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
河曰:言万物当随时生死,不可但欲生无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也。
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
明皇曰:得一者不可矜其用,故蹶云:天无以其清而矜之,将恐分裂;地无以其宁而矜之,将恐发泄;神矜则灵歇,谷矜则盈竭物矜则生灭,侯王矜其贵,则将颠蹶矣。圣教垂代,本为生灵,虽远举天地之清宁,而会归只在於侯王守雌用道耳,故下文云。○河曰:言侯王当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贵
高於人,将恐颠蹶失其位也。○雱曰:一之为一,无乎不在,欲言其理,词不胜穷,且以人形言之,凡人初生,精为之本,因精集神,体象斯具,精之既丧,形毙神离,或形其理无二也。一本无为贞而三字。
故贵以贱为本,
河曰:言必欲尊贵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
高以下为基。
明皇曰:侯王贵高,兆民非下,为国者以人为本基,当劳谦以聚之。令乐其恺悌之化,不有离散。○河曰: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基,由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必倾危。○雱曰:水於五行,其数为一,而趋下不争,乃阴阳之情也。知此道者,虽居贵高而不忘基本,故居位也安,犹体神而存精,则神常存也。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
一本作毂。○河曰:孤寡喻孤独,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奏。
此其以贱为本邪,
河曰:言侯王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此非以贱为本乎,以晓人。
非乎?
明皇曰:孤寡不毂,则几情所恶,侯王自称,以谦为本。非乎者,明是以贱为本尔。○河曰:嗟叹之辞。○雱曰:一於数至少而为万物本,故知本在於贱,知贱乃贵也。
故致数誉无誉,
御本作数舆无舆,弼本作数誉无誉。○明皇曰:数与则无与,轮辕为与本,数贵则无贵,贱下为贵本。元为与本,当存元以定与,贱为贵本,当守贱以安贵。将戒侯王,以贱为本,故致此数与之谈也。○河曰:政,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日尊,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喻侯王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雱曰:知一者以贱为本,而内韬至贵,故世不得而贵亦不得而贱,苟为己而数致称誉,岂真誉乎。一本誉作舆,非。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明皇曰: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贱为大。○河曰: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见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也。○弼曰:清不能为清,盈不能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贵,盈不足多,贵在其母而母无贵形,贵乃以贱为本,高乃以下为基,故致数誉乃无誉也。玉石琭琭落落,体尽於形,故不欲也。○雱曰:玉石体坚而一定,不能曲变,非所谓一也,若夫万变而常一则真一矣,故玉琭琭贵而已矣,不能贱也,石落落贱而已矣,不能贵也。老氏既明一义,恐不悟者,执一不变,坚如玉石,则失一之理矣。夫唯体一者,一贵一贱,其德如水,方圆枉直,应物无穷,而不离於一,故不得而贵贱,以一无贵贱故也。此篇义最奥密难言,今粗明纲领而已。盖道生一,一则德之全,体於物则几於道者是也。上篇序德经之大旨,次以此篇则论德之者,亦犹终以小国寡民,而更有信言不美耳。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明皇曰:此明权也,反者取其反经合义。反经合义者,是圣人之行权,行权者是道之运动,故云反者道之动。○河曰: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也。○弼曰: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之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雱曰:反本则静,静乃能动,譬如秋冬能起春夏也。
弱者道之用。
明皇曰:此明实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静,柔弱雌静者,是圣人之处实。处实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河曰: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长久。○弼曰:柔弱同通,不可穷极。○雱曰:道之用无所不克,可谓健矣,而独健不能自健,必以弱为之本,此相生之情,故下文原其本以明之。
天下之物生於有,
一本作万物。○河曰: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也。
有生於无。
明皇曰:夫实之於权,由无之生有,故行权者贵反於实,用有者必资於无,然至道冲寂,离於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两忘权实,双泯有无,数舆无舆可谓超出矣。○河曰: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於无,此言本胜於华,弱胜於强,谦虚胜盈满也。○弼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将欲全有,必反於无也。○雱曰:无以生有,有复为无,反复相生,万物一致。
土士闻道章第一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明皇曰:了悟故动行。○河个:上士闻道,自动苦,竭力而行之。○弼曰:有志也。○雱曰:士,学者也,故尚志无志,则终不可以语道矣。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明皇曰: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则若存若亡。○河曰:中士必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未平,欣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或於情欲,而复亡之也。○雱曰:人闻夫子之道而悦者是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
明皇曰:下士迷而不信,故笑。○河曰: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雱曰:道大故似不肖,浅见者所不识,故笑,诚如下文所云,岂流俗能睹乎。
不笑不足以为道。
明皇曰: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为玄妙至道。○河曰: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为道。○雱曰:孑然有体,以投世俗耳目者,岂道也哉。
故建言有之。
明皇曰:建,立也。将欲立言,明此三士於道不同。○河曰:建,设也。设言以有道当如下句。○弼曰:建由立也。
明道若昧,
河曰:明道之人,若暗昧无所见。○弼曰:光而不耀。○雱曰:大明若晦,察察於美恶而有其明,非明乎道也。
夷道若颜,
明皇曰:上士动行,於明若昧,於进若退,於夷若类,故中士疑而下士大笑之。○河曰: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颤也。○弼曰:类,纳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乎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类纳也。○雱曰:《庄子》曰:以不平平其平也已。
进道若退,
河曰:进取道者,若退不及。○弼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雩曰: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故进道当因时任理,以直养之,不可躁於有成,故若退也。彼枢苗者,异乎此矣。
上德若谷,
明皇曰:虚沿而容物。○河曰: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浊也。○弼曰:不德其德,无所怀也。○雩曰:上德不德,而其用不穷,谷虚而能应者也。
大白若辱,
明皇曰:纯洁而含垢。○河曰:夫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弼曰: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雩曰:知其白,守其黑,孔子曰:涅而不淄,涅故似辱。
广德若不足,
明皇曰:大成而执谦。○河曰:德行广大之人,若愚顽不足也。○弼曰:广德不盈,廓然无形,不可满也。○雩曰:块然有余者,岂广德哉。
建德若偷,
明皇曰:立功而不街。○河曰: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弼曰: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雩曰:偷,苟且也。区区欲速,务有所建,岂足以为德,唯因时任理,视若偷隋者,其建大。《庄子》曰:不得已而后起。
质真若偷。
明皇曰:淳一而和光。○河曰: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浅不明。○弼曰:质真者,不矜其真,故渝。○雩曰:体性抱神,以游乎世俗之问者,万变从俗而其真常真,故物莫知其
真,彼汉阴丈人,孑孑以真为己任,而别乎世俗,乃子贡之徒所惊,而圣人以为假修浑沌者,岂所谓质真乎。
大方无隅,
明皇曰:不小立圭角。○河曰:大方正之人,无妄曲康隅。○弼曰:方而不割,故无隅也。○雩曰:大方,道之体也,若有四隅,则形尽於所见,其小久矣。大器晚成,明皇曰:且无近功。○河曰:大器之人,若九鼎瑚涟,不可卒成也。○弼曰: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铃晚成也。○雩曰:帝王之功,不如霸者之速效。
大音希声,
明皇曰:不饰小说。○河曰: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常爱气希言也。○弼曰:听之不闻名日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官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雩曰:道盈於无外,而其体常寂,诸物不能感触,其声常声而世莫得闻也。《庄子》曰: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希声之谓乎。
大象无形。
明皇曰:故能应万类。○河曰: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弼曰: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炎,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雩曰:能赋万物之形,而其体常廓然不可得而有,此道之全体,由其有物,故曰大象。
道隐无名。
明皇曰:功用不彰,无名氏也。○河曰:道潜隐使人无能指名也。○雱曰:自希声而下,皆道之大全,所由盲者异,故曰大音也,大象也。能体大音大象以为道,则其道至矣。夫唯道之至,思虑之所不及。在有也为实,在无也为空,处处皆然,无乎不在,故欲为之名而不可状,无名之中常有此物,欲见而不得,故曰隐也。
夫惟道,善贷且成。
明皇曰:虽隐无名氏而实善,以冲和妙用资贷万物,且成熟之。○河曰: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弼曰:凡此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故隐而无名也。贷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贷之则足以永终其德,故曰善贷也。成之不加机匠之裁,无物而不济其形,故曰善成。○雱曰:道能供万物之求而成就之,然物之所得复归其本,故道虽赡足万物,而吾未尝费。贷之为言,应彼之乏而终以见还者也。窃尝论此篇曰:道不远人而世莫能睹者,不明故也。故首之以明道,大道甚夷,而惟明者能由之以进,故次日夷道也,进道也。进於道而复乎性命之常,则不德之德也,故次之以上德。上德者自得其德,而不同乎庶物者也,故不染而白,以其白自异於物,则安能若谷乎,故次之以若辱。不辱而洁,则是伯夷之隘也,则安能广乎,故若辱而后曰广德。上德而能广则是与人为徒而可以为君师矣,故曰建德若偷。偷者不汲汲乎有建者也,建德则有所立,而离本近伪矣,故又要在乎不易吾真,故次之以质真。其序至此,则道之在我者,体既具矣,故曰大方无隅。有大方以为体,则所以应无方之传,而可以绪余为人矣,故曰大器。大器者业也,至人以其糠枇土直为器,而器未尝不大也。孔子以管仲为小器,则帝王之功,其大器乎。道虽为此而要其终,则未尝为也,未尝有也,故曰大音也,大象也,然则既尽之矣,故能与道为一,而供万物之求,成万物之性也。呜呼,是道也,不可以识识,而况於以言言乎,而余论之者,亦其粗而已矣。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河曰:道始所生者一。
一生二,
河曰:一生阴与阳也。
二生三,
明皇曰:一者冲气也,言道动出冲和妙气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独生,又生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故云二生三。○河曰: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三生万物。
明皇曰:阴阳含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成,故云三生万物。○河曰:天地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雱曰:道兼阴阳,有阴有阳,有阴阳之中,此三物者,始应一二三之数,而物之类莫不由此以出入,故其情与形至纤至悉,而考其法象咸类是矣,知此者是知万物之本也,知其本则其於末也何有?至人所用居今日而知万世之后者,或在是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
河曰: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
冲气以为和。
明皇曰:万物得阴阳冲气生成之故,故负抱阴阳,含养冲气,以为柔和也。○河曰: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雱曰:由之以生,故无不负抱之者,观吾之形则其法见矣。阴阳适中乃和,凡此以明物皆系阴阳之属,为数所定,当与之消息也。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明皇曰:万物皆以冲和之气为本,而冲气和柔守本者,当须谦卑柔弱,故王公至尊,而称孤寡不毂者,以谦柔为本故也。○河曰:孤寡不毂者,不神之名,而王公以为称者,处谦卑,法虚空和柔。○雱曰: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之情也。故高则倾,洼则盈,侯王居极尊之位,其势至危,故取人之所恶,自名以适阴阳之和也,故下文云。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明皇曰:自损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损之。故朝宗者善於下,谦弱者生之柄,孤寡之称,不亦宜乎。○河曰:夫增高者崩,贪富者致患。○弼曰: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於无也。因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子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主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令。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岂虚言也。○雱曰:泽下而肥,山耸而瘦,午过铃反,亏至乃盈,丸类属阴阳,数由一二者,理极则反,物物皆然,至人以此适盈虚之时,顺消息之理,常以谦冲自牧,岂或强亢致苜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