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解(明佚名)
道德真经解(明佚名)
内有诸己,外不欺物,乃谓之信,则信者,圣人以为将命令宣志意,而达乎四方者也。苟不足焉,人何信之?圣人乃思之而后言,而言不以为妄,虑之而后语,而语不以为欺,有命焉若卜筮而可孚,有令焉如影响之可应,则信矣。有不足也,其实出于贵言而已。贵则不轻,贵则不贱,不轻以重之而言无乱发,不贱以尊之而言无虚设,惟其如此,功乃至于成,事乃至于遂,而百姓自然矣。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6。
圣人临事而‘无意,对物而无心。无意也,则恤爱兼制之务不彰于外,无心也,则谋虑知见之为不起于中,而悉以道为出处,以道为语默故也。及万绪交起,百态互生,爱恶之情於是而有,与夺之权於是而作,则吾之大道分而为二,而仁义所以行也。性失于多知,圣人以约为守,机生于远见,圣人以晦为用。知不以约有不及者,则智於是而凿,见不以晦有不明者,则机於是而巧,是以智慧出于胸中,大伪生于构内,而於吾道必以远矣。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无所不通之谓圣,无所不知之谓智。则圣也者,成性以达己,体道而御物,而特以绝者,不敢有其圣,以为众人之所不及矣。智也者,彰往而见其未然,察来而知其未变,特以谓弃者,不敢有其智,而为众人之所不知。苟以有圣,则不及者离性以为诈,苟以有智,则不知者舍真以为伪。惟其绝而弃之,则民各任其性矣,其利而百倍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天有五典,人有五常,则父子者乃天之叙也。天叙之始,良知出于自然,良能本于不虑,而孝慈之性固存于父子之间,奚待教以率之?所以父子不亲者,有仁义以妨之。何仁者爱人,及其所不爱,义者宜人,及其所不宜,则物争以爱而不爱者乱,人尚以宜而不宜者悖,孝慈或因此失矣。若绝而弃之,则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7。
尚巧必穷好利必争,盗贼之源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从流者流远而必涸,图枝者技多而必缺。今以舍流而穷源,其源必澄,弃枝而就本,其本必固。所以弃绝三事,而今何属哉?必以见性而已,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继于后也。无尘以染其质之谓素,无华以乱其本之谓朴。少私则不昏惑以着物,寡欲则不盗纵以丧己,斯者若非去乱性之本,何以哉?
道德真经解卷上竟
#1 腹之实纷也:『纷』疑下属,作『腹之实也,纷华不诱于外』。
#2 若可托天下:『托』疑作『寄』。此句后脱经文『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3 则象之所象:『则象』二字原属下句,据文意改。
#4 深不可识:后脱经文『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5 容乃公:前脱经文『知常容』。
#6 有大伪:后脱经文『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 盗贼无有:后脱经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道德真经解卷中
无名氏解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学将以穷理,理之不穷,无以尽性;无以尽性,则荒惑忧乐不召而来矣。今以云绝学者,学已至于穷理,其性得矣。性之得也,乐莫大焉,此所以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处道之真,无分于伪,得性之善,无别于恶。真有所失,则伪从而生焉。善有所迁,恶从而出焉。则真伪之相去,善恶之相离,固不远矣,在体道者以觉之。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1。
圣人退而居密,隐而守静,优游从容,以乐于天真,冲和廉正,以掌其天宰,明而烛物,而不与种种分别,高而越世,而不与事事争锋,斯乃处一己之道而不同物也。及常以同俗,和不异众,言与物交,迹同民患,而吉凶之忧有所不免,此人之所畏,所以不可不畏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见道而不识,由道而不知,六情蔽于灵渊,五贼乱于真宰,此乃众人耳。彼众人不知性之失也,逐情而喜,耽物而乐,熙熙以从己之欲,氅氅而随时之态,则自以为乐如享太牢与登春台者。享太牢以为美,登春台以为荣,二者之乐,曾可以众人能之?惟至乐者可以也。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道之散因于纯变而为维,性之失因于和适而为驳,吐华于外而实必中损,迁真于物而精必中耗,或机巧兴于大伪,奸诈出于多途,则吾道彼不得也。我则异此,含和而智虑不萌,守一而真纯不散,忘喜怒以塞其情,攻爱恶而无其意,如物象未兆之先,若婴兄未孩之始,此非全性体道,孰能若此?惟其全性也,常以自缺,惟其体道也,常以自弱。自缺以为天下之全,自弱以为天下之强,此所以常与俗人异矣。故彼之昭昭者,我则若昏;彼之察察,我则闷闷也。
澹兮其若海,飂兮似无所止。
虚静以处己,渊深而待物,此乃道之体也,故澹以若海。普以济天下,博而散万物,此乃道之用也,故飂以无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我道也,彼物也,物非道则不生,道无物则为常,我且居道之常而物如何哉?以此明物为我用,我非物役故也。乃众人皆有以也,我独顽且鄙者,不能入不能取之理欤?
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以言其先则为象之未兆,以言其尊则为帝之未出。天地为大,以道为始,万物为多,以道为母。母者有生养之道,我今居以久视,不欲生乎?达于修真,不欲养乎?既生且养,舍道何以?故贵食母也。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不可学,由性而率,则率性者,固得其道也。道得于我,则我之所养者为真,所施者为德,而德於是得于道,在我之后而人可以修之也。然而道则为无,德则为有,德至而入于道,道优而散于德,则道德之相从,未尝可相离也。而经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其理若此。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道之至寂则静不可以听,道之至无则虚不可以观,欲前而迎焉无首之可向,欲后而随焉无尾之可趋,此大道之体,以居其常也。方将离体而涉于用,不可为无而无其名,不可为无而无其状,此无中有有,而象物所以出于恍惚之间也。此其体也,乃谓真无;此之用也,乃谓真有。有象斯有物,有形斯有性。有象物之后,而云有精者,其真有生也,有生非所以生,乃入造化之域,居阴阳之境,真性得以感,则不化而化,正炁得以运,则不生而生,此之为生,其理幽矣。非显然而着象,昭然而成形,乃真于甚真,信于甚信,而常以窈冥为用。非达道之士,至人之识,莫足议此。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散于天下,得之微者为精,得之寡者为粗,则天下人物於道不能无远久高下哉。圣人乃得道之具,受性之全,至于应天下之不一,成一己之无穷,莫不有措哉,亦非以他致之,因其理而已。且天下之性不能俱直,以执我之直而正彼之曲,则直不能无损。天下之物不能俱美,以恃我之盈而不容于众,则盈不能无亏。物物相代,固有其敝,若以自新,则敝有时而至;事事相杂,固有其惑,若以徧览,则惑有时而起。圣人知其此也,顺物之理而曲则直矣,卑己之性而洼则盈矣,日新其德而常以自敝,守之以约而不以自惑,而后内而处道,道无不全,外而居政,政无不治,以己之微而待天下之众,以身之迩而归四海之远。自非虚以处己,宽以待人,曷以如此?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者道之初,天地之始。阴阳未判之前,则吾真无伪,万物未生之先,则吾性无分。彼我不能以两适,人物不能以互别,斯乃至纯之化,全粹之道,推而天下,岂可不为法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天下之明,明于见人,不明于见己,明莫大焉,非明不足以见己,不敢见尔。天下之智,知于是人,不知于是己,智莫大焉,非智不足以是己,不敢是尔。以至于功加天下而无不被其泽,能出万民而莫可及其大,自非圣人,其明岂不自见而不能曲以全矣,其智岂不自是而不能枉以直矣。伐其功而盈,至于满假,则洼何有也。矜其能而新,至于光荣,则敝何有也。如此乃众人尔,圣人反此,故又继之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有形者可以理推,有言者可以物使,或事因于人为而后成,或化因于时作而后起,此皆非所以为自然也。惟不可为而为,不可召而至,视之以神而后见,听之以炁而后闻,无无以受则化自无来,有有以生则变从有出,如是则夫何为哉?体于自然而已。此所以莫可为而为,莫之化而化,非希而何哉?而夷微非不能此,而独言希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故也。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
天之所以鼓动群生者,莫大乎风,所以润泽万物者,莫大乎雨。风雨者,乃天之所资,物之所赖,而阴阳感会而后有也。阴阳之真情,正而不悖,和而不乖,乃不愆期而至,其来也调,其正也常,又奚有飘骤之异哉?惟其过也,或以飘风,或以骤雨,此阴阳之不常者,曷以终朝乎?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冥于自然,寂于无物,不以名器求,不以形象取,而常在于玄玄之化,窈窈之中者,不道而道,不德而德。惟其离无以执有,舍一而趋二,求道之名以为得道,求德之华以为得德,如是得之,反以为失矣。欲得道而不同德,德而无失,莫非处无无之真界、妙妙之玄乡,举止而不离希矣。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跤者不立,跨者不行#3。
人必有性,物必有分,性之偏,无以全其道,分之过,无以求其有,是故道自性出,性由道入,欲身归无名,化体自然,必待乎性之冲静而后可也。如欲立者不跂,欲行者不跨,反以跂而立,跨而行,必知其不能也。形之不完,尚艰于行立,况性之不完,而可立道乎?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灏灏在上而寥以无形,窈窈居中而恍以无象,阴阳隐于一色之内,造化藏於不测之际,则清浊我以未判,天地我以未分,而何以谓之有物哉?及天地生而万物出,吾道乃散殊于天下,以济其用。今以谓有物混成者,则老氏欲收天下之散,而复归于一,以一之万而终始无穷,往来不匮,而万世无弊哉,故云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独立而不改,道所以混而在上以反本,周行而不殆,道所以混而在下以通变,则混成之理,於斯二者见之。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昔一炁充盈于四极而莫知其边,一炁寥廓于六虚而莫知其穷,塞乎上而不知其天,偏于下而不知其地,此之果如何哉?圣人分天地之后,生万物之初,而与之字曰道,强名曰大,则大道之名,圣人所以强之也,非以体而立欤?惟其大也,故能涉天下之用,无所不往,穷四海之物,无所不至。无所不往,所以曰逝。无所不至,所以曰远。道至于远,则恶以散殊而远本,故反以复初,而使终而有始以周行焉,此所以远曰反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有至尊而道为最,万物有成理而道为奥焉,则道也者,廓宇宙以至极,居三才之至上,其大不可以侔焉。自一而为二,两仪设位,在上者以高明而至远,处下者以深厚而无疆,则覆载之功,孰可御也?其大乃得道之一矣。二仪既设,成位于中,以至尊而统万有,以至公而奉大道,尽人之伦,处王之道,亦岂为小哉?此王所以亦大也。详而谕之,得道之大者天,得天之大者地,得地之大者王,故下继之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而道则无所法,乃出于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以固则重,重则敦本,以宁则静,静则复性。及其纭纭天下之理而变由是生,纷纷万物之情而机由是出。变生则万态俱来而重者以轻,机出则情伪交至而静者以躁,浮虚浇薄之患有时而作,吉凶悔吝之兆无所不至。昔日之重以去其本,当时之静以乱其性,如是非以为善也。君子知重为轻根,故行不离辎重;知静为躁君,故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则君子轻重躁静之理,亦以敦本而复性矣。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人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其势为至尊,其位为至高,其重固不可以过也。若以天下对之,以天下为众,以一身为重,然以万乘之尊而身对天下,当以天下为轻矣。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以车通诸夏,以步陟诸涂,其行虽至作,所以为善也。圣人体神于至幽,藏妙于不测,一静焉与道同居,一动焉与道同出,至于有行,岂有辙迹之可观?乃无而已。有辙则运之有滞,有迹则通之有塞。圣人之行,无滞而常运,无塞而常通,虽至万世,夫何弊哉?专于道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