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以静为下。
御疏:前云天下之人,所以交会而至者,由人君用谦卑之道,则如牝者常以雌静为牡动所求,此云以静为下,则明牝常以雌静而能胜牡者,由以静为下故尔。○河上公曰:阴道以安静为谦下也。○成疏:天下之交,迭前生后也。牝,雌静也,牡,雄躁也,言大国所以能令诸国款付而交会者,常用谦和雌静,故能胜於雄躁也。若用刚躁,则不能致也。是知治身治国,莫不以柔顺为先也。
第二明小大守分,各用雌柔。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御注:大取小,以为臣妾。小取大,以为援助。○御疏:故者,仍上之文,以结成前义也。言大国之君,所以不事威武,而用谦卑之德以柔服之者,将欲怀来附庸之君,取其小国之人而为臣妾尔。○河上公曰:能谦下之,则常有之也。○荣曰:以谦为德,可以容人,未能卑退,不可取聚。○成疏:以,用也。下,谦逊也。取,摄化也。言圣人君临大国,善用谦和,故能摄化万邦,遐迩款付,重译来贡,不亦宜乎。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御疏:言大国之君既以谦卑之道而柔服小国,小国之君则朝聘会盟,不敢离叛,以卑下之礼而事大国者,则欲取大国之威,以为援助尔。○河上公曰:此言国无小大,能执谦畜人,则无过失也。○成疏:小国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於大国之中,钦风慕义尔。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御注:以者,大取小。而者,小取大。○御疏:《春秋》曰:师能左右之日以。或下以取者,言大国用谦卑之道,以取小国,则能令其可左可右,故云以取。或下而取者,言小国用谦下之道,归事大国,但可承奉而求援助,不能令其左右随意,故云而取。○河上公曰:下者谓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更以义让相取也。○荣曰:结二国也。○成疏:或,不定也,言小国用柔,故取於大国,大国用下,故取得万国之欢心。用下则同,取之则别,故言或也。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御注:大国执谦德而下小国者,不过欲兼畜小国为臣妾。小国赞贡赋以奉大国者,不过欲入事大国为援助尔。○御疏:言大国崇谦下以取小国者,更无余意,不过欲兼畜小国之人,为之君长。小国用谦,陈荐贽币而取大国者,不过欲入事大国,资为援助。○河上公曰: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可失,则兼并小国而牧畜之也,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使为臣仆也。○荣曰:国之大也,必欲远扇於皇风,境之小焉,不过遐钦於道化。○成疏:大国所以用谦者,更无余意,不过欲兼爱畜养小国,小国用柔者,亦无余心,不过欲入大国之中,慕德接事。
第三明高者抑之,以息跨企。
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御注:一求臣妾,一求援助,是两者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国者常戒於满盈,故云宜下。○御疏:大欲畜养,小欲入事,两遂其愿,故云各得。大者宜为下者,夫物未尝以小轻大,而必以大凌小,将恐大国之君,骄盈致祸,鲜能下下,故诫云大者特宜为谦下尔。○河上公曰:大国小国,各歌得其所,大国又宜为谦下也。○ 荣曰:扇皇风者,远覃於声教,钦道化者,来服於礼仪,俱称所怀,各得所欲,衣冠是一,文轨大同,仍恐大者蔑小,贵者凌贱,重诫大者以为下。○成疏:两者谓大小二国,兼畜入事,各遂其心,虽复大小俱用柔和,而大国特宜偏行谦下,何者?夫物必以大轻小,未尝以小凌大,故令大者为下,此则高者抑之之义也。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守静谦和,接物用道,故次此章,即显道体冲奥,令物归依。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显道能包容,劝物珍重,第二明不弃愚鄙,恒布大慈,第三料简利害,以明胜负,第四假设疑问,叹道功能。
第一显道能包容,劝物珍重。
夫大道无私,成凡蒙之奥义,神功不宰,为善识之宝持,杳然金阙之前,迥出铁围之外,下禅黎而濡足,为俄尔浮生,居太极而凝心,复寂然归本,空歌永泰,天乐长呜,谈狮子之座中,则猛兽围绕,应缘时动,机息则忘,心游解脱池中,泛慈航而济物,故立天子,置三公,却驷马之骊驰,惟一乘之坐进,拱璧之饰,何其辽哉,不如劝行,日益斯道矣。
道者,万物之奥。
御注:万物皆资妙本以生成,是万物取给之所,故兴言为万物之奥内也。○御疏:道者,妙本之强名也。奥,内也。言道包含无外,是万物资始之所,故为万物之奥内。《西升经》云:道深甚奥,虚无之泉,此之谓也。○河上公曰: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严曰:万物之形生於天地,天地生於无形,道以无形之形,开虚无,导神明,通天地,达阴阳,流四时,次万方,殊形异类,皆得以成,变化终始,以为无常,无所爱恶,与物大同也。○荣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宝,重也,道本无形,理唯虚寂,无形包之於有象,虚寂纳之於动植,故言万物之奥也,淑人君子,体正可以重真,不肖下愚,从邪於焉轻道,故有宝不宝也。○成疏: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奥,深密也,亦藏府也,言道能生成万有,囊括百灵,大无不包,故为此府藏也。
善人之宝,
御注: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常宝贵之,而无息累尔。○御疏:宝者,珍贵之谓也。善人者,体道无为,身心清静,故宝贵之,无暂违之。○河上公曰:善人以道为身宝,不敢违也。○成疏:修道善人,达见真性,得玄珠於赤水,故能宝而贵之。
不善人之所保。
御注:保,任也,不善之人,不能宝贵至道,及有息难,即欲以身保任於道自求免。○御疏:保,任也,倚也。不肖之徒心无明智,惑於积习,平居则忽道,婴难则求之,以身保任於道,倚以求安也。○河上公曰: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遭患逢急,犹知自悔卑下也。○成疏:保,守持也,流俗之人耽滞物境,性情浮竞,岂能守持哉。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御注: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况圣人,加美法味之言,尊高清净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贾之售,而从善矣。○御疏:此喻说。言不善之人,亦在教之而已。注云:甘美之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况圣人以甘美法味之言,尊高清净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贾之售,相率而从善矣,故下文云。○河上公曰:美言可以市,美言者独可於市,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语求者疾欲得,卖者疾欲售也。尊行可以加人,加,别也。人有尊贵之行,可以自别异於凡人,未足以尊道。○荣曰:体道忘言,信言不美,饰非之辩,未可契真,丧实之言,岂足称道,华辞惑众,饰伪以为真,浮说乱人,以恶而为善,适可用之於市肆,焉能立德而怀道。达至道者,忘之於彼此,悟自然者,混之於和同,岂可尊己而卑人,是我而非彼,自加於物上也。○成疏:不善之人,心行浇薄,多言佞美,好为饰词,犹如市井,更相觅利,又不能柔弱伪谦,后身先物,方自尊高己行,加凌於人,不善之徒,言行如是,其於道也,不亦远乎。
第二明不弃愚鄙,怛布大慈。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御注:不善之人,亦在化之而已,何弃遗之有。○御疏:言人言行不善,何弃遗之有乎?当导之以善道,冀从化而悛恶,不可弃之而不化,故云何弃之有。○河上公曰:人虽不善,当以道化之,盖三皇之前,无有弃民,德化淳也。○荣曰:圣教所设,本以开晓於无知,妙道遐通,亦乃匠成於未悟,欲使善不善而皆善,知不知而共知,常善救人,宁容有弃也。○成疏:奚,何也,言圣道冥通,救物弘普,纵使众生不善,何有弃心,明慈悲覆被,接济无遗。故立天子,置三公。御注:共教不善之人。○御疏:三公,谓太师、太傅、太保也。天子无为,三公论道,皆所垂训立教,化不善之人。《书》 云:天工人其代之,此之谓也。○河上公曰:欲使教化不善之人。○荣曰:上古至淳,贤愚平等,身不失道,行合自然,人皆宝道也。逮乎三五已降,物渐浇漓,无君不可导人,有主方能化物,故上树垂拱之后,下设论道之官,示之以好恶,诫之以礼律,化彼不善,陶此淳风也。○成疏:既能接物无遗,宜设济世之法,故立天子以统万机,置三公坐而论道。调理阴阳,缉熙治政,意在舟航庶品,亭毒群生。自开辟已来,真君出世,皆是大道权应而为帝王,所以上象三清而置僚庶者也。
第三料简利害,以明胜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御注:三公辅佐,虽以合拱之璧,先导驷乘之马以献之,犹不如坐进此无为之道於君以化人尔。○御疏:合拱之璧,璧之大者,驷乘之马,马之良者。言三公辅相,虽以璧马献之至尊,未足珍贵,不如坐进无为之道,令化恶归善尔。拱璧先驷马者,古者朝聘,将进驷马,以璧为导,故称先。《春秋》云: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之类是也。○河上公曰:虽有拱璧先驷马而至,故不如坐进此道也。○荣曰:古之征士,先进以璧,次进以马,故言以先驷马也。夫倒置之徒,必须发之以蒙蔽,抱愚之者,亦宜耀之於智炬。作君上之心腹,为元首之股肱,义在匡救其恶,助宣风教。然而尚名者不安其分,妄规非次之荣,好宠者不以其道,唯希高贵之爵,骄奢自贻伊戚,遂至危亡之祸,未若增修至道,宠辱不惊。○成疏:拱璧,即拱把之璧,圆全大璧必先斋拱璧,后遣驷马,言从有高盖全璧,富贵荣华,亦不如无为坐忘,进修此道,何者?夫修道可以长生,富贵适为大息,故广成子云:人生处世,如云翔空,氛蔼俄尔,以此格量,不如远矣。
第四假设疑问,叹道功能。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御注:何,问辞也。○御疏:举古证今,令物生信。古人即前宝道善人也。问其所以保贵此道,其意何也?○河上公曰:古所以贵此道者,不日日远行求索,近得之於身也。○荣曰:自昔至今,重於此道者何谓也,求之非一日而得,行之免百年之祸,保於福禄,绝於危亡,今古同尊,天人普贵也。○成疏:言曩昔圣人所以珍贵此道者何耶?只为不经一日求之则得,此言悟者目击道存,迷者累劫不会也。假使无始已来,生死罪恼,一得还源,可以顿免,有此神力,不可思议,故为天下人间之所尊贵也。
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御注:道在悟不在求,不如财帛,可日日求而得,故云不日求以得。悟则无罪累可为贵。○御疏:此答释贵道之意,不日求以得者,言道在於悟,悟在了心,非如有为之法,积日计年,营求以致之尔。但澄心窒欲,则纯白自生也。故云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者,夫忘心起染,则业累斯生,若悟道虚忘,则罪因自灭,岂如执滞之人,动生悔吝,婴彼罪罚方求免耶?以是之故,故为天下善人之所宝贵尔。○河上公曰:有罪以免耶,有罪谓遭乱世暗君,妄行刑诛,修道则可以解死也,免於众耶,故为天下贵,道德洞远无不覆济,全身治国,恬然无为,故可为天下贵。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劝物归依,有罪以免,故次此章,即显归依之术,免罪之方。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明动不乖寂,是归依之方,第二明制伏初心,是免罪之卫,第三
戒凡举圣言,以助修行之人。
第一动不乖寂,是归依之方。
夫道性玄微,理相俱寂,真门幽邃,声色难寻,冥然大混之中,疑尔随迎之外,事骇天下而难久,何如为而不为,鼓雷霆而莫闻,凡所不测;轻诺寡信,多言数穷,圣人无难,一运而至,天尊说法,经七劫而但安,河上腾空,升百丈而无惧,汉文早悟,殿帐俭而邦兴,秦帝成迷,阿房奢而国灭,斯言在耳,岂不鉴之。老君衰此浇浮,将经杜渐,则知执怨以德,至圣明科,为大於细,岂虚谈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御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於为无为,於事无事,於味无味者,假令大之与小,多之与少,既不越分别求,不为怨府。若逐境生心,违分伤性,则无大无小,皆为怨对。今既守分,全和以德。○御疏:为,造作也,修道之人坐忘去欲,心无造作,凡所施设,功与化冥,於为非有,故日无为,此明心也。即事不滞,故於事而无事,此明身也。即味不耽,故於味而无味也,此明口也。三业既静,六尘自息尔。○河上公曰:为无为,因成修之,故无所造作。事无事,豫设备,除烦省事也。味无味,深思远虑,味道意也。○荣曰:息躁动,凝神於安静,绝繁务,虚己於自然,除嗜欲,耽之於玄妙也。○成疏:为无为,妙契心源,不失真照,照达有为,即无为也。故无为则为,为则无为也。事无事,事者色声物境一切诸事也。妙体真宗,照不乖寂,虽涉事而有,即有体空,内则虽照而无心,外则虽涉而无事。味无味,味者染着之谓也,根尘两空,境智双寂,虽复求染而无着也。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御疏:夫大小之为,多少之事,苟涉有为之境,无非怨对之伟,若能体彼无为,舍兹有欲,悟真实相,无起灭心,自然怨对不生,可谓报怨以德。○河上公曰:大小多少,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道也。报怨以德,修道行善,绝祸於未生也。○荣曰:怨之生也,或大或小,仇之起也,乍少乍多,涉有事之境,即拘斯累,怨怨相报,无有尽期,若能归无为之大道,保自然之无累,遗滋混浊,味此清虚,咎过不生,怨雠不起,此报怨以德也。○成疏:怨,罪对也。报,雠偿也。言无始以来,大小之罪,多少之业,令尽灭除,顿偿使了者,必须用前为、事、味等三种德心观之,则三世皆空,万法虚净,物我冥一,何对之有,故前章云:有罪以免耶,斯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