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注疏
道德真经注疏
枉则直,
注:枉,屈也。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疏:枉,滥也。体知枉滥不二故能受於毁谤而不伸其怨枉翻获正真也。此一句忘毁誉。
洼则盈,
注: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弊则新,
注: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疏:洼,下也.谦卑逊让,退己处下,不与物竞,故德行盈满也。此一句忘高弊辱也。能处鄙恶弊辱,而不贪荣宠,即其德日新,此又忘荣辱也。
少则得,
注:自取少则得多。天道佑谦,神明托虚。
多则惑。
注:财多者惑於守身,学多者惑於所闻。○节解曰谓俗人多思念,多所欲,行无可信,故惑也○疏:少者谓前曲全等行,不见高下,处一中也。多谓滞於违顺等法,不离二偏也。体一中则得,滞二偏故惑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注:抱,守也。式,法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节解曰:谓念一行道,守身中也。○疏:是以,仍上辞也。抱,守持也。式,法则也。言圣人持此一中之道,轨辙群生,故为天下修学之楷模也。
不自见故明,
注:圣人不以其视千里之外,乃因天下之目以视之,故能明达也。○疏:物我皆空,不见有我身相,故智慧明照也。
不自是故彰,
注:圣人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於世也。○疏:自他平等,不是己而非物,故其德行显着。
不自伐故有功,
注: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於天下也。○疏:虽复亭毒群生,而自狗百姓,推功於物,故有大功也。
不自矜故长。
注: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长久不危也。○疏:只为推功於物,不自矜夸,故德行长远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疏:此则叹美四德之人,妙达违顺,谦以自牧,不与物争,故天下群品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注:传古言曲从则全身,此言非虚妄也。○疏:昔人所谓屈曲柔顺以全其道,此语有实,果非虚言,但能依教修行,不与物争,则大成全德,物归於己也。
故诚全而归之。
注:诚,实也。能行曲从者,实全其肌体,归之於父母,无有伤害也。
希言自然。
注:希言,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也。○疏:希,简少也。希言,忘言也。自然者,重玄之极。道欲明至道绝言,言即乖理,唯当忘言遣教,适可契会虚玄。○顾曰希,少也。人能爱气少言,则行合自然。○王曰:希言静默则合自然之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注: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长,暴不能久也。○疏:飘疾之风,骤暴之雨,曾不崇朝,何能竟日。譬滞言之士,执教生迷,妄为躁行,以求速报,既志理不久不长,故取譬飘风,方之骤雨。日是朝之总,朝是日之别,别则譬念念之新,总则喻百年之寿,通是无常也。○王曰:山泽相通,为於飘风,阴气喷击,作於骤雨。阴阳失节,则惊风骤雨。人失中和,则为暴疾。残身丧实,不可常行。惊暴非恒,自然难久,故日不终朝也。○蔡曰:夫天以阳气下降,散而为风,地以阴气上腾,蒸而为雨。○顾曰:天健地顺,神气独绝,为此暴疾,犹不能竟日终朝,何况凡夫朝生夕死,多言害物,其可久乎。○卢曰:形之大者,莫过乎天地。气之广者,莫极乎阴阳。阴阳相击,天地交错,风惊雨骤,犹不能久,而况人之细小,处天地之间,为於多言,速灭可知。
孰为此者?天地也。
注:孰,谁也,谁为此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为也。
天地尚不能久,
注:不能终於朝暮。
而况於人乎。
注: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终朝至暮,何况於人,欲为暴卒乎。○疏:孰,谁也。此假问谁为此风雨,答云:是天地二仪生化,有大神力,飘风骤雨尚不能久,况凡夫而为躁行,其可久乎。
故从事於道者,
注:从,为也,人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暴雨也。○御曰:故从事於道之人,当不执滞言教。
道者同於道。
注:道者谓好道之人也,同於道者,所为与道同也。○御曰体道者悟道忘言,即同於道也。○疏:从道,随顺也。事,世物也。言至德之人,即事即理,即道即物,故随顺世事,恒自虚通,此犹是孔德唯道是从之义。○蔡曰:若举事皆从於道,道则得之,则同道之用也。○王曰:顺教反俗,所为从於道,兼忘众累,与空虚合体,谓之同道,道则应之。
道得之。
注:只为即事即理,所以境智两冥,能使相会。○疏:道得之,犹得道也。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注:德谓好德之人也。同於德者,所为与德同也。○疏:道既是常道,德即是上德,体教忘言,为行同於上德,上德亦自然符应而相会也。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就体言道,就用言德,故有二文也。
失者同於失。
注:失谓任己而失人也。同於失者,所为与失同也。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注:与道同者,道亦乐得之。○疏:有为躁竞,执教生迷,既而为行同於失理之人,所以不能虚心冥会。而言道失者,犹失道也。故《西升经》云:宿世不学问,今复与失邻。
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
注:与德同者,德亦乐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乐失之。
注:与失同者,失亦乐失之。
信不足,
注:君信不足於下,下则应之以不信。
有不信。
注:此言物类相归,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数也。○御曰:执言滞教,不能悟了,是於信不足也。自同於失,失亦乐求,是有不信。○疏:不能忘言,而执言求理,虽名信道,於理未足,所以执言滞教,未达真源,故於重玄之境,有不信之心也。
跂者不立,
注: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则不可久立身行道。
跨者不行。
注:自以为贵而跨於人,众共弊之,使不得行也。
自见者不明,
注: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其行以为应道,殊不知其形丑,操行之鄙也。○御曰:露才扬己,动而见尤,故不明也。○疏:不能忘我故也。
自是者不彰,.
注: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弊之,使不得彰明也。○疏:物共弊之,故其德不显也。
自伐者无功,
注: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於人。○疏:凡有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物皆不与,故无功绩。
自矜者不长。
注:好自矜大者,不可以久长。○疏:矜夸自高,骄慢凌物,此乃愚短,其德岂长。
其於道日余食赘行。
注:养,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日赋敛余禄食以为贪行也。○疏:余食,残食也。赘,附生之肉也。《庄子》云:附赘悬疣也。言矜夸自是之人,其在道行也,犹如残食赘病,其可厌贱也。
物或恶之,
注: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不畏恶之。○疏:赘是无用之肉,夸是无用之行,世间人物感恶见之,故怀道之士岂处心於夸企之行乎。
故有道者不处。
注: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注:谓道也,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也。○疏:有物者,道也。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而能生成庶品,亦明不混而混,虽混而成,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云:在天地之先而不为老。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注: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也。○疏:寂无声,寥无形。独立,无待对也。不改,无迁变也。言道体窈冥,形声斯绝,既无因待,亦不改变。此乃独独非待独也。
周行不殆,
注:道遍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不危不殆也。○节解曰:谓圣人行一於身,周流四支百节九窍百豚之中,故日周行不殆也。
可以为天下母。
注:道养育万物,精气亦如母之养子。○节解曰:谓守道含一为天下母。○疏:道无不在,名日周行。所在皆通,故无危殆也。开化阴阳,安立天地,亭毒群品,子育含灵,生之畜之,故可为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注: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日道。○疏:道本不可以智知,道名即初章云无名天地始也。取其通生之德,故字日道。
强为之名日大。
注:不知其名,强名曰大。大者,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日大也。○疏:体无涯际,故名为大。不大为大,故称为强。夫名以召体,字以表德,道即是用,大即是体,故名大而字道也。人皆先名后字,今乃先字后名者,欲表道与俗反也。
大曰逝,
注:其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复逝去,无常处也。○疏:逝,往也。有大力,用能运致众生,至圣境也。
逝曰远,
注:言远者穷於无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疏:超陵三界,远达三清也。
远日返。
注:言其远不超绝,乃复返在人身。○疏:返,还也。既自利道圆,远之圣境,故能返还界内,慈救苍生。又解:迷时以三清为三界,悟则三界是三清,故返在尘俗之中,即是大罗天上。
故道大,天大,池大,王亦大。
注:道大者,包罗天地,无所不容。天大者,无不盖也。地大者,无不载也。王大者,无不制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注:八极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御曰: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鉴戒,故云王居其一也。○疏:境域之中有此四大,王有化被之德,故继二仪而居一数也。《庄子》云:夫道未始有封而言.域中者,欲明不域而域,虽域不域,不域而域,议说域中,虽域不域,包罗无外也。○节解曰:谓肺大心大肝大脾大,肾水生一也,而王处一,即脾气主布,四方行一也。
人法地,
注:人君当法地安静和柔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无怨,有功而不置也。
地法天,
注:天湛然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
天法道,
注:道法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不化自成。
道法自然。
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疏:人,王也,必须法地,安静为行,定能生慧也。故下章云躁则失君,既静如地,次须法天清虚,覆育无私也。又天有三光,喻其慧照,地是定门,天是慧门。既能如天,次须法道虚通,包容万物也。既能如道,次须法道,自然之妙理,所谓重玄之域也。道是迹,自然是本,以本收迹,故义言法也。又解:道性自然,更无所法,体绝修学,故言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
注: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能长存。○疏:此戒行人勿得轻躁,故书云:君子不重则不威。
静为躁君。
注: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致夭亏。○疏: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静能制动,故为君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注: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静与重也。○疏:言君子达人终日行化,同尘处世,而不离重静,此则动而寂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注:荣观谓宫阙。燕舍,后妃所居也。超然,远避而不处也。○疏:言重静之人,虽有荣华之官观,燕寝之处所,而游心虚淡,超然物外,不以为娱,处染不染也。
奈何万乘之主,
注:奈何者,疾时主伤痛之辞也。万乘之主,谓王也。○御曰:奈何者,伤叹之词也。天下者,大宝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纵欲,轻用气命,亡其位乎。○疏:奈何,犹如何也。王畿千里,戎车万乘之君,应须重静,乃恣情淫教,厚赋繁摇,禽荒色荒,轻忽寓内,哀叹之甚,故云如何。
而以身轻天下。
注: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奢恣轻淫,失其精也。○节解曰:谓轻死也。虽贵为天子,当守一长生,见而不学,故为轻身,然后没命,虽有玉呷金镂,何益於身。
轻则失臣,
注: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
躁则失君。
注: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节解曰:谓思虑烦躁之士,不得长生。○疏:恣情放欲,轻躁日甚,外则亡国,内则危身。忠良窜匿,失臣也。宗庙倾覆,失君也。
善行无辙迹,
注:善行道者,求之於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疏:以无行为行,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妙契所修,境智冥会,故无辙迹之可见,此明身业净。
善言无瑕谪,
注: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疵读过於天下也。○御曰:能了言教,不为滞执,遗象求意,理诠言忘,故於言教之中无瑕疵之过。○疏:不言之言,言而不言,终日言未尝言,亦未尝不言,故谓之善言也。《庄子》云:言而足者则终日言而尽道也。瑕疵,疾也。谪过,责也。语默不异,故无口过之责,谓圣人之言,既无的当,无所之诣,此明口业净。
善计不用筹算,
注;善以道计事者,守一不移,所计虽多,不用筹算而可知也。○疏:妙悟诸法同一虚假,不舍虚假,即假体真,无劳算计,划然明了,此明意业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