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汉河上公)

  功成事立,无以执为。
  上义为之
  谓义以断害也。
  而有以为。
  动作以为己,杀人以为威#1,赋下以自奉也。
  上礼为之
  谓上礼之君,其礼无上,故言上礼。为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也。
  而莫之应,
  言礼华盛实衰,盛伪烦多,动则离道,不可得应也。
  则攘臂而仍之。
  言烦多不可应,上下怨争,故攘臂相仍引也。
  故失道而后德,
  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失德而后仁,
  言德衰而仁爱见也。
  失仁而后义;
  言仁衰而义分明。
  失义而后礼。
  言义衰则施礼聘、行玉帛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
  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也。
  而乱之首。
  礼者,贱质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不知而言知为前识。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华,人之愚暗之倡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处其厚者,谓处身於敦朴也。
  不处其薄,
  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
  居其实,
  处忠信也。
  不居其华,
  不尚言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华薄,取此实厚。
  法本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昔,往也。一,无为,道之子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故能安静不动摇。
  神得一以灵,
  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为。
  谷得一以盈,
  言谷得一,故能盈满不枯竭也。
  万物得一以生,
  言万物皆须道以生成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
  其致之,
  致,戒也。谓下六事也#2。
  天无以清将恐裂,
  言天当以阴阳施张#3,昼夜更用,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恐发裂不为天也。
  地无以宁将恐发,
  言地当有高下刚柔,气节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恐发泄不为地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言神当有王相死囚休废,不可但欲灵无已时,将恐灵歇不为神也。
  谷无以灵将恐竭,
  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也。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言万物当随时生死,不可但欲生无已时,将灭亡不为物也。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言侯王当屈己以下於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贵高於人,将颠蹶失其位也。
  故贵必以贱为本,
  言又欲尊贵#4,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
  高必以下为基。
  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基犹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必倾危。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孤寡喻孤独,不谷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也#5。
  此其以贱为本耶?
  言侯王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言以贱为本,以晓於人也。
  非乎。
  嗟欺之辞。
  故致数车无车,
  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举,无有名车者,故成为车。以喻王侯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也。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碌碌,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贵,石多故贱。言人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
  去用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
  弱者道之用。
  柔弱者,道之所常用也,故能长久也。
  天下万物生之於有,
  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
  有生於无。
  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於无也。此言本胜於华,弱胜於强,谦虚胜於盈满。
  同异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闻道,自勤苦,竭力行之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
  平,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惑於情欲,而复亡之矣。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矣。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多为道。
  故建言有之:
  建,设也。设言以有道当如下句也。
  明道若昧,
  明道之人,若暗昧无所见知也。
  进道若退,
  进取道者,若退不及。
  夷道若类,
  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殊别,若多比类。
  上德若谷,
  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浊也。
  大白若辱,
  大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
  广德若不足,
  德行广大之人,若顽愚不足。
  建德若偷,
  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
  质真若渝。
  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浅不明。
  大方无隅,
  大方正之人,无委曲康隅。
  大器晚成,
  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
  大音希声,
  大音犹雷霆#6,待时而动,喻常爱气希言也。
  大象无形。
  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
  道隐无名,
  道潜隐伏,人无能指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
  道化第四十二
  道生一,
  道始所生者一也。
  一生二,
  一生阴与阳。
  二生三,
  阴阳生和、清、浊三气#7,分为天、地、人也。
  三生万物。
  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万物无不背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者也。
  冲气以为和。
  万物之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和气潜通,故得长生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孤寡不谷者,不祥之名也,而王公以为称,处谦卑,法空虚和柔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
  引之不得,推之必还。
  或益之而损。
  夫增高者致崩,贪富贵者致患。
  人之所教,
  谓众人所教,去弱为强,去柔为刚。
  我亦教之。
  言我教众人#8,去强为弱,去刚为柔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
  强梁者,为不信玄妙,背叛道德#9,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云不得其死者,谓为天所绝#10,兵刃所加,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
  吾将以为教父。
  父,始也。老子以强梁之人为教戒之始也。
  偏用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至柔者,水。至刚者,金石。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无有入於无间。
  夫言无有者,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於神明,济於群生也。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吾见道之无为,而万物自化成也,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於人。
  不言之教,
  法道不言#11,师之於身。
  无为之益,
  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於精神,治国则有益於万民,不劳烦也。
  天下希及之。
  天下,人主也。希能有及道之无为。无为之治,治身治国也。
  立戒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
  名遂身必退也。
  身与货孰多?
  财多则害身也。
  得与亡孰病?
  好於利则病於行也。
  甚爱必大费,
  甚爱色者,费精神也;甚爱财者,遇祸患也。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者也。
  多藏必厚亡。
  生多藏於府库,死多藏於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发之息。
  知足不辱,
  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於身。
  知止不殆,
  知可止则须止,乃财利不累於身心,声色不乱於耳目,则终身不危殆。
  可以长久。
  人能知於止足,则福禄在於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能长久。
  洪德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
  谓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
  其用不弊;
  其用心如此,则无弊尽之时。
  大盈若冲,
  谓道德大盈满之君。如冲者,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其用不穷。
  其用心如此,则无穷尽时。
  大直若屈,
  大直谓#12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13屈折也。
  大巧若拙,
  大巧谓多才衍也。如拙者,亦不敢见其能。
  大辩若讷。
  大辩者,智无疑。如讷者,口无辞。
  躁胜寒,
  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於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散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
  静胜热,
  秋冬,万物静於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也。
  清静以为天下正。
  能清能静,则为天下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
  俭欲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
  谓人主有道。
  却走马以粪;
  粪者,粪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以治农田也。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也。
  天下无道,
  谓人主无道也。
  戎马生於郊。
  战伐不止,戎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还。
  罪莫大於可欲,
  好色淫欲。
  祸莫大於不知足,
  富贵不能自知禁止。
  咎莫大於欲得。
  欲得人物利且贪也。
  故知足之足,
  守真根也。
  常足矣。
  谓无有欲心。
  鉴远第四十七
  不出户,以知天下;
  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
  不窥牖,见天道。
  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静,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於己者也。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见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圣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
  不见而名,
  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圣人原小而知大,察内而知外也。
  不为而成。
  上好无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也。
  忘知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
  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14。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
  为道日损。
  道谓自然之道。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销损。
  损之又损,
  损之,损情欲也。又损之者,所以渐去之也。
  以至於无为,
  当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
  无为而无不为。
  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取,治也。治天下当以无事,不当劳烦也。
  及其有事,不可以取天下。
  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
  任德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
  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似无心也。
  以百姓心为心。
  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
  善者吾善之,
  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
  德善。
  百姓德化,圣人为善。
  信者吾信之,
  百姓为信,圣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
  百姓德化,圣人为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
  圣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惧富贵,不敢骄奢。
  为天下浑其心。
  言圣人为天下百姓浑浊其心,若愚暗不通。
  百姓皆注其耳目,
  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为圣人视聪也。
  圣人皆孩之。
  圣人爱念百姓如婴孩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
  贵生第五十
  出生入死,
  出生,谓情欲出於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胸臆,精神劳惑,故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言生死之类各十有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香臭,口不妄言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反是。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人之求生,动作反之,十有三死地也。
  夫何故?
  问何故动之死地也。
  以其生生之厚也。
  所以动之死地也,以其求生太厚,违道忤天,妄行於己。
  盖闻善摄生者,
  摄,养也。
  陆行不遇兕虎,
  自然远避,害不干也。
  入军不被甲兵,
  不好战以杀人。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养生之人,虎兕无由伤,兵刃无从加也。
  夫何故?
  问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
  以其无死地。
  以其不犯十三之死地。言神明营护之,兵兕不敢害。
  养德第五十一
  道生之,
  道生万物。
  德畜之,
  德,一也。一主#15布气,而畜养。
  物形之,
  一为万物设形象也。
  势成之。
  一为万物作寒暑之势以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德所为,莫不尽惊动而尊敬。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道生於万物,非但生而已,乃复长养、成熟#16、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是也。
  生而不有,
  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用。
  为而不恃,
  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长而不宰,
  道长养万物,不宰害以为利。
  是谓玄德。
  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
  归元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