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
知止所以不殆。
明皇曰: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则夫有名之物,亦将知依止於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无危殆之事。○河曰:天知之则神灵佑助,不复危殆。○弼曰: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雱曰:名述既立,则民将遂而不返,技叶横生,源流派别,而性命烂慢矣。故始制有名当即知止,则终无争夺之危。制者判朴成器之谓。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於江海也。
明皇曰:天降甘露,以瑞有道,故譬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则应之,犹如川谷与讧海通流尔。○河曰:譬言道之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也。○弼曰:川谷之不求水与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与江海也。○雱曰:江海不求水而水归之者,由锺水之多则性同者往矣。道,民之性也,圣人能集其纯全,则有生之类从而宾之,亦性然也。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
河曰:能知人好恶,是为智。○秀曰:智足以知人,而昧於见己者,由私己故也,可名为智而未明也。自知者明。明皇曰: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鉴微,智则有所不知,明则无所不照。○河曰:人能自知贤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弼曰:知人者自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雩曰:智者如人识理,明者如镜鉴形,鉴而无心,所以能自见。
胜人者有力,
河曰: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雱曰:力可以胜人,不可以胜己。
自胜者强。
明皇曰:能制胜人者,迩可谓有力。能自胜其心使柔弱者,方可全其强尔。○河曰:人能自胜己情欲,得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弼曰: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则物无避焉,力用於己,则物无改焉。○雱曰:自胜者克己从道,能专气者也。孔子,曰:根也欲,焉得刚。不能自胜者也。
知足者富,
河曰: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弼曰:知足者自不失,故富也。○雱曰:性分之内,万物皆足,穷居不损,大行不加,而愚者或舍至贵而徇腐余,故知有万之富,则轻天下而不顾矣,此真富也。孟子曰:万物皆备於我矣,岂非富乎。
强行者有志。
明皇曰:知止足者无贵求,可谓富矣。强力行者不懈怠,可谓有志节矣。○河曰: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於道,道亦有意於人。○弼曰:勤能行之,其志叉获,故日强行者有志矣。○雱曰:心营天下,非真志也。唯强行此道,乃可谓志。
不失其所者久,
明皇曰:知足强力,不失其所惟,则是久於其道者。○河曰: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爱,天之精气则可以久。○弼曰: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雱曰:性不为物诱,则久矣,此尽性者也。
死而不亡者寿。
明皇曰: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天注之数,寿者一期之尽,夫知人胜人,必招殃咎,知足强力,动得天常。得天常者,死而不亡。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河曰: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於天下,故长寿。○弼曰: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存乎。○雱曰:贤人死日鬼,尽其道以反真者也。圣人死日神,未尝死,未尝生也。愚人死日物,虽生犹死耳。尽道养神之人,虽形体万变,而真性湛然无所终极,可谓寿矣,此至於命者也。尝原此篇,自知而后知所贵,知所贵而后能修,修者要在胜利欲之私。胜其私者,要在知内外之分,夫然后能强行而进此道矣。此尽性复命之序也。盖自知自胜者,始也不可以不知人不胜人也,而知人胜人者,盖将以自知自胜而已。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
河曰:言道泛泛,若浮若况,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
其可左右。
明皇曰:大道泛兮,无系而能应物,左右无所偏名。○河曰:道可左右,无所不宜。○弼曰: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雱曰:泛然不定於一物,故用之无所不通。
万物恃之以生,
河曰:恃,待也,万物皆恃道而生。
而不辞,
河曰:道不辞谢而逆止也。
功成不居。
明皇曰:言万物恃赖冲用而生化,而道不辞以为劳,功用备成,不名己有。○河曰:有道不名其有功也。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河曰: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收取。
故常无欲,可名於小矣。
明皇曰:爱养群村,而不为主宰,於物无欲,则可名於小,言不可名小。○弼曰: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所,若道无於物,故名於小矣。○雱曰:此所谓小乃真大也,且以体道者譬之,欲虑不萌,泊然内一,岂非小乎。《易》曰:复小而辨於物,一本衣被作爱养。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
河曰: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
可名於大矣。
明皇曰:爱养之,故万物归之,有万物不同,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言不可名大,非小非大,所以难名。○河曰:万物横来横去,使各自在,故不若於大也。○雱曰:有意於主,则反与物对,唯其主万物,而未尝有意,乃所以充塞无外,而莫能离。大道之为物,方其小也,未尝不大,方其大也,未尝离小,但观者各得其逵而已,要而言之,非小非大,不可言传,可以意得。
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
河曰: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
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明皇曰:是以圣人法道忘功,终不自为光大,故能成其光大之业。○河曰:圣人以身帅导,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弼曰:为大於其细,图难於其易。○雱曰:自大则有其大,有其大则小矣,唯其非大而强名以大,则真大也。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明皇曰:大象,道也。帝王执持大道,以理天下,则天下万物归往矣。○河曰: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治身则大率所明,往来於己也。○弼曰: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不温不凉,故能包统万物,无所犯伤,矣若执之,则天下往也。○雱曰:帝王体道,以君临者,不示人以迹,而使天下逍遥於自得之场,大象者,道之完体无形之谓也。能执以御世,则亲誉不及,往而不来,夫岂慕膻呴沬之可拟哉。
往而不害,
雱曰:圣人之治天下也,虽宝然交丧,无为於上,而能使天地鬼神乌兽草木各畅其性,而两不相伤,可谓至德矣。
安平泰。
明皇曰:物性而不伤害,则安於平泰。○河曰:万物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也。○弼曰:无形无识,不偏不彰,故万物得往而不害妨也。○雱曰:安而后平,平而后泰。
乐与饵,过客止。
明皇曰:乐,音乐也。饵,饮食也。言人家有音乐饮食,则行过之客皆为之留止。如帝王执道以故泰平,亦为万物所归往矣。又解云:乐以声聚,饵以味聚,过客少留,非久长也。是以连庐不可以久处,仁义觐之而多责,故人君体道清静,淡然无味,始除察察之政,终化淳淳之人,故下文结云用不可既也。○河曰: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於道,则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雱曰:有声有味,故人悦而为留。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明皇曰:人君以道德清静为教,初出於口,淡乎其无味,不如俗中言教,有亲誉畏侮等也。○河曰:道出入於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
视之不足见,
河曰:足,得也。道无形,非若五色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而见。
听之不足闻,
河曰:道非若五音,有官商角征羽可得听闻。
用之不可既。
明皇曰:以道镇静,初无言教,故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淳风大行,万物既阜,岁计有余,故用不可既。既,尽也。○河曰:用道治国,则国安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既尽时也。○弼曰:言道之深大,人闻道之言,乃更不如乐与饵,应时感悦人心也。乐与饵能令过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无味,视之不足见,则不足以悦其目,听之不足闻,则不足以娱其耳,若无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穷极也。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河曰:先开张之者,欲极其奢淫。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河曰:先强大之者,欲使遇祸,患。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河曰:先兴之者,欲使其骄危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河曰:先与之者,欲极其贪心也。○雱曰:阴阳之情,周旋如转轮,反复如引锯,往穷必反,盛极必衰,观乎月满之亏,日中之反,则万物一致,断可知矣。唯至人深达主机,明乎无朕,故养生则裕於屈伸,处己则适乎消长,莅事则知成败之策,御敌则达擒纵之权,古之人所以酬醉万变,而澹然无事者,诚以此道也。然则虽鬼神之幽将不能窥,而况於世俗之昏,亦何以测其妙乎。《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垫,以存身也。
是谓微明,
明皇曰:经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权。权,反经而合义者也。故君子行权贵於合义,小人用之则为诈谲。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信矣。故老君前章示执大象,斯谓之实。此章继以歙张,是谓之权。欲量象空根性,故以权实覆却相明,令又致於性命之域。而惑者乃云能道德之忘,何其迷而不悟哉?故将欲歙敛众生情欲,则先开张,极其侈心,令自因於爱欲,则当歙敛矣。强弱等义,略与此同。此道甚微,而效则明着,故云是谓微明。○河曰: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弼曰:将欲除强梁,去暴乱,当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故日微明也。足其张,令之足而又求其张,则象所翕也。与其张之,不足而改,其求张者愈益,而己反危。○雱曰:此理至微而明,惟知几者足以识之。易日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也。此道之妙用,圣人所以宰制役使,能与造化同功者也,故以此篇结道经之义。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明皇曰:巽顺可以行权,权行则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胜於刚强矣。○河曰:柔弱者久长,刚强者铃亡也。○雱曰:见形则知刚强之制柔弱,识理则悟柔弱之胜刚强,至人深达微明之义,故谦而不亢,冲而不盈,不与物争,而亦莫能与之争也。虽然,此道本之言耳,若夫变化无常,则一柔一刚,一弱一强,孰能定之哉。顾虽刚强而柔弱不能胜者,动契乎理而心不离乎柔弱也,由此观之,又知柔弱之胜刚强矣。此两者所谓利器,一本作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
河曰:鱼脱於渊,为去刚得柔,不可复与也。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明皇曰:脱,失也。利器,权道之訾。权道不可以示非其人,故举喻云:鱼若失泉,则为人所得,权道示非其人,则当窃以为诈谲矣。○河曰:利器,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执事之臣也,不可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弼曰:利器,利国之器,以唯因物之性,不假形以理物,器不可睹而物各得其所,则国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国则失矣。鱼脱於渊则必见失矣,利国器而立形以示人,亦必失矣。○雱曰:鱼巽伏柔弱,而自藏於深眇之中以活身者也。圣人退处幽密而操至权,以独运干万化於不测,故力旋天地而世莫睹其徤,威伏海内而人不名以哉,岂暴露神灵而使众得而议之哉。尝窃论之,圣人之所以异於人者,知几也,夫以刚强遇物,则物之刚强不可胜敌矣。天下皆以刚强胜物也,而吾独寓於柔弱不争之地,则发而用之,其孰能御之者。观夫天道,则秋冬之为春夏,亦一验矣。彼圣人者,自藏於深眇之中,而托柔弱以为表,故行万物於术内而神莫能知其自,此所谓密用独化者。《易》曰:婴以行权,《庄子》曰:於鱼得计,义协於此,言之虽繁,岂能名其致哉。唯明者以神解之,以意了之,斯可矣。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
河曰:道以物为恶常也。○弼曰:顺自然也。○雱曰:虽为之时,未尝有为。
而无不为。
弼曰: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雱曰:虽无为之时,未尝不为。
侯王若能守,
雱曰:君人体道以治,则因时乘理而无意於为,故虽无为而不废天下之为,而吾实未尝为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侯王之道,天其尽之矣。
万物将自化。
明皇曰:妙本谓静,故常无为。物将以生,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守道无为,则万物自化。君之无为,而纯朴矣。○河曰:言侯王若能守道,万物将自化,妙於己也。○雱曰:日化於道而不知。
化而欲作,
雱曰:化而日进则如婴儿之长,必至於志意充起,天和渐衰,观夫三代中流,物情雕敝,则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