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
吾将镇以无名之朴。
明皇曰:言人既从君上之化,已无为清静,而复欲动作有为者,吾将以无名之朴而镇静之。无名之朴,道也。○河曰:吾,身也,无名之朴,道也。万物以化,效於己也。复欲作巧伪者,侯王当身镇抚以道德。○雱曰:天下既化於道,则日进於治,治极则名实俱立,民逐而不返,故常抱无名之朴以镇定其志意,使一於性本,虽然救於已成,则亦晚矣。故於欲作之时,便当为尔也。
无名之朴,
弼曰: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不为主也。
亦将不欲。
弼曰:无欲竞也。○秀曰:圣人之抱朴无为,乃其自然,故虽应世之变,纠纷於事物之时,未尝离也,岂欲警天下之乱而后为之哉。夫欲为而为之,则据此已有为欲之实,岂真无名之朴欤。唯浑然常一,不知其然而自然者,不期为朴而朴常全也。
不欲以静。
河曰:言侯王镇抚以道德,民亦将不欲改,当以清静导化之也。
天下将自正。
明皇曰:言人君既以无名之朴镇静苍生,不可执此无名之朴而令有逵,将恐寻进丧本,复入有为,故於此无名之朴,亦将兼忘,不欲於无欲,无欲亦忘,泊然清静,而天下自正矣。○雱曰:欲而动则离性,离於性则非正也,己且未正,安能正天下哉。故唯不欲而静者,能正己而物正也。此为道之效,而道亦丧於此,故道经终焉。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五竟
#1何:原作『句』,据正统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改。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六
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注
德经
雱曰:德者得也,物生乎道而名得於道,故谓之性,得其性而不失则德之全也。德未尝异道而有其德者,尝至於自私而失道,彼真人者不然,性命道德之实,浑乎其为一,而四者之名应世而殊号,吾莫知其异,亦莫知其同也,是德之玄者也。虽然德者得也,能无失乎哉。唯以无得为德,而德乎不德,则可谓至矣,是体道者也,非有德者也。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
河曰: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
是以有德。
河曰:言其德合於天地,和气流行,民得以全也。○雱曰:全德之人,体道尽常,德外无复余物,故无德名。
下德不失德,
河曰:下德谓号镒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也。
是以无德。
明皇曰:德者道之用也,《庄子》曰:物得以生谓之德,时有淳酿,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朴,德用不彰,无德可称,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无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逮德下衰,功用稍着,心虽体道,迹涉有为,执德可称,故云不失。迹涉於有,此上为赢,故云是以无德。○河曰:以有名号及其身。○雱曰:德至则无德,下德之人适今於德而已,无德之德则非至人所谓德也。经曰: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上德无为,
河曰:谓法道安静,无所故为也。
而无以为。
明皇曰:知无为而无为者,非至也。无以无为而无为者,至矣。故上德之无为,非徇无为之美,但含孕淳朴,适自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此心迹俱无为也。○河曰:言无名号。○雱曰:上德无为,然亦无所事为,而德自足也。
下德为之,
河曰:言为教令,施政事也。
而有以为。
明皇曰:下德为之者,谓心虽无为,以功用彰着,迹涉於有为,故云为之。言下德无为而有所以为,此心无为而迹有为也。○河曰:言以为己取名号也。○秀曰:下德之人不修则不至,是以既不至於无为,而又势当有为也。所谓上德者兼下德之事,方其有为,同於下德,然未尝离乎上德也。
上仁为之,
河曰:上德谓行仁之君,其仁无上,故言上仁也。为之者,为仁恩。
而无以为。
明皇曰:仁者兼爱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见,所以为兼爱之仁,故云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此则心有为而迹无为也。且上仁称无为者,据迹欲无为而方上义尔,未可以语下德之有为也。○河曰:功成事立,无以执为。○雱曰:仁乃善之长,德之别名,既别於德,则是为之也。然圣人之仁尽性而足,不事於作,故无以为。
上义为之,
河曰:为义以断割也。
而有以为。
明皇曰:义者裁非之谓,谓裁非之义,故云为之。有以裁非断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为,此则心进俱有为也。○河曰:动作以为己,杀人以成威,贼下以自奉也。○雱曰:仁有不足,乃经以义。
上礼为之,
河曰:谓上礼之君其礼无上,故言上礼。为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
而莫之应,
河曰:言礼华盛实衰,饰伪烦多,动则离道,不可应也。
则攘臂而仍之。
明皇曰:六纪不和,则为礼以救之,故云为之。礼尚往来,不来非礼,行礼於彼,而彼不应,则攘臂而怒,以相仍引。○河曰:言烦多不可应,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也。○雱曰:礼所以定上下,别亲疏,审隆杀也,种种分别,得失始彰,纯诚已亏,乃制其外,外貌既严,责望深矣。虽名止邪之具,兹实争乱之端。窃尝原礼於物为火,於时当夏,夏者万物去本盛末之时,观四时之有夏,则礼者圣人所不免也。方期去末归本,则以礼为非,亦所不免也。圣人之
教,时而已矣,何常之有,而归本之言,於学者为要矣。
故失道而后德,
河曰: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失德而后仁,
河曰:言德衰而仁爱见也。
失仁而后义,
河曰:言仁衰而分义明也。
失义而后礼。
明皇曰: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义者,时俗夷险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见,德失而仁存,仁亡而义立,义丧而礼救,斯皆适时之用尔。故论礼於淳朴之代,非狂则悖,忘礼於浇酿之日,非愚则诬。若能解而更张者,当退礼而行义,退义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朴,则上德之无为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
河曰: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乱之首也。
明皇曰:制礼者,为忠信衰薄而以礼为救乱之首尔。用礼者,在安上理人,岂玉帛云乎哉!○河曰: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雱曰:太古之道降为帝德,帝德又降,乃有王者,王者始任礼以治。自王者之后,天下之俗可见矣。然则乱首之言,岂其妄欤。
前识者,道之华,
河曰:不知而言知,为前识,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华。
而愚之始也。
明皇曰:识者,人性识也,谓在人性识之前,而制此检外之礼,虽欲愚时,实丧淳朴,故云道之华。礼以救乱,所贵同和,而失礼意者,则将矜其玉帛者,其民诡,如此之人性,其愚昧之始。○河曰:言前识之人,愚暗之倡始。○雱曰:智藏於赞人之德,本华乃草木之精发见於外者也。虽足以美一时之观,而华盛则本衰矣。智者亦德性之精也,固当深藏於本,而乃发露乎外,以为前识。夫事有常运。至则应耳,而奚以豫识其兆为哉。种种分别,以示聪明,世俗睹其有先几之明,而圣人以为真愚者之始。孔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亦恶夫为华而已。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河曰: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处其。厚者,处其於敦朴
不处其薄。
河曰: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
居其实,
河曰:处忠信也。
不居其华。
明皇曰:有为者,道之薄。礼义者,德之华。故圣人处无为之事,其厚也不处其薄矣。退礼义之行,其华也自居其实矣。○河曰:不尚言也。
故去彼取此。
明皇与河注同。○河曰:去彼华薄,取此厚实。○弼曰: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主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至于无以为,极下德之量,上仁是也。是及於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息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拾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弘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也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折抗正直而义理之者,忿枉佑直,助彼功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售,则有许饰修,又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间忿怒生焉,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有万物,犹各有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为载,地不能为覆,人不能为瞻,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拾无以为体也。不能拾无以为体也,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以无为用则德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笃,通简不畅,责备於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於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得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秽,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听彼所获,弃此所守,识道之华而愚之首,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事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则仁失诚焉,义其竞焉,礼其争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拾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功在为之,岂足处也。○雱曰:自拔於常流之中,而思比德於至圣,非真大丈夫,孰能如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明皇曰:一者,道之和,谓冲气也。以其妙用在物为一,故谓之一尔。○河曰:昔,往也,一无为,道之子也。○弼曰: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一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故皆裂发歇竭蹶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河曰: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静不摇动。
神得一以灵,
河曰: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雱曰:神谓鬼神之神。灵者,神之散也。
谷得一以盈,
河曰:言谷得一,故能盈满而不绝也。○雱曰:一之为一,无乎不遍,故谷虚而能应者,一存乎中也。
万物得一以生,
河曰:言万物皆须道以生成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河曰: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
其致之一也。
明皇曰: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存则名立,用失则实丧矣。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资妙用以致之,故云其致之。○河曰:致,诫也。谓下五事也。○弼曰:各以其一致此清宁灵贞盈生。○雱曰:一者不二,在彼在此,其所谓一,其体常一,无有别一,故惟一,可以致一,不可以他致一也。一之为义,天下之至精,唯精故能神,神则尽之矣,而神之为德,常在一也。
矢无以清将恐裂,
河曰:言天当有阴阳施张,昼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弼曰: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则清,不失用清则恐裂也,故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无用其功,恐丧其本也。
地无以宁将恐发,
河曰:言地当有高下刚柔,气节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不为地。神无以灵将恐歇,河曰:言神当有王相囚死休废可但欲灵无已时也。
谷无以盈将恐竭,
河曰: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桔竭不为谷。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