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山浮丘主郭三真君事实

  雷公山,属崇仁乡二十一都,地名牢源,上有掌仙之祠,距县正西三十五里,临川有雷公山,观名龙泉,皆是王郭起雷救旱之所。
  太灵山,地名沙源管坊,距县正束三十五里,上有三应殿宇。
  老松长桧,青贯四时;丹桂黄花,香传午夜。三仙灵应,一境尊崇。正隶颖秀乡二十都。
  仙华山,地名志源,本华盖道场,士庶丐福,春秋颇盛,真灵之感,昭苔无遗。
  郭诚山,在邑束,地名山头,俗传乃郭仙显应之所,因以名焉,上有仙祠。
  发水山,在邑束,地名江湖岭传坊,距县五十里,俗传华盖寓此发水救旱,因以得名,至今有祠,绵绵不绝。
  仙住山,在邑束,地名谭坊。创建之由政,因岁旱迎华盖三仙驻于此山,以祈甘泽。仙到之后,大雨雾需,焦枯并起,不复送仙,因留住此山,故名。
  砾山,在十五都,有华盖祠,今废。每旱月,云兴即雨,乡民以此为信。
  禅盂山,隶礼贤乡二十八都,有华盖祠,系农家祷雨之所。
  姚岭峰,在长安乡三都,地名长坑,上有华盖仙亭,去县十五里,下即姚坊。
  檀峰山,隶青云乡,连山里六都,地名黄墟檀田,亦华盖道场,距县三十里。
  遇仙亭,距县五十里,有长寻高峰。岁旱,村民欲立仙坛迎华盖仙祷雨,平其地,得一石,如升上有金堆,长不及寸,沦而视之,有眉目如人像,光彩灿烂,因名浮丘金仙。好事宠而祀之,因见小精石,疾病、雨旸、虫螟,祈之,无不立应。有利其金窃去者,僵仆其侧,或合门狂病。邻人梦羽衣持剑至其家,令首谢之即安。远近敬畏,又以银制王郭二像侍其侧
  乌冈仙亭,在六都,系华盖道场昊台观,地名郭墟。
  观前山,属崇仁乡三十七都,地名罕抚,去县七十里。
  茶华山及朝前山、凤凰山、游仙山,灵观并在华山下。
  旗峰乡;距县三十里,属青云乡、长安二乡之界。峰之表有仙岩,高二丈,深五尺,阔三尺,远观岩面,有若莲花将开之形,乃王、郭经游远迩向慕。岩下出石乳,香与真乳相类。峰之前有香炉峰,上有王郭石,光彩有如释氏,所谓菩萨石之类。
  聚仙山,起於淳熙壬寅,上元前期进龙庙,神附魂报云:华盖旱仙取元日来铜冈,给水救民疾苦,至日有雷雨即是其时。及期,果如前说,有香炉婶子之类,斤村诸游,寻於其地建祠,立像,以聚仙名之,朝拜纷集。
  彭山,隶颖秀乡四十四都,系华盖祈禳感应之所,修茸严肃。
  招仙山,隶礼贤乡二十七都,地名桃源上,系华盖感应道场。
  卢岭山,同乡二十八都,地名庐山,系华盖道场。
  金华山,隶临川县西南六十五里新丰乡,地名黄铜墟,系华盖浮丘道场。又一处在富州长乐乡,地名蒋坊。
  厚灵山,距临川县南七里,系华盖道场。
  万岁峰,隶临川招贤乡,去县三十里,地名战坪,亦华盖山道场。
  岩岭山,隶临川县积善乡,地名界山,距县南六十五里,亦华盖道场。
  浮游山,隶临川县长乐乡,距县束北七十里,地名清湖,乃浮丘经过之地,显灵不臧曩日,与笔架山相近。
  大明山,隶临川县,地名凄源,系华盖道场。
  佛岭山,距抚州城河束八十里,地名她王寨,乃王郭二仙显灵之地。上山五里有桃花院,又上二里方登坛。香火乃高僧所主,又名佛岭。
  崇峰山,隶金溪县归政乡,距县北四十里,乃华盖道场,香火日兴,远近加敬。
  梅州岭,隶金溪县归德乡,距县南五十里,亦华盖道场。
  华盖堂,隶宜黄县待贤乡上疏源,距县束南六十里,乃王郭道场,旧额名南华山,因江西宪陶公游其地,易以今名,亲书额牌。
  刺桑重山,距宜黄县南四十里,上有浮丘仙坛,盖当日王郭寻师之地,近立观曰招仙,香火甚盛,俗讹为次庄一万。
  石笑山,隶宜黄县西待贤乡,地名白土,有院在其下?盖三仙道场。
  覆龙山,隶宜黄县待贤乡,距县东南四十里,系华盖道场。
  西华山,隶宜黄县待贤乡,地名水口观坑,系华盖道场,又一处在富州。
  寨华山,隶宜黄县仙桂乡,有观曰栖灵,系华盖道场。
  感应山,在宜黄县,郭系华盖显灵之地,傍有器械庙。
  重华山,隶崇贤乡,地名余溪,亦华盖道场。
  灵应山,在乐安县西北五里,实华盖三仙之别殿。每大旱,祷之必应,邑人以灵应名之。又一处在崇仁唐陂。
  饭盖山,在乐安县忠义乡四都,距县五里,亦三仙行宫,远迩祈梼,无不感应。
  兴国山,隶乐安县忠义乡,地名黄源岭,上有华盖祠宇。
  中华山,隶乐安县西二十里乐安乡十四都。仙殿虽废,灵迹犹存。内产瑞炉,乡民祈梼,无不感应。傍有鹦笼山,昔悟真谭五雷、名一明,俗名渭,字济卿,祈梼于上,风雷大应。如再兴山,在乐安县忠义乡四都,西华山在忠义乡三都,见有仙坛,俱系三仙香火,虫蝗雨旱,官民朝仰。
  芙蓉山,属崇仁乡,地名函溪,上山一十五里,似芙蓉之未敷,以形得名,顶上有仙岩,岩之下乃浮丘王郭葛吉诸仙道场。山顶有自然灵泉,不溢不竭,冬夏如一,在县南一百里,下有芙蓉院。
  灵峰山,属建昌南城之南六十里,系华盖道场。
  佛容山,隶南城宜黄二县之界,南北二庵皆奉华山香火,距麻姑山五十里。雾应山,距佛容山二三里,亦华仙坛所。
  标旗山,隶南城太平乡,距县北四十里,系华盖道场。
  应祈山,隶南城雅俗乡,距县南三十里,系华盖道场。
  云台山,隶新城县北十五里,系华盖道场,香火茂着。
  蝉峰山,隶新城县蓝田乡二十五都,系华盖道场焚修。
  鹊仙山,隶富州,盖王郭二仙道成以后侍师浮丘,跨黄鹄驻乌于此,因以名焉。自后楼观落成,黛修益盛。建殿,锄获丹鼎铜炉,今立观日广福。
  升华山,隶富州长乐乡,地名蒋山,上有华盖殿宇,下乃苏山龙潭。·
  龙门山,隶富州,距角陂稍近,王郭经游之地。
  青铜山,隶南丰,距城西五里恭上耆,地名乐坊,上-系三仙道场,祈梼有应,傍亦有杨梅山相连。
  圣华山,隶宜黄县待贤乡,地名岩背俟坊,系华盖道场,顶有合抱古木。
  浮丘山,属潭州益阳,距县百里,有观日凌虚,州府迎仙祈梼之地,盖浮丘炼养之所。
  锦诱谷,属潭州宁乡县,西四十里有浮丘市,市前有山谓之小庐山,其下有炼丹坛;傍有观日清修观,后乃浮丘修真之所,地多花木,故日锦绣谷名。
  紫盖峰,属衡州南岳,高五千四百余丈,有紫霞华笼之状,其形如盖,本谓之华盖峰。又云小紫盖者,亦谓点之华盖峰也。诸峰并朝祝融,如拱揖之状,独此峰面南。唐杜甫有诗云:祝融五峰尊,峰峰迭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势相望是也。天气澄明,有双鹤徊翔其上,有鹤呜台顶。有仙人池,西有紫盖院。
  洞织山,属士p 州吉水城东三十里,观日宋陵。有王郭洞、三仙岩,其岩横阔十余丈,高约三十余丈,岩内有洞,乃王郭炼丹之地,役使鬼神建石输,一藏石鼓、石锺、石绕钹、石盐钙。石龙随状能吐清泉,四季长流,不缢不竭.石出瀑布。绝顶有三峰,庐陵呼为小华盖。
  王仙师坛,隶吉水州,上有三跪膝痕,董当日王真君朝天之地,属修德乡。
  中华山,乃三真香火福地吉水州,地名渔梁,距城十五一里;与东山王仙坛邻,峰。其山峻峭拔,上有殿宇、楼阁、寮舍,士庶朝仰纷然,及春秋尤盛。斗天灯无夕不见,至於圆光亦时出现。灵响极着,祈梼无不感通。或早捞虫蝗,民有疾疫,州一县必祈禳于此山,随梼随应。
  芳华山,隶吉水州,地一名虎溪,亦三仙香火。山上有石洞,中有雷神,主司雨泽,士庶祈福,感应如响。昔有人夜醮坛上,假宿其山,梦中为神抛掷山下,而无所伤,自后朝山者竟不敢宿焉。
  南华山,属吉县庐陵县,山名芗城,距县五十里,其山三峰高耸,二坛对峙,皆三仙香火。朝山设醮,灵感非一,夜亦现天灯焉。
  佑华山,属庐陆,距县三十里,地名横溪。因乡人请香火*建祠於其山,遂为巫者数辈据其坛所,一夕雷电交作,击巫死於山下,旋即雨霁。今系天庆观道士甘务敏在此山创殿立观,请额曰延真。至今香火日盛一日。
  万华山昭福观,距赣城之西三十五里,乃华盖三仙福地,朝仰辐辏,殿阁道藏伟如也,皆彭伯药所立。
  兕山,隶富州,相距八十里,系范晓山名玉成开山鼎建正殿法堂。两廓门麻、开云堂接待过往高士,蒙教所赐名修真道院为额。
  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卷之四竟
  #1『若』 原作『白』,据文义改。
  #2 『乡』 字要衍。
  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卷之五
  沈道者传
  沈庭瑞,五代南唐时人,住筠州高安县,故吏部郎中彬之仲子也。沈彬亦得仙,事载稽神录。天性孤介形貌秀彻,初名有邻,南唐保大中弃妻入于玉笋山梅恤观精思院,今名承天宫。易名庭瑞。性坦率,尝不由刺字直造县宇前,斯吉州刺史到山戏之曰:沈道者何日道成?庭瑞应声'成诗曰:何须问我道成时?武帝坛前自有期。手握药苗人不识,体含仙骨俗争知?书符解遣龙蛇走,动印还教山岳移。时看玉皇飞诏下,参天鸾鹤自相随。每遇深山古洞,或数日不返。严寒风雪,常单衣危坐,或绝食经月,或纵酒行歌。绿峭壁升乔木,若猿揉之状。骨肉相寻,便却走避。忘情混俗,人莫之测。尝寄食合早山中作异俗辈,盛夏向火。同道者往往问其故,终不答。宋雍熙二年正月内於玉笋山先不食七日,至上元日早晨辞道倡归所居院集仙亭,读人生几何赋毕,无病而终。命其徒以《度人经》一卷,土星画像一轴为殉。如其言而葬之。后二年二月二十日,有合皂山道士曾昭莹来自合皂,遇沈于葛仙坛,曾问所往,云:吾暂到庐山寻知己。乃以前所藏经画赠之,别诗云:南北束西事,人间会也无。昔曾游玉笋,今又返元都。云片随天阔,泉声落石孤。丹霞人有约,邀共煮莒蒲。昭莹拥至玉笋,话及,方知沈已亡,具述途中相遇,出所留经画及诗示人,众皆骇异,即其垄而观之,见其土交横坼裂,傍有穴尺余,得片纸遗诗云:虚劳营殡玉山前,殡后那知已蜕蝉。应是元神归洞府,更无遗魄在黄泉。灵台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堪叹浮生今古事,北郁山下草芋芋。开冢而视,惟有空棺耳。
  詹太初
  詹太初,字元祚,本武夷山冲佑观道士,宋熙宁中来洒扫华盖山。ㄧ日县宰郭公峻请祷於山,才出邑,太初即以诗迎谒,云:鹤报星郎入洞游,匆匆拥杖别浮丘。崎岖走出白云路,踊跃来迎清政侯。瑞气远浮山凤喜,朱衣高照野花羞。敢邀朝筛归茆结,紫笑黄精愿少留。遂相友善,且以丹砂疗其疯疾。宰归,语同寮,有张县尉欲观圣境,因往访之,行未数里,太初亦先知之,以诗谒于道周云:梅仙队仗访蓬莱,野叟寅绿欲款陪。旗脚界开青蟑色,马蹄踏破白云堆。山川发秀森林杪,猿鹤闻风出洞限。应有真人相笑语,仙翁果老裔孙来。坐未交谈,有田妇过,尉注目而意不在太初,太初曰:楚人沐猴而冠耳。尉怒,已失太初。及登山,问太初何在,其徒对曰:前日昼寝寤,忽呜鼓退去矣。暨归,县宰谓尉曰:君行未久,太初诣县退职。尉方悔悟,然其退山、退职及遇尉於涂中,始信其非常流也。
  毛道人
  毛道人,失其名字,不知何许人。建炎间居华盖,山人为结庵於三峰之侧。冬夏单衣,自种植以为粮。多历年所,时人但呼毛公,莫知敬重,惟以痴癫待之。口不谈时事,逢人辄笑。一日至山巅语人曰:明日去矣。但往视其庵,亦既焚热,莫知其所,惟药臼存焉。绍兴甲寅元日,至承天宫遇道士姚彦章,授以铜印,姚不受,笑而持去。泊于官厅,夜每肩户,常不寐。朝而出外,未尝启关。凡三教文书,无不成诵。每遇神祠,多所毁弃。居民聚众以辱之,虽伤甚流血,用水洗涤即无痕损。好登高木以两足倒悬枝梢。尝道过安城,不度桥而入水,见.者虑其溺死,俄而登岸,衣不濡。后尝题诗於南阳养素庵云:仁者从来好乐山,乐山宜隐向探湾。包藏迟世慕高洁,院濯灵台养素闲。杜老每思千广厦,卢全惟爱数茅问。卷舒遂作忘机客,荣辱穷通事莫关。爰隐於此,自是不复见矣。
  饶处士
  饶洞天二抚州临川人。初为县吏,后梦神人曰:汝用心公平,执法严正,名已动天矣。梦觉而悟,遂以洞天华盖山夜见上升坛前五色宝光上冲霄汉,寻光掘地,遂获金函一枚。开视,有玉篆仙经,题曰《天心经正法》。处士遂获灵文,莫知其妙,居常隐形,精思感彻。一羽人谓曰:子宜见谭先生名紫霄,可以师焉。自兹数年寻历,获遇先生於南丰。既蒙教导,顿悟玄理,仍拥处士谒见束岳帝君。帝曰:奉三仙道旨令,授子宝印阴兵。处士受已,再历诸涂,制命阴魔,诚灭凶妖,祈禳水旱,啸命风雷,役神使灵,救人利物,於是四方慕道者凡数百人从游。一日,率诸弟子登华盖之巅,授以至道而誓曰:护气希言,绝利声色,立功为上,谢过次之。救人疾病、灾荒、水旱为上功。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行。行此者,道合阴随,虽未拜太上,亦居仙矣。又曰:今名绿竹峰真仙之会,子被召,不可留也。挥手别诸弟子,鼓风扬尘,行及奔马,奖示不知所之。自兹正法流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