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注疏
道德真经注疏
善闭无关枪不可开,
注: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捷可得而开也。○节解曰:谓闭气握固,上闭天牝,下闭地牡,故日无关挞。○御曰:兼忘言行,不入异门,心无逐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虽无关楗,岂可开乎?○疏: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欲根起用,用而无染,斯则不闭而闭,虽闭不闭,无劳关楗,故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不可以解。
注:善以道结事者,乃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御曰:体了真相,本以虚忘,若能虚忘,则心与道合,虽无绳索,其可解乎?○疏:上士达人,先物后己,发大弘愿,化度众生,誓心坚固,结契无爽,既非世之绳索约束,故不可解也。然誓心多端,要不过五:一者发心,二者伏心,三者知真心,四者出离心,五者无上心。第一发心者,谓发自然道意,入我法门。第二伏心者,谓伏诸障惑也。第三.知真心者,有九品,即生彼九官。第四出离心者,有三品,即生三清,所谓仙、真、圣也。第五无上心者,谓直登道果,乃至大罗也。善结者,结此五种心,终始无替也。明结愿坚固也。○节解曰:谓结持魂魄也。圣人抱魂持魄,故曰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注: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疏:圣人即是三业清净,六根解脱之人也。为能发弘誓愿,救度众生,故常在世间,有感斯应,慈善平等,终不遗弃也。
而无弃人;
注:使贵贱各得其所也。
常善救物,
注:圣人所以常教民顺四时,以救万物之伤残也。
故无弃物。
注: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疏:先举圣人者,表恩被有情,后举物示仁覃无识,亦言救人,直据黔首,救物爰及四生也。
是谓袭明。
注:圣人善救万物,是谓袭明天道。○疏:袭,承也,用也。即结叹常善圣人,利物无弃,可谓承用圣明之道也。
善人不善人之师;
注: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疏:善人即向袭明之人也,此人恒怀大心,先物后己,引导众生,允当宗匠。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注:资,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疏:言圣人恒在有中化导群品,即用不善之类而为福田,以彼众生益成我德故也。
不贵其师,
注:独无辅也。
不爱其资,
注:无所使也。○御曰:若存师资,未为致极。今明所以贵师者,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然无贵。所以爱资者,为存教相,於教忘教,故不爱资。贵爱两忘,而道自化。
虽知大迷,
注:虽自以为知,言此人乃大迷惑也。○疏:无所化也。前以圣导凡,劝令修学,今明凡圣平等,以遣师资,斯则从浅至深,渐阶众妙也。
是谓要妙。
注:能通此意,是谓能知微妙要道也。○疏:师资两忘,圣凡一揆,俗智分别,虽知大迷,据理而言,实成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注: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之流深溪也。○疏:溪,径也,雄阳是刚躁之名,雌阴是柔静之义。知雄躁刚猛,适归死灭,雌柔静退,必致长生,故弃雄而守雌,可为天下之要径也。○节解曰雄者魂也,之士,法守自然,提固闭气,抱持魂魄也。
常德不离,
注: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德恒在,不复离己也。
复归於婴儿。
注:当复归志如婴儿,泰然而无知。○节解曰:溪者口也,谓行一闭气湛然无为○疏:子则不老,复还婴儿也。○疏:离,散也,婴儿譬无分别智也。言人常能守静,则其德不散,故能复於本性,归无分别智也。
守其黑,为天下式。
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达当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则其德常在也。○疏:白昭明也。黑,暗昧也。式,法也。自显明白炫耀於人,人必挫之良非智者。韬光晦迹,退守暗昧,不忤於物,故是德人。能知白黑利害者,可为修学者之鸿范也。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注:人能为天下法式,则其德常在於己,不复差忒也。○节解曰:谓道行一以仙,为天下式。
复归於无极。
注:德不差武,则长生久寿,归身於无穷极。○节解曰:谓常守生行一无极也。○疏:武,差也。无极,道也。常能弃明守暗,其德不差忒,复我清虚,归於至道。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注: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浊,人知己之有荣贵,当复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疏:荣,宠贵也。辱,卑贱也。处於荣贵,遂起骄奢,而福善祸淫,忽然凋落,比之荣宠,翻为祸基。若知倚伏不常,贵为祸始,应须自戒,勿为放逸。处於荣华,恒如卑贱,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知荣辱天下归嗅,譬彼百川,包纳虚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注:足,止也。人能为天下谷,德乃止於己也。
复归於朴。
注:复当归身於质朴,不复为文饰也。○节解曰:谓守自然也。○疏:朴,真本也。始自知雄,终乎守辱,三种修学,为道之要。又如虚谷声无不容,所以常道之德,於是乃足,故能复於真空,归於妙本。
朴散为器,
注:器,用也。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注: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御曰:含德内融,则复归於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故圣人用则为群才官长矣。○疏:散,布分也。器,用也。官,君主也。长,师宗也。既能反朴还淳,归於妙本,须从本降进,以救苍生。布此淳和,而为化用,故《西升经》云:道遂散布分,既而为君以御世,为师以导俗,圣人即用斯朴,散而为御导之方。
故大制无割。
注:圣人用之则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害,治身则以大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疏:至圣神力不可思议,三界内外无不制伏。主领弘普,故称大制。而亭毒群品,陶铸生灵,推功於物,不为宰主,故云不割。割,宰断也。
将欲取天下,
注:欲为天下主也。
而为之,
注:欲以有为治民。
吾见其不得已。
注: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疏:方将欲摄取天下苍生而为化主者,必须虚心忘欲,若以有为取之,才欲摄化,而不得之状已彰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注: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而治之也。○疏:含识之类,悉有精爽,并堪受道,故名神器。神器是帝位也。若无为安静,即品物咸亨,必有为治之扰动,即群生失性,故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注: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朴。
执者失之。
注:强执教之,则失其情实,生於诈伪。○疏:滞溺有为则败亡身命,执心贪欲则失国丧邦。
故物或行或随,
注:上所行,下必随之也。○疏:夫物,万物也,或,不定也。行,由己也,随,从他也。言物或先时由己,后即从他,此明权势不定也。
或嘘或吹,
注:嘘,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疏:温喻富贵也,寒喻贫贱也,言物有先贵后贱,先富后贫,犹如朱夏赫曦,玄冬凛冽,天即爽冻不定,人亦贵贱何常。
或强或赢,
注:有所强大,必有所赢弱。○疏:夫强盛不久当衰,故下章云物壮则老,《西升经》云:盛者必衰,此则盛衰不定也。
或载或厅。
注:载,安也。环,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明人君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也。○疏:河上本或载作或接。夫接者连续也,寨,废败也。连接续谓之成,废败谓之坏,此明安危不定。故《庄子》云:其成也毁也,举此八法者,不定以表万物无常,故治国治身者,不可以有为封执而取之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甚谓贪淫声色,奢谓车服饮食,泰谓官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疏:怀道圣人妙体虚假,故不执上八法,而能行下之三事,甚则美其声色,奢则丽其服玩,泰则广其官室,去此三惑,处於中一,治国则祚历遐延,治身则长生久视。
以道佐人主者,
注: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
不以兵强於天下。
注:以道自佐人主,不以兵革,顺道任德,敌人自服。○节解曰:谓。为兵也。口言失则兵革至,精神踊跃,魂魄相加,神明悦惚,则去其身矣。○疏:以,用也。佐,辅也。人主,君王也。言用正道辅佐君王者,当偃武修文,导之以德,不可以盛用强兵,骋暴天下。内解身心者,即三业六根兵也。
其事好还。
注: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於人也。○节解曰:谓安心定意行一,乃还其身也。○疏:还,返也,报也。言外用兵刃,内有怨敌之仇,内用三毒,即有三涂之报,此事必尔,故言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
注:农事废,田不修。○疏:师,军也。言兵马所行之处,害人损物,但有荆棘秽草,不生禾稼也。亦犹欲心驰骋之处,唯增恶业,不生善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注:天应之以恶气,则害五谷,五谷尽,则伤人。
善者果而已,
注:行善者,当果敢而已,即休止也。○疏:果,决定也。已,止也。言修道善人,决定止此暴心而不同兵也。
不敢以取强。
注:不敢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
果而勿矜,
注:当果敢谦卑,勿自矜大。
果而勿伐,
注:当果敢推让,勿自伐取其美。
果而勿骄,
注:骄,欺也。果敢勿以骄欺人也。
果而不得已,
注:当果敢至诚,不得逼迫不得已。○疏:骄谓慢上,矜谓夸下,修道之夫,撝谦逊让,不用自取强暴,骄慢於人。亦须次定雌柔,不用矜夸於物。伐,取也。推认於物,不自取也。不得已者,如尧攻丛支,禹攻有扈,事不得已,非乐兵伐。勿强者,结绳已前,决定不用兵之行也。
是果而勿强。
注:果敢勿以为强兵坚甲以侵凌人也。○御曰:前敌来侵,不得已,故用兵止之,如是则果於应敌,非果已取强也。
物壮则老,
注: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言强者不可以久。○疏:炎极则凉,理之恒数。物壮则老,其义必然。
是谓不道,
注:枯老者,坐不行道也。
不道早已。
注:不行道者早已。已,死也。○ 疏:物壮则老,兵强则衰,既不谦柔,故非真道,应须止息而勿行也。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之器,不当修饰也。○节解曰:谓轻言者皆不活其身,身危则亡其器,此为不祥之器也。○疏:佳,丽也。祥,善也。虽霜戈曜日,宝剑晖天,此乃凶荒之具,非太平之器也。内即三毒六根之兵,若磨锐诸根,而贪取尘境者,不善之行也。
物或恶之,
注: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恶之者。
故有道者不居。
注:有道之人不处其国。
君子居则贵左,
注:贵柔弱也。
用兵则贵右。
注: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贵者异。○疏:有君子人物之德,为君子。左阳也,主吉主生。右阴也,主凶主杀。言君子平居之世则贵左用文,荒乱之时则贵右用武,喻行人实智则贵长生,权智有时而杀,故经云千千截首,万万剪形也。
兵者,不祥之器,
注:兵革者,不善之器。
非君子之器,
注:非君子所贵重之器也。○御曰:君子以道德为才器,不贵兵谋。○节解曰:谓口致兵革之言也。阴强则杀身之斧也。故日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
注:谓遭衰逢乱祸,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守。○疏:非君子善人之器,必须夷凶拯难,不得止而用之,权智亦尔。
恬淡为上。
注:不贪土地,不利民财宝。
胜而不美,
注:虽得胜,而不以美为利。○疏:恬淡无为也,君子心尚无为,故用兵不以为美也。喻行人虽用权智,而以实道为上,应不离真。
若美之者,是乐杀人。
注:美得胜者,是谓喜乐杀人。○疏:若以佳兵为美,是即爱乐干戈则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注:为人君乐杀人,此不可使得志於天下。为人主甩专制人命,不可妄行刑罚。○疏:乐杀之,夫天下共疾,伟阅既多,不可得意也。
故吉事尚左,
注:左主生位也。
凶事尚右。
注:阴道主杀。
偏将军处左,
注:偏将军卑而居阳位者,以其不专杀故也。一家疏云:将军本一,动静异名,静则侍居,故称偏也。
上将军处右。
注:上将军尊居右者,以其主杀也。○王曰:动用威刑,阃外专杀,自任之道,故言为上。以杀主阴,虽上而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注:上将军居右,丧礼尚右,死人贵阴也。○疏:左是吉位,右是丧位,今偏小将军居於左边,上大将军处其右者,欲明虽复专命,即以死丧之礼而安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注: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人。○御曰:以生灵之贵,而交战杀之,有恻隐之心,故以悲哀伤泣之尔。○疏:兵伐行处,屠害必多,故上将军悲哀,愍其伤杀,既非用道,恐滥无辜。一羊口杀谓敌人,众谓士卒。伤己德薄,而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则心为悲愍而泣之,明非所乐也。○王曰:一夫呼嗟,王道为之倾覆。一里违和,阴阳为之改度。邹衍降霜,杞妻城毁,匹夫厘妇,犹感天地,而况横尸巨野,散骨长源,肉饲乌鸢,血流绛草,愍彼残伤,曷得不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