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解(明佚名)
道德真经解(明佚名)
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之不知主,可名於大。
道之为道,左右前后出入之不能,似以为实;供被广宇,取之无尽,似以为虚。实也非有意于小,虚也非有意于大,小大之名,非可以拘以取,能小能大,故可言之。道无欲也,至人以欲虑不萌一念而得,故名曰小。道无方也,充塞无外,物莫能离,故名曰大。小止于无欲,有欲则应万物而无穷,非以为小。大止于不知主,知主与物相对而至于有方,非以为大。惟其无欲与不知主,乃可名道之小大耳。
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入与道同居,出与道同行,其妙也与道同方,其虚也与道同体,如此则圣人与道岂有二也,故能成其大而不自大,乃为大矣。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圣人在下,以道自处,动容周旋,无非道也。圣人在上,出而应帝王之务,显而为君师之职,身临四海,俾遐迩以向风,日览万机,使群黎而作德,岂非执大道以御世也?今以谓大象者,方将用道以治人。吾无所执,则政教之具有时而亏,法度之柄有时而夺,天下之民无以赖之而往。惟执此大象,则具有所操,柄有所持,凡以治民之事,皆我所秉耳,天下何不往也。言象则贵有所执,故不言大道而言大象。
往而不害,
以道御天下,必有德以为政,以仁为化。知厚赋以伤人之财,我则薄税以裕之;知重役以痕人之力,我则轻徭以宽之。赏将劝善,我则重之以赐,罚将去恶,我亦省之而恤。如此则往者又何有害也?不惟民庶,至于草木各遂其生,鸟兽各获其养,蠢而昆虫,微而鱼鳖,皆得其所矣。此其不害,又何害焉?
安平泰。
安对危,平对侧,泰对否,三者为言,皆致治之意。自非圣人之世,往而不害,曷以共格于此?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夫人情可以留,欲可以治,郑卫之音以悦其情,而听之必美,有奇珍之味以甘其口,而食之必嘉。苟或遇之,未有不留者哉可?盖情欲寓于其间故也。此乐与饵,过客所以止也。而道至淡也,以其无味,至寂也,以其不可见,不可闻,此人乃知之者寡焉。至人非此,得真味以忘其饵,以饵为其假,听希音以忘其乐,以乐为其邪,是以寥寥乎物上,千百载而不为物之所敝也。无他哉,屏情塞欲,以见其性,故能如此。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天地有常理,阴场有正情,寒暑往来之相推,万物盛衰之相续,以至终而复始,穷而反变,此乃,固然之理而可知者也。是以歙张强弱之相伏,废兴与夺之相代,则歙者在前,张乃随后,而至弱者才行,强乃应迹而来,废尽则兴,夺极则与,而皆必来矣,而世俗之所共也。圣人处道,出天地之常,权阴阳之正,洞达玄情,垂乎不测,疾徐示于莫可知,迟速生于不可见,欲以迎之而前,忽然在后,思以随之而后,忽然在前,去焉而反就,生焉而复来,鬼神莫以窥其迹,阴阳无以笼其妙,则圣人之道,固以尽其变矣。此歙之而张,弱之而强废之而兴,夺之而与,乃无定理以拘之,此所谓微而明矣。微者,隐幽而察来,知几而见先,洞达物理,明彻玄情,而有以探于未形矣。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性之虚也,有以纳天下之至变;形之无也,有以敌天下之至大。澹足万物不以为有,充塞四海不以为盈,其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万物归之,而不为其主,此道之柔弱,孰可胜焉?仕道者宁不卑以自处,和而自弱,不盈以待己,常谦以奉人,有功而不有,有能而不恃,不争焉而天下以为先,不矜焉而天下以为能,此仕道之柔弱,亦不可胜矣。反以大而屈小,高而辱卑,求为刚强,以胜柔弱,此盖不知道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之为物,伏藏深渺,以潜其形则活其身,至于明露则祸患来矣。圣人体道以御世,存神以化人,达微明之理,以应当时之务,示几先之权,而涉事为之绪,变化驰于不可名,利用藏于不可测,民日迁善,不知其然,世日跻治,不见其述,此盖利器不示於人,故能如此。苟机露于当时,言宣于民世,告以法度之由,谕以致治之意,非所以为利器也,圣人耻之。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以虚静为体,以变通为用。其体虚静,敛至无于冥冥,收大寂于寞寞,则疾徐应对,一于自然,而未尝有为。其用变通,涉天下而非此不行,合万变而非此不立,周旋动容,阙此则乖,泛应曲当,无此则乱,以至洪纤短长、高下曲直未有不由乎此也,此无不为矣。无为也,酬酢万化之上,运乎六合之中,寔有为矣;无不为也,鼓舞以神,不见其迹,动止以化,不知其用,完无为矣。此道无在无不在之理也。侯王守此以御天下,无言也而命令宣于四海,无动也而教化彰于天下,乃无为而无不为矣,自非体道何以哉?
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人性受冲和之始,秉纯粹之初,天真保于其中,灵源全于其内,则所谓抱朴之时。及逐情而真散,随景而灵亡,耽嗜欲以适非,乐纷华而舍本,乃离性失朴矣。苟有以救之,则反焉,是犹天下成化之时,其化久成,民将敝矣。始于自然,终于有作,醇以生疵,和而适伪,天下之风将以移焉,何以反之?莫非镇以无名之朴,则真性将复。然而圣人抱朴,必将以处己,非所以救人。至于天下欲作之时,则情伪已生,变态已出,天真将灭,大朴将废,然后镇之,岂吾所欲哉?无若静以自正而求正物焉。大道起自无名,为天地之始,至于用无名之朴,以镇天下之欲,则道乃终矣。此太上所以着《道经》,而至此为末。
道德真经解卷中竟
#1 不可不畏:后脱经文『荒兮其未央哉』。
#2 骤雨不终日:后脱经文『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3 跨者不行:后面的经文有脱。
道德真经解卷下
无名氏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者,天德也。圣人观天,默与道会,实无所得,故曰不德。以无所得,故德自归之,是以有德也。下德者,所得之德也。下德执德,故曰不失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是以无德也。天德之德,德不可至,故无为而无以为。所得之德,执着其德,故为之而有以为。德降为仁,若仁则可为也,故上德无为而上仁为之。然大仁不仁,虽曰为之,亦无以为而几於上德者焉。义兼於德,而义则可以亏也,故下德为之而上义亦为焉。然内以立我,未能忘我,外以制事,未能无事,虽曰上义犹未免於有所执也,故有以为而类於下德者焉。道降德衰,化义俱失,以礼交物,实相伪也,故为而生患。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即此以观其所失,每下可知已,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忠信之薄也。攘臂而仍之,则乱之首也。然德兼上下而两言,自仁而降,言上而不言下,则其下者已不足道也。至於以智为前识,复不言其上,是尤不及於礼矣。穷思极虑,揣而锐之,故曰道之华。苦心劳神,以丧天真,故曰愚之始。不言失礼而后智,则以礼者乱乎德,而智者反乎道也。是以大丈夫处德之厚,不处礼之薄,居道之实,不居智之华,故去彼人道之华,而取此仙道之实矣。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一者,道也。有一未形,本无所得,浑沦既判,肇自古初,则物得之。天确然辟乎上,以无为用,故得道而清。地颓然处乎下,以静为体,故得道而宁。神杳然藏乎幽,阴阳不测,故得道而灵。谷虚而洼,天道也,以天得道而清,故谷得道而盈。物止而育,地道也,以地得道而宁,故物得道而生。神舍於身,百体之侯王也,神尸诸圣,天下之侯王也,以神得道而灵,故侯王得道以为天下正。其致此者,道而已。若天失其清,斯无以覆,将恐裂矣。地失其宁,斯无以载,将恐发矣。神失其灵,斯无以守,将恐歇矣。谓天无以清也,故谷失其盈而将恐竭。谓地无以宁也,故物失其生而将恐灭。谓神失其灵也,故侯王失其正而将恐蹶。且贱归之则显其贵,下附之则显其高,亦犹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海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故贵高者不可失於基本也。是以侯王处一於域中,故自称以孤寡,食气於太和,故自称以不谷。有百体,然后身之侯王以贵;有百姓,然后天下之侯王以尊。侯王得此而擅贵高之称者,岂非以贱为本故邪?夫致数舆者,近取诸譬也。今以辕轨轮辐合而成舆,若立舆於前,数其众体,用有所拘,不足以得舆也。合辕轨轮辐,然后舆有运载之名;合百姓贱下,然后侯王有贵高之称。玉者贵也,石者贱也,玉出於石则贵,亦以贱为本。然玉者有质而自贵,侯王得一,本不自贵,岂欲如玉石然哉?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静者,地道也。反地道之静而为动,是阴之感乎阳者也,故曰反者道之动。弱者,天道也。由天道之弱而为用,是阳之感乎阴者也,故曰弱者道之用。阳以无为用,阴以有为体,阴阳交感於太空之中而物生焉。万物由地道而生,故曰天下之物生於有,此乃反者道之动欤?然有形者,非天道不足为生,故曰有生於无,此乃弱者道之用欤?是以圣人言: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若能存守玄都,法其自然,则由动之静,摄用归体,将复於道矣。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上士既已明道也,故信之笃,守之固,有闻必力行之。中士将以进道也,勉而后中,不勉则不中,思而后得,不思则不得,一出焉,一入焉,闻之犹有疑心也,故存亡之间,未之或行。下士直以夷道也,譬犹俚耳不知大声,譬犹众心不受高言,及其闻道必有轻鄙之心焉,故与道大反,嗑然而笑之。若道不见笑於下士,其异於俚耳之所闻,众口之所说几希,安足以为道哉?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惟蚤夜以存思,定适而默想,勤行乎道,则得矣。进道若退,以日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於存亡无累,则可矣。夷道若颣,且泥形色名声之可得、耳目鼻口之所嗜,人笑乎道,则过矣。亦知四大之在域中,犹不外於道者乎?上德者,天道也。天道洼则盈,以其洼也,故若谷。大白者,王道也。王道弊则新,以其弊也,故若辱。广德以地道言之,用之不弊,而成之若缺,故若不足。建德以大道言之,建之不拔,而修之罔觉,故若偷。以其若谷、若辱、若不足、若偷,则疑於变其质矣。然其为上德、为大白、为广德、为建德,而真常之质固自若也,此之谓质真若渝。所以质真若渝者何?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大方载之,德合无强,故无隅。大器用之,久於其道,故晚成。大音不言,而四时行焉,故希声也。大象不物,天下往焉,故无形也。此四大之所以大者。夫德兼於道,道兼於天,帝王之德配天地之道,而无名者,天地之始也。道於之而隐焉,若分四大於域中,皆其显道而强名之者矣。道本非善贷,由天地帝王体此道以成天下,故善贷之名於是乎立,而曲成之效於是乎着。然其成也且而已,岂有心於劝成而然哉?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易变而为一,一之所以起也,故曰道生一。一者,形变之始,天地有形之最大也,故曰一生二。天地定位,人居乎中,而三才成焉,故曰二生三。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然后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故曰三生万物。天为阳而肃肃,出乎天,则阴上交乎阳而物负之,地为阴而赫赫,发乎地,则阳下交乎阴而物抱之。阴阳升降,两者交通,然后冲和之气以成也,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一身,貌肖天地,阴阳冲气皆具其中,其必有至神者典之,亦犹王公之於天下也。於此配域中之大,是为孤寡;於此食太和之气,是为不谷。世之人与神背驰,反以为恶,而王公独以此自任,故曰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阴阳冲和之气通於万物,固无所损益也,由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则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矣。人之所教,必以天地之正也,我好静而民自正,是我亦义教之,此谓损之而益。强梁者反此矣,故不得其死,此谓益之而损。圣人观之,因以为戒,故将以为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