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释文】《以喉》向云:喘悸之息,以喉为节,言情欲奔竞所致。《其嗌》音益。郭音厄,厄咽喉也。《若哇》获娲反,徐胡卦反,又音絓。崔一音于佳反,结也,言咽喉之气结碍不通也。简文云:哇,呕也。
【六】【注】深根宁极,然后反一无欲也。
【疏】夫耽耆诸尘而情欲深重者,其天然机神浅钝故也。若使智照深远,岂其然乎!
【释文】《其耆》市志反。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一】;其出不欣,其入不距;【二】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四】;受(一)而喜之【五】,忘而复之【六】,是之谓不以心捐(二)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七】。
【一】【注】与化为体者也。
【疏】气聚而生,生为我时;气散而死,死为我顺。既冥变化,故不以悦恶存怀。
【释文】《说生》音悦。《恶死》乌路反。
【二】【注】泰然而任之也。
【疏】时应出生,本无情于忻乐;时应入死,岂有意于距讳耶!
【释文】《不欣》音欣,又音祈。《不距》本又作拒,音巨。李云:欣出则营生,距入则恶死。
【三】【注】寄之至理,故往来而不难也。
【疏】翛然,无系貌也。翛然独化,任理遨游,虽复死往生来,曾无意恋之者也。
【释文】《修然》音萧。本又作倏。徐音叔,郭与久反,李音悠。向云:翛然,自然无心而自尔之谓。郭崔云:往来不难之貌。司马云:倏,疾貌。李同。◎卢文弨曰:旧久讹冬,今从宋本正。
【四】【注】终始变化,皆忘之矣,岂直逆忘其生,而犹复探求死意也!
【疏】始,生也。终,死也。生死都遣,曾无滞着。岂直独忘其生而偏求于死邪?终始均平,所遇斯适也。
【释文】《犹复》扶又反。下非复同。
【五】【注】不问所受者何物,遇之而无不适也。
【疏】喜所遇也。
【六】【注】复之不由于识,乃至也。
【疏】反未生也。
【七】【注】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之感人无穷,人之逐欲无节,则天理灭矣。真人知用心则背道,助天则伤生,故不为也。
【疏】是谓者,指斥前文,总结其旨也。捐,弃也。言上来智惠忘生,可谓不用取舍之心,捐弃虚通之道;亦不用人情分别,添助自然之分。能如是者,名曰真人也。
【释文】《捐》徐以全反。郭作揖,一入反。崔云:或作楫,所以行舟也。◎卢文弨曰:揖旧讹楫。案下方云或作楫,则此当作揖。◎俞樾曰:捐字误。释文云:郭作揖,崔云或作楫,所以行舟也,其义弥不可通。疑皆偝字之误。偝即背字,故郭注曰,真人知用心则背道,助天则伤生。是郭所据本正作偝也。《则背》音佩。
【校】(一)赵谏议本受作爱。(二)“不以心捐道”当为“不以心损道”。“损”:今本缺坏误作“捐”。史记贾谊列传索隐引此文正作“损”。
若然者,其心志【一】,其容寂【二】,其颡頯【三】;凄然似秋【四】,暖然似春【五】,喜怒通四时【六】,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七】。
【一】【注】所居而安为志。
【疏】若如以前不捐道等心,是心怀志力而能致然也。故老经云,强行者有志。◎家世父曰:郭象注,所居而安为志,应作其心志。说文:志,心之所之也。商书,若射之有志,孔疏云:如射之有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佛书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即此所谓其心志也。◎庆藩案说文无志篆,所引当出字林字书。
【释文】“其心志”当为“其心忘”,“志”为“忘”字的形误。
【二】【注】虽行而无伤于静。
【释文】《容□》本亦作寂。崔本作□。卢文弨曰:旧本讹家,今改正,说见前。本书作寂。
【三】【注】頯,大朴之貌。
【疏】颡,额也。頯,大朴貌。夫真人降世,挺气异凡,非直智照虚明,志力弘普,亦乃威容闲雅,相貌端严。日角月弦,即斯类也。
【释文】《其颡》息党反。崔云:也。《頯》徐去轨反,郭苦对反,李音仇,一音逵,权也。王云:质朴无饰也。向本作□,云:□然,大朴貌。广雅云:□,大也。五罪反。
【四】【注】杀物非为威也。 【释文】《凄然》七西反。
【五】【注】生物非为仁也。 【释文】《暖然》音暄,徐况晚反。
【六】【注】夫体道合变者,与寒暑同其温严,而未尝有心也。然有温严之貌,生杀之节,故寄名于喜怒也。
【疏】圣人无心,有感斯应,维恩适务,宽猛逗机。同素秋之降霜,本无心于肃杀;似青春之生育,宁有意于仁惠!是以真人如雷行风动,木茂华敷,覆载合乎二仪,喜怒通乎四序。
【七】【注】无心于物,故不夺物宜;无物不宜,故莫知其极。
【疏】真人应世,赴感随时,与物交涉,必有宜便。而虚心慈爱,常善救人,量等太虚,故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一】;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二】。故乐通物,非圣人也【三】;有亲,非仁也【四】;天时,非贤也【五】;利害不通,非君子也【六】;行名失己,非士也【七】;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八】。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九】。
【一】【疏】尧攻丛支,禹攻有扈,成汤灭夏,周武伐殷,并上合天时,下符人事。所以兴动干戈,吊民问罪,虽复殄亡邦国,而不失百姓欢心故也。
【释文】《亡国而不失人心》崔云:亡敌国而得其人心。
【二】【注】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夫白日登天,六合俱照,非爱人而照之也。故圣人之在天下,暖焉若春阳之自和,故蒙(一)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也。
【疏】利物滋泽,事等阳春,岂直一时,乃施乎万世。而刍狗百姓,故无偏爱之情。
【三】【注】夫圣人无乐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疏】夫悬镜高台,物来斯照,不迎不送,岂有情哉!大圣应机,其义亦尔。和而不唱,非谓乐通。故知授意于物,非圣人者也。
【四】【注】至仁无亲,任理而自存。
【疏】至仁无亲,亲则非至仁也。
【五】【注】时天者,未若忘时而自合之贤也。
【疏】占玄象之亏盈,候天时之去就,此乃小智,岂是大贤者也!
【六】【注】不能一是非之涂而就利违害,则伤德而累当矣。
【疏】未能一穷通,均利害,而择情荣辱,封执是非者,身且不能自达,焉能君子人物乎!
【七】【注】善为士者,遗名而自得,故名当其实而福应其身。
【疏】矫行求名,失其己性,此乃流俗之人,非为道之士。
【释文】《行名》下孟反。《福应》应对之应。
【八】【注】自失其性而矫以从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乎!
【疏】夫矫行丧真,求名亡己,斯乃受人驱役,焉能役人哉!
【九】【注】斯皆舍己效(二)人,徇彼伤我者也。
【疏】姓狐,字不偕,古之贤人,又云,尧时贤人,不受尧让,投河而死。务光,黄帝时人,身长七尺。又云:夏时人,饵药养性,好鼓琴,汤让天下不受,自负石沈于庐水。伯夷叔齐,辽西孤竹君之二子,神农之裔,姓姜氏。父死,兄弟相让,不肯嗣位,闻西伯有道,试往观焉。逢文王崩,武王伐纣,夷齐扣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于河东首阳山,不食其粟,卒饿而死。箕子,殷纣贤臣,谏纣不从,遂遭奴戮。胥余者,箕子名也。又解:是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吴王夫差之臣,忠谏不从,抉眼而死,尸沈于江。纪他者,姓纪,名他,汤时逸人也;闻汤让务光,恐及乎己,遂将弟子陷于窾水而死。申徒狄闻之,因以踣河。此数子者,皆矫情伪行,亢志立名,分外波荡,遂至于此。自饿自沈,促龄夭命,而芳名令誉,传诸史籍。斯乃被他驱使,何能役人!悦乐众人之耳目,焉能自适其情性耶!
【释文】《狐不偕》司马云:古贤人也。《务光》皇甫谧云:黄帝时人,耳长七寸。《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箕子胥余》司马云:胥余,箕子名也,见尸子。崔同。又云:尸子曰:箕子胥余,漆身为厉,被发佯狂。或云:尸子曰:比干也,胥余其名。◎庆藩案书微子正义、僖十五年左传正义、论语十八正义,并引司马云:箕子,名胥余。与释文异。《纪他》徒何反。《申徒狄》殷时人,负石自沈于河。崔本作司徒狄。《皆舍》音舍。下同。
【校】(一)世德堂本脱蒙字。(二)世德堂本效作殉。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一】,若不足而不承【二】;与乎其觚而不坚也【三】,张乎其虚而不华也【四】;邴邴乎其似喜乎(一)【五】!崔乎其不得已乎(二)【六】!滀乎进我色也【七】,与乎止我德也【八】;厉乎其似世乎(三)【九】!謷乎其未可制也;【一0】连乎其似好闭也【一一】,悗乎忘其言也【一二】,以刑为体【一三】,以礼为翼【一四】,以知为时【一五】,以德为循【一六】。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一七】;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一八】;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一九】;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二○】;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二一】。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二二】。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二三】。其一与天为徒【二四】,其不一与人为徒【二五】。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二六】。
【一】【注】与物同宜而非朋党。
【疏】状,迹也。义,宜也。降迹同世,随物所宜,而虚己均平,曾无偏党也。◎俞樾曰:郭注训义为宜,朋为党,望文生训,殊为失之。此言其状,岂言其德乎?义当读为峨,峨与义并从我声,故得通用。天道篇而状义然,义然即峨然也。朋读为崩。易复象辞朋来无咎,汉书五行志引作□来无咎,是也。其状峨而不□者,言其状峨然高大而不崩坏也。广雅释诂:峨,高也;释训:峨峨,高也。高与大,义相近,故文选西京赋神山峨峨,薛综注曰:峨峨,高大也。天道篇义然,即可以此说之。郭不知义为峨之假字,于此文则训为宜,于彼文则曰踶跂自持之貌,皆就本字为说,失之。
【二】【注】冲虚无余,如不足也;下之而无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疏】韬晦冲虚,独如神智不足;率性而动,(汛)〔泛〕然自得,故无所禀承者也。
【释文】《不承》如字。李云:迎也。又音拯。《不上》时掌反。
【三】【注】常游于独而非固守。
【疏】觚,独也。坚,固也。彷徨放任,容与自得,遨游独化之场而不固执之。
【释文】《与乎》如字,又音豫,同云:疑貌。◎卢文弨曰:同当是向字之误。《其觚》音孤。王云:觚,特立群也。崔云:觚,棱也。◎俞樾曰:郭注曰,常游于独而非固守,是读觚为孤,然与不坚之义殊不相应。释文引崔云,觚,棱也,亦与不坚之义不应。殆皆非也。养生主篇技经□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释文引崔云:不盘结骨。疑此觚字即彼軱字。骨之盘结,是至坚者也;軱而不坚,是谓真人。崔不知觚軱之同字,故前后异训耳。◎李桢曰:与乎其觚与张乎其虚对文,觚字太不伦。据注疏,觚训独。释文引王云:觚,特立不倚也。并是孤字之义。知所据本必皆作孤,觚是假借。尔雅释地觚竹北户,释文云:本又作孤。此觚孤互通之证。孤特者率方而有棱,故其字亦可借觚为之。与乎二字,与下与乎止我德也复,疑此误。注云常游于独,就游字义求之,或元是□字,抑或是字。说文:□,安行也。,趣步也。并与游义合。
【四】【注】旷然无怀,乃至于实。
【疏】张,广大貌也。灵府宽闲,与虚空等量,而智德真实,故不浮华。
【五】【注】至人无喜,畅然和适,故似喜也。
【疏】邴邴,喜貌也。随变任化,所遇斯适,实忘喜怒,故云似喜者也。
【释文】《邴邴》徐音丙,郭甫杏反。向云:喜貌。简文云:明貌。
【六】【注】动静行止,常居必然之极。
【疏】崔,动也。已,止也。真人凝寂,应物无方,迫而后动,非关先唱故,不得已而应之者也。
【释文】《崔乎》(于)〔千〕罪反,徐息罪反。郭且雷反。向云:动貌。简文云:速貌。
【七】【注】不以物伤己也。
【疏】滀,聚也。进益也。心同止水,故能滀聚群生。是以应而无情,惠而不费,适我益我,神色终无减损者也。
【释文】《滀乎》本又作,敕六反。司马云:色愤起貌。王云:富有德充也。简文云:聚也。
【八】【注】无所趋也。
【疏】虽复应动随世,接物逗机,而恒容与无为,作于真德,所谓动而常寂者也。
【九】【注】至人无厉,与世同行,故若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