆率性自然,岂待教而远害者也!鸟鼠既尔,在人亦然。故知式义出经,诬罔之甚矣。
     【释文】《矰》则能反。李云:罔也。《之害》崔本作菑。《鼷》音兮。《熏》香云反。
  【七】【注】言汝曾不知(三)此二虫之各存而不待教乎!
     【疏】而,汝也。汝不曾知此二虫,不待教令,而解避害全身者乎?既深穴高飞,岂无知耶!况在人伦,而欲出经式义,欺矫治物,不亦妄哉!
     【校】(一)世德堂本无狂字。(二)妄字依世德堂本改。(三)世德堂本知作如。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一】
  【一】【疏】天根无名,并为姓字,寓言问答也。殷阳,殷山之阳。蓼水,在赵国界内。遭,遇也。天根遨游于山水之侧,适遇无名人而问之,请问之意,在乎天下。
     【释文】《天根》崔(本)(一)云:人姓名也。《游于殷阳》李云:殷,山名。阳,山之阳。崔云:殷阳,地名。司马云:殷,众也,言向南游也。或作殷汤。《蓼水》音了。李云:水名也。
     【校】(一)本字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删。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一)也【一】!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二】,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三】。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四】?”
  【一】【注】问为天下,则非起于大初,止于玄冥也。
     【疏】汝是鄙陋之人,宜其速去。所问之旨,甚不悦豫我心。
     【释文】《不豫》司马云:嫌不渐豫,太仓卒也。简文云:豫,悦也。◎卢文弨曰:今本作不预。◎俞樾曰:尔雅释诂:豫,厌也。楚词惜诵篇行婞直而不豫兮,王逸注亦曰:豫,厌也。是豫之训厌,乃是古义。无名人深怪天根之多问,故曰何问之不豫,犹云何许子之不惮烦也。简文云,豫,悦也,殊失其义。《大初》音泰。
  【二】【注】任人之自为。
     【疏】夫造物为人,素分各足,何劳作法,措意治之!既同于大通,故任而不助也。
  【三】【注】莽眇,群碎之谓耳。乘群碎,驰万物,故能出处常通,而无狭滞之地。
     【疏】莽眇,深远之谓。圹埌,弘博之名。鸟则取其无迹轻升。六极,犹六合也。夫圣人驭世,恬淡无为,大顺物情,有同造化。若其息用归本,厌离世间,则乘深远之大道,凌虚空而灭迹,超六合以放任,游无有以逍遥,凝神智于射山,处清虚于旷野。如是,则何天下之可为哉!盖无为者也。
     【释文】《乘夫》音符。《莽》莫荡反。崔本作猛。《眇》妙小反。莽眇,轻虚之状也。崔云,猛眇之鸟首也,取其行而无迹。《圹》徐苦广反。《埌》徐力党反。李音浪。圹埌,无滞为名也。崔云:犹旷荡也。《无狭》户夹反。
  【四】【注】言皆放之自得之场,则不治而自治也。
     【疏】夫放而任之,则物皆自化。有何帠术,辄欲治之?感动我心,何为如此?
     【释文】《帠》徐音艺,又鱼例反。司马云:法也。一本作寱,牛世反。崔本作为。◎俞樾曰:帠,未详何字,以诸说参考之,疑帠乃臬字之误,故有鱼例反之音;而司马训法,亦即臬之义也。然字虽是臬,而义则非臬,当读为寱。寱,本从臬声,古文以声为主,故或止作臬也。一本作寱者,破假字而为正字耳。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梦语谓之寱。无名人盖谓天根所问皆梦语也,故曰汝又何寱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庆藩案一切经音义四分律卷三十二引三苍云:寱,(于)〔牛〕岁反,谎言也。谎言即与梦语无异。《而自治》直吏反。下文同。
     【校】(一)世德堂本作预。
  又复问【一】。
  【一】【疏】天根未达,更请决疑。
     【释文】《又复》扶又反。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一】,合气于漠【二】,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三】。”
  【一】【注】其任性而无所饰焉则淡矣。
     【释文】《于淡》徒暂反,徐大敢反。
  【二】【注】漠然静于性而止。
     【疏】可游汝心神于恬淡之域,合汝形气于寂寞之乡,唯形与神,二皆虚静。如是,则天下不待治而自化者耳。
     【释文】《于漠》音莫。
  【三】【注】任性自生,公也;心欲益之,私也;容私果不足以生生,而顺公乃全也。
     【疏】随造化之物情,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术,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如是者,可比明王乎【一】?”
  【一】【疏】姓阳,名朱,字子居。问老子明王之道:假且有人,素性聪达,神智捷疾,犹如响应,涉事理务,强干果决,鉴物洞彻,疏通明敏,学道精勤,曾无懈倦。如是之人,可得将明王圣帝比德否乎?
     【释文】《阳子居》李云:居,名也。子,男子通称。《向》许亮反。李许两反。《疾强梁》崔云:所在疾强梁之人也。李云:敏疾如向也。简文云:如向,应声之疾,故是强梁之貌。《物彻疏明》司马云:物,事也;彻,通也;事能通而开明也。崔云:无物不达,无物不明。《不》其眷反。
  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一】。且(曰)〔也〕(一)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二】”
  【一】【注】言此功夫,容身不得,不足以比圣王。
     【疏】若将彼人比圣王,无异胥徒劳苦,改易形容。技术工巧,神虑劬劳,故形容变改;系累,故心灵怵惕也。
     【释文】《胥》如字。司马云:疏也。简文云:相也。《易》音亦。崔以豉反,云:相轻易也。简文同。《技》徐其绮反。简文云:艺也。《系》如字。崔本作系,或作。简文云:音系。◎卢文弨曰:,旧作系,与上复。今定作,见汉书。◎庆藩案郑注周礼:胥徒,民给徭役者。易,读如孟子易其田畴之易。胥易,谓胥徒供役治事。郑注檀弓:易墓,谓治草木。易,犹治也。技系,若王制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谓为技所系也。释文云:司马云,胥,疏也,简文云,胥,相也,并误。《怵心》敕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