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释文】《县》音玄。注同。《疣》音尤。
【五】【注】若肒之自决,廱之自溃,此气之自散,非所惜也。
【疏】彼三子体道之人,达于死生,冥于变化。是以气聚而生,譬疣赘附县,非所乐也;气散而死,若肒痈决溃,非所惜也。
【释文】《决》徐古穴反。《肒》胡乱反。◎卢文弨曰:今本正文亦作疣(尤改丸),音义作疣,胡虬反,恐臆改。《溃》胡对反。◎庆藩案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大方广三戒经下引司马云:浮热为疽,不通为痈。卷三十持人菩萨经二、卷三十七准提陀罗尼经、九十五正诬经注引并同。释文阙。
【六】【注】死生代谢,未始有极,与之俱往,则无往不可,故不知胜负之所在也。
【疏】先,胜也。后,劣也。夫疣赘□痈,四者皆是疾,而气有聚散,病无胜负。若以此方于生死,亦安知优劣之所在乎!
【七】【注】假,因也。今死生聚散,变化无方,皆异物也。无异而不假,故所假虽异而共成一体也。
【疏】水火金木,异物相假,众诸寄托,共成一身。是知形体,由来虚伪。
【八】【注】任之于理而冥往也。
【疏】既知形质虚假,无可欣爱,故能内则忘于脏腑,外则忘其根窍故也。
【九】【注】五藏犹忘,何物足识哉!未始有识,故能放任于变化之涂,玄同于反复之波,而不知终始之所极(五)也。
【疏】端,绪也。倪,畔也。反复,犹往来也。终始,犹生死也。既忘其形质,隳体绌聪,故能去来生死,与化俱往。化又无极,故莫知端倪。
【释文】《反复》芳服反。《端倪》本或作淣,同。音崖。徐音诣。
【一0】【注】所谓无为之业,非拱默而已;所谓尘垢之外,非伏于山林也。
【疏】芒然,无知之貌也。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尘垢,色声等有为之物也。前既遗于形骸,此又忘于心智,是以放任于尘累之表,逸豫于清旷之乡,以此无为而为事业也。
【释文】《芒然》莫刚反。李云:无系之貌。《彷》薄刚反。《徨》音皇。《尘垢》如字。崔本作冢□,云:冢,音□;□,垢同。齐人以风尘为□。◎卢文弨曰:旧□作逢,今本作摓,乃□字之讹,今改正。
【一一】【注】其所以观示于众人者,皆其尘垢耳,非方外之冥物也。
【疏】愦愦,犹烦乱也。彼数子者,清高虚淡,安排去化,率性任真。何能强事节文,拘世俗之礼;威仪显示,悦众人之视听哉!
【释文】《愦愦》工内反,说文、苍颉篇并云:乱也,《以观》古乱反,示也。注同。
【校】(一)世德堂本肒作疣,注同。(二)冥字依赵谏议本改。下同。世德堂本上冥字误作私,下冥字误作弘。(三)见字依世德堂本改。(四)郑字依中庸注改。(五)世德堂本极作及。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一】?”
【一】【注】子贡不闻性与天道,故见其所依而不见其所以依也。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岂觉之哉!
【疏】方内方外,浅深不同,未知夫子依从何道。师资起发,故设此疑。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一】。虽然,吾与汝共之【二】。”
【一】【注】以方内为桎梏,明所贵在方外也。夫游外者依内,离人者合俗,故有天下者无以天下为也。是以遗物而后能入群,坐忘而后能应务,愈遗之,愈得之。苟居斯极,则虽欲释之而理固自来,斯乃天人之所不赦者也。
【疏】夫圣迹礼仪,乃桎梏形性。仲尼既依方内,则是自然之理,刑戮之人也。故德充符篇云,天刑之安可解乎。
【二】【注】虽为世所桎梏,但为与汝共之耳。明己恒自在外也。
【疏】夫孔子圣人,和光接物,扬波同世,贵斯俗礼;虽复降迹方内,与汝共之,而游心方外,萧然无着也。
子贡曰:“敢问其方【一】。”
【一】【注】问所以游外而共内之意。
【疏】方,犹道也。问:“迹混域中,心游方外,外内玄合,其道若何?”
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一】。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二】。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三】。”
【一】【疏】造,诣也。鱼之所诣者,适性莫过深水;人之所至者,得意莫过道术。虽复情智不一,而相与皆然。此略标义端,次下解释也。
【释文】《相造》七报反,诣也。下同。
【二】【注】所造虽异,其于由无事以得事,自方外以共内,然后养给而生定,则莫不皆然也。俱不自知耳,故成无为也。
【疏】此解释前义也。夫江湖淮海,皆名天池。鱼在大水之中,窟穴泥沙,以自资养供给也;亦犹人处大道之中,清虚养性,无事逍遥,故得性分静定而安乐也。
【释文】《穿池》本亦作地,崔同。◎俞樾曰:定疑足字之误。穿池而养给,无事而生足,两句一律。给,亦足也。足与定,字形相似而误。管子中匡篇:功定以得天与失天,其人事一也。今本定误作足,与此正可互证。
【三】【注】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至人常足,故常忘也。
【疏】此结释前义也。夫深水游泳,各足相忘;道术内充,偏爱斯绝;岂与夫呴濡仁义同年而语哉!临尸而歌,其义亦尔故也。
【释文】《相忘》音亡。下同。
子贡曰:“敢问畸人【一】。”
【一】【注】问向之所谓方外而不耦于俗者,又安在也。
【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乖异人伦,不耦于俗。敢问此人,其道如何?
【释文】《畸人》居宜反。司马云:不耦也。不耦于人,谓阙于礼教也。李其宜反,云:奇异也。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一】。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二】。”
【一】【注】夫与内冥者,游于外也。独能游外以冥内,任万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于人而侔于天也。
【疏】自此已下,孔子答子贡也。侔者,等也,同也。夫不修仁义,不偶于物,而率其本性者,与自然之理同也。
【释文】《而侔》音谋。司马云:等也,亦从也。
【二】【注】以自然言之,则人无小大(一);以人理言之,则侔于天者可谓君子矣。
【疏】夫怀仁履义为君子,乖道背德为小人也。是以行蹩躠之仁,用踶跂之义者,人伦谓之君子,而天道谓之小人也。故知子反琴张,不偶于俗,乃曰畸人,实天之君子。重言之者,复结其义也。
【校】(一)赵谏议本大作人。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一)丧【一】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二)怪之【二】。”
【一】【疏】姓孟孙,名才,鲁之贤人。体无为之一道,知生死之不二,故能迹同方内,心游物表。居母氏之丧,礼数不阙,威仪详雅,甚有孝容;而泪不滂沱,心不悲戚,声不哀痛。三者既无,不名孝子,而乡邦之内,悉皆善之,云其处丧深得礼法也。
【释文】《孟孙才》李云:三桓后,才其名也。崔云:才,或作牛。◎李桢曰:以善处丧绝句,文义未完,且嫌于不辞。下盖鲁国三字当属上为句,不当连下固有云云为句。盖与应帝王篇功盖天下义同,言孟孙才以善处丧名盖鲁国。尔雅释言:弇,盖也。小尔雅广诂:盖,覆也。释名释言语:盖,加也。并有高出其上之意,即此盖字义也。
【二】【注】鲁国观其礼,而颜回察其心。
【疏】盖者,发语之辞也。哭泣缞绖,同域中之俗礼;心无哀戚,契方外之忘怀。鲁人睹其外迹,故有善丧之名;颜子察其内心,知无至孝之实。所以一见孟孙才,遂生疑怪也。
【校】(一)世德堂本无处字。(二)世德堂本壹作一。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一】。唯简之而不得,【二】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三】;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四】;若化为物【五】,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六】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七】?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八】!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九】,有旦宅而无情死【一0】。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一)【一一】。且也相与吾之耳矣【一二】,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一三】?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一四】。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一五】?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一六】,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一七】。”
【一】【注】尽死生之理,应内外之宜者,动而以天行,非知之匹也。
【疏】进,过也。夫孟孙氏穷哀乐之本,所以无乐无哀;尽生死之源,所以忘生忘死。既而本迹难测,故能合内外之宜;应物无心,岂是运知之匹者耶!
【释文】《应内》应对之应。
【二】【注】简择死生而不得其异,若春秋冬夏四时行耳。
【疏】夫生来死去,譬彼四时,故孟孙简择,不得其异。
【三】【注】已简而不得,故无不安,无不安,故不以生死概意而付之自化也。
【疏】虽复有所简择,竟不知生死之异,故能安于变化而不以哀乐概怀也。
【四】【注】所遇而安。
【五】【注】不违化也。
【疏】先,生也。后,死也。若,顺也。既一于死生,故无去无就;冥于变化,故顺化为物也。
【六】【注】死生宛转,与化为一,犹乃忘其所知于当今,岂待所未知而豫忧者哉!
【疏】不知之化,谓当来未化之事也。已,止也。见在之生,犹自忘遣;况未来之化,岂复逆忧!若用心预待,不如止而勿为也。
【七】【注】已化而生,焉知未生之时哉!未化而死,焉知已死之后哉!故无所避就,而与化俱往(二)也。
【疏】方今正化为人,安知过去未化之事乎!正在生日未化而死,又安知死后之事乎!俱当推理直前,与化俱往,无劳在生忧死,妄为欣恶也。
【释文】《恶知》音乌,下同。《焉知》于虔反。下皆同。
【八】【注】夫死生犹觉梦耳,今梦自以为觉,则无以明觉之非梦也;苟无以明觉之非梦,则亦无以明生之非死矣。死生觉梦,未知所在,当其所遇,无不自得,何为在此而忧彼哉!
【疏】梦是昏睡之时,觉是了知之日。仲尼颜子,犹拘名教,为昏于大梦之中,不达死生,未尝暂觉者也。
【释文】《觉者》古孝反。注、下皆同。
【九】【注】以(三)变化为形之骇动耳,故不以死生损累其心。
【疏】彼之孟孙,冥于变化,假见生死为形之惊动,终无哀乐损累心神也。
【释文】《骇形》如字。崔作咳,云:有婴儿之形。
【一0】【注】以形骸之变为旦宅之日新耳,其情不以为死。
【疏】旦,日新也。宅者,神之舍也。以形之改变为宅舍之日新耳,其性灵凝淡,终无死生之累者也。
【释文】《旦宅》并如字。王云,旦暮改易,宅是神居也。李本作怛,上丹末反,下陟嫁反,云:惊惋之貌。崔本作靼宅。靼,怛也。
【一一】【注】夫常觉者,无往而有逆也,故人哭亦哭,正自是其所宜也(四)。
【疏】孟孙冥同生死,独居觉悟,应于内外,不乖人理。人哭亦哭,自是顺物之宜者也。
【释文】《所以乃》崔本乃作恶。
【一二】【注】夫死生变化,吾皆吾之。既皆是吾,吾何失哉!未始失吾,吾何忧哉(五)!无逆,故人哭亦哭;无忧,故哭而不哀。
【疏】吾生吾死,相与皆吾,未始非吾,吾何所失!若以系吾为意,何适非吾!
【一三】【注】靡所不吾也,故玄同外内,弥贯古今,与化日新,岂知吾之所在也!
【疏】庸,常也。凡常之人,识见浅狭,讵知吾之所谓无处非吾!假令千变万化,而吾常在,新吾故吾,何欣何恶也!
【释文】《庸讵》其庶反。下章同。
【一四】【注】言无往而不自得也。
【一五】【注】梦之时自以为觉,则焉知今者之非梦耶,亦焉知其非觉耶?觉梦之化,无往而不可,则死生之变,无时而足惜也。
【疏】厉,至也。且为鱼为鸟,任性逍遥,处死处生,居然自得。而鱼鸟既无优劣,死生亦何胜负而系之哉!孟孙妙达斯源,所以未尝介意。又不知今之所论鱼鸟者,为是觉中而辩,为是梦中而说乎?夫人梦中,自以为觉;今之觉者,何妨梦中!是知觉梦生死,未可定也。
【一六】【注】所造皆适,则忘适矣,故不及笑也。排者,推移之谓也。夫礼哭必哀,献笑必乐,哀乐存怀,则不能与适推移矣。今孟孙常适,故哭而不哀,与化俱往也。
【疏】造,至也。献,善也。排,推移也。夫所至皆适,斯亦适也,其常适何及欢笑然后乐哉!若从善事感己而后适者,此则不能随变任化,与物推移也。今孟孙常适,故哭而不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