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五】【注】皆不知命而有斯笑矣(六)。
  【六】【注】见其不知命而怒,斯又不知命也。
     【疏】怫然,暴戾之心也。人不知天命,妄计亏全,况己形好,嗤彼残兀。如此之人,其流甚众。忿其无知,怫然暴怒,嗔忿他人,斯又未知命也。
     【释文】《怫然》扶弗反。
  【七】【注】见至人之知命遗形,故废向者之怒而复常。
     【疏】往伯昏之所,禀不言之教,则废向者之怒而复于常性也。
  【八】【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为能自反耶?斯自忘形而遗累矣(七)。
     【疏】既适师门,入于虚室,废弃忿怒,反复寻常。不知师以善水洗涤我心?为是我之性情〔能〕(八)自反复?进退寻责,莫测所由。斯又忘于学心,遗其系累。
  【九】【注】忘形故也。
     【疏】我与伯昏游于道德,故能穷阴阳之妙要,极至理之精微。既其遗智忘形,岂觉我之残兀!
     【释文】《知吾介》本又作兀,两通(九)。
  【一0】【注】形骸外矣,其德内也。今子与我德游耳,非与我形交也,而索我外好,岂不过哉!
      【疏】郭注云:形骸外矣,其德内也。今子与我德游耳,非与我形交也,而索我外(交)〔好〕(一0),岂不过哉!此注意更不劳别释也。
      【释文】《子索》色百反。注同。
      【校】(一)世德堂本作众。(二)阙误引张君房本邪下有吾之自寤邪五字。(三)世德堂本无矣字。(四)赵谏议本知下有我字。(五)赵本无也字。(六)世德堂本无矣字。(七)世德堂本遗作遣,无矣字。(八)能字依注文补。(九)今本书作兀。(一0)好字依注文改。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一】!”
  【一】【注】已悟则厌其多言也。
     【疏】蹴然,惊惭貌也。子产未能忘怀遣欲,多在物先。既被讥嫌,方怀惊悚,改矜夸之貌,更丑恶之容,悟知已至,不用称说者也。
     【释文】《蹴》子六反。《乃称》如字,举也。又尺证反。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一】。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二】!”
  【一】【注】踵,频也。
     【疏】叔山,字也。踵,频也。残兀之人,居于鲁国,虽遭刖足,犹有学心,所以接踵频来,寻师访道,既无足趾,因以为其名也。
     【释文】《叔山无趾》音止。李云,叔山,(氏)〔字〕(一),无足趾。◎卢文弨曰:字疑氏。《踵》朱勇反。向郭云:频也。崔云:无趾,故踵行。《见》贤遍反。
  【二】【疏】子之修身,不能谨慎,犯于宪(纲)〔网〕,前已遭官,患难艰辛,形残若此。今来请益,何所逮耶!
     【释文】《子不谨前》绝句。一读以谨字绝句。
     【校】(一)字字依世德堂本及卢校改。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一】。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二】,吾是以务全之也【三】。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四】,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五】!”
  【一】【注】人之生也,理自生矣,直莫之为而任其自生,斯重其身而知务者也。若乃忘其自生,谨而矜之,斯轻用其身而不知务也,故五藏相攻于内而手足残伤于外也。
  【二】【注】刖一足未足以亏其德,明夫形骸者逆旅也。
  【三】【注】去其矜谨,任其自生,斯务全也。
     【疏】无趾交游恭谨,重德轻身,唯欲务借声名,不知务全生道,所以触犯宪章,遭斯残兀。形虽亏损,其德犹存,是故频烦追讨,务全道德。以德比形,故言尊足者存。存者,在也。
     【释文】《去其》羌吕反。
  【四】【注】天不为覆,故能常覆;地不为载,故能常载。使天地而为覆载,则有时而息矣;使舟能沈而为人浮,则有时而没矣。故物为焉则未足以终其生也。
     【释文】《不为》于伪反。下不为、而为皆同。
  【五】【注】责其不谨,不及天地也。
     【疏】夫天地亭毒,覆载无偏,而圣人德合二仪,固当弘普不弃,宁知夫子尚不舍形残?善救之心,岂其如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矣【一】。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一】【疏】仲尼所陈,不过圣迹;无趾请学,务其全生。答浅问深,足成鄙陋也。
  无趾出【一】。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二】!”
  【一】【注】闻所闻而出,全其无为也。
     【疏】夫子,无趾也。胡,何也。仲尼自觉鄙陋,情实多惭,故屈无趾,令其入室,语说所闻方内之道。既而(蓬)〔蘧〕庐久处,刍狗再陈,无趾恶闻,故默然而出也。
  【二】【注】全德者生便忘生。
     【疏】勉,勖励也。夫无趾残兀,尚实全生,补其亏残,悔其前行。况贤人君子,形德两全,生便忘生,德充于内者也。门人之类,宜勖之焉。
     【释文】《前行》下孟反。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一)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一】?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二】?”
  【一】【注】怪其方复学于老聃。
     【疏】宾宾,恭勤貌也。夫玄德之人,穷理极妙,忘言绝学,率性生知。而仲尼执滞文字,专行圣迹,宾宾勤敬,问礼老君。以汝格量,故知其未如至人也,学子何为者也?
     【释文】《语老》鱼据反。《宾宾》司马云:恭貌。张云:犹贤贤也。崔云:有所亲疏也。

卷三上内篇大宗师第六
内篇大宗师第六【一】
    【一】【注】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       【释文】《大宗师》崔云:遗形忘生,当大宗此法也。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一】。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二】;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三】。
  【一】【注】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者也。
     【疏】天者,自然之谓。至者,造极之名。天之所为者,谓三景晦明,四时生杀,风云舒卷,雷雨寒温也。人之所为者,谓手捉脚行,目视耳听,心知工拙,凡所施为也。知天之所为,悉皆自尔,非关修造,岂由知力!是以内放其身,外冥于物,浩然大观,与众玄同,穷理尽性,故称为至也。
  【二】【注】天者,自然之谓也。夫为为者不能为,而为自为耳;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则知出于不知矣;自为耳,不为也,不为也则为出于不为矣。为出于不为,故以不为为主;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是故真人遗知而知,不为而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称绝而为名去也。
     【疏】云行雨施,川源岳渎,非关人力,此乃天生,能知所知,并自然也。此解前知天之所为。
     【释文】《天而生》向崔本作失而生。《知称》尺证反。
  【三】【注】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必具,故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为或不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众,为之所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备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为不敢异,异则伪成矣,伪成而真不丧者,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体,所好不过一枝而举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为者有分,故任而不(强)〔强〕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极,故用而不荡也。故所知不以无涯自困,则一体之中,知与不知,暗相与会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养所不知者也。
     【疏】人之所为,谓四肢百体各有御用也。知之所知者,谓目知于色,即以色为所知也。知之所不知者,谓目能知色,不能知声,即以声为所不知也。既而目为手足而视,脚为耳鼻而行,虽复无心相为,而济彼之功成矣。故眼耳鼻舌,四肢百体,更相役用,各有司存。心之明暗,亦有限极,用其分内,终不强知。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也,故得尽其天年,不横夭折。能如是者,可谓知之盛美者也。
     【释文】《不丧》息浪反,下皆同。《或好》呼报反。下同。《不强》其两反。◎卢文弨曰:今本书作强。
  虽然,有患【一】。夫知有所待而后当【二】,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三】。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四】?
  【一】【注】虽知盛,未若遗知任天之无患也。
     【疏】知虽盛美,犹有患累,不若忘知而任独也。
  【二】【注】夫知者未能无可无不可,故必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则遇物而当也。
  【三】【注】有待则无定也。
     【疏】夫知必对境,非境不当。境既生灭不定,知亦待夺无常。唯当境知两忘,能所双绝者,方能无可无不可,然后无患也已。
  【四】【注】我生有涯,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谓耳,物无非〔天也〕(一)。天也者,自然者也;人皆自然,则治乱成败,遇与不遇,非人为也,皆自然耳。
     【疏】近取诸身,远托诸物,知能运用,无非自然。是知天之与人,理归无二。故谓天则人,谓人则天。凡庸之流,讵晓斯旨!所言吾者,庄生自称。此则泯合人天,混同物我者也。
     【释文】《庸讵》徐其庶反。《则治》直吏反。
     【校】(一)天也二字依世德堂本补。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一】。何谓真人【二】?古之真人,不逆寡【三】,不雄成【四】,不谟士【五】。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六】。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七】
  【一】【注】有真人,而后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乱也。
     【疏】夫圣人者,诚能冥真合道,忘我遗物。怀兹圣德,然后有此真知,是以混一真人而无患累。真(知)〔人〕之状,列在下文耳。
  【二】【疏】假设疑问,庶显其旨。
  【三】【注】凡寡皆不逆,则所愿者众矣。
     【疏】寡,少也。引古御今,崇本抑末,虚怀任物,大顺群生,假令微少,曾不逆忤者也。
  【四】【注】不恃其成而处物先。
     【疏】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岂雄据成绩,欲处物先耶!
  【五】【注】纵心直前而群士自合,非谋谟以致之者也。
     【疏】虚夷忘淡,士众自归,非关运心谋谟招致故也。
     【释文】《不谟》没乎反。
  【六】【注】直自全当而无过耳,非以得失经心者也。
     【疏】天时已过,曾无悔吝之心;分命偶当,不以自得为美也。◎俞樾曰:过者,谓于事有所过失也。当者,谓行之而当也。在众人之情,于事有所过失则悔矣,行之而当则自以为得矣。真人不然。故曰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正文明言过,郭注谓全当而无过,失之。
  【七】【注】言夫知之登至于道者,若此之远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故真人陆行而非避濡也,远火而非逃热也,无过而非措当也。故虽不以热为热而未尝赴火,不以濡为濡而未尝蹈水,不以死为死而未尝丧生。故夫生者,岂生之而生哉,成者,岂成之而成哉!故任之而无不至者,真人也,岂有概意于所遇哉!
     【疏】栗,惧也。濡,湿也。登,升也。假,至也。真人达生死之不二,体安危之为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怀,登高履危,岂复惊惧。真知之士,有此功能,升至玄道,故得如是者也。
     【释文】《不栗》音栗。《不濡》而朱反。《登假》更百反,至也。《远火》于万反。《有概》古爱反。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一】,其觉无忧【二】,其食不甘【三】,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四】,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五】。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六】。
  【一】【注】无意想也。
  【二】【注】当所遇而安也。
     【疏】梦者,情意妄想也。而真人无情虑,绝思想,故虽寝寐,寂泊而不梦,以至觉悟,常适而无忧也。
     【释文】《其觉》古孝反。
  【三】【注】理当食耳。
     【疏】混迹人间,同尘而食,不耽滋味,故不知其美。
  【四】【注】乃在根本中来者也。
     【疏】踵,足根也。真人心性和缓,智照凝寂,至于气息,亦复徐迟。脚踵中来,明其深静也。
     【释文】《深深》李云:内息之貌。◎家世父曰:存息于无息之地,而后纳之深,泊然寂然,无出无入,无往无来,郁怒之所不能结,耆欲之所不能加,百骸九窍六藏,一不与为灌输,而退而寄之于踵,乃以养息于深微博厚而寓诸无穷。《以踵》章勇反。王穆夜云:起息于踵,遍体而深。
  【五】【注】气不平畅。
     【疏】嗌,喉也。哇,也。凡俗之人,心灵驰竞,言语喘息,唯出咽喉。情躁气促,不能深静,屈折起伏,气不调和,咽喉之中恒如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