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道德真经注(唐李荣)
十九章
绝圣弃智,人利百倍;
圣者,人情之所仰;智者,愚人之所求。非智无以照机,非圣何能宰物?今言弃绝,所未闻也。夫圣人合道,道本无名,名生而物迷,言圣不及於忘圣,智出而伪起,用智不及於忘智。故须绝弃也。然圣生则盗起,智用乃贼来。今言弃绝,盗贼不起,其利实多,略言百倍也。
绝仁弃义,人复孝慈;
仁以爱物,义以让人。虽曰立人之道,实亦矫人之情。今弃矫情之仁义,归天性之孝慈也。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攦工倕之指,息机械之心,绝巧也。掷玉毁珠,弃利也。但盗贼之行规之以利,弃宝无利,宁有盗乎?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文,教也。属,继也。夫大人之设教也,莫不修凡以成圣,从愚以归智,去害而之利。今皆弃之,於教不足。未知学者何所措心,是故继以后文,示令立行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朴,本也。万境无染,见素也。守一不移,抱朴也。公而不党,少私也。以性制情,寡欲也。
二十章
绝学无忧。
夫志无为之道,则学无所学,混之以愚智,则得失未闻,怀忘之进退,则荣悴不惊。抱自然合道,宁有忧乎?存有为之业者,学非为己,悬头刺股而竞者名,映雪聚萤所争者利,惧荣名之不立,惊厚利之未来,以此存心,忧患生矣。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礼对为唯,野应曰阿。称心为善,乖意为恶。几何,言不远也。体道则百虑俱遗,任真则万涂皆适,实亦无逆无顺,不美不恶,然有为强生分别偏私,妄起爱憎,不留心於道德之乡,唯责人以华薄之礼,悦心谓之为是,不问贤与不贤;润己称之曰能,未论智与不智。此则智者翻暗於不智,贤者倒愚於不贤。故曰相去几何也。亦言人性自然己足,益之则忧。夫进智以徇美,与饰伪以为恶,事虽不同,失性均也。故曰相去几何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水火可畏,不畏又遭烧溺。豺狼可畏,不畏终遇於损伤。故知人行爱憎而不已,归兹损败;贪名利而无息,致此危亡。今流俗滞之有年,溺之忘反,悠悠莽莽,欲出无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熙熙,悦乐也。太牢,味也,春台,色也。言流俗众人,务学以规名声,纵情以昏色味。悦之以色,不知盲之有时;适之以口,不知爽之有日。逐欲老而愈溢,劳形困而不休,仍自欣欣,以为悦乐。
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圣人言众人驰骛於有为之境,为声色之所动,我澹泊於无为之端,香味不能惑。犹如赤子未识牝牡之合,不知淫泆之情,心无所在,岂定有归也。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俗人於清虚而不足,在昏浊而有余,积财货以为外累,肆情欲以增内垢。圣人尘埃无染,俗事都捐,故曰若遗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俗人愚也,自以为智,惑於情欲,秽乱日以至。圣人大智若愚,形神虚静,纯白日以生也。
俗人昭昭,
不知强言知,内明於心,外曜於物,自言了了,故曰昭昭。
我独若昏。
知如不知,如将暗也。
俗人察察,
锐情於是非之境,专心於得失之路也。
我独闷闷。
遗心识,自无分别,忘善恶,故曰闷闷。
淡若海,漂无所止。
德宇恢恢,心台淡淡,犹如大海风动波随,漂泊东西,终无定止。
众人皆有以,
用有为也。
我独顽似鄙。
若愚人之无知,同贱者之不饰。
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食,用也。母,道也。人皆得意,未假以言。物既失理,圣人设教。自春台已下,并是众生有为之病。圣人随病救之,皆用无为之药。有病有为,有无不同,故言异也。凡夫滞俗,圣人用道,故言食母也。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甚也,大也。道,理也。德物无不包,故言容也。动皆顺理,故言从也。亦言大德,不由他至,唯从道来也。
道之为物,唯怳唯惚。
未知道是何物,而令德从明矣。大道幽玄,深不可识,语其无也,则有物混成;言其有焉,则复归无物。归无物而不有,言有物而不无,有无非常,存亡不定,故言怳惚。
怳惚中有象,惚怳中有物。
非有非无之真,极玄极奥之道,剖一元而开三象,和二气而生万物也。
杳冥中有精。
至理唯一,故言精。妙体无变,故言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寂乎无象,感而遂通。福善祸淫,影响斯在。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阅,简也。甫,始也。愚者无知,凡情有滞,谓杳冥之理,本绝因缘,怳惚之中,元无果报,遂令行善者有怠,长恶者不悛,未识精而有灵,岂知真而有实,言其中有信,欲照理非虚,为救众生开方设教,从终至始,简其善恶之因。自古及今,阅其邪正之行。忠孝者赏之以爵,过忒者罚之以刑,含贯空有,弥罗宇宙,体既独立,而常存名,亦湛然而不去。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以此哉。
我何以得知大道自古及今,从终至始,简阅於物,分别於人,度脱四生三代不失,但以观之於见在,足知过去未来也。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外顺於内,内养於神,物我无伤,全也。屈己从人,身不失道,直也。谦退处下,室也。混而不浊,新也。理本是一,故言少。忘言契理,故言得。有为为境群典百端,多士逐欲情乱,滞教生迷。故言惑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道也。圣人怀道,故言抱一。动皆合理,可以轨物,故言式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去分别而遗识,智慧自明。捐物我以全真,道德自彰。取其功而反失,夸其德不长也。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
以我为是,指他为非,不能顺人,唯知逆物,起於争。圣人屈曲从物,豁荡是非,不争功名,与物无竞,故天下虽大,谁能争乎。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圣不自专,寄言古昔,枉正少得,不是虚言,诚全归身,皆为实录也。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少也。多言数穷,少言合道,故曰自然。道则非无非有,理亦非少非多,欲明多言之失真,故借少言而合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迅风暴雨,尚不竟日终朝,轻躁多言,岂得全身远害?少言合理,则十日雨五日风也。多言有损,则狂风暴雨也。
孰为此,起问天地。解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此举大以明小也。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道者,清虚无为,救人济物,若举事皆从於道,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德者,畜养於物,润益於人,人能行同於德,德亦得人也。
同於失者,道失之。
不能行同道德,体存化义,共恶者之为非,同罪人之受罚也。
信不足,有不信。
同於道者道得之,信於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也。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跨,越也。徐行缓步,其行久也。企踵越分,行不久也。喻明谦卑退让者可久长也。跨企矜伐者,自危自亡也。
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此非君子之行,岂是忘怀之士。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残余之食,不可以荐飨。跨企之行,不可以进道。昏乱者爱斯行之为是,乃安之。达理者恶此道之为非,故不处也。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者,道也。名之曰道,故言有物。然道之为物,唯怳唯惚,不可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辩,混沌无形,自然而得,故曰混成。自然之理,运之以变化,无形之内,开之以气象。原其本,则先天地生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混成之道,先天地生。听之不闻,则寂寥无响,搏之不得,则澹漠无形,丧偶而无对,故言独立。湛然而常存,故言不改。无处不在,周行也。用之不勤、不殆也。覆载生畜,母之义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天有形者立称,无象者绝名,约通生而为用,字之曰道。无一法而不包,名之曰大。理无名,无名而名,谓之强也。
大曰逝,逝日远,远日返。
逝,往也。即大求之,而不得往也。就往追之,而不及远也。体之近在於身,故谓之返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尊德贵,弥罗无外。天能广覆,无隔於贵贱。地能厚载,不择於妍媸。帝王控制,通贯於远近。字育普均於贫富,用各有主,历言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寰宇之表,自可绝言。形象之中,理生称谓。虽具万品,究之唯有四大。大名既一,用义难殊,欲劝帝王抱式於道德,取则於天地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为人主者,静与阴同德,其义无私,法地也。动与阳同波,其覆公正,法天也。清虚无为,运行不滞,动皆合理,法道也。圣人无欲非存於有事,虚己理绝於经营任物,义归於独化,法自然也。此是法於天地非天地以相法也。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大小俱轻,不能为於根本。上下皆躁,未可为於君主。是以一轻一重,轻者以重为根。一躁一静,躁者以静为主。故无为重静者,君之德也。有为轻躁者,臣之事也。上下各司其业,为君必须重静也。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有道之主,君人子物,务於重静,不为轻躁,举不失道,动不离静。是以行必辎重,居必摄卫。不至危亡,由重静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圣人所贵者,大道所宝者,重静。虽有瑶台琼室之丽馆,身之所托者,虚寂。孋姬飞燕之美,御心之所游者,无为。情欲不足以累身,华屋未能以惑己。物无累者,故曰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之君,岂宜妄动。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前明重静,则超然无累,今明轻躁则必致有损。无累则上下俱安,有损则君臣皆失也。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七香流水之车,动之者有辙。千里浮云之马,跃之者有迹。不疾而速,云軿不蹍地。不行而至,凤鸟本无迹。言圣人垂拱,庙堂不遍周至之辙。贤士销声,丘壑不削孔丘之迹也。
善言无瑕谪,
言必有中,千里应,非法不言,有何过也?
善计不用筹策,
筹策者,以算物数。以道观之,物无不尽道,非於数,宁用筹策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门以关,亦有闭有开。若能以道制
之,无闭无闭。是以理国者以道百姓,无以窥窬。修身者以道声色,无由开凿。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用绳之者,有缚有解。以道控制於四方,善结也。万国共戴於一人,不解也。修身者必契於道,故言善结。抱一无离,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一物失所,虑轸纳隍,视人如子,宁有弃乎?真圣演经以开化,赴感以导凡,以道济之,曾无遗弃。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始终用道,故言常。庆及万方,故言善。德能广济,故言救。通言一切,故言物。
是谓袭明。
善行五者,人物兼济。承道而用,是谓袭明。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行与道合,德能利物,善人也。人之仪表,物之楷模,师也。暗者求明,明者不求於暗,受之以作役,具之以束修,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
尊师重道,贵也。仁惠善诱,爱也。资之义当贵爱也,若师不爱於资,壅玄流而不润,资不贵於师矣。惠路而难反,悟之者要妙,昏之者大迷也。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不谄不骄,在於中平,君子之行也。不静不躁,处於中和,入道之基也。故知怀雄猛之心者,未可全真。抱雌柔之性者,不能志道。今知性雄而守雌,则不躁不速,亦知性雌而守雄,则不静不迟,不滞两边,自合中道。然行雄猛者众,守雌柔者少。故喻明汉壑处下,众流归之。人士谦退,道德归之。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内无分别绝是非,赤子之行也。若常能守静,恒与德合,是不离也。小则无情,大则有欲,去大时之有识,反小日之无知,故曰复归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大白若辱,大智若愚,晦以安身,斯为法式。
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忒,差也,不以智耀人,不为名害己,内虽洁白,外实同尘。立身者受禄无穷,修道者成真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有官有爵,荣也。无位无名,辱也。能知居显不骄而守卑辱,可谓包含一切,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在贵如贱,处荣若辱,真常之德,自然满。常德反归,故言复朴也。
朴散为器,圣人以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一气未分,朴也。三才有位,器也。自无形以关有象,故言散朴以为器。天尊地卑之体既着,君贵臣贱之体亦明,树之以君,故云官长。统御万国,故言大制。上能子育,下获不伤,故言无割。亦明圣人开不言之教,此即散朴为器也,作真仙之主为官长也,以道摄物,物无不归,大制也。慈能被物,物得以全,无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