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一,元气也,未分无二,故言一也。天地虽大,所禀者元一。万物虽富,所资者冲和。王侯虽贵,所赖者真道。是以清澄以广覆,宁静以厚载,变化以精灵,虚豁以盈满,安乐以全生,无为而正定,何以致其然?皆得一於道。
其致之,
道无兴废,物有得失。得之者益如前,失之者损如后。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将恐蹶。
真一之道,不可失也。失之,成象恐之於破裂,成形恐之於动发,不测将恐以绝歇,虚间将恐以枯竭,生灵将恐以死灭,尊贵将恐於颠蹶。
故贵以贱为本,
此则国以人为本,亦言从贱以至贵也。
高以下为基。
九重之台起於累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孤寡不谷,王侯之谦称,此亦不忘於本也。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言贵实以贱为本也。
故致数誉无誉。
王侯实贵而以贱为名者,此有道之君也。歌谣颂德,不以为誉,此则数誉。悬谤从谏,不以为数,此则数毁也。明体道君子外宠辱,得失不惊,心忘毁誉,喜愠不形色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玉琭琭少故贵,而石#4落落多故贱,贱者人所恶,贵者物可政,俱不安也。处贵而谦退,不欲如玉之被致。在贱而恶齐,不欲如石之被奔。得之以一,处之以中,唯上与下无不安。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以柔弱为用,动皆反俗,以刚强在心,举皆失道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者,天地有形故称有。天覆地载,物得以生,故言生於有。无,道也。道非形相,理本清虚,故曰无。天地从道生,有生於无也,故曰虚者天地之根,无者万物之源。迷者失道,不识本元。圣人垂教,明於祖始,若能道超生死而出有无,必其昏俗,沦有无而系生死。形神合而见相,故言生於有,形神散而无体,故言有生於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
信道弥笃,强行有志,寒暑变而不革其心,金石销而不移其操,始终常一,确乎不拔。勤行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素丝无恒,逐玄黄而改色。中士不定,随好恶而异心。闻真道,存身以安国,则存道而忘俗。见财色,悦性以娱情,则存俗而亡心道。
下士闻道,大笑之。
心迷得失,知近不知远,情昏真伪,识浅不识深,但悦尘垢之小行,反笑清虚之大道。
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深甚奥,下士#5之所难知。微妙玄通#6,下愚故非易识。今笑之,不能令真使混浊,适足彰道之清远也。
是以建言有之:
物情不一#7,取舍异心。圣人设法,无教无不教,凡情向背,有信有不信也。
明道若昧,
智无不周,明。光而不耀,昧。勤行,进,大成若缺,退也。
夷道若类,
缅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尘,若类。
上德若谷,
无不容也。
大白若辱,
廉而不秽,大白也。混若於浊,若辱也。
广德若不足,
大满若冲。
建德若偷,
潜行密被。
质真若偷。
偷,变也。性无洁浊,体实常存,质真也。亡死生,合变化,若偷也。
大方无隅,
寰寓有象,有方也。至道无形,无隅也。
大器晚成,
积习生常,美成在久,故知修心修行,非一朝一日可以致。
大音希声,
鸣钟应节而鸣,玄教随机而作。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虚无罗於有象,故言大象。大象无象,故曰无形。不可睹,故言道隐。绝於称谓,故曰无名也。
夫唯道,善贷生。
夫进而若退,进无进也。若退而进退也。明若昧,非明也。昧若明,非昧也。至真之道,非进非退,非明非昧,无色无声,无形无名。虽复无名,亦何名而不立?虽复无象,亦何象而不见?是故布气施化贷生於万有,为而不恃,付之於自然。
四十二章
道生一,
虚中动气故曰道生。元气未分,故言一也。
一生二,
清浊分,阴阳着。
二生三,
运二气,称三材。
三生万物。
圆天覆於上,方地载於下,人主统於中,何物不生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阳气热孤,亦不能生物,阴气冷单,亦不足成形,故因大道以通之,借冲气以和之,所以得生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
抱冲和之气,无好无恶。失一元之道,有爱有憎。但敦富贵之名,不悦孤寡之称。唯有道王公,卑以自牧,义存谦退,以为名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有道以富贵而称孤寡,损也。谦光日新,益也。无德处贵,自以为益。材下位高,必至倾覆,损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
人间所行之教,理归仁义,事刚强。然刚强者死之类,仁义者道之华。亦我义教之者,欲使去刚强而存柔弱,远仁义而安道德也。亦言圣人是於能教众生,是於所缘教得宜。义者,宜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不从君父之命,不顺圣人之教,贪荣而守胜,尊己以陵人,强梁也。违科犯法,不尽天年,中道而夭,不得真死也。物皆合道,圣人无不设教。凡情失理,化主所以兴言。由仁义之华,彰道德之实,因强梁之性,演柔弱之法。父,本也,以强梁为教本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有象之至柔者,水也。无形之至柔者,道也。水至柔而能消金穿石,破彼坚强。道至柔而能贵彼忘我,破兹固执。言人若能鉴之於水,体之於道,足然洞之於人我,经之於丘山,微妙玄通,都无滞碍,此谓驰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水无有碍,道无有形。有间无间,无处不入。
是以知无为有益。
道无形,物得成;圣无为,人得化。此乃无为之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前称无为之益,未知何曰无为。行不言之教,教即忘言。任因循之事,事即无事。吾安於上,臣悦於下,此为之益也。
天下希及之。
行有为者多,及无为者少。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者,外之称誉。货,俗之财帛。身为忠孝之本,抑德之基,理须外名利,存身神,反无为,修至道,而弱丧者不反,逐欲者失真,遂为名以杀身,因财而害己#8。迷沦者众,圣人怀之,故详问云为得利为病,为失名失利为病。俗以得名利为善,而得之则身亡;失之为恶,亡之则己立。得失病利,谁然定乎?亡,失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
为名以杀身,斯大费。
多藏必厚亡。
为财以伤己,斯厚亡。
知足不辱,
不分外以求名,远耻辱。
知止不殆,
不非理以规财,无危殆。
可以长久。
外之於名利,远之於危殆,理国可以长存,修身可以久视。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圆德备,名曰大成。备如不足,故云若缺。然大壑酌之而不竭,明镜应之而忘疲,不弊。
大满若冲,其用不穷。
四达是方而俱照,六通无幽而不烛,斯大满。不以照为照,不以盈为盈,若冲也。用不以心,故无极。
大直若屈,
直同正道,大直。以欲从人,若届也。
大巧若拙,
匠成万物,大巧。似不能为,若拙。
大辩若讷。
谈天畅理,大辩。言即无言,若讷也。
躁胜寒,静胜热。
阴阳二气,递相为用。阳气躁而热,阴气静而寒。阳气盛则静胜而躁劣。此则气序迁移,平为胜劣。夫大成若缺,大满若冲,则盛无盛也。其用不弊,其用不穷,则衰无衰也。不盛不衰,不寒不热,遗成而不败,忘胜而无劣。
清静为天下正。
为阴阳之所寒热,未清也。为生死之所流动者,不静也。明圣人生死无变於己,寒热不累於身,清静也。有轮转处,生死皆为耶也。无轮转,绝死生,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君上有道,除奔命之马。臣下无为,粪桑田之业。修真者去驰骋之浮情,粪身神以道德。务学者绝飘荡之懈惰,粪心虚以艺文也。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生,起也。不用道而修文,专饰兵而好武,四郊多垒,五兵斯起,戎马生於郊也。内明心王无道,驰六识之马,遍万境之中,得失纷纭,是非#9交争也。
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10。
有道之人,遗情去欲,祸自除。无识之徒#11,纵性任心,殃咎斯至。善积成庆,幽显咸享。恶积成殃,存亡俱累。罚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孙,祸也。上误先祖,咎。
知足之足,常足。
除可欲则外无所求,清本性则内无所乏,故言知足,动皆合道,事无不圆之足也。无不足之时,常足也。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观之以道,则理无不达,照之以智,则事无不知,所谓不行而知者。
不窥牖,见天道。
二景丽天,五星耿汉,宁须窥牖,方始见乎内明。窥牖者,穿凿求解也。天道者,自然之理。不假筌蹄得鱼兔,无劳言教悟至理,此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迹周於宇宙,未识山川,览遍於经籍,宁知至理,此谓无知。
是以圣人不行而行,
独悟也。
不见而名,
玄览也。
不为而成。
自内就也。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增之以卷轴,长之以见闻,利之以名声,加之以嗜欲。
为道日损。
行不言之教,文理双忘。体虚玄之道,物我同遣。为无为百为兼丧,事无事万事都损。岂惟憍盈奢侈也。
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
舍有归无,损之者也。有去无忘,又损之者也。有去,无也。理冥真寂,至无为也。
无为无不为。
夫欲去有累,所以归无为,而惑者闻无为,兀然常拱手,以死灰为大道,土块为至心,理恐其封执无为不能悬解,故云无为而无不为也。不为非无为也,有为而归无为,非有为也。此则为学为道,道学皆忘,唯动与寂,寂动俱息者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摄也。忘则无舍无不拾,用则有可有不可。若以无为摄天下,无有而不可皆可也。若以有事取天下,无有而不可皆不可也。
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君上无心於有为,任百姓之自化。圣人无情以分别,逐万有而感通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若有心分别,有善善有不善,不得以为善#12。今既无心分别,非唯善於善,亦善於不善,善与不善皆善,是以谓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信,顺也。物情既有可有不可,从事则有顺#13有不顺。有顺有不顺,不得以为俱顺。今圣人无可无不可,皆可;无顺无不顺,皆顺,是以名为大顺。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混其心。
惵惵,不住也。凡情分别,见善见不善,信有信不信。圣人惵惵不住,泛泛随机,混其分别之心,齐其是非之意也。
百姓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百姓不能以性制情,而乃纵心逐欲,注耳目於声色,专鼻口於香味,因兹惛惑,以此聋盲。圣人逐病行医,随机演教,因心救物,说己化他,乃云我止如婴孩赤子,不知声色悦於耳目。
五十章
出生入死。
从幽至显名出生,自有归无称之入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九窍四关为十三也。若能绝欲则为生之类,必其放荡,则为死之徒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所以流死地者,由十三种造过。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何为得至於死地?言用之九窍,运之四关,多取有为之生业,爱养无常之生死,后(厚)过其分,动之死地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不能养性,内为情欲之所伤,外为毒虫之所害。善摄者不耽染,性不伤,无毒心,物无害。
兕无所驻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言养生以道,积善以行,是故前显不与恶遇,今明虽遇无伤。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夫生我者神,杀我者心。我杀由心,心为死地。若能灰心息虑,不构有为,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孰成之。
至道运而无壅,何适而不能。玄德动而不滞,何事而不可。今约事分用,通生则理归於道,长畜则义在於德。生畜於物,物各有形。既秀而不实曰孰,生畜具全曰成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父母所生,天地覆载,诚可尊也。今道德恩隆於父母,功盖於天地,理当尊贵人也。
道尊德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德虚忘,自然尊贵,非由爵命方见敬重也。
故道生之畜之,长育之,成之孰之,养覆之。
此广明道德生畜之义也。进益曰长,抚恤曰育,构立曰成,圆足曰孰,资给曰养,衣被曰覆。
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夫伐其功者,非至功也。恃其德者,非大德。今既生既长,不恃不宰,深妙之德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道为物本,故云始。德能畜养,故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