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一】。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二】!”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三】
  【一】【疏】环,绕也。喘喘,气息急也。子舆语讫,俄顷之间,子来又病,气奔欲死。既将属纩,故妻子绕而哭之也。
     【释文】《喘喘》川转反,又尺软反。崔本作惴惴。《环而》如字。徐音患。李云:绕也。
  【二】【注】夫死生犹寤寐耳,于理当寐,不愿人惊之,将化而死亦宜,无为怛之也。
     【疏】叱,诃声也。夫方外之士,冥一死生,而朋友临终,和光往问。故叱彼亲族,令避傍近,正欲变化,不欲惊怛也。
     【释文】《叱避》昌失反。《无怛》丁达反。崔本作靼,音怛。案怛,惊也。郑众注周礼考工记不能惊怛,是也。
  【三】【疏】又,复也。奚,何也。适,往也。倚户观化,与之而语。叹彼大造,弘普无私,偶尔为人,忽然返化。不知方外适往何道,变作何物。将汝五藏为鼠之肝,或化四支为虫之臂。任化而往,所遇皆适也。
     【释文】《倚其》于绮反。《鼠肝》向云:委弃土壤而已。王云:取微蔑至贱。《虫臂》臂,亦作肠。崔本同。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一】;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一)矣,彼何罪焉【二】!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三】。今(之)(二)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四】。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五】!”成(三)然寐,蘧然觉【六】。
  【一】【注】自古或有能违父母之命者矣,未有能违阴阳之变而距昼夜之节者也。
     【疏】自此已下,是子来临终答子犁之词也。夫孝子侍亲,尚驱驰唯命。况阴阳造化,何啻二亲乎!故知违亲之教,世或有焉;拒于阴阳,未之有也。
     【释文】《不翅》徐诗知反。
  【二】【注】死生犹昼夜耳,未足为远也。时当死,亦非所禁,而横有不听之心,适足悍逆于理以速其死。其死之速,由于我悍,非死之罪也。彼,谓死耳;在生,故以死为彼。
     【疏】彼,造化也。而造化之中,令我近死。我恶其死而不听从,则是我拒阴阳,逆于变化。斯乃咎在于我,彼何罪焉!郭注以死为彼也。
     【释文】《彼近》。如字。《则悍》本亦作捍,胡旦反。又音旱。说文云:捍,抵也。
  【三】【注】理常俱也。
     【疏】此重引前文,证成彼义。斯言切当,所以再出。其解释文意,不异前旨。
  【四】【注】人耳人耳,唯愿为人也。亦犹金之踊跃,世皆知金之不祥,而不能任其自化。夫变化之道,靡所不遇,今一遇人形,岂故为哉?生非故为,时自生耳。务而有之,不亦妄乎!
     【疏】祥,善也。犯,遇也。镆,古之良剑名也。昔吴人干将为吴王造剑,妻名镆,因名雄剑曰干将,雌剑曰镆。夫洪炉大冶,镕铸金铁,随器大小,悉皆为之。而炉中之金,忽然跳踯,殷勤致请,愿为良剑。匠者惊嗟,用为不善。亦犹自然大冶,雕刻众形,鸟兽鱼虫,种种皆作。偶尔为人,遂即欣爱,郑重启请,愿更为人,而造化之中,用为妖孽也。
     【释文】《我且》如字。徐子余反。《镆》音莫。《》似嗟反。镆,剑名。
  【五】【注】人皆知金之有系为不祥,故明己之无异于金,则所系之情可解,可解则无不可也。
     【疏】夫用二仪造化,一为炉冶,陶铸群物,锤锻苍生,磅礡无心,亭毒均等,所遇斯适,何恶何欣!安排变化,无往不可也。
     【释文】《大炉》劣奴反。《恶乎》音乌。《可解》如字,下同。
  【六】【注】寤寐自若,不以死生累心。
     【疏】成然是闲放之貌,蘧然是惊喜之貌。寐,寝也,以譬于死也。觉是寤也,以况于生。然寤寐虽殊,何尝不从容逸乐;死生乃异,亦未始不任命逍遥。此总结子来以死生为寤寐者也。
     【释文】《成然》如字,崔同。李云:成然,县解之貌。本或作戌,音恤。简文云:当作灭。本又作□,呼括反,视高貌。本亦作俄然。《蘧然》李音渠。崔本作据,又其据反。蘧然,有形之貌。《觉》古孝反。向崔本此下更有发然汗出一句,云:无系则津液通也。崔云:荣卫和通,不以化为惧也。
     【校】(一)赵谏议本悍作捍。(二)之字依世德堂本删。(三)阙误引古本成作□,云:□音呼聒切,高视貌。又音烘,蒙□,不明。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一】?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二】;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四】。
  【一】【注】夫体天地,冥变化者(一),虽手足异任,五藏殊官(二),未尝相与而百节同和,斯相与于无相与也;未尝相为而表里俱济,斯相为于无相为也。若乃役其心志以恤手足,运其股肱以营五藏,则相营愈笃而外内愈困矣。故以天下为一体者,无爱为于其间也。
     【疏】此之三人,并方外之士,冥于变化,一于死生,志行既同,故相与交友。仍各率乃诚,述其情致云:谁能于虚无自然而相与为朋友乎?斯乃无与而与,无为而为,非为之而为,与之而与者也。犹如五藏六根,四肢百体,各有司存,更相御用,岂有心于相与,情系于亲疏哉!虽无意于相为,而相济之功成矣。故于无与而相与周旋,于无为而为交友者,其义亦然乎耳。
     【释文】《相与》如字。崔云:犹亲也。或一音豫。《相为》如字,或一音于伪反。《爱为》于伪反。
  【二】【注】无所不任。
     【疏】挠挑,犹宛转也。夫登升上天,示清高轻举;遨游云雾,表不滞其中;故能随变化而无穷,将造物而宛转者也。
     【释文】《挠》徐而少反,郭许尧反,《挑》徐徒了反,郭李徒尧反。又作兆。李云:挠挑,犹宛转也,宛转玄旷之中。简文云:循环之名。
  【三】【注】忘其生,则无不忘矣,故能随变任化,俱无所穷竟。
     【疏】终穷,死也。相与忘生复忘死,死生混一,故顺化而无穷也。
  【四】【注】若然者岂友哉?盖寄明至亲而无爱念之近情也。
     【疏】得意忘言,故相视而笑;智冥于境,故莫逆于心。方外道同,遂相与为友也。
     【校】(一)世德堂本变作而,赵谏议本无夫字者字。(二)世德堂本官作管。赵本此两句作虽手足五脏异殊。
  莫然有闲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一)事焉【一】。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三】!”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四】?”
  【一】【疏】莫,无也。三人相视,寂尔无言。俄顷之闲,子桑户死。仲尼闻之,使子贡往而吊,仍令供给丧事,将迎宾客。欲显方外方内,故寄尼父琴张。
     【释文】《莫然》如字。崔云:定也。《有闲》如字。崔李云:顷也。本亦作为闲。◎庆藩案有,释文作为。为闲即有闲矣。古为有义通。孟子滕文公篇,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赵岐注:为,有也,虽小国亦有君子野人也。又弟子怃然为闲,注:为闲,有顷之闲也。又尽心篇为闲不用,注:为闲,有闲也。又梁惠王篇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说苑贵德篇引孟子为作有。燕策故不敢为辞说,新序杂事篇为作有。皆其证。
  【二】【疏】曲,薄也。或编薄织帘,或鼓琴歌咏,相和欢乐,曾无戚容。所谓相忘以生,方外之至也。
     【释文】《编曲》必连反,字林布千反,郭父殄反,史记甫连反。李云:曲,蚕薄。《相和》胡卧反。
  【三】【注】人哭亦哭,俗内之迹也。齐死生,忘哀乐,临尸能歌,方外之至也。
     【疏】嗟来,歌声也。桑户乎以下,相和之辞也。猗,相和声也。夫从无出有,名之曰生;自有还无,名之曰死。汝今既还空寂,便是归本反真,而我犹寄人闲,羁旅未还桑梓。欲齐一死生,而发斯猗叹者也。◎李桢曰:嗟来是歌声,却是叹辞。释名释言语:嗟,佐也;言之不足以尽意,故发此声以自佐也。来,哀也;(故)〔使〕(二)来入已哀之,故其言之低头以招之也。孟子反子琴张叹桑户之得已反真,故为此歌也。
     【释文】《我犹》崔本作独。《人猗》于宜反。崔云,辞也。《哀乐》音洛。
  【四】【疏】方内之礼,贵在节文,邻里有丧,舂犹不相。况临朋友之尸,曾无哀哭,琴歌自若,岂是礼乎?子贡怪其如此,故趋走进问也。
     【校】(一)世德堂本侍作待。阙误引张君房本作侍。(二)使字依释名改。
  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一】!”
  【一】【注】夫知礼意者,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声,牵乎形制,则孝不任诚,慈不任实,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岂礼之大意哉!
     【疏】夫大礼与天地同节,不拘制乎形名,直致任真,率情而往,况冥同生死,岂存哀乐于胸中!而子贡方内儒生,性犹偏执,唯贵粗迹,未契妙本。如是之人,于何知礼之深乎!为方外所嗤,固其宜矣。
     【释文】《恶知》音乌,下皆同。《称情》尺证反。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一】
  【一】【疏】命,名也。子贡使返,且告尼父云: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混同生死,临丧歌乐,神形不变。既莫测其道,故难以名之。
     【释文】《无以命之》崔李云:命,名也。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一】。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二】。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三】。彼以生为附赘县疣【四】,以死为决肒(一)溃痈【五】,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六】!假于异物,托于同体【七】;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八】;反复终始,不知端倪【九】;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一0】。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一一】!”
  【一】【注】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宏)〔冥〕(二)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见〕(三)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则夫游外(宏)〔冥〕内之道坦然自明,而庄子之书,故是涉俗盖世之谈矣。
     【疏】方,区域也。彼之二人,齐一死生,不为教迹所拘,故游心寰宇之外。而仲尼子贡,命世大儒,行裁非之义,服节文之礼,锐意哀乐之中,游心区域之内,所以为异也。
     【释文】《而淡》徒暂反。《而离》力智反,下同。《而应》应对之应。下同。《数子》所主反。《坦然》吐但反。◎庆藩案文选谢灵运之郡初发都诗注夏侯孝若东方朔赞注,并引司马云:方,常也,言彼游心于常教之外也。释文阙。
  【二】【注】夫吊者,方内之近事也,施之于方外则陋矣。
     【疏】玄儒理隔,内外道殊,胜劣而论,不相及逮。用区中之俗礼,吊方外之高人,刍狗再陈,鄙陋之甚也。
     【释文】《使女》音汝。下同。
  【三】【注】皆冥之,故无二也。
     【疏】达阴阳之变化,与造物之为人;体万物之混同,游二仪之一气也。◎王引之曰:应帝王篇,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郭曰:任人之自为。天运篇,丘不与化为人,郭曰:夫与化为人者,任其自化者也。案郭未晓人字之义。人,偶也;为人,犹为偶。中庸仁者人也,(郭)〔郑〕(四)注: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偶之言。诗匪风笺:人偶能割亨者,人偶能辅周道治民者。聘礼注:每门辄揖者,以相人偶为敬也。公食大夫礼注:每曲揖及当碑揖相人偶。是人与偶同义,故汉世有相人偶之语。淮南原道篇,与造化者为人,义与此同。(高注:为治也,非是。互见淮南。)齐俗篇曰: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是其明证也。◎庆藩案文选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引司马云:造物者为道。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注、宣德皇后令注、陆佐公石关铭注、沈休文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注并引司马云:造物,谓道也。释文阙。
  【四】【注】若疣之自县,赘之自附,此气之时聚,非所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