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疏】厉,危也。真人一于安危,冥于祸福,而和光同世,亦似厉乎。如孔子之困匡人,文王之拘羑里,虽遭危厄,不废无为之事也。
【释文】《厉乎》如字。崔本作广,云:苞罗者广也。◎俞樾曰:郭注殊不可通。且如注意,当云世乎其似厉,不当反言其似世也。今案世乃泰之假字。荀子荣辱篇桥泄者人之殃也,刘氏台拱补注曰:桥泄即骄泰之异文。荀子他篇或作汏,或作忕,或作泰,皆同。漏泄之泄,古多与外大害败为韵,亦读如泰也。又引贾子简泄不可以得士为证。然则以世为泰,犹以泄为泰也。猛厉与骄泰,其义相应。释文曰,厉,崔本作广,广大亦与泰义相应,泰亦大也。若以本字读之,而曰似世,则皆不可通矣。◎庆藩案厉当从崔本作广者是。郭注训与世同行,则有广大之义。然既曰无厉,又曰若厉,殊失解义。经传中厉广二字,往往而混。如礼月令天子乃厉饰,淮南时则篇作广饰。史记平津侯传厉贤予禄,徐广曰:厉亦作广。儒林传以广贤材,汉书广作厉。汉书地理志齐郡广,说文水部注广讹为厉。皆其证。◎又案俞氏云世为泰之假字,是也。古无泰字,其字作大。大世二字,古音义同,得通用也。礼曲礼不敢与世子同名,注:世,或为大。春秋文三十年大室屋坏,公羊作世室。卫太叔仪,公羊作世叔仪。宋乐大心,公羊〔作〕乐世心。郑子大叔,论语作世叔。皆其证。
【一0】【注】高放而自得。
【疏】圣德广大,謷然高远,超于世表,故不可禁制也。
【释文】《謷乎》五羔反,徐五到反。司马云:志远貌。王云:高迈于俗也。
【一一】【注】绵邈深远,莫见其门。
【疏】连,长也。圣德遐长,连绵难测。心知路绝,孰见其门,昏默音声,似如关闭,不闻见人也。
【释文】《连乎》如字。李云:连,绵长貌。崔云:蹇连也,音辇。《似好》呼报反,下皆同。
【一二】【注】不识不知而天机自发,故悗然也。
【疏】悗,无心貌也。放任安排,无为虚淡,得玄珠于赤水,所以忘言。自此以前,历显真人自利利他内外德行。从此以下,明真人利物为政之方也。
【释文】《悗乎》亡本反。字或作免。李云:无匹貌。王云:废忘也。崔云:婉顺也。
【一三】【注】刑者,治之体,非我为。
【释文】《治之》直吏反。
【一四】【注】礼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疏】用刑法为治,政之体本;以体乐为御,物之羽仪。
【一五】【注】知者,时之动,非我唱。
【一六】【注】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疏】循,顺也。用智照机,不失时候;以德接物,俯顺物情。以前略标,此以下解释也。
【释文】《为循》本亦作修,两得。◎俞樾曰:陆氏以为两得,非。下文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自〔以〕作循为是。说文:循,顺行也。若作修则无义矣。◎庆藩案作(修)〔循〕是也。广雅:循,述也。诗邶风传;述,循也。隶书循修字易混。易系辞损德之修也,释文:马作循。晋语□瞍修声,王制正义作循声。史记商君传汤武不循古而王,索隐:商君书作修古。管子九守篇循名而督实,今本讹作修。皆其例。
【一七】【注】任治之自杀,故虽杀而宽。
【疏】绰,宽也。所以用刑法为治体者,以杀止杀,杀一惩万,故虽杀而宽简。是以惠者民之雠,法者民之父。
【释文】《绰乎》昌略反。崔本作淖。
【一八】【注】顺世之所行,故无不行。
【疏】礼虽忠信之薄,而为御世之首,故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动,非礼勿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礼之于治,要哉!羽翼人伦,所以大行于世者也。
【一九】【注】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群(四)。不得已之势也;旷然无情,群知之府也。承百流之会,居师人之极者,奚为哉?任时世之知,委必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疏】随机感以接物,运至知以应时,理无可视听之色声,事有不得已之形势。故为宗师者,旷然无怀,付之群智,居必然之会,乘之以游者也。
【二0】【注】丘者,所以本也;以性言之,则性之本也。夫物各有足,足于本也。付群德之自循,斯与有足者至于本也,本至而理尽矣。
【疏】丘,本也。以德接物,顺物之性,性各有分,止分而足。顺其本性,故至于丘也。◎家世父曰:孔安国云,九州岛之志,谓之九丘,庄子则阳篇亦云丘里之言,是凡所居曰丘,颛顼遗墟,谓之帝丘。有足而能行,终必反其所居。循礼者,若所居之安,有足而必至也。
【二一】【注】凡此皆自彼而成,成之不在己,则虽处万机之极,而常闲暇自适,忽然不觉事之经身,悗然不识言之在口。而人之大迷,真谓至人之为勤行者也。
【疏】夫至人者,动若行云,止若谷神,境智洞忘,虚心玄应,岂有怀于为物,情系于拯救者乎!而凡俗之人,触涂封执,见舟航庶品,亭毒群生,实谓圣人勤行不怠。讵知汾水之上,凝淡窅然?故〔前〕文云孰□以物为事也。
【释文】《常闲》音闲。
【二二】【注】常无心而顺彼,故好与不好,所善所恶,与彼无二也。
【疏】既忘怀于美恶,亦遣荡于爱憎。故好与弗好,出自凡情,而圣智虚融,未尝不一。
【二三】【注】其一也,天徒也;其不一也,人徒也。夫真人同天人,均彼我,不以其一异乎不一。
【疏】其一,圣智也;其不一,凡情也。既而凡圣不二,故不一皆一之也。
【二四】【注】无有而不一者,天也。
【二五】【注】彼彼而我我者,人也。
【疏】同天人,齐万致,与玄天而为类也。彼彼而我我,将凡庶而为徒也。
【二六】【注】夫真人同天人,齐万致。万致不相非,天人不相胜,故旷然无不一,冥然无不在(五),而玄同彼我也。
【疏】虽复天无彼我,人有是非,确然论之,咸归空寂。若使天胜人劣,岂谓齐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胜负。体此趣者,可谓真人者也。
【校】(一)阙误引文如海成玄瑛张君房本喜乎作喜也。(二)又引文成张本重崔字,已乎作已也。(三)又世乎作世也。(四)赵谏议本群作君。(五)宋本在作任。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一】。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二】。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三】!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四】!
【一】【注】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
【疏】夫旦明夜暗,天之常道;死生来去,人之分命。天不能无昼夜,人焉能无死生。故任变随流,我将于何系哉!
【释文】《夜旦》如字。崔本作靼,音怛。
【二】【注】夫真人在昼得昼,在夜得夜。以死生为昼夜,岂有所不得!人之有所不得而忧娱在怀,皆物情耳,非理也。
【疏】夫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而流俗之徒,逆于造化,不能安时处顺,与变俱往,而欣生恶死,哀乐存怀。斯乃凡物之滞情,岂是真人之通智也!
【三】【注】卓者,独化之谓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独化也。人皆以天为父,故昼夜之变,寒暑之节,犹不敢恶,随天安之。况乎卓尔独化,至于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之,则死生变化,惟命之从也。
【疏】卓者,独化之谓也。彼之众人,禀气苍旻,而独以天为父,身犹爱而重之,至于昼夜寒温,不能返逆。况乎至道窈冥之乡,独化自然之竟,生天生地,开辟阴阳,适可安而任之,何得拒而不顺也!
【释文】《其卓》中学反。◎庆藩案卓之言超也,绝也,独也。字同踔,广雅,踔绝。一作逴,玉篇:敕角切,蹇也。蹇者独任一足,故谓之逴。李善西都赋注:逴跞,犹超绝也。匡谬正俗:逴者,谓超踰不依次第。又作踔。汉书河间献王传踔尔不群,说苑君道篇踔然独立。依说文当作□。禾部:□,特止。徐锴〔曰〕:特止,卓止也。卓踔逴踔□,古同声通用。《敢恶》乌路反。《之竟》音境。
【四】【注】夫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夫自然之不可避,岂直君命而已哉!
【疏】愈,犹胜也。其真则向之独化者也。人独以君王为胜己尊贵,尚殒身致命,不敢有避,而况玄道至极,自然之理,欲不从顺,其可得乎!安排委化,固其宜矣。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一)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二】。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三】。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四】。
【一】【注】与其不足而相爱,岂若有余而相忘!
【疏】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无复往还,彼此相忘,恩情断绝。洎乎泉源旱涸,鳣鲔困苦,共处陆地,尾曝腮。于是吐沫相濡,呴气相湿,恩爱往来,更相亲附,比之江湖,去之远矣。亦犹大道之世,物各逍遥,鸡犬声闻,不相来往。淳风既散,浇浪渐兴,从理生教,圣迹斯起;矜蹩躠以为仁,踶跂以为义,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圣人羞之,良有以也。故知鱼失水所以呴濡,人丧道所以亲爱之者也。
【释文】《泉涸》户各反,郭户格反。尔雅云:竭也。《相呴》况于况付二反。《相泻》本又作濡,音儒,或一音如戍反。《以沫》音末。《相忘》音亡。下同
【二】【注】夫非誉皆生于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恶,遗死生,与变化为一,旷然无不适矣,又安知尧桀之所在耶!
【疏】此合喻。夫唐尧圣君,夏桀庸主,故誉尧善而非桀恶,祖述尧舜以勖将来,仁义之兴,自兹为本也。岂若无善无恶,善恶两忘;不是不非,是非双遣!然后出生入死,随变化而遨游;莫往莫来,履玄道而自得;岂与夫呴濡圣迹,同年而语哉!
【释文】《誉尧》音余。注同。
【三】【注】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形为我载,生为我劳,老为我佚,死为我息,四者虽变,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疏】大块者,自然也。夫形是构造之物,生是诞育之始,老是耆艾之年,死是气散之日。但运载有形,生必劳苦;老既无能,暂时闲逸;死灭还无,理归停憩;四者虽变而未始非我,而我坦然何所惜耶!
【释文】《大块》苦怪反,又苦对反,徐胡罪反。◎庆藩案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司马云:大块,自然也。释文阙。《佚我》音逸。
【四】【注】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
【疏】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以善吾生为善者,吾死亦可以为善矣。
【校】(一)赵谏议本作濡。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一】。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二】。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三】。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四】。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五】,其为乐可胜计邪【六】!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七】。善妖(一)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八】,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九】!
【一】【注】方言死生变化之不可逃,故先举无逃之极,然后明之以必变之符,将任化而无系也。
【释文】《于壑》火各反。
【二】【注】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二)!而世莫之觉,横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
【疏】夜半暗冥,以譬真理玄邃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于海壑,正合其宜;隐山岳于泽中,谓之得所。然而造化之力,担负而趋;变故日新,骤如逝水。凡惑之徒,心灵愚昧,真谓山舟牢固,不动岿然。岂知冥中贸迁,无时暂息。昨我今我,其义亦然也。◎俞樾曰:山非可藏于泽,且亦非有力者所能负之而走,其义难通。山,疑当读为汕。尔雅释器,罺谓之汕。诗南有嘉鱼篇毛传曰:汕,汕樔也,笺云:今之撩罟也。藏舟藏汕,疑皆以渔者言,恐为人所窃,故藏之,乃世俗常有之事,故庄子以为喻耳。◎家世父曰:壑可以藏舟,泽之大可以藏山。然而大化之运行无穷,举天地万物,日夜推移,以舍故而即新,而未稍有止息。水负舟而立,水移即舟移矣;气负山而行,气运即山运矣。夜半者,惟行于无象无兆之中,而人莫之见也。◎庆藩案文选江文通杂礼诗注引司马云:舟,水物;山,陆居者。藏之壑泽,非人意所求,谓之固;有力者或能取之。释文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