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二】【疏】约,束缚也。固,牢也。侵,伤也。德,真智也。夫待绳索约束,胶漆坚固者,斯假外物,非真牢者也;喻学曾史而行仁者,此矫伪,非实性也。既乖本性,所以侵伤其德也。
  【三】【疏】屈,曲也。折,截也。呴俞,犹妪抚也。揉直为曲,施节文之礼;折长就短,行漫澶之乐;妪抚偏爱之仁,呴俞执迹之义。以此伪真,以慰物心,遂使物丧其真,人亡其本,既而弃本逐末,故失其真常自然之性者也。此则总结前文之失,以生后文之得也。
     【释文】《屈》崔本作诎。《折》之热反,谓屈折支体为礼乐也。《呴》况于反,李况付反。本又作伛,于禹反。《俞》音臾,李音喻。本又作呴,音诩,谓呴喻颜色为仁义之貌。
  【四】【疏】夫天下万物,各有常分。至如蓬曲麻直,首圆足方也,水则冬凝而夏释,鱼则春聚而秋散,斯出自天然,非假诸物,岂有钩绳规矩胶漆纆索之可加乎!在形既然,于性亦尔。故知礼乐仁义者,乱天之经者也。又解:附离,离,依也。故汉书云,哀帝时附离董氏者,皆起家至二千石,注云:离,依之也。
     【释文】《纆》音墨。广雅云:索也。《索》悉各反。下同。
  【五】【注】夫物有常然,任而不助,则泯然自得而不自觉也。
     【疏】诱然生物,禀气受形,或方或圆,乍曲乍直,亭之毒之,各足于性,悉莫辨其然,皆不知所以生,岂措意于缘虑,情系于得失者乎!是知屈折呴俞,失其常也。
  【六】【注】同物,故与物无二而常全。
     【疏】夫见始终以不一者,凡情之暗惑也;睹古今之不二者,圣智之明照也。是以不生而生,不知所以生,不得而得,不知所以得;虽复时有古今而法无亏损,千变万化,常唯一也。
  【七】【注】任道而得,则抱朴独往,连连假物,无为其闲也。
     【疏】奚,何也。连连,犹接续也。夫道德者,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可以圣智求,安得以形名取!而曾史之类,性多于仁,以己率物,滞于名教,束缚既似缄绳,执固又如胶漆,心心相续,连连不断。怀挟此行,遨游道德之乡者,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徒希企尚之名,终无功用之实,筌蹄不忘鱼兔,又丧已陈刍狗,贵此何为也!
     【释文】《连连》司马云:谓连续仁义,游道德间也。
  【八】【注】仁义连连,祇足以惑物,使丧其真。
     【疏】仁义之教,聪明之迹,乖自然之道,乱天下之心。
     【释文】《祇足》音支。《使丧》息浪反。下已丧同。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一】。何以知其然邪【二】?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四】?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五】。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六】。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七】。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八】。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九】。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一0】,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一一】,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一二】!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一三】。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一四】
  【一】【注】夫东西易方,于体未亏;矜仁尚义,失其常然,以之死地,乃大惑也。
     【疏】夫指南为北,其迷尚小;滞迹丧真,为惑更大。
  【二】【疏】然,如是也。此即假设疑问以出后文。
  【三】【注】夫与物无伤者,非为仁也,而仁迹行焉;令万理皆当者,非为义也,而义功见焉;故当而无伤者,非仁义之招也。然而天下奔驰,弃我徇彼以失其常然。故乱心不由于丑而恒在美色,挠世不由于恶而恒由仁义,则仁义者,挠天下之具也。
     【疏】虞氏,舜也。招,取也。挠,乱也。自唐尧以前,犹怀质朴;虞舜以后,淳风渐散,故以仁义圣迹,招慰苍生,遂使宇宙黎元,荒迷奔走,丧于性命,逐于圣迹。
     【释文】《以挠》而小反,郭呼尧反,又许羔反。广雅云:乱也。又奴爪反。◎俞樾曰:国语周语好尽言以招人过,韦注曰:招,举也。旧音曰,招音翘。汉书陈胜传赞招八州而朝同列,邓展曰:招,举也。苏林曰:招音翘。此文招字,亦当训举而读为翘,言举仁义以挠天下也。郭注曰,故当而无伤者,非仁义之招也,然而天下奔驰,弃我殉彼,以失其常然,是读如本字。然以仁义招人,不得反云招仁义,可知其非矣。《功见》贤遍反。
  【四】【注】虽虞氏无易之〔之〕(一)情,而天下之性固以易矣。
     【疏】由是观之,岂非用仁义圣迹挠乱天下,使天下苍生,弃本逐末而改其天性耶?
     【释文】《性与》音余。此可以意消息,后皆仿此。
  【五】【注】自三代以上,实有无为之迹。无为之迹,亦有为者之所尚也,尚之则失其自然之素。故虽圣人有不得已,或以盘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而况悠悠者哉!
     【疏】五帝以上,犹扇无为之风;三代以下,渐兴有为之教。浇淳异世,步骤殊时,遂使舍己效人,易夺真性,殉物不及,不亦悲乎!注云或以盘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者,盘夷,犹创伤也。言夏禹以风栉雨沐,手足胼胝,以此辛苦之事,易于无为之业,居上既尔,下民亦然也。
     【释文】《三代》夏殷周也。《以上》时掌反。《盘夷》并如字,谓创伤也。依字应作瘢痍。
  【六】【注】夫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章者,何惜而不殉哉!故与世常冥,唯变所适,其迹则殉世之迹也;所遇者或时有盘夷秃胫之变,其迹则伤性之迹也。然而虽挥斥八极而神气无变,手足盘夷而居形者不扰,则奚殉哉?无殉也,故乃不殉其所殉,而迹与世同殉也。
     【疏】殉,从也,营也,求也,逐也,谓身所以从之也。夫小人贪利,廉士重名,大夫殉为一家,帝王营于四海,所殉虽异,易性则同。然圣人与世常冥,其迹则殉,故有瘢痍秃胫之变,而未始累其神者也。
     【释文】《殉》辞俊反,徐辞伦反。司马云:营也。崔云:杀身从之曰殉。《鹑》音纯,又音敦。《鷇》口豆反。《秃》吐木反。《挥斥》上音挥,下音赤。
  【七】【疏】数子者,则前之三世以下四人也。事业者,谓利名〔家〕(二)天下不同也。名声者,谓小人士大夫圣人异号也。言此四人,事业虽复不同,名声异号也,其于残生以身逐物,未始不均也。
  【八】【疏】此仍前举譬以生后文也。孟子云:臧,善学人;谷,孺子也。扬雄云:男婿婢曰臧;谷,良家子也。牧,养也。亡,失也。言此二人各耽事业,俱失其羊也。
     【释文】《臧》作郎反。崔云:好书曰臧。方言云:齐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婿婢谓之臧,女而妇奴谓之获。张揖云:婿婢之子谓之臧,妇奴之子谓之获。《与谷》如字。尔雅云:善也。崔本作□,云:孺子曰□。《牧羊》牧养之牧。
  【九】【疏】奚,何也。册,简也。古人无纸,皆以简册写书。行五道而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问臧问谷,乃有书塞之殊,牧羊亡羊,实无复异也。
     【释文】《挟》音协。《策》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博塞》悉代反。塞,博之类也。汉书云:吾丘寿王以善格五待诏,谓博塞也。
  【一0】【疏】此下合譬也。伯夷叔齐,并孤竹君之子也。孤竹,神农氏之后也,姜姓。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远。夷长而庶,齐幼而嫡,父常爱齐,数称之于夷。及其父薨,兄弟相让,不袭先封。闻文王有德,乃往于周。遇武王伐纣,扣马而谏,谏不从,走入首阳山,采薇为粮,不食周粟,遂饿死首阳山。山在蒲州河东县。蒲州城南三十里,见有夷齐庙墓,林木森。盗跖者,柳下惠之从弟,名跖,徒卒九千,常为巨盗,故以盗为名。东陵者,山名,又云即太山也,在齐州界,去东平十五里,跖死其上也。
      【释文】《首阳》山名,在河东蒲阪县。死,谓饿而死。《东陵》李云:谓泰山也。一云:陵名,今名东平陵,属济南郡。◎庆藩案文选任彦升王文宪集(字)〔序〕(三)注引司马云:东陵,陵名,今属济南也。释文阙。
  【一一】【疏】伯夷殉名,死于首阳之下;盗跖贪利,殒于东陵之上。乃名利所殉不同,其于残伤,未能相异也。
  【一二】【注】天下之所惜者生也,今殉之太甚,俱残其生,则所殉是非,不足复论。
      【疏】据俗而言,有美有恶;以道观者,何是何非。故盗跖不必非,伯夷岂独是。◎庆藩案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九梁高僧传四引司马云:盗跖,凶恶人也。释文阙。
  【一三】【疏】此总结前文以成后义。但道丧日久,并非适当。今俗中尽殉,岂独夷跖!从于仁义,未始离名;逐于货财,固当走利。唯名与利,残生之本,即非天理,近出俗情,君子小人,未可正据也。
  【一四】【注】天下皆以不残为善,今均于残生,则虽所殉不同,不足复计也。夫生奚为残,性奚为易哉?皆由乎尚无为之迹也。若知迹之由乎无为而成,则绝尚去甚而反冥我极矣。尧桀将均于自得,君子小人奚(辩)〔辨〕(四)哉!
      【疏】恶,何也。其所殉名利,则有君子小人之殊;若残生损性,曾无盗跖伯夷之异。此盖俗中倒置,非关真极。于何而取君子,于何而辨小人哉?言无别也。
      【释文】《又恶》音乌。《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崔本无小人于三字。
      【校】(一)之字依王叔岷说补。(二)家字依正文补。(三)序字依文选改。(四)辨字依世德堂本改。
  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一】;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二】;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三】。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四】;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五】;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六】。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七】。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八】。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九】。
  【一】【注】以此系彼为属。属性于仁,殉仁者耳,故不善也。
     【疏】属,系也。臧,善也。吾,庄生自称也。夫舍己效人,得物丧我者,流俗之伪情也。故系我天性,学彼仁义,虽通达圣迹,如曾参史鱼,乖于本性,故非论生之所善也。
     【释文】《属其》郭时欲反,谓系属也。徐音烛,属,着也。下皆同。
  【二】【注】率性通味乃善。
     【疏】孟子云:俞儿,齐之识味人也。尸子云:俞儿和姜桂,为人主上食。夫自无天素,效物得知,假令通似俞儿,非其善故也。
     【释文】《虽通如杨墨》一本无此句。《俞儿》音榆,李式榆反。司马云:古之善识味人也。崔云:尸子曰:膳俞儿和之以姜桂,为人主上食。淮南云:俞儿狄牙,尝淄渑之水而别之。一云:俞儿,黄帝时人。狄牙则易牙,齐桓公时识味人也。一云:俞儿亦齐人。淮南子一本作申儿,疑申当为臾。
  【三】【注】不付之于我而属之于彼,则虽通之如彼,而我己丧矣。故各任其耳目之用,而不系于离旷,乃聪明也。
     【疏】夫离朱师旷,禀分聪明,率性而能,非关学致。今乃矫性伪情,舍己效物,虽然通达,未足称善也。
  【四】【注】善于自得,忘仁而仁。
     【疏】德,得也。夫达于玄道者,不易性以殉者也,岂复执已陈之刍狗,滞先王之蘧庐者哉!故当知其自知,得其自得,以斯为善,不亦宜乎!
  【五】【注】谓仁义为善,则损身以殉之,此于性命还自不仁也。身且不仁,其如人何!故任其性命,乃能及人,及人而不累于己,彼我同于自得,斯可谓善也。
     【疏】夫曾参史鱼杨朱墨翟,此四子行仁义者,盖率性任情,禀之天命,譬彼骈枝,非由学得。而惑者睹曾史之仁义,言放效之可成;闻离旷之聪明,谓庶几之必致;岂知造物而亭毒之乎!故王弼注易云,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致,斯之谓也。
     【释文】《不累》劣伪反。后皆仿此。
  【六】【注】夫绝离弃旷,自任闻见,则万方之聪明莫不皆全也。
     【疏】夫希离慕旷,见彼闻他,心神驰奔,耳目竭丧,此乃愚暗,岂曰聪明!若听耳之所闻,视目之所见,保分任真,不荡于外者,即物皆聪明也。
  【七】【注】此舍己效人者也,虽效之若人,而己已亡矣。
     【疏】夫不能视见之所见而见目以求离(未)〔朱〕之明,不能知知之所知而役知以慕史鱼之义者,斯乃伪情学人之得,非谓率性自得己得也。既而伪学外显,效彼悦人,作伪心劳,故不自适其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