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藏外
-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五】【注】不得已者,理之必然者也,体至一之宅而会乎必然之符者也。
【疏】宅,居处也。处心至一之道,不得止而应之,机感冥会,非预谋也。
【释文】《而寓》崔本作如愚。
【六】【注】理尽于斯。
【疏】几,尽也。应物理尽于斯也。
绝迹易,无行地难【一】。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二】。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三】。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四】,吉祥止止【五】。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六】。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七】!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八】!”
【一】【注】不行则易,欲行而不践地,不可能也;无为则易,欲为而不伤性,不可得也。
【疏】夫端居绝迹,理在不难;行不践地,故当不易。亦犹无为虚寂,应感则易;有为思虑,涉物则难。其理必然,故举斯譬矣。
【释文】《绝迹易无》绝句。向崔皆以无字属下句。◎卢文弨曰:此读谬甚,何不依注?
【二】【注】视听之所得者粗,故易欺也;至于自然之报细,故难伪也。则失真少者,不全亦少;失真多者,不全亦多;失得之报,未有不当其分者也。而欲违天为伪,不亦难乎!
【疏】夫人情驱使,其法粗浅,(而)所以易欺;天然驭用,斯理微细,是故难矫。故知人间涉物,必须率性任真也。
【释文】《者粗》音。
【三】【注】言必有其具,乃能其事,今无至虚之宅,无由有化物之实也。
【疏】夫鸟无六翮,必不可以抟空;人无二知,亦未能以接物也。
【释文】《有知知者》上音智,下如字。下句同。
【四】【注】夫视有若无,虚室者也。虚室(一)而纯白独生矣。
【疏】瞻,观照也。彼,前境也。阕,空也。观察万有,悉皆空寂,故能虚其心室,乃照真源,而智惠明白,随用而生。白,道也。
【释文】《阕者》徐苦穴反。司马云:空也。《虚室生白》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五】【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虚至静也。
【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止者,凝静之智。言吉祥善福,止在凝静之心,亦能致吉祥之善应也。◎俞樾曰:止止连文,于义无取。淮南子俶真篇作虚室生白,吉祥止也,疑此文下止字亦也字之误。唐卢重元注列子天瑞篇曰,虚室生白,吉祥止耳,亦可证止止连文之误。
【六】【注】若夫不止于当,不会于极,此为以应坐之日而驰骛不息也。故外敌未至而内已困矣,岂能化物哉!
【疏】苟不能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则虽容仪端拱,而精神驰骛,(不)〔可〕谓形坐而心驰者也。
【七】【注】夫使耳目闭而自然得者,心知之用外矣。故将任性直通,无往不冥,尚无幽昧之责,而况人间之累乎!
【疏】徇,使也。夫能令根窍内通,不缘于物境,精神安静,(志)〔忘〕外于心知者,斯则外遣于形,内忘于智,则隳体黜聪,虚怀任物,鬼神冥附而舍止,不亦当乎!人伦钻仰而归依,固其宜矣。故外篇云无鬼责无人非也。
【释文】《夫徇》辞俊反。徐辞伦反。李云:使也。《心知》音智,注同。
【八】【注】言物无贵贱,未有不由心知耳目以自通者也。故世之所谓知者,岂欲知而知哉?所谓见者,岂为(二)见而见哉?若夫知见可以欲(而)为〔而〕(三)得者,则欲贤可以得贤,为圣可以得圣乎?固不可矣。而世不知知之自知,因欲为知以知之;不见见之自见,因欲为见以见之;不知生之自生,又将为生以生之。故见目而求离朱之明,见耳而责师旷之聪,故心神奔驰于内,耳目竭丧于外,处身不适而与物不冥矣。不冥矣,而能合乎人间之变,应乎世世之节者,未之有也。
【疏】是,指斥之名也,此近指以前心斋等法,能造化万物,孕育苍生也。伏牛乘马,号曰伏戏,姓风,即太昊。几蘧者,三皇已前无文字之君也。言此心斋之道,夏禹虞舜以为应物纲纽,伏戏几蘧行之以终其身,而况世间凡鄙疏散之人,轨辙此道而欲化物。
【释文】《所纽》徐女酒反。崔云:系而行之曰纽。简文云:纽,本也。《伏戏》本又作羲,亦作牺,同。许宜反。即大□,三皇之始也。《几蘧》其居反。向云:古之帝王也。李云:上古帝王。《散焉》悉旦反。李云:放也。崔云:德不及圣王为散。《之聪》一本作听。《竭丧》息浪反。
【校】(一)虚室二字赵谏议本互易。(二)为字世德堂本作谓,赵本亦作为。(三)为而依世德堂本互易。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一】,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二】。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三】。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一)【四】。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五】;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六】。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七】。'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八】。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九】!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一0】,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一一】!”
【一】【注】重其使,欲有所求也。
【疏】楚庄王之玄孙尹成子,名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僭号称公。王者,春秋实为楚子,而僭称王。齐,即姜姓太公之裔。其先禹之四岳,或封于吕,故谓太公为吕望。周武王封太公于营丘,是为齐国。齐楚二国,结好往来,玉帛使乎,相继不绝,或急难而求救,或问罪而请兵,情事不轻,委寄甚重,是故诸梁忧虑,询道仲尼也。
【释文】《叶公》音摄。《子高》楚大夫,为叶县尹,僭称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将使》所吏反。注及下待使同。
【二】【注】恐直空报其敬,而不肯急应其求也。
【疏】齐侯迹尔往来,心无真实,至于迎待楚使,甚自殷勤,所请事情,未达依允。奉命既重,预有此忧。
【三】【疏】匹夫鄙志,尚不可动,况夫五等,如何可动!以此而量,甚为忧栗之也。
【释文】《栗之》音栗。李云:惧也。
【四】【注】夫事无大小,少有不言以成为欢者耳。此仲尼之所曾告诸梁者也。
【疏】子者,仲尼。寡之言少。夫经营事绪,抑乃多端。虽复大小不同,而莫不以成遂为欢适也。故诸梁引前所禀,用发后机也。
【释文】《常语》鱼据反。下同。◎卢文弨曰:今本书常作尝。
【五】【注】夫以成为欢者,不成则怒矣。此楚王之所不能免也。
【疏】情若乖阻,事不成遂,则有人伦之道,刑罚之忧。
【六】【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于五藏矣。
【疏】喜则阳舒,忧则阴惨。事既成遂,中情允惬,变昔日之忧为今时之喜。喜惧交集于一心,阴阳勃战于五藏,冰聚结,非患如何?故下文云。
【释文】《藏矣》才浪反。
【七】【注】成败若任之于彼而莫足以患心者,唯有德者乎!
【疏】安得丧于灵府,任成败于前涂,不以忧喜累心者,其唯盛德焉!
【八】【注】对火而不思凉,明其所馔俭薄也。
【疏】臧,善也。清,凉也。承命严重,心怀怖惧,执用粗餐,不暇精膳。所馔既其俭薄,爨人不欲思凉,燃火不多,无热可避之也。
【释文】《执》众家本并然。简文作热。《粗》音粗,又才古反。《而不臧》作郎反,善也。绝句。一音才郎反,句至爨字。《爨》七乱反。《无欲清》七性反,字宜从。从者,假借也。凊,凉也。《之人》言爨火为食而不思清凉,明火微而食宜俭薄。《所馔》士恋反。
【九】【注】所馔俭薄而内热饮冰者,诚忧事之难,非美食之为也。
【疏】诸梁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熏灼。询道情切,达照此怀也。
【释文】《内热与》音余。下慎与同。向云:食美食者必内热。
【一0】【注】事未成则唯恐不成耳。若果不成,则恐惧结于内而刑网罗于外也。
【疏】夫情事未决,成败不知,而忧喜存怀,是阴阳之患也。事若乖舛,必不成遂,则有人臣之道,刑网斯及。有此二患,何处逃愆?
【释文】《则恐惧》丘勇反。
【一一】【疏】忝为人臣,滥充末使,位高德薄,不足任之。子既圣人,情兼利物,必有所以,幸来告示!
【释文】《以任》而林反,一音而鸩反。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此句作寡有不道以成欢。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一】。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二】;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三】。是之谓大戒【四】。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五】;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六】;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七】。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九】!
【一】【疏】戒,法也。寰宇之内,教法极多,要切而论,莫过二事。二事义旨,具列下文。
【二】【注】自然结固,不可解也。
【疏】夫孝子事亲,尽于爱敬。此之性命,出自天然,中心率由,故不可解。
【三】【注】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
【疏】夫君臣上下,理固必然。故忠臣事君,死成其节,此乃分义相投,非关天性。然六合虽宽,未有无君之国,若有罪责,亦何处逃愆!是以奉命即行,无劳进退。
【四】【注】若君可逃而亲可解,则不足戒也。
【疏】结成以前君亲大戒义矣。
【五】【疏】夫孝子养亲,务在顺适,登仕求禄,不择高卑,所遇而安,方名至孝也。
【六】【疏】夫礼亲事主,志尽忠贞,事无夷险,安之若命,岂得拣择利害,然后奉行!能如此者,是忠臣之盛美也。
【七】【注】知不可柰何者命也而安之,则无哀无乐,何易施之有哉!故冥然以所遇为命而不施心于其间,泯然与至当为一而无休戚于其中,虽事凡人,犹无往而不适,而况于君亲哉!
【疏】夫为道之士而自安其心智者,体违顺之不殊,达得丧之为一,故能涉哀乐之前境,不轻易施,知穷达之必然,岂人情之能制!是以安心顺命,不乖天理。自非至人玄德,孰能如兹也!
【释文】《哀乐》音洛。注、下同。《施乎》如字。崔以豉反,云:移也。◎庆藩案施读为移,不易施,犹言不移易也。晏子春秋外篇君臣易施,荀子儒效篇哀虚之相施易之,汉书卫绾传人之所施易,施并读为移。正言之则为易施,倒言之则为施易也。(本王氏读书杂志。)
【八】【注】事有必至,理固常通,故任之则事济,事济而身不存者,未之有也,又何用心于其身哉!
【疏】夫臣子事于君父,必须致命尽情,有事即行,无容简择,忘身整务,固是其宜。苟不得止,应须任命也。
【九】【注】理无不通,故当任所遇而直前耳。若乃信道不笃而悦恶存怀,不能与至当俱往而谋生虑死,吾未见能成其事者也。
【疏】既曰行人,无容悦恶,奉事君命,但当适齐,有何闲暇谋生虑死也!
【释文】《而恶》乌路反,下皆同。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一】,远则必忠之以言,【二】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三】。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四】。凡溢之类妄【五】,妄则其信之也莫【六】,莫则传言者殃【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八】。'
【一】【注】近者得接,故以其信验亲相靡服也。
【释文】《复以》扶又反。下注同。
【二】【注】遥以言传意也。
【疏】凡交游邻近,则以信情靡顺;相去遥远,则以言表忠诚。此仲尼引己所闻劝戒诸梁也。
【释文】《传意》丈专反。下文并注同。
【三】【注】夫喜怒之言,若过其实,传之者宜使两不失中,故未易也。
【疏】以言表意,或使人传,彼此相投,乍相喜怒。为此使乎,人间未易。
【释文】《两怒》如字。注同。本又作怨。下同。《未易》以豉反。下文、注皆同。
【四】【注】溢,过也。喜怒之言常过其当也。
【疏】溢,过也,彼此两人,互相喜怒,若其顺情,则美恶之言必当过者也。
【五】【注】嫌非彼言,似传者妄作。
【疏】类,似也。夫溢当之言,体非真实,听者既疑,似使人妄构也。
【六】【注】莫然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