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
朴散则为器,
河曰: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也。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也。○雱曰:既归於朴,朴复为器,终则有始,道之常也。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明皇曰:含德内融,则复归於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又有精赢,故圣人用之,则为群村之官长矣。○河曰: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也。○弼曰: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归於一也。○雱曰:帝王体朴以治散,而知政则但为官长而已。
故大制不割。
明皇曰:圣人用道,大制群生,暄然似春,蒙泽不谢,动植咸遂,曾不割伤。○河曰:圣人用之则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割,治身则以大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弼曰:大制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秀曰:以道为制者,因道之势而适其自然,故虽制而无宰割之逵。此篇白黑荣辱之句,义甚奥远,言不胜尽,读者其致意焉。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
河曰:欲为天下主也。
而为之者,
河曰:欲以有为治民。○弼曰:为,造为也。
吾见其不得已。
明皇曰:天下者,大宝之位也,有之者,必待历数在躬,若暴乱之人,将欲以力取而为之主者。老君戒云:吾见其不得已。○河曰: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雱曰:至人体神合变,与物为一,虽兼制天下而未常有有,故能从容无为,而业无不济,糠 枇土直,将陶铸帝王。若夫块然有己,以己通物,则虽六尺之身,运转妨滞,若将不容,而乃况天下之大欤。取者取物,是其有我,为者造 作,是其有为,有己有为之人,方且存乎忧息之间,而何暇治人乎。
天下神器,
弼曰: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雱曰:唯体尽无穷,其应无方者,能用之以无为。
不可为也。
河曰: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雱曰:有意於为,则有己有物矣。
为者败之,
明皇曰:大宝之位,是天地神明之器,谓为神器,故不可以力为也,故日为者败之,此戒奸乱之臣。○河曰:以有为治之,则取其质性。
执者失之。
明皇曰:历数在躬,已得君位,而欲执有斯位,陵虚神主,天道祸淫,亦当令失之,此戒帝王也。○河曰:强执教之人,则失其情实,生於诈伪也。○弼曰: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
凡物或行或随,
河曰:上所行,下必随之也。
或献或吹,
河曰:戏,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也。
或强或羸,
河曰:有所强大,必有所赢弱也。
或载或坟,
明皇曰:欲明为则败,执则失,故物或行之於前,或随之於后,或吻之使暖,或吹之使寒,扶之则强,折之则弱,有道则载事,无德则寨废。○河曰:载,安也。车,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明人君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也。○雱曰:圣人心超有无,不物於物,故阴阳交代,而我法不迁,苟为有有,则物与为敌,万变纠错,不可胜图矣。故独行於前,而不知随者在后,如形影之不舍。戏之歌温,而不知吹者之已至,如寒暑之相生。知强而已,则赢者有时而来。知载而已,则车者应手而至。此皆造化之大情,朝暮之常态,而有有者不知,由己不了,故有此息。而更与为竞,夫如是则虽介然一物之微,而忧患之大已充塞天壤,安能操神器而不累乎。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明皇曰:圣人睹或物之行随,知执者之必失,故去其过分尔。○河曰:甚谓食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官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弼曰:凡此诸或言物事逆顺,反覆不施,为执割也。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雱曰:圣人心合於无,以酬万变。方其为也,不以经怀,如镜应形,适可而止,分外之事,理所不为。彼有有者,妄见诸相,矜己乐能,为之不已,故事辄过分,此由不知行随戏吹强赢载隳之反复故尔。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四竟
#1二:原作『子』,据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改。
#2见:原作『克』,据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改。
#3此二句道藏本唐玄宗御注本作:『无劳筹算,自能照了,既无计算』 。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五
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注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
河日: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
不以兵强天下。
河日: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顺天伍德,敌人自服。○弼曰: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於天下,况人主躬於道者乎。○雱曰:体道而有天下者,万物将自宾,何暇言此,故但称佐人主者,圣人以德强国,以兵辅德。
其事好还,
明皇曰:人臣能以道辅佐人主者,当柔服以德,不用兵甲之威,取强於天下。何则?兵者凶器,战者危事。抗兵加彼,彼又应之,其事既好还报,则胜负之数,未可量也。○河曰: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於人也。○弼曰:为治者,务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务欲还反无为,故云其事好还也。○雱曰:还谓不往而务复也,与事天治人莫如音同意。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河曰:农事废,田不修。.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明皇曰:军师所处,战则妨农,农事不修,故生荆棘。兵气感害,水旱继之,农废於前,灾随其后,叉有凶荒之年。○河曰:天应之以恶气,即害五谷,五谷尽,伤人也。○弼曰:言师,凶害之物也,无有所济,心有所伤,贼害人民,残荒田亩,故曰荆棘生也。○秀曰:杀戮之惨,伤天地之和气。
善者果而已矣,
河曰:善兵者,当果敢而已不休。
不敢以取强焉。
河曰:不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弼曰:果犹济也,言善用师者趣以济难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强於天下矣。○雱曰:果,成也,趣成事而已,兵犹天之霜雪,凡所以成物,盖物非威不成,故天与圣人,皆以威辅德也,岂敢恃众求强,以利归己乎。
果而勿矜,
河曰:当果敢谦卑,勿自矜大也。
果而勿伐,
河曰:当果敢推让,勿自伐取其美也。
果而勿骄,
明皇曰:善辅相者,果於止敌。盖在於安人和众,必不敢求胜取强。故虽果於止敌,敌不为寇。慎勿矜功伐取,以自骄盈,骄则败亡,故为深戒。○河曰:骄,欺也。果敢勿以骄欺人。○弼曰:吾不以师道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骄之有也。○众曰:此三者生於有,我而好胜,’唯无意於胜者,为可以用兵。
果而不得已,
河曰:当果敢至诚,不当迫不得已也。
果而勿强。
明皇曰:前敌来侵,不得休止,故用兵以止之,如是则果在於应敌,非果以取强也。○河曰:果敢勿以为强兵坚甲以侵陵人也。○弼曰:言用兵虽趣功果,济难然时,故不得已当复用者,但当以除暴乱,不遂用果以为强也。○雱曰:凡上四事,是勿强之道。
物壮则老,
河曰: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言强者不可以久。○雱曰:盛极则衰,物理铃然,古有当此祸者,秦是也。
是谓非道。
雱曰:体道者兼万变而不居一物,故无壮老之意。
非道早已。
明皇曰:物之用壮,由兵之恃强。物壮则衰,兵强则败,是谓不合於道,当须早止不为。○秀曰:壮,武力暴兴也,喻以兵强於天下者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暴兴必不道。早,已也。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河曰: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
物或恶之。
河曰: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明皇曰:佳者,好也。兵者,谋略也。凡人修辞立诚,不能以道德藏器,而以兵谋韬略为好。谋略之用,只在於攻取杀伐,故为不善之器。凡物尚或恶之,是以有道之人,不处身於此尔。○河曰:有道之人不处其国。○雱曰:不处者,济难而已,不以为常。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
河曰:贵柔弱也。
用兵则贵右。
明皇曰:左,阳也。阳和则发生,故平居所贵。右,阴也,阴凝则肃杀,故用兵所贵。○河曰: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贵者异也。
兵者,不祥之器,
明皇曰:祥,善也。好兵者尚杀,为不善之村器也。○河曰:兵革者,不善之器也。
非君子之器,
明皇曰:君子以道德为村器,不贵兵谋。○河曰:非君子所贵重器也。○雱曰:君国以无为,子民以慈惠,故不尚兵。
不得已而用之。
河曰:谓遭衰逢乱,祸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守。
恬淡为上,
明皇曰:夷狄内侵,故不得已。善胜不争,是恬淡为上。○河曰:不贪土地,利人财宝。
故不美也。
河曰:虽得胜而不以为利美也。
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杀人也。
河曰:是得胜者,是为喜乐杀人者。○雱曰:兵器主於杀伐,而过为之饰,使美而可观,是以杀人为美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明皇曰:制胜於敌,必哀其人,故不以为美也。夫胜必多杀,若以胜为美者,是乐多杀人也。乐多杀人,人必不附。欲求得志,不亦难乎。○河曰:为人君而乐杀人,此不可得志於天下,为人主叉专制人命,妄行刑诛。○雱曰:孟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故吉事尚左,
河曰:左,生位也。
凶事尚右。
河曰:阴道杀也。
是以偏将军处左,
河曰:偏将军卑而居阳者,以其不专杀也。
上将军处右。
明皇曰:偏将军卑而处左者,不专杀也。上将军尊而处右者,主兵谋也。○河曰:上将军尊而居右者,言其主杀也。
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
明皇曰:丧礼尚右,今上将军居右者,是以丧礼处置之。○河曰:上将军於右,丧礼尚右,死人贵阴也。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明皇曰:以生灵之贵,而交战杀之,有恻隐之心,故以悲哀伤泣之尔。○河曰: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战胜,以丧礼处之。明皇曰:勇士雄人,战而获胜,胜则受爵,居於右位,尚右非吉,是以丧礼处之。但以为不祥之器,亦何.铃缟素为资。○河曰: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礼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诛不祥,心不乐之,比於丧也。知后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弼曰:疑此非老子之作也。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无名。
明皇曰:道以应用为常,常能应物,其应非一,故於常无名。○河曰: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雱曰:道无体,焉得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明皇曰:朴,妙本也,妙本精一,故云小。而应用匠成,则至大也,故无敢以道为臣者。○河曰: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雱曰:朴在人为性,於数为一,不主一气,而能成万象,故常在事物之先,孰能臣之。然取於一念而足可名为小矣。《易》曰:复小而辨於物。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明皇曰:侯王若能守道精一,无为而化,则万物将自宾服矣。○河曰: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於德也。○弼曰: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日道常无名也。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君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朴之为物,愤然不偏,近於无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矣。○雱曰:宾者伏而归之之谓,侯王体此无名之朴,以为天下正,则不假威武劝赏,物不知其然而自宾矣,犹收其母,则子必从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河曰:侯王动作能与天相应合,天即下甘露善瑞也。
人莫之令而自均。
明皇曰:侯王若能抱守精一,则地平天成,交泰致和,故降洒甘露。夫甘露之降,萧兰俱泽,不烦教令,而自均平。取譬侯王,称物平施。○河曰:天降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弼曰:言天地相合,则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无为,则民不令而自均也。○雱曰:守无名之朴以为治,则阴阳之升降,各由其序,而和气应矣。甘露者,阴阳交和所生,自然均被,无使之者,盖道之所感,无所不周故也。孟子曰: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此之谓也。若《庄子》所谓寒暑之和不成反伤人之形者,盖失此道而已。一本人作民,非。
始制有名,
河曰: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於有名,无形能制於有形也。
名亦既有,
明皇曰:人君以道致平,始能制御有名之物,故有名之物,亦尽为侯王所有矣。既,尽也。河曰: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歌,叛道离德,故身毁辱也。
天亦将知止,
河曰:人能法道行德,天亦将自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