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释文】《造适》七报反。注同。《献笑》向云:献,善也。王云:章也,意有适,章于笑,故曰献笑。◎家世父曰:造适者,以心取适而已,言笑皆忘也。献笑者,以笑为欢而已,推排皆化也。极推排之力而冥然安之,穷变化之用而超然去之,乃以游荡于万物之表而与天为一。《及排》皮皆反。《必乐》音洛。下同。
【一七】【注】安于推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于寂寥而与天为一也。自此以上,至于子祀,其致一也。所执之丧异,故歌哭不同。
【疏】所在皆适,故安任推移,未始非吾,而与化俱去。如此之人,乃能入于寥廓之妙门,自然之一道也。
【释文】《寥》本亦作廖,力雕反。李良救反。《天一》崔本作造敌不及笑,献芥不及 ,安排而造化不及眇,眇不及雄漂淰,雄漂淰不及簟筮,簟筮乃入于漻天一。《以上》时掌反。
【校】(一)朱桂曜本乃作盈。(二)世德堂本往作生。(三)世德堂本以作似。(四)赵谏议本无注首夫字,注末也字。(五)世德堂本是吾作自吾,两哉字均作矣。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一】?”
【一】【注】资者,给济之谓也。
【疏】意而,古之贤人。资,给济之谓也。意而先谒帝尧,后见仲武。问云:“帝尧大圣,道德甚高,汝既谒见,有何敬授资济之术,幸请陈说耳。”
【释文】《意而子》李云:贤士也。《资汝》资,给也。
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一】。'”
【一】【疏】躬,身也。仁则恩慈育物,义则断割裁非,是则明赏其善,非则明惩其恶。此之四者,人伦所贵,汝必须己身服行,亦须明言示物。此是意而述尧教语之辞也。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一】?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二】?”
【一】【疏】而,汝也。奚,何也。轵,语助也。尧将教迹刑害于汝,疮痕已大,何为更来矣?
【释文】《为轵》之是反,郭之忍反。崔云:轵,辞也。李云:是也。
【二】【注】言其将以刑教自亏残,而不能复游夫自得之场,无系之涂也。
【疏】黥,凿额也。劓,割鼻也。恣睢,纵任也。转徙,变化也。涂,道也。夫仁义是非,损伤真性,其为残害,譬之刑戮。汝既被尧黥劓,拘束性情,如何复能遨游自得,逍遥放荡,从容自适于变化之道乎?言其不复能如是。
【释文】《黥》其京反。《劓》鱼器反。李云:毁道德以为仁义,不似黥乎!破玄同以为是非,不似劓乎!《遥荡》王云:纵散也。《恣》七咨反,又如字。《睢》郭李云:许维反,徐许鼻反。李王皆云:恣睢,自得貌。《复游》扶又反。下同。
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一】。”
【一】【注】不敢复求涉中道也,且愿游其藩傍而已。
【疏】我虽遭此亏残,而庶几之心靡替,不复敢当中路,愿涉道之藩傍也。
【释文】《其藩》甫烦反,李音烦。司马向皆云:崖也。崔云:域也。
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一】。”
【一】【疏】盲者,有眼睛而不见物;瞽者,眼无眹缝如鼓皮也。作斧形谓之黼,两己相背谓之黻。而盲瞽之人,眼睛已败,既不能观文彩青黄,亦不爱好眉目颜色。譬意而遭尧黥劓,情智已伤,岂能爱慕深玄,观览众妙邪!
【释文】《盲者》本又作眇。崔本作目,云:目,或作刑。刑,黥劓也。《以与》音豫。下同。《之好》如字,又呼报反。《黼黻》上音甫,下音弗。《观》古乱反。
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一)之间耳【一】。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二】?”
【一】【注】言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自然之理,亦有须冶锻而为器者耳。故此之三人,亦皆闻道而后忘其所务也。此皆寄言,以遣云为之累耳。
【疏】无庄,古之美人,为闻道故,不复庄饰,而自忘其美色也。据梁,古之多力人,为闻道守雌,故不勇其力也。黄帝,轩辕也,有圣知,亦为闻道,故能忘遣其知也。炉,灶也。锤,锻也。以上三人,皆因闻道,然后忘其所务以契其真,犹如世间器物,假于炉冶打锻以成其用者耳。今何妨自然之理,令夫子教示于我,以成其道耶?故知自然造物,在炉冶之间,则是有修学冶锻之义也。
【释文】《无庄据梁》司马云:皆人名。李云:无庄,无庄饰也。据梁,强梁也。《炉》音卢。《捶》本又作锤。徐之睡反,又之反,一音时反。李云:锤,鸱头颇口,句铁以吹火也。崔云:卢谓之瓮。捶当作甀。卢甀之间,言小处也。甀音丈伪反。《锻》丁乱反。
【二】【注】夫率性(二)直往者,自然也;往而伤性,性伤而能改者,亦自然也。庸讵知我(三)之自然当不息黥补劓,而乘可成之道以随夫子耶?而欲弃而勿告,恐非造物之至也(四)。
【疏】造物,犹造化也。我虽遭仁义是非残伤情性,焉知造化之内,不补劓息黥,令我改过自新,乘可成之道,随夫子以请益耶?乃欲弃而不教,恐乖造物者也。◎庆藩案乘,犹载也。成,犹□也。与诗仪既成兮义同。黥劓则形体不备,息之补之,复完成矣。言造物者使我得遇先生,安知不使我载一成体以相随耶?此兼采宣氏说,较郭训为长。
【校】(一)赵谏议本捶作锤。(二)赵本性作然。(三)世德堂本知我作我知。(四)世德堂本无也字。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一】。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二】,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三】,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四】。此所游已【五】。”
【一】【疏】噫,叹声也。至道深玄,绝于言象,不可以心虑测,故叹云未可知也。既请益殷懃,亦无容杜默,虽复不可言尽,为汝梗概陈之。
【释文】《曰噫》徐音医。李云:叹声也。崔云:乱也。本亦作意,音同。又如字,谓呼意而名也。《我为》于伪反。注同。
【二】【注】皆自尔耳,亦无爱为于其间也,安所寄其仁义!
【疏】吾师乎者,至道也。然至道不可心知,为汝略言其要,即吾师是也。,碎也。至如素秋霜降,碎落万物,岂有情断割而为义哉?青春和气,生育万物,岂有情恩爱而为仁哉?盖不然而然也。而许由师于至道,至道既其如是,汝何得躬服仁义耶?此略为意而说息黥补劓之方也。
【释文】《》子兮反。司马云:碎也。◎卢文弨曰:说文作□,亦作兖。陆每从敕,讹。今从隶省作。下并同。
【三】【注】日新也。
【释文】《长于》丁丈反。
【四】【注】自然,故非巧也。
【疏】万象之前,先有此道,智德具足,故义说为长而实无长也。长既无矣,老岂有耶!欲明不长而长,老而不老,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也。虽复天覆地载,而以道为源,众形雕刻,咸资造化,同禀自然,故巧名斯灭。既其无老无巧,无是无非,汝何所明言耶?
【五】【注】游于不为而师于无师也。
【疏】吾师之所游心,止如此说而已。此则总结以前吾师之义是也。
颜回曰:“回益矣【一】。”
【一】【注】以损之为益也。
【疏】颜子禀教孔氏,服膺问道,觉己进益,呈解于师。损有益空,故以损为益也。
仲尼曰:“何谓也【一】?”
【一】【疏】既言益矣,有何意谓?
曰:“回忘仁义矣【一】。”
【一】【疏】忘兼爱之仁,遣裁非之义,所言益者,此之谓乎!
曰:“可矣,犹未也【一】。”
【一】【注】仁者,兼爱之迹;义者,成物之功。爱之非仁,仁迹行焉;成之非义,义功见焉。存夫仁义,不足以知爱利之由无心,故忘之可也。但忘功迹,故犹未玄达也。
【疏】仁义已忘,于理渐可;解心尚浅,所以犹未。
【释文】《功见》贤遍反。下文同。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一】。”
【一】【疏】他日,犹异日也。空解日新,时更复见。所言进益,列在下文。
【释文】《他日》崔本作异日。下亦然。《复见》扶又反。下同。
曰:“何谓也【一】?”
【一】【疏】所言益者,是何意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一】。”
【一】【疏】礼者,荒乱之首,乐者,淫荡之具,为累更重,次忘之也。
曰:“可矣,犹未也【一】。”
【一】【注】礼者,形体之用,乐者,乐生之具。忘其具,未若忘其所以具也。
【疏】虚心渐可,犹未至极也。
【释文】《乐生》音洛,又音岳。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一】?”
【一】【疏】并不异前解也。
曰:“回坐忘矣【一】。”
【一】【疏】虚心无着,故能端坐而忘。坐忘之义,具列在下文。◎庆藩案文选贾长沙鵩鸟赋注引司马云:坐而自忘其身。释文阙。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一】?”
【一】【疏】蹴然,惊悚貌也,忘遗既深,故悚然惊叹。坐忘之谓,厥义云何也?
【释文】《蹴然》子六反。崔云:变色貌。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一】,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二】。”
【一】【疏】堕,毁废也。黜,退除也。虽聪属于耳,明关于目,而聪明之用,本乎心灵。既悟一身非有,万境皆空,故能毁废四肢百体,屏黜聪明心智者也。
【释文】《堕》许规反。徐又待果反。
【二】【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外则离析于形体,一一虚假,此解堕肢体也。内则除去心识,悗然无知,此解黜聪明也。既而枯木死灰,冥同大道,如此之益,谓之坐忘也。
【释文】《去》起吕反。《知》音智。《坐忘》崔云:端坐而忘。◎卢文弨曰:依次当在蹴然之前。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一】,化则无常也【二】。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三】。”
【一】【注】无物不同,则未尝不适,未尝不适,何好何恶哉!
【释文】《无好》呼报反。注同。《何恶》乌路反。
【二】【注】同于化者,唯化所适,故无常也。
【疏】既同于大道,则无是非好恶;冥于变化,故不执滞守常也。
【三】【疏】果,决也。而,汝也。“忘遗如此,定是大贤。丘虽汝师,遂落汝后。从而学之,是丘所愿。”撝谦退己,以进颜回者也。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一)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一】。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二】。
【一】【注】此二人相为于无相为者也。今裹饭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尔耳,非相为而后往者也。
【疏】雨经三日已上为霖。殆,近也。子桑家贫,属斯霖雨,近于饿病。此事不疑于方外之交,任理而往,虽复裹饭,非有相为之情者也。
【释文】《霖雨》本又作淋,音林。左传云:雨三日以往为霖。《裹》音果。《食》音嗣。注同。
【二】【疏】任,堪也。趋,卒疾也。子桑既遭饥馁,故发琴声,问此饥贫从谁而得,为关父母?为是人天?此则歌哭之辞也。不堪此举,又卒尔诗咏也。
【释文】《有不任》音壬。《其声而趋》七住反。《举其诗焉》崔云:不任其声,惫也;趋举其诗,无音曲也。
【校】(一)赵谏议本作淋。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一】?”
【一】【注】嫌其有情,所以趋出远理也。
【疏】一于死生,忘于哀乐,〔相与〕于无相与,方外之交。今子歌诗,似有怨望,故入门惊怪,问其所由也。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一】!”
【一】【注】言物皆自然,无为之者也。
【疏】夫父母慈造,不欲饥冻;天地无私,岂独贫我!思量主宰,皆是自然,寻求来由,竟无兆朕。而使我至此穷极者,皆我之赋命也,亦何惜之有哉!
卷三下内篇应帝王第七
内篇应帝王第七【一】
【一】【注】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 【释文】崔云:行不言之教,使天下自以为牛马,应为帝王者也。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一】。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一】【疏】四问而四不知,则齐物篇中四问也。夫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故以此义而为篇首。老子云不以智治国国之德者也。
【释文】《啮缺》五结反。下丘悦反。《王倪》五兮反。《四问而四不知》向云:事在齐物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