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夫无为无事,可以摄天下也。若以有事有为,吾见其不得已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若乃与天下之善,不私其利,除天下之害,不处其功,四海沐德以饮和,万物从化以乐俗,可以安大宝,守神器。若不知有为之非,而执之以为是,则败失也。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接或隳。
夫有为之法,有前可行,有后可随。一温一寒,一盛一衰,聚之则接,散之则隳。若行有为,虽成必败。若用无为,能弊复成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奢泰者,即有为之事也。逐欲为甚,心存侈靡为奢,极乐无厌曰泰。圣人虚心知足,去甚也。见素抱朴,去奢也。忘欢而复乐足,去泰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忠臣辅於君上,贤相理於阴阳,以道胜於海内,不以兵强天下。下之事上,犹以道佐,上自有道,宁专用兵。以道则彼此各安,用兵则互相侵伐。一来一往,故曰好还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嘉禾不得植,荆棘所以生。此亦用兵之过也。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能用为善杀敌,为果。贼来侵我,所以除之,不以国大兵强专用,为是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
自大为矜,取功为伐,好胜不已,示贤於敌,谓之骄。故曰义兵王,应兵胜,忿兵死,骄兵灭。善用兵者决定果敢,不矜不忿,不贪不骄,迫不得已,从后应之,义在除敌救人,亦非恃力好战矣。
是果而勿强。
心定能不骄不矜,行不得已者,是果而勿强也。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少而必长,盛而必衰,此物壮则老也。明以兵为强者,兵败而必弱,故言非道也。是道可以常行,非道理宜先止也。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精饰为佳。祥,善也。兵者,动有亡国失人之患,故言不善。存者,人之所爱。亡者,物之所恶。有道之主不处好兵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经天曰文,止戈为武,其为用也,彼此实齐,礼乐所以并行,水火故宜难废。用须得理,动叉以时。是以平居好生,以左为重;行兵主杀,以右为贵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兵虽可用,多有损伤。是爪牙之所司,非元首之器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恬淡,静也。王者用师,有征无战,动不失静,故言恬淡。不好用兵,不以为美也。
若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君者,人父母。美兵,好杀,非谓养人。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阳道贵生,所以吉。阴道贵杀,故云凶也。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偏将副军不当杀,故居左。上将闽外以行诛,故居右。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之所用,义在救人,哀失道,悲其过杀。古者以慈用兵,贵之以德,贱之以器,克敌之后,将军素服主丧,行礼受吊也。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有名之物,并悉无常。今谓无名,理。归常道。朴,本也。臣,贱也。常道妙本,非大非小。非大而能大,虽大不可贵;非小而能小,虽小不可贱也。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天王诸侯若能抱道,遐迩人物自然宾服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守道则功格四表,无为则乾坤交泰。非唯天地相合,抑亦德合天地。德合天地,既知甘露降,亦知醴泉出,此有道之化也。
人莫之令而自均。
上如标枝,人如野鹿,不须教令,自然太平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始制有名也。既得其子,以知其母。子之依母,天之理也。故言知止也。
知止所以不殆。
子依母,物无伤害;人依道,理无危殆。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川谷上源而不竭,铃以江海为本。以江海为本,复本而归江海。明人从道而生,还须归道。今不知归,失於本也。亦言人有道,物归之,如川谷归江海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闻而知之谓之圣,见而知之谓之智。然则外难知者,人也;内难知者,己也。今鉴人而知善恶,智也;照己而知得失,明也。知善就君子,如染芳兰,知恶远小人,如去鲍肆;知得尽之以忠贞;知失除之以悔吝。此乃明智也。若乃清重玄之路,照虚寂之门,知人者识万境之皆空,自知者体一身之非有。一身非有内,岂贪於名利。万境皆空,外何染於、声色。内外清静,故曰明。物我皆通,
故言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夫用力者,力大则胜人。用德者,德高则伏物。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不溺於非,斯自胜也。修道者忘怀,则外物无害,故曰胜人。虚心而仙骨日强,故言自胜也。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分之人,乐一瓢而为富。贪利之者,积百万而为贫。饰躬励己,强行信道,弥笃为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
上乘所说,本以教人。依教修行,不乖其理也。欲言不失其所。理国者用之,则国祚长久。修身者用之,则性命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
国王有道,天清地静,人安神泰,无复倾危。设令时遇灾衰,运逢屯否,居危而得安,处否而常泰,以保於万寿,故言死而不亡者寿。修道者以百年将尽之身,获万劫无期之寿,此亦死而不亡也。然物则百生有死,人则有存有亡者,皆为天也。道则不生而能示生,虽生而不存。不死而能示死,虽死而不亡。不存不亡,故云寿也。但存亡既泯,寿夭亦遗。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夫虚舟泛而不系,大道泛而玄通。不系者,无滞於西东。玄通者,宁封於左右。是以入毫芒而遗小,弥宇宙而忘大,影见非一,灵化难常,物无不应,何为不可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物之得生,皆赖大道。道则信之以独化,物则称之於自然。能生者不以为功,所生者不以为德。真之至理,不相辞谢也。
成功不名有。
道之生物得以生,成功也。能所皆忘,故不名有也。
衣被万象不为主,可名於小。
生育普均,覆载无二,衣被也。长而不宰,不为主也。可言於小,言不小也。
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可名於大。
万象轮回,不出无形之表。品汇终始,会依虚寂之中。故曰归之。可名於大,言不大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同大道之停育,齐至理以忘功,不滞空有之端,宁拘小大之域,必定忘於小大,故言终不为大。执则成小,亡心则为大。不大而大,故言成其大也。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无形。无形者,虚无之大道大。执,专也,持也。能持身庇玄德之影,专心驻幽寂之门,有道则物归,故言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油云布而万物润,膏雨降而百草滋。但以被微物而有益,是知归大道而无害。无害之理,其致云何?身神不动曰安,死生泯然曰平,彼此玄通曰泰也。
乐与饵,过客止。
五音之声,乐也。八珍之味,饵也。百年寄身,过客也。止,留也,依也。归往於道,可以平物情,不悟少能依止,乃留心於丝竹,以此畅情,依身於兰桂,用兹适口,不能执象,欲泰难乎。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繁华者,物情之所悦。虚寂者,人性不能安。情悦谓之为美,不安呼之为淡也。
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既,尽也。目所见者色,炫之於青黄;耳所闻者声,惑之於宫征;心所贪者利,昏之於珍宝。宝虽为利,用有尽也;声虽可悦,聋不远也;色虽可爱,盲在近也。故知止乐饵者,有斯患也。然恬澹无为之道,视虽不能见,致之者洞视无不明;听虽不能闻,契之者洞听而更聪;心虽不能计,会之者运用而不尽。道
俗之好如彼,利害之涂如此。
三十六章
将欲嗡之,必固张之。
将欲塞兑而闭门,愚夫不服,纵其开兑而济事,困而后已。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息其雄猛之心,纵其刚强之志,柔弱生徒,刚强死行,苦至当止也。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欲衰而更盛,物极而自反。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欲夺其恶,恶行不除,恶积灭身,临时自悟。
是谓微明。
上之权道观之,则未似施教。究理则极有潜资,甚自微妙,分明历然有益,故谓微明。八十一章广陈化道,而凡情有系,所执不同,以实示之,而不从将权化之,令知返玄教,深远左右宜之。权释辩於前,实解彰於后。欲噏敛之,开经化之;欲弱俗情,强其仙骨。欲废邪志,与之正道;欲夺恶行,与之善业。
柔弱胜刚强。
权道顺之而不违,故言柔弱必竟能制於刚强,故言胜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脱,失也。鱼之游泳,事藉於江湖。圣人大宝,理资於利器。鱼不可以失水,失水则鱼亡。利器不可以示人,示人则危殆。故曰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知执权之道不易其人。
(后文元阙)#3
老子道经卷上#4竟
#1 按《道藏》本原将老子道经李荣注分作四卷。现据敦煌本合并为一,改题『道德真经注卷上』。后文卷题亦删去。
#2 按《道藏》本原未分章,仅题篇名『道经』二字。现据通行本分章,列出章次,以便阅读。下同此。
#3 《道藏》本原止於此。以下第三十七至八十一章缺。据敦煌本及强本补。
#4 此行系整理者补。下卷敦煌本尾题『老子德经卷下』,可证上卷尾题应作『老子道经卷上』。
道德真经注卷下#1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
三十八章#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明古之皇道,宅太虚以为心,凝至一而为体。不言均天地之化,无事成万物之功,未规揖让之名,岂有干戈之争。虽复处宗处极,而乃非争非名,无为自然,故云上德。为而不恃,成功不居,故云不德。畜养万物,物得以成,故云有德。内明德与道合,厥义可尊,故云上德。道既无象,德亦虚玄,韬光藏用,故云不得。虽藏於用,无用之用用矣。乃韬於光,不耀之光光矣。有用有光,济人济物,故云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之风几乎将失,仁义之化殆欲斯兴,文字既彰,浇漓渐矣,故云下德。以德为德,以功为功,恃德伐功,故云不失德。执言有德,不及无为,故云是以无德。内明体同虚寂者德之上,事有纷累者德之下,封执在心故云不失德。执者失之,是以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以,用也。上用无为以化下,下用无为以事上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用有为以导下,下亦以有为以事上,何者?草则逐风以西东,影则随形而曲直,故知君海内者不可以多事,理归虚静,训弟子者不可以非礼,义存忠孝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兼爱博施仁也,赏善罚恶义也,恒其道德,其宜上也。上德下德亦浇淳之化有殊,无为有为明得失之政斯别。下德之称有为者,是上德之劣也,上仁之称无为者,是上义之优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上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以此教人,故曰为之。礼烦则乱,下不能行,故云而莫之应,可谓信不足有不信。相信自可忘言,不信则生忿争,是以挥拳攘臂,更相牵引。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
玄古淳和,物情诚实,人皆自足,不假仁义以煦濡,家悉无为,各怀道德以游泳,爻象不作,教迹未兴,混亲疏,忘贵贱,此则太上下知,大道之化也。此风既散,谧号乃兴,畜养之义行焉,成济之功见矣。圣人潜被,黎首自安,此上德之化也。亲惠情生,泛爱功起,亲则有所不普,爱则有所不同,浇风以渐也。亲爱不足以化俗,赏罚于是以理人。又丧赏罚之义,废仁义之礼,教之以折旋,行之以玉帛,而君欺于上,臣诳于下,淳源已远,浇浮孔炽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皆敦厚,各怀忠信,亦无烦曲礼,但忠信已薄,浇浮更厚,惑乱滋甚,以礼理之,贱质贵文,转增邪乱,故言乱始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始。
道德者,道之实也。仁义者,道之华也。先知仁义者,识华不识实也。夫明者自然合理,暗者方俟师教,知礼非上智之基,乃是下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云去彼取此。
散朴以为器,原其始也至淳,失道而后德,要其终也浇薄。是以仁非本性,义异自然,信不由衷,礼饰於外,是非战争,奸巧纷纭,父子失慈孝之心,君臣乖忠义之道,于是大圣老君痛时命之大谬,愍至道之崩沦,欲抑末而崇本,息浇以归淳,故举大丈夫经国理家,修身立行,叉须取此道德之厚实,去彼仁义之华薄,则捐俗礼,归真道。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灵#3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