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既得其母,以知其其子。
道德生畜,母之义也。物从道生,子可知也。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子从亲生,必须孝於亲;物从道生,必须守於道。子孝於母,母慈於子,通天地,感神明,物无伤也。人守於道,道爱於人,积功行,着幽显,物无害者,故言不殆也。此明母子相守,本末相收。能行此者,家国安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掩目闭口,外患不生。既无疲劳,又绝勤苦。会无名之始,归有名之母,修身之道也。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失道滞俗,去本行末,通六情之兑,开五欲之门,虽成有累之事,终失无为之道。亡没此身,难可救拔。
见小曰明,用柔曰强。
祸乱初起为小,预能防患曰明,顺道无违曰柔,始终不损曰强也。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智能照机,以之防祸,用其光也。睹见未萌,皎然无失,内视反照,复归其明。以不罹患,无与身殃也。
是谓袭常。
放情极欲,遣本徇末,患难斯至,归无常也。塞兑闭门,守母依始,洁身入道,袭真常也。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甚畏。
老君伤时王不从夷路,唯履险途,服文彩而带利剑,厌饮食而积货财,农田荒秽,仓凛空虚,此乃夸盗之人,岂纯粹之行。若使我微知政事,必行无为之大道,不涉有为之小径,有所施为事,尤畏不行。
大道甚夷,其人好径。
正道平而易,邪径险而难。理国者多履其难,修身者少从其易。斥无道。
朝甚除,田甚芜,
雕墙峻宇,除故造新。下人妨农,良田芜秽。殉名好利,弃少求多。道业不修,丹田荒废也。
仓甚虚。
年登则禀实,农废则仓虚,行薄则业虚,德充则道实。
服文彩,带利剑。
捐素以事华,贱文而贵武。修真者内不存於道德,外唯饰以威仪,毒意末松,带利剑也。
厌饮食,资货有余。
夫味无味者,饮和浴德。为无为者,礼士爱贤。鄙刍豢,以箪食为乐,散货财,以不贪为宝,此则内外无不可也。而厌之以芳鲜,积之以珠玉,是盗夸之行,非家国之基。
是谓盗夸。盗夸非道。
取不足积有余,盗之谓也。爱文彩,事贪侈,夸之义也。唯盗与夸,俱非道行。
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能立行於至道之境,则根深而不拔。妙树功於玄德之乡,则蒂固#14而不脱。为国则百代宗庙而常安,为家则万叶蒸尝而不绝。师资结影於真气,授继响於玄风。
修之身,其德能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能长;修之国,其德能丰;修之天下,其德能普。
夫道不可不修,德不可不立。立德修道,自家形国,何往不安。死生无变曰真,庆及后昆曰余,迩安远至曰长,物皆自然曰丰,惠无不周曰普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至道之源,实自无善无恶;建德之始,理须知是知非#15,知非者则去恶虑不远,知是者则就善恐不及。察邪察正,照存照亡。修道之身则归真,不修道者则入伪。修道之家则有余,不修道者则不足。修道之乡则久长,不修道则短促。修道之国则丰大,不修道则穷俭。修道之天下则周普,不修则缺少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如何得知修道者昌,不修道者亡?观一身则百身可知矣,观一国万国斯睹矣,岂唯三代乎也。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怀道抱德,积行深厚,气专精固,绝欲无贪,不散真童,类於赤子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以毒曰螫,以足曰据,以爪曰博。婴儿所以无害者,一为内无毒意,二为慈母加护,故不伤也。含德之人,既其无复恶心,又以天灵垂佑,是以毒虫不得流其毒,猛兽无以施其猛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婴儿筋骨弱而握拇指牢固者,非由力也,本为心专,人虽欲开,不可得也。含德之人,屈身以顺物,柔心以从道,可欲不能开,全真自然固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祖雷反之作,精之至。
牝牡之合,即阴阳之会也。竣,小儿阴也。作,动也。赤子未知男女之礼而动作者,至精不散也。精散则身枯,身枯则命竭。含德之人外情欲而爱其精,去劳弊而宝其气。无心於动,动不妨寂,虚己於寂,寂不妨动。寂不妨动,虽动而非动;动不妨寂,虽寂而非寂。非动非寂,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嘎於葛反之,和之至。
啼极无声曰嘎。赤子旦夕恒啼而声不嘎#16者,和气未散也。含德之人演玄言而不疲,流法音而无绝,此抱冲和之所致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亡精损气归无常,知和不死保#17真常。含德既知和理,人体常义,物无不可,故曰明也。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祥,善也。强,盛也。此明流俗有为之徒,不能同赤子之握固,似含德之知和,逐欲丧其精,运力伤其气,益生以滋味,补气以药石,中心欲使气盛而不衰,体善而不恶,其可得乎?故曰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物极则反,体盛则衰。此时俗尘之怛累,岂虚寂之常道。老君痛众生未解知常,不能受气,以有为益生,益之损。既乖至理,戒以止哉也。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得意忘言,悟理遗教。
言者不知。
多言则丧道,执教则失真。
塞其兑,闭其门。
杜欲路,绝祸源。
挫其锐,解其忿。
折贪欲之锋,释是非之争。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争得失则或可或不可,竞是非则一彼一此。今和光则无知无分,同尘亦共愚不别,通万有而齐致,亦何法而不同人。
故不可得亲,不可得疏;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贵,不可得贱。故为天下贵。
天有远近则亲疏明矣,存得失则害利生矣,定上下则贵贱成矣。今解忿挫锐,和光同尘,爱憎平等,亲疏不能入,毁誉齐一,利害不能干,荣辱同忘,贵贱无由得。能行此者,可以为天下贵也。
五十七章
以政理国,
养百姓者,妙在於平均。宣风化者,要归於正直。此所谓诸侯牧宰导德齐礼,文之教之也。
以奇用兵,
奇,变诈也。临难制变,兵不厌诈。三略六奇,九政百胜,上将军师静难息寇武之功。
以无事取天下。
明君之摄化天下,论道宣风则贤相,守方讨逆则名将,垂旒坐朝於万国,塞耳凝神於九重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何以得知无事可以取天下?即以此下文云我无为人自化,我无事人自富也。
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
忌讳多端,政烦纳密。烦则人劳,密则人惧。从法妨业,焉得不贫也。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机权不可多与人,兵器不可家皆有。家有兵器思为贼,人多执权恐至乱也。
人多知巧,奇物滋起;
多奇巧,异物生。上玩物,下起欲也。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珍好之物为法物也。多贵金玉,盗贼斯起也。亦言法所以息盗盗更多,礼所以整乱而乱作。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无事人自富,我好静人自正,我无欲人自朴。
前忌讳下是四种有为之病,是故圣人说四种无为之药,欲令除乱得化去动之静,家安俗乐,无事无为。付自然之运曰化,人皆知之曰富,无偏曰正,遗华处实曰朴也。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
其政宽,其人悦。上恬静,下淳一也。
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其政急而烦,其人困而乏。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倚,用也。伏,匿也。言人在苦而思乐,改恶而从善。因祸以得福,若处乐而荒;在贵而骄纵,则祸匿於福中矣。
孰知其极?
行善恶之因,得祸福之果,轮回苦乐之境,来去谁知穷极也。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訞。
奇,异也。訞,恶也,善恶往还之业,此并是邪?寂寞立之真始乃正,言人多积尘垢之行,少有清虚之基,故云其无正事耶者。众从正者,寡设命为正。正不常正,俄然变异,故曰为奇。并皆行恶,不肯修善,设令为善,善不恒善,还即造恶#18,故曰为訞也。
人之迷,其日故久。
迷祸福之源,惑邪正之路,此非旦夕,其日故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方,正也。割,伤也。邪行则物我俱伤,正道则彼此无割也。
廉而不秽,
凡情贪而浊,圣道廉而清。
直而不肆,
大直若屈,不显正以示人。
光而不耀。
明道若昧也。前标得失之政,次指祸福之门,而没溺者既多,昏迷者已久#19,訞奇则系累之境,倚伏悲悬解之场。是以廉而不秽,始体清虚之道;光而不耀,方识惠源之路。冥得失,何祸何福乎?混是非,孰邪孰正乎?泛兮无系无不系,萧然无可无不可也。
五十九章
治人及天,莫若式。
下理於人,上事於天,莫过以道用为法式。
夫唯式,是以早伏。
以道为式,物先以归。
早伏谓之重积德。
道轻德薄,人不依重。积深厚,物自伏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德重仁深无不胜。克,胜也。
无不克莫知其极。
四夷宾伏,国无边,与道玄同,有何穷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境土无边,德、无际,始可以有於家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有道则国安,无道则国危。国由道生,道为国母。以道为母,所以久长。
是以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夫根枯则拔,蒂朽则落。今理国以道为根则根深,修身以德为蒂则蒂固,蒂固则长生,根深则久视。天人之式,家国之要也。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也。烹鲜不挠,挠则鱼烂。故曰理国烦则下乱,修身烦则精散也。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君上用道临下,鬼不见其精灵以害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鬼无精灵而不害人,由上用於正道,所以邪不为害。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非其神鬼不能害人,但圣人在上,德被幽明,鬼神无害,由圣不伤也。人能利物,亦自不伤。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
鬼神圣人,两者也,俱能利物,不相伤也。圣人慈善鬼正直,慈善处显而光润,正直在幽以潜资,俱以德泽
交归众人。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交,会也。海在乎众流之下,百川於是交归。理国者自视缺然,万国所以同会。
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
牝雌而静,牡雄而动。夫静可以制动,阴可以屈阳,故知谦撝伏跨企,柔弱胜刚强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以谦为德,则可以容人。未能卑退,不可取聚。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结二国也。
夫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入事人。
国之大也,又欲远扇於皇风。境之小焉,不过遐钦於道化也。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扇皇风者,远覃於声教。钦道化者,来服於礼仪。俱称所怀,各得所欲。衣冠是一,文轨大同,仍恐大者蔑小,贵者陵贱,重诚大者以为下也。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所不宝。
宝,重也。道本无形,理唯虚寂,无形苞之於有象,虚寂纳之於动殖,故言万物之奥也。淑人君子体正,可以重真,不肖下愚从邪,於焉轻道,故有宝不宝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体道忘言,信言不美。饰非之辩,未可契真。丧实之言,岂足称道。华辞惑众,饰伪以为真。浮说乱人,以恶而善。适为可用之於市肆,焉能达德而怀道也。达至德者,忘之於彼我。悟自然者,混之於和同。岂可尊己而卑人,是我而非彼,自加於物上也。
人之不善,奚弃之有?
圣教所设,本以开晓於无知;妙道遐通,亦乃匠成於未悟。欲使善不善而皆善,知不知而共知,常善救人,宁容有弃#20。
故立天子,置三公。
上古至淳,贤愚平等,身不失道,行合自然,人皆宝道也。逮乎三五已降,物渐浇漓,无君不可导人,有主方能化物。故上树垂拱之君,下设论道之官,示之以好恶,诫之以礼,化彼不善,陶此淳风。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征士,先进以璧,次进以马,故言以先驷马也。夫倒置之徒,必须发之以蒙蔽。抱愚之者,亦宜耀之於智矩。作君上之心腹,为元首之股肱,义在匡救其恶,易宣风教。然而尚名者不安其分,妄规非次之荣。好宠者不以其道,唯希高贵之爵。骄奢自贻伊戚,遂并危亡之祸,未若增修至道,宠辱不惊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自昔至今,重於此道者何谓也?求之非一日而得,行之,免百年之祸,保於福禄,绝於危亡,今古同尊,天人并贵也。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息躁动,凝神於安静。绝繁务,虚己於自然。除嗜欲,耽之於玄妙。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怨之生,或大或小。仇之起也,乍少乍多。涉有事之境,即拘斯累,怨怨相报,无有尽期。若能归无为之大道,保自然之无累,遗兹混浊,味此清虚,咎过不生,怨雠不起,此报怨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