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三】【注】夫暴君非徒求恣其欲,复乃求名,但所求者非其道耳。
     【疏】尧禹二君,已具前解。丛枝,胥敖,有扈,并是国名。有扈者,今雍州鄠县是也。宅无人曰虚,鬼无后曰厉。言此三国之君,悉皆无道,好起兵戈,征伐他国。岂唯贪求实利,亦乃规觅虚名,遂使境土丘虚,人民绝灭,身遭刑戮,宗庙颠殒。贪名求实,一至如斯,今古共知,汝独不闻也。
     【释文】《丛支》才公反。◎卢文弨曰:今本作枝。《有扈》音户。司马云:国名,在始平郡。案即今京兆鄠县也。《虚厉》如字,又音墟。李云:居宅无人曰虚,死而无后为厉。◎庆藩案虚厉即虚戾也。墨子鲁问篇是以国为虚戾,赵策齐为虚戾,均作戾。戾厉古音义通。诗小雅节南山篇降此大戾,大雅瞻昂篇戾作厉。小宛翰飞戾天,文选西都赋〔注〕引韩诗作厉。孟子滕文公篇狼戾,盐铁论未通篇作梁厉。皆其证。
  【四】【注】惜名贪欲之君,虽复尧禹,不能胜化也,故与众攻之,而汝乃欲空手而往,化之以道哉?
     【疏】夫庸人暴主,贪利求名,虽尧禹圣君,不能怀之以德,犹兴兵众,问罪夷凶。况颜子匹夫,空手行化,不然之理,亦在无疑故也。
     【校】(一)赵谏议本无之字。
  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一】!”
  【一】【疏】尝,试也。汝之化道,虽复未弘,既欲请行,必有所以,试陈汝意,告语我来。
     【释文】《语我》鱼据反。下同。◎卢文弨曰:旧作鱼豫反,讹。今改正。
  颜回曰:“端而虚【一】,勉而一【二】,则可乎【三】?”
  【一】【注】正其形而虚其心也。
     【疏】端正其形,尽人臣之敬;虚豁心虑,竭匡谏之诚。既承高命,敢述所以耳。
  【二】【注】言逊而不二也。
     【疏】勉厉身心,尽诚奉国,言行忠谨,才无差二。
  【三】【疏】如前二术,可以行不?
  曰:“恶!恶可【一】!夫以阳为充孔扬【二】,采色不定【三】,常人之所不违【四】,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五】。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六】!将执而不化【七】,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八】!”
  【一】【注】言未可也。
     【疏】恶恶,犹于何也,于何而可,言未可也。
     【释文】《恶恶》皆音乌,下同。
  【二】【注】言卫君亢阳之性充张于内而甚扬于外,强御之至也。
     【疏】阳,刚猛也。充,满也。孔,甚也。言卫君以刚猛之性满实内心,强暴之甚,彰扬外迹。
  【三】【注】喜怒无常。
     【疏】顺心则喜,违意则嗔,神采气色,曾无定准。
  【四】【注】莫之敢逆。
     【疏】为性暴虐,威猛寻常,谏士贤人,讵能逆迕!
  【五】【注】夫顽强之甚,人以快(一)事感己,己陵藉而乃抑挫之,以求从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
     【疏】案,抑也。容与,犹放纵也。人以快善之事箴规感动,君乃因其忠谏而抑挫之,以求快乐纵容,遂其荒淫之意也。
     【释文】《挫之》子卧反。《从容》七容反。
  【六】【注】言乃少多,无回降之胜也。
     【疏】卫侯无道,其来已久。日将渐渍之德,尚不能成,况乎鸿范圣明,如何可望也!
  【七】【注】故守其本意也。
     【疏】饰非暗主,不能从(人)谏如流,固执本心,谁肯变恶为善者也。
  【八】【注】外合而内不訾,即向之端虚而勉一耳,言此未足以化之。
     【疏】外形擎跽,以尽足恭,内心顺从,不敢訾毁。以此请行,行何利益,化卫之道,庸讵可乎!斯则斥前端虚之术未宜行用之矣。
     【释文】《不訾》向徐音紫。崔云:毁也。
     【校】(一)赵谏议本快作使。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一】。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二】?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三】。外曲者,与人之(一)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四】,是之谓与人为徒【五】。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六】。其言虽教,谪之实也【七】。古之有也,非吾有也【八】。若然者,虽直而不病【九】,是之谓与古为徒【一0】。若是则可乎【一一】?”
  【一】【注】颜回更说此三条也。
     【疏】前陈二事,已被诋诃,今设三条,庶其允合。此标题目,下释其义,颜生述己以简宣尼是也。
     【释文】《而上》时掌反。下同。
  【二】【注】物无贵贱,得生一也。故善与不善,付之公当耳,一无所求于人也。
     【疏】此下释义。蕲,求也。言我内心质素诚直,共自然之理而为徒类。是知帝王与我,皆禀天然,故能忘贵贱于君臣,遗善恶于荣辱,复矜名以避恶,求善于他人乎?具此虚怀,庶其合理。
     【释文】《蕲乎》音祈。
  【三】【注】依乎天理,推己(性)〔信〕(二)命,若婴儿之直往也。
     【疏】然,如此也。童子,婴儿也。若如向说,推理直前,行比婴儿,故人谓之童子。结成前义,故是之谓与天为徒也。
  【四】【疏】夫外形委曲,随顺世间者,将人伦为徒类也。擎手跽足,磬折曲躬,俯仰拜伏者,人臣之礼也。而和同尘垢,污隆任物,人皆行此,我独不为邪!是以为人所为,故人无怨疾也。
     【释文】《擎》徐其惊反。《跽》徐其里反。说文云:长跪也。《曲拳》音权。《无疵》才斯反。
  【五】【注】外形委曲,随人事之所当为者也。
     【疏】此结(成)〔前〕(三)也。
  【六】【注】成于今而比于古也。
     【疏】忠谏之事,乃成于今,君臣之义,上比于古,故与古之忠臣比干等类,是其义也。
  【七】【注】虽是常教,实有讽责之旨。
     【疏】谪,责也。所陈之言,虽是教迹,论其意旨,实有讽责之心也。
     【释文】《谪之》直革反。《讽责》非凤反。
  【八】【疏】敻古以来,有此忠谏,非我今日独起箴规者也。
  【九】【注】寄直于古,故无以病我也。
     【疏】若忠谏之道,自古有之,我今诚直,亦幸无忧累。
  【一0】【疏】此结前也。
  【一一】【疏】呈此三条,未知可不?
      【校】(一)赵谏议本无之字。(二)信字依赵谏议本改。(三)依下疏文改。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一】,虽固亦无罪。【二】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三】!犹师心者也【四】。”
  【一】【注】当理无二,而张三条以政之,与事不冥也。
     【疏】谍,条理也,当也。法苟当理,不俟多端,政设三条,大伤繁冗。于理不当,亦不安恬,故于何而可也。
     【释文】《大多》音泰,徐敕佐反。崔本作太。《不谍》徐徒协反,向吐颊反。李云:安也。崔云:间谍也。◎俞樾曰:政字绝句。大多政者,郭注所谓当理无二而张三条以政之也。法而不谍,四字为句。列御寇篇形谍成光,释文曰:谍,便僻也。此谍字义与彼同,谓有法度而不便僻也。李训安,崔训间谍,并失其义。
  【二】【注】虽未弘大,亦且不见咎责。
     【疏】设此三条,虽复固陋,既未行李,亦幸无咎责者也。
  【三】【注】罪则无矣,化则未也。
     【疏】胡,何也。颜回化卫,止有是法,才可独善,未及济时,故何可以及化也。又解:若止而勿行,于理便是,如其适卫,必自遭殆也。
  【四】【注】挟三术以适彼,非无心而付之天下也。
     【疏】夫圣人虚己,应时无心,譬彼明镜,方兹虚谷。今颜回预作言教,方思虑可不,既非忘淡薄,故知师其有心也。
     【释文】《挟三》户牒反。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一】。”
  【一】【疏】颜生三术,一朝顿尽,化卫之道,进趣无方,更请圣师,庶闻妙法。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一)而为之,其易邪【一】?易之者,天不宜【二】。”
  【一】【注】夫有其心而为之(二)者,诚未易也。
     【疏】颜回殷勤致请,尼父为说心斋。但能虚忘,吾当告汝,必有其心为作,便乖心斋之妙。故有心而索玄道,诚未易者也。
     【释文】《曰齐》本亦作斋,同,侧皆反。下同。◎卢文弨曰:今本作斋。《其易》以豉反。后皆同。向崔云:轻易也。
  【二】【注】以有为为易,未见其宜也。
     【疏】尔雅云,夏曰皓天。言其气皓汗也。以有为之心而行道为易者,天之下,不见其宜。言不宜以有为心斋也。
     【释文】《天》徐胡老反。向云:天,自然也。◎卢文弨曰:旧本皞从白,今从注本从日。
     【校】(一)心字依阙误引张君房本及注文补。(二)赵谏议本无之字。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一】?”
  【一】【疏】茹,食也。荤,辛菜也。斋,齐也,谓心迹俱不染尘境也。颜子家贫,儒史具悉,无酒可饮,无荤可茹,箪瓢蔬素,已经数月,请若此得为斋不。
     【释文】《不茹》徐音汝,食也。《荤》徐许云反。《数月》色主反。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一】。”
  【一】【疏】尼父答言,此是祭祀神君献宗庙,俗中致斋之法,非所谓心斋者也。
  回曰:“敢问心斋【一】。”
  【一】【疏】向说家贫,事当祭祀。心斋之术,请示其方。
  仲尼曰:“若一志【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二】,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三】!听止于耳【四】,心止于符【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六】。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七】。”
  【一】【注】去异端而任独(者)也(乎)(一)。
     【疏】志一汝心,无复异端,凝寂虚忘,冥符独化。此下答于颜子,广示心斋之术者也。
     【释文】《去异》起吕反。下同。
  【二】【疏】耳根虚寂,不凝宫商,反听无声,凝神心符。
  【三】【疏】心有知觉,犹起攀缘;气无情虑,虚柔任物。故去彼知觉,取此虚柔,遣之又遣,渐阶玄妙也乎!
  【四】【疏】不着声尘,止于听。此释无听之以耳也。
  【五】【疏】符,合也。心起缘虑,必与境合,庶令凝寂,不复与境相符。此释无听之以心者也。
  【六】【注】(遣)〔遗〕(二)耳目,去心意,而符气性之自得,此虚以待物者也。
     【疏】如气柔弱虚空,其心寂泊忘怀,方能应物。此解而听之以气也。◎俞樾曰:上文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文听止于耳,当作耳止于听,传写误倒也,乃申说无听之以耳之义。言耳之为用止于听而已,故无听之以耳也。心止于符,乃申说无听之以心之义。言心之用止于符而已,故无听之以心也。符之言合也,言与物合也,与物合,则非虚而待物之谓矣。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乃申说气字,明当听之以气也。郭注曰遗耳目去心意等语,误以符气二字连读,不特失其义,且不成句矣。
  【七】【注】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
     【疏】唯此真道,集在虚心。故如虚心者,心斋妙道也。
     【校】(一)者乎二字依世德堂本删。(二)遗字依世德堂本及诸子平议改。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一】;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二】;可谓虚乎?”
  【一】【注】未始使心斋,故有其身。
     【疏】未禀心斋之教,犹怀封滞之心,既不能隳体以忘身,尚谓颜回之实有也。
     【释文】《未始得使》绝句。崔读至实字绝句。
  【二】【注】既得心斋之使,则无其身。
     【疏】既得夫子之教,使其人以虚斋,遂能物我洞忘,未尝〔回〕之可有也。
  夫子曰:“尽矣【一】。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二】入则鸣,不入则止【三】。无门无毒【四】,一宅而寓于不得已【五】,则几矣【六】。
  【一】【疏】夫子向说心斋之妙,妙尽于斯。
  【二】【注】放心自得之场,当于实而止。
     【疏】夫子语颜生化卫之要,慎莫据其枢要,且复游入蕃傍,亦宜晦迹消声,不可以名智感物。樊,蕃也。
  【三】【注】譬之宫商,应而无心,故曰鸣也。夫无心而应者,任彼耳,不强应也。
     【疏】若已道狎卫侯,则可鸣声匡救;如其谏不入耳,则宜缄口忘言。强显忠贞,必遭祸害。
     【释文】《不强》其丈反。
  【四】【注】使物自若,无门者也;付天下之自安,无毒者也。毒,治也。
     【疏】毒,治也。如水如镜,应感虚怀,己不预作也。
     【释文】《无毒》如字,治也。崔本作每,云:贪也。◎家世父曰:说文:毒,厚也。老子:亭之毒之。无门者,入焉不测其方;无毒者,游焉不泥其迹。应乎自然之符,斯能入游其藩而无感其名。◎李桢曰:门毒对文,毒与门不同类。说文:毒,厚也。害人之艹,往往而生,义亦不合。毒乃壔之假借。许壔下云:保也,亦曰高土也,读若毒。与此注自安义合。张行孚说文发疑曰:壔者,累土为台以传信,即吕氏春秋所谓为高保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是也。祷当为壔之讹。壔是保卫之所,故借其义为保卫。易经、庄、老三毒字,正是此义,(老子亭之毒之,周易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毒字并是假借。)广雅所以有毒安也一训。按(捣)〔壔〕为毒本字,正与门同类,所以门毒对文。读都皓切,音之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