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疏】莫,致疑貌也。既似传者妄作,遂生不信之心,莫然疑之也。
【七】【注】就传过言,似于诞妄(一)。受者有疑,则传言者横以轻重为罪也。
【疏】受者生疑,心怀不信,传语使乎,殃过斯及。
【八】【注】虽闻临时之过言而勿传也,必称其常情而要其诚致,则近于全也。
【疏】夫处涉人闲,为使实难,必须探察常情、必使宾主折中,不得传一时喜怒,致两言(虽)〔难〕窥。能如是者,近获全身。夫子引先圣之格言,为当来之轨辙也。
【释文】《而要》一遥反。《则近》附近之近。
【校】(一)赵谏议本作妄诞。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一】,常卒乎阴【二】,(大)〔泰〕(一)至则多奇巧【三】;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四】,常卒乎乱,【五】(大)〔泰〕至则多奇乐【六】。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七】。
【一】【注】本共好戏。
【释文】《共好》呼报反。
【二】【注】欲胜情至,潜兴害彼者也(二)。
【疏】阳,喜也。阴,怒也。夫较力相戏,非无机巧。初始戏谑,则情在喜欢;逮乎终卒,则心生忿怒,好胜之情,潜似相害。世闲喜怒,情变例然。此举斗力以譬之也。◎家世父曰:凡显见谓之阳,隐伏谓之阴。斗巧者必多阴谋,极其心思之用以求相胜也。
【三】【注】不复循理。
【疏】忿怒之至,欲胜之甚,则情多奇谲,巧诈百端也。
【释文】《大至》音泰,本亦作泰。徐敕佐反。下同。◎卢文弨曰:今本书作泰。《奇巧》如字,又苦孝反。
【四】【注】尊卑有别,旅酬有次。
【释文】《乎治》直吏反。《有别》彼列反。
【五】【注】湛湎淫液也。
【疏】治,理也。夫宾主献酬,自有伦理,(倒辨)〔侧弁〕(三)之后,无复尊卑,初正卒乱,物皆如此。举饮酒以为譬。
【释文】《湛》直林反,又答南反。《湎》面善反。《淫液》以只反。
【六】【注】淫荒(四)纵横,无所不至。
【疏】宴赏既酬,荒淫斯甚,当歌屡舞,无复节文,多方奇异,欢乐何极也。
【七】【注】夫烦生于简,事起于微,此必至之势也。
【疏】凡情常事,亦复如然。莫不始则诚信,终则鄙恶;初起简少,后必巨大。是以烦生于简,事起于微。此合喻也。◎俞樾曰:谅与鄙,文不相对。上文云,(使)〔始〕乎阳常卒乎阴,始乎治常卒乎乱,阴阳治乱皆相对,而谅鄙不相对。谅疑诸字之误。诸读为都。尔雅释地,宋有孟诸史记夏本纪作明都,是其例也。始乎都常卒乎鄙,都鄙正相对。因字通作诸,又误作谅,遂失其旨矣。淮南子诠言篇曰,故始于都者常大于鄙,即本庄子,可据以订正。彼文大字乃卒字之误,说见王氏念孙读书杂志。
【校】(一)泰字依世德堂本及卢校改。(二)世德堂本无者也二字。(三)侧弁依刘文典补正本改。(四)世德堂本荒作流。
(夫)(一)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一】。〔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二】。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三】。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四】。克核大(二)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五】。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六】故法言曰:‘无迁令【七】,无劝成【八】,过度益也【九】。'迁令劝成殆事【一0】,美成在久【一一】,恶成不及改【一二】,可不慎与【一三】!且夫乘物以游心【一四】,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一五】。何作为报也【一六】!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一七】。”
【一】【注】夫言者,风波也,故行之则实丧矣。
【疏】夫水因风而起波,譬心因言而喜怒也。故因此风波之言而行喜怒者,则丧于实理者也。◎庆藩案波当读为播。郑注禹贡云:播,散也。波与播,古字通,言风播则易动也。风播与实丧对文,则不可作波浪训矣。(外物篇司马波臣注云波荡之臣,波荡即播荡也。)僖二十三年左传波及晋国,波亦当为播,谓播散及晋国也。(本王引之经义述闻。)禹贡荥波既猪,马郑王本并作(荧)〔荥〕播,索隐云是播溢之义。皆其证。
【释文】《实丧》息浪反。注、下同。◎家世父曰:实丧,犹言得失。实者,有而存之;丧者,忽而忘之。佹得而佹失者,行之大患也,故曰危。郭象注,行之则实丧矣,遗风波而弗行则实不丧矣,恐误。
【二】【注】故遗风波而弗行,则实不丧矣。夫事得其实,则危可安而荡可定〔也〕(三)。
【疏】风鼓水波,易为动荡,譬言丧实理,危殆不难也。
【三】【注】夫忿怒之作,无他由也,常由巧言过实,偏辞失当耳。
【疏】夫施设忿怒,更无所由,每为浮伪巧言偏辞谄佞之故也。
【释文】《偏辞》音篇。崔本作谝,音辩。
【四】【注】譬之野兽,蹴之穷地,音急情尽,则和声不至而气息不理,茀然暴怒,俱生□疵以相对之。
【疏】夫野兽困窘,(回)〔迫〕(四)之穷地,性命将死,鸣不择音,气息茀郁,心生疵疾,忽然暴怒,搏噬于人。此是起譬也。
【释文】《气息》并如字。向本作□器,云:□,马氏作息。器,气也。崔本作□□,云:喘息□不调也。又作荜字。◎庆藩案释文气一本作器。气器古通用,气正字,器借字也。大戴记文王官人篇其气宽以柔,周书气作器,是其证。《茀然》徐符弗反。郭敷末反。李音怫。崔音勃。《心厉》如字,李音赖。《蹴之》子六反。《□》疑卖反,又音诣。本又作疣,音尤。《疵》士卖反,又齐计反。上若作疣,此则才知反。◎卢文弨曰:盖读与睚眦同。
【五】【注】夫宽以容物,物必归焉。克核太精,则鄙吝心生而不自觉也。故大人荡然放物于自得之场,不苦人之能,不竭人之欢,故四海之交可全矣。
【疏】夫克切责核,逼迫太甚,则不善之心欻然自应,情事相感,物理自然。是知躁则失君,宽则得众也。
【释文】《克核》幸格反。
【六】【注】苟不自觉,安能知祸福之所齐诣也!
【疏】夫急躁忤物,必拒之理,数自相召,不知所以。且当时以不肖应之,则谁知终后之祸者邪?
【释文】《所齐》如字,又才计反。◎庆藩案文选鲍明远拟古诗注引司马云:谁知祸之所终者也(五)。
【七】【注】传彼实也。
【疏】承君令命,以实传之,不得以临时喜怒辄为迁改者也。
【八】【注】任其自成。
【疏】直陈君令,任彼事情,无劳劝奖,强令成就也。
【九】【注】益则非任实者。
【疏】安于天命,率性任情,无劳添益语言,过于本度也。
【一0】【注】此事之危殆者。
【疏】故改其君命,强劝彼(我)〔成〕(六),其于情事,大成危殆。
【一一】【注】美成者任其时化,譬之种植,不可一朝成。
【疏】心之所美,率意而成,不由劝奖,故能长久。◎家世父曰:美者久于其道而后化成,一日之成,不足恃也,恶者一成而遂不及改。美恶几微之辨,而难易形焉。是以就美而去恶者,人之常情也,而势常不相及,有反施之而习而安焉者矣。注意似隔。
【一二】【注】彼之所恶而劝强成之,则悔败寻至。
【疏】心之所恶,强劝而成,不及多时,寻当改悔。
【释文】《所恶》乌路反。《劝》其丈反。下欲同。
【一三】【疏】处涉人世,衔命使乎,先圣法言,深宜戒慎。
【一四】【注】寄物以为意也。
【疏】夫独化之士,混迹人闲,乘有物以遨游,运虚心以顺世,则何殆之有哉!
【一五】【注】任理之必然者,中庸之符全矣,斯接物之至者也。
【疏】不得已者,理之必然也。寄必然之事,养中和之心,斯真理之造极,应物之至妙者乎!
【一六】【注】当任齐所报之实,何为为齐作意于其闲哉!
【疏】率己运命,推理而行,何须预生抑度,为齐作报(故)也。
【释文】《为为》上如字,下于伪反。
【一七】【注】直为致命最易,而以喜怒施心,故难也。
【疏】直致率情,任于天命,甚自简易,岂有难邪!此其难者,言不难。
【校】(一)夫字依世德堂本移下。(二)世德堂本大作太。(三)也字依世德堂本补。(四)迫字依下疏文逼迫太甚改。(五)原误在疏文下,今改正。(六)成字依刘文典补正本改。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一】,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二】。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三】。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四】。若然者,吾柰之何【五】?”
【一】【疏】姓颜,名阖,鲁之贤人也。大子,蒯瞶也。颜阖自鲁适卫,将欲为太子之师傅也。
【释文】《颜阖》胡腊反。向崔本作廅。鲁之贤人隐者。◎卢文弨曰:今本廅作盍。《卫灵公》左传云名元。《大子》音泰。司马云:蒯瞶也。
【二】【疏】姓蘧,名瑗,字伯玉,卫之贤大夫。蒯瞶禀天然之凶德,持杀戮以快心。既是卫国之人,故言有人于此。将为储君之傅,故询道于哲人。
【释文】《蘧》其居反。《伯玉》名瑗,卫大夫。《天杀》如字,谓如天杀物也。徐所列反。
【三】【注】夫小人之性,引之轨制则憎己,纵其无度则乱邦。
【疏】方,犹法。禀性凶顽,不履仁义。与之方法,而轨制憎己,所以危身;纵之无度,而荒淫颠蹶,所以亡国。
【释文】《无方》李云:方,道也。
【四】【注】不知民过之由己,故罪责于民而不自改。
【疏】己之无道,曾不悛革,百姓有罪,诛戮极深。唯见黔首之,不知过之由己。既知如风靡草,是知责在于君。
【释文】《其知》音智。
【五】【疏】然,犹如是。将柰之何,询道蘧瑗,故陈其所以。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一)哉【一】!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二】。虽然,之二者有患【三】。就不欲入【四】,和不欲出【五】。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六】。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七】。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八】。
【一】【注】反复与会,俱所以为正身。
【疏】戒,勖也。己身不可率耳。防慎储君,勿轻犯触,身履正道,随顺机宜。前叹其能问,后则示其方法也。
【释文】《正女》音汝。下同。《反复》芳服反。
【二】【注】形不乖迕,和而不同。
【疏】身形从就,不乖君臣之礼。心智和顺,迹混而事济之也。
【三】【疏】前之二条,略标方术。既未尽善,犹有其患累也。
【四】【注】就者形顺,入者遂与同。
【疏】郭注云,就者形顺,入者遂与同也。
【五】【注】和者(以)义济,出者自显伐(也)(二)。
【疏】心智和顺,方便接引,推功储君,不显己能,斯不出也。
【六】【注】若遂与同,则是颠危而不扶持,与彼俱亡矣。故当(摸)〔模〕(三)格天地,但不立小异耳。
【疏】颠,覆也。灭,绝也。崩,坏也。蹶,败也。形容从就,同入彼恶,则是颠危而不扶持,故致颠覆灭绝,崩蹶败坏,与彼俱亡也矣。
【释文】《为蹶》徐其月反。郭音厥。李举卫反。《摸格》莫胡反。◎卢文弨曰:今本摸从木作模。
【七】【注】自显和之,且有含垢之声;济彼之名,彼将恶其胜己,妄生妖孽。故当闷然若晦,玄同光尘,然后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疏】变物为妖。孽,灾也。虽复和光同尘,而自显出己智,不能韬光晦迹,故有济彼之名。蒯瞶恶其胜己,谓其妄生妖孽,故以事而害之。◎家世父曰:和,始五味之相济,甘辛并用,混合无形。若表而出之,则非和矣。时其喜怒,因其缓急,以调伏其机,而不与为迎拒。有迎拒斯有出入,和不欲出,为无拒也。
【释文】《孽》彦列反。《将恶》乌路反。《闷然》音门。
【八】【注】不小立圭角以逆其鳞也。
【疏】町,畔也。畦,垺也。与,共也。入,会也。夫处世接物,其道实难。不可遂与和同,亦无容顿生乖忤。或同婴儿之愚鄙,且复无知;或类田野之无畦,略无界畔;纵奢侈之贪求,任凶猛之杀戮。然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达斯趣者,方会无累之道也。
【释文】《婴儿》李云:喻无意也。崔云:喻骄游也。《无町》徒顶反。《畦》户圭反。李云:町畦,畔埒也。无畔埒,无威仪也。崔云:喻守节。《无崖》司马云:不顾法也。《无疵》似移反。病也。
【校】(一)世德堂本无也字。(二)以字也字依赵谏议本及世德堂本删。(三)模字依世德堂本及卢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