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解(明佚名)
道德真经解(明佚名)
善言无瑕谪,
圣人以道处己,以道济物。当处己之时,寂与神交,冥与意会,熙熙于妙化之中,默默于玄造之内,又何以言为尚也?及出而济物,涉于事为,动于心声,示一言以天下为法,宣一教以万世为则,破庶民之昏昏,晓天下之聩聩,则言有于不得已也。然而言也,不以多为繁,不以少为弊,多必尽理,满天下不以为非,少必守法,不及尺编亦以为当,此之为言,岂非善欤?定无瑕谪之咎矣。反以不善之言,出而招辜,动而有悔,妄则生疵,巧而伤仁,非止于无瑕谪也,亦以为害尔。
善计不用筹算,
穷域中之变,其变无穷;尽天下之数,其数无尽。竭智必至于疲,尽力乃至于耗,虽欲计之,不可算矣。圣人不然,执一以御万变,计身以为万物,一外无数,数至我则以一总之,身外无物,物来我则以身应之,如此则万变归于一,万物体于身,天下之数不下堂而知矣,又奚以筹算为哉?自非善计,必不能矣。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出而应世,以道为用,引天下之未能,纳天下之未至,则当显然垂谕,明然立言,开吾之路,使人坦然以登,辟吾之门,俾人趋然以入。及退藏于密,言不与事交,身不与物接,寂然以居,则神不能见其边,冥然以守,则人莫以知其处,塞于无路,闭于无门,绝于外而固其内,出于物而入于道。无引也,未能者无以待,无纳也,未至者无以及,虽非关楗其门,莫可开而入矣,此所谓善闭也。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众人之信有时而失,当以约之。圣人之信乃为大矣,以己信结天下之信,将示于来世,垂乎不朽,而使万姓以一言为据,何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圣人体道,道无人物,同欲其生,共恶其死,苟或弃之,则人物何所资也?是以圣人常善于救人与救物也。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人离其性,则善不善之分矣。以善救不善,所以为师,因不善而显善,所以为资。若以道而言之,师非贵也,资非爱也,贵师则有我,爱资则有人,人我之两存,则分别之心起,於道为患焉,又非善也。惟其以智为迷,是谓要妙。何以智有知则识见於外,虑藏于中,折有物以为其辨,则真情亦有时而蔽矣。反以如迷,萌于无知,外不显于有象,内可觉于无物,乃道之妙与。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以阳为雄,以阴为雌,阳则注动,阴则注静,则知其雄乃为动,雌乃为静也。至人以虚处己,以宽待人,不恃有以为先,常处卑而自下,资纳于物不以为盈,洞达乎心不以为我,体自然之化而不离于固有,归至纯之质而不杂于天真,如此莫不守雌,以安静为溪而尽性,至于常德不离,其如婴儿。婴儿者,以取含真而不吐于外,守一而不散于杂。设若知雄好动而不守之以雌,变性于实而不致之以虚,又焉得为婴儿乎?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乃未受於五色,则所染由时,斯色之始也。至人慎之,以守其黑。黑者,色成而不可变也。然不可变,于方则为北,于时则为冬。方至于北则东南自此而起,时至于冬则春夏从此而发,以此见始起于此,终成于此,其势无穷,变而大通者也,故至人以守之。惟其守此,则物化之而成,事穷之而变,万民规之以为式,天下体之而为法,其德乃至于无极矣。自非守黑,曷以臻此?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道常恶乎显以光明,性常致于污而卑晦,道显而光则虑不能退藏于密,性污而晦则防侈靡以为患。如是则浩以自屈,虚以应人,知荣为害道之根,我则去之,知辱为成性之本,我则守之,应彼之来而不费吾之有,供彼之去而不竭吾之无,裕以有余,优以常足,则纯而常归于大朴矣。此之成性,神而明焉。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形而上者谓之道,乃复于朴之时也。形而下者谓之器,乃朴散为器之时也。
故大制不割。
道制於自然,岂有宰割之用乎?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昔帝王之於天下,优游闲暇,以处于岩廓之中,渊默寂静,而安于衽席之上,以道治人而众莫知其有为,以神设化而人莫观其有作,此所谓无为之世,非有以取之也。若以为之而后成,作之而后就,令然后从,不从者戮之,功然后赏,无功者罚之,不庭者必待乎讨之而后来,不化者必待乎诛之而后向,如是非可以乐为也,当不得已而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以天下为有,则万弊日出,千变丛生,物与为之敌,事与为之患,则焦心劳思,日以求治不可得也。惟其以己忘天下,内以无我,外以无物,无我则风化行于不可见,无物则道义示于莫能知。礼乐治民之术,我将以修身,法度为政之具,我用以饬己,万态争出,我有以不求,事物交来,我有以不揽,此所谓天下神器不可为之理也。至于有为则败之,有执则失之,凡与物竞故也。物有行随之不齐,行之在前,而随必至于后。物有嘘吹之不一,嘘之欲温,而吹之者已至。若强羸之相续,载隳之相代,此有有而必来者也。力与之较,智与之谋,明与之辨,聪与之察,虽圣亦以为耗焉,吾何容心哉?常无无以待焉。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物有其分,事有其常。越分为甚,甚而无损,损莫大焉。过常为奢,奢而无约,困莫大焉。泰则出乎二者,斯非有以补于圣人,是以去之。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道有体,道有用。居体之时,寥然而不应务,澹然而不随世,乃以道自处而乐哉。及道之用,涉于事为,出而应务,则在德为德,在政为政,在教为教,在化为化,以至修明法度,作新典章,皆以道佐人主之事。惟其佐主以道,则服人以德,教民以义,彼不庭也,反以吾仁,彼不化也,复以吾政,又奚以兵强天下哉?如是归之者如水投源,来之者若子慕父,宁有不还之咎,故继之曰其事好还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憍,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古之圣人所以用兵者,将以辅德而已,非以乐为也,出于不得已而后用。故黄帝有蚩尤之战,文王有猎狁之讨,凡以非好于用兵而专求胜于人也,要以成其治矣。若矜其耀战之能,伐以夸战之力,骄以恃战之功,必见其好胜于用兵,而将以为暴也,非果而勿强之理。果乃求于成治,勿强不以求胜,斯盖知师之所处而地炁所伤,大军之后天失其和,故有凶年。天地犹以有伤,用兵者宁无损乎?斯圣人之一戒耳。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知雄守雌,知雄之为动,而吉凶生焉,故守静以常安。知白守黑,以黑为北,而终以反始,则无极焉。斯二者,乃道之动静终始而言也。若以未判之前,真不为物杂,化不为情迁,不以盛衰干吾之宰,不以壮老夺吾之功,万世不弊,永永无穷,何以此为累也?且物壮则老,乃非道尔,既为非道,宜其早已。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是以君子居则贵左,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杀炁伤和,战心无德,师克其万,损我之千,况不克而无害乎?此宜以为不祥之器也,是以有道者不处。有道者,以抱一于上,以安民于中。抱一以无为为守,则率吾之性尔,故优乎游乎,而常与道为同焉。安民以制作为用,则演吾之法尔,故因焉革焉,而常与道为几矣。二者以用兵为不祥,非乐乎此也,苟或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惔为上,何耀吾之威以怯彼之勇,行吾之兵以遏彼之乱。无示于杀人,有功于成道,利一源以归真,慎三反而图胜,如此非敢以为美也。苟或美之,是乐杀人,宁以为有道?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真而未散,素而未华,纯无伪以杂其洁,固无变以挫其完,此所谓朴也。道之朴常至于无名,道之朴常归于无象。无名也,以一言而可得,无象也,以一念而可求,此其所以为小。若出而应天下之变,散而充万象之用,有性者以性得,有形者以形化。天也自此而始,万物由此而母,廓然居象帝之先,介然在最灵之上,如是孰可以臣之?若王侯守此,万物将自宾矣。域中四大,而道与王各居一焉,王若能将此朴以御群有,则天下之大,四海之远,善不劝而迁,恶不罚而去,以至有目者延颈以求观,有足者跂望而求赴,则被其化者以无外,承其德者以有归,小大云集,迩遐影从,岂不为自宾也。於道言莫能臣,此所谓最上也。於万物言自宾,此所谓最尊也。最上最尊,道固不可以形器求也,故曰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应求而来,应舍而去,岂非小欤?此小非直小也,小而大矣,故天下莫能臣,万物将自宾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大道藏于阴阳,阴阳隐于大道,天地者得道之阴阳,故阳降於下,阴升於上,其炁相合,以成甘露。且道之初,剖而生其一,於五行为水,在人为命,而天地於是有生成之理焉。生之者,必以成之,是以甘露者,其化以炁,炁之以化,则形未有不生者。自非阴阳之和以遂其宜,莫足语之。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道在物外,其朴无名,朴散物内,以为形器,而名由是生焉。有名则有实,有实则有数,有数则有新敝之相代,成坏之相续,乃离其朴矣。若不知止,务名以遍求,观形而博立,役精瘁神而无厌足之心,竭思劳虑而处忧患之累,岂不为殆也?知止则不殆矣。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於江海。
人之初生,同得于道,共有其性,日诱月化,时将迁矣。既以道集性,则民之归也,乃复其本,奚有不从之患?是由川谷之於江海,不待其招而来之。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天下之事,丛然而难别,苟非以知之,则伪者以真。天下之物,混然而难辨,苟非以知之,则似者以是。至于折万情而归正,察千变而合宜,愚者不敢僭以为贤,贤者不见遗而有弃,自非知人,何能如此?此乃谓之智欤?智以知人,己之是非或不足以见,身之善恶或不足以察,将有为也,不可就而就,将有行也,不可去而去,如是虽智未以为明也。如明则见己之是非,不昧非以为是,察己之善恶,不怙恶以为善,发一言必当于人情,措一事必合于众意,内无曲从以求为阿,外无党举以求为谀,此乃自知者也,又甚于知人,所以谓之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孟贲之与婴儿,兕虎之与蜂虿,此其为胜,何足较哉?出于有力而已。是故以大欺小,以众暴寡,非足以为奇也。若克己之私,遣己之欲,利足以自敌,害足以自讨,此乃胜己者也,自超于胜人,故曰强。
知足者富,
性离乎分,则所贪无厌,道充于己,则所求乃足。是以至人不徇乎利欲之名,罔耽乎浮华之境,外物不能诱吾之真心,虚名不能动吾之高意,真以自养,道以自充,而常足于其内,此之为富,乃为大矣。
强行者有志。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使骐骥之至千里,不以为有志,惟驽马强力而进,勉步而前,行而不已而能至者,可谓有志矣。
不失其所者久,
真不以外夺,性不以情移,乃得其所矣。得其所则乐其固有,安于自然,此所以久。
死而不亡者寿。
有死者必有生,有生者必有死,自离道而至於民物,未尝有免乎二者也。惟内以存乎真灵,中以保乎真性,不着于物而物固无以迁之,不散于外而外固无以诱之。如此形骸虽腐,而我真全于寂寂,名望既在,而我性存于杳杳,迹虽不见而神常以视,口虽不言而炁常以语,此乃死而不亡者也,其寿为大。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周旋动静,无所不居,泛应曲当,无所不行。取之左而右不以为妨,取之右而左不以为偏,小不以为遗,大不以为惧,虚不以为欠,盈不以为满,凡此乃所谓大道也,岂非泛乎?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吾道混然未判之前,以无无在上,纯纯而朴,孰为天地?孰为万物?莫得以知之。及二仪剖判,阴阳两分,变通布于四时,生长成于万物,则吾道散焉。然而昔不以为无,今不以为有,向不以为大,即不以为小。是以万物生之,我则不辞,其生无穷,功成于众、我则不居,其功无已。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华实向背,敛藏聚散,未有不由乎此也,岂非主乎?不以为主者,盖隐藏纤芥不以为无,澹足万化不以为有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