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疏

  其次,亲之誉之;
  注: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御曰:淳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见故亲之,功高故誉之。○疏:中根之人,机神稍暗,不能忘言证理,必须执相修学,所以耽着经教,亲爱筌蹄,依文生解,共相誉赞。○顾曰:此中古也,去道渐远,封言着相,其德可见。亲爱生上,则亲信於下,下则称誉於上,其功可言,则康歌载路。
  其次畏之;
  注:设形法以治之。
  其次侮之。
  注:禁多则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之。○御曰: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则驱以刑罚,故畏之。怀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疏:侮,欺也。下机之人,性情愚钝,纵心逐境,耽滞日深,唯畏世上威刑,不惧冥司考责,所以欺侮圣言,毁谤不信,故德经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也。
  信不足,
  注:君信不足於下,下则有巧诈之民也。
  有不信。
  注:君信不足於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御曰: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也。○疏:良由下机障重,信根不足,故疑毁圣文,有不信之罪。
  犹其贵言。
  注:说太上之君,举事犹贵重於言,恐离道失自然也。○疏:犹其贵重世俗浮伪之言,故不信至道真实之教,是以迷惑日久,罪障弥深也。
  功成事遂,
  注:谓天下太平也。
  百姓谓我自然。
  注: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己自当然也。○御曰: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百姓日用而不知,谓我自然而成遂矣。○疏:亭毒之功成,育养之事遂,而至德潜被,成功弗居,百姓日用而不知,皆谓我自然得如此,不知荷圣恩也。○王曰:化不由言,冥功潜被,物各逍遥,击壤自得,日用不知,欣赖无主,莫识所为,故皆谓我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
  注: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大道废不用,恶逆并生,乃有仁义可传道也。○御曰:浇淳散朴,大道不行,日仁与义,小成遂作,而浇淳散,朴不足,雕弊起於有为。○疏:即太古之教废也。言大道之世,五德不彰,仁义既兴,淳朴斯废,故《庄子》云:散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又云:相徇以湿,相濡以沬,不如相忘於江湖。
  智慧出,有大伪。
  注:智慧之君,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伪奸诈也。○御曰:用智慧,将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则有大伪矣。○疏:智慧,圣智也。上以圣智治物,法令滋彰,下则诈伪百端以避刑网,还窃圣智以为伪具,智之害物,备在《庄》文。○王曰:大道之时,无知无欲,物皆怀德,外用不显,道功既息,权诈兹兴,饬智惊愚,耀才动俗,朴散淳离,奸情并作,故曰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注:六纪绝,则亲戚不和,乃有孝慈相收养也。○御曰:皆由失道,故有偏名。○疏:六亲谓父子兄弟夫妻也,淳和之世,偏爱不彰,六纪失序,孝慈方着,是以周德既衰,浇竞斯起,政彼曾闵之徒,显其高行。
  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救其君。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义,人尽无欲不知廉,各自洁己不知贞,各自守信不知忠也。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明,众星失光也。○疏:万乘之主以四海为家,故言国家但至治之时,忠诚不见,昏乱之世,贞节斯彰,是以龙逢名芳於夏桀,比干誉美於殷纣也。
  绝圣
  注:绝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画象,仓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
  弃智,
  注:弃智慧,反无为。
  民利百倍;
  注:农事修,公无私。○御曰:绝圣人言教之迹,则化洽无为。弃凡夫智诈之用,人归淳朴。人归淳朴,巧伪不作,矜徇不行。人挹天和,物无夭性,是有百倍之利。○疏:绝有名之圣,弃分别之智,人皆反本,为利极多,言百倍者,举其大数。故《庄子》云: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又田成子以圣智窃国是也。
  绝仁弃义,
  注:绝仁之见恩惠,弃义之尚华言。
  民复孝慈;
  注:德化淳也。○御曰:绝兼爱之仁,弃财非之义,则人复於大孝慈矣。○疏:绝偏尚之仁,弃执迹之义,人皆率性无复矜矫,孝出天理,慈任自然,反於淳古,故言民复。《庄子》云:仁义者先王之蘧庐,已陈之刍狗,又云:削曾史之行,天下皆仁也。
  绝巧弃利,
  注:绝巧诈,伪乱真。塞贪路,闭权门。
  盗贼无有。
  注:上化公正,下无私邪。○御曰:人矜偏能之功,必有争利之心,故绝巧则人不争,弃利则人自足。足则不为盗矣。○疏:绝异端之巧,弃贪求之利,物各守分,故无盗窃。《庄子》云:欐工唾之指,天下皆巧矣。
  此三者,
  注:谓上三事所当弃绝也。
  以为文不足。
  注:以为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也。○疏:三者谓前三绝也,此文是顿教大乘,上士所学,其理深远,不足以教下机也。
  故令有所属:
  注:当如下句。○御曰:此三者但令绝弃,未示修行,故以为此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属着,谓下文也。○疏:属谓付属也,言下机之人,未堪大乘之教,故有所属着,方进学心,所属之文,即下之四行。
  见素抱朴,
  注:见素者,当见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抱其质朴以示天下,令可法则也。
  少私,
  注:正而无私。
  寡欲,
  注:当知足也。○疏:见素,去华也。抱朴,归实也。少私,公正也。寡欲,息贪也。
  绝学,
  注:绝学不真不合道文。
  无忧。
  注:除浮华,则无忧患。○节解曰:谓去诸经书,还行一也。○御曰:绝有为之学,则淳朴。○疏:忧,患也。绝有相之学,会无为之理,患累斯尽,故无忧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注: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贱质而贵文。○疏:唯,敬诺也。阿,慢应对也。《礼记》云:先生召,无诺。几何者,非远也,言世人不达违顺,妄生喜怒,闻唯则喜,闻阿则啧,不知唯阿两声同出一口,相去非远,故言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注:善者称誉,恶者练诤,相去何如。疾时恶忠直,用邪佞也。○疏:顺意为美,逆心为恶,违顺既空,美恶安奇,且唯阿出自一口,美恶源乎一心,忘者知其不殊,执者肝胆楚越,然有为之学,迷执者多,是非美恶之中,喜怒唯阿之内,适为患累之本,绝之所以无忧,此两对略举执学须绝之状也。
  人之所畏,
  注:人谓道人也,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也。
  不可不畏。
  注:近令色,杀贤人。○疏:即行人所畏,谓生死及诸尘也。○注:必没溺也,前令绝恶,示美恶皆空,恐滞斯文,遂染尘境,故发此句以戒之也。
  荒兮其未央哉。
  注:言世俗之人荒乱,欲进学为邪文,未央止也。○疏:河上公本作荒,诸家云:莽莽,是眇莽,叹其久远。央是尽义,嗟其未息。言众生染滞之心,其日固久,执着情笃,未有休时。
  众人熙熙,
  注:熙熙,淫放多情欲也。
  如享太牢,
  注: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
  如春登台。
  注: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志意淫淫也。○疏:言耽着者众,故云众人,即众生,生之别称也。熙熙,悦乐也。享,燕享也。太牢,牛羊豕也。言众生欣爱声色,情染极深,如饥人享太牢之撰,悦美之甚,又如春日登台,眺望林野,畅适其心。
  我独怕兮未兆。
  注:我独怕然安静,未有情欲形兆也。○疏:我,老君自称也。怕,寂也。兆,状也。言圣人虽处尘俗,而心智寂怕,不为前境所牵,故都无攀绿之萌状也。
  若婴儿之未孩。
  注:如小儿未能答偶时人也。○御日:言我独怕然安静,於情欲略无形兆,如彼婴儿,未能孩孺也。
  魁无所归。
  注:魁然如穷鄙,无所归就也。○御曰:至人无心,运动随物,无所取与,若行者之无所归。○疏:婴儿,赤子也。孩,笑也。魁,宽大也。归,往也。言圣人动不乖寂,处染不染,如彼婴儿,未能孩笑之时,心形俱李,智慧魁敬,器量宏博,譬彼虚舟而无任止也。
  众人皆有余,
  注:众人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
  我独若遗。
  注:我独如遗弃似於不足也。○疏:众人滞有,故耽染有余,圣智体空,故遗弃不取也。
  我愚人之心。
  注: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
  人之心也。
  纯纯兮,
  注:无所分别也。○疏:纯纯,不杂也。圣智虚白,纯粹精专,如彼愚人心无分别也。
  俗人昭昭,
  注:明且达也。
  我独若昏。
  注:如暗昧也。○御曰:自韬匿也。○疏:俗之人心灵暗昧,昭然分别,自炫其能,圣智虚通,明如日月,韬光匿耀,故若昏也。
  俗人察察,
  注:察察,急疾也。○御曰:立法制也。
  我独闷闷。
  注:无所割截也。○疏:察察机速,是分别之心。闷闷宽缓,是无分别之智,但俗心滞有,司察是非,妄生迫遽,圣智体有冥无,体知空幻,恒自闲静也。
  忽若海。
  注: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疏:河上本作海。晦者暗也,止,住也。圣智实明,而忽忽如暗欲显,光而不耀,故发此言。虽复同尘,而怛自凝寂,又不住此寂,故无正住止也。
  飘若无所止。
  注:我独飘飘若飞扬,无所止,志意在神域也。○御曰:我心寂然绝於俗学,似无所止着也。众人皆有以,注:以,有为也。
  我独顽似鄙。
  注:我独无为,似鄙若不逮也。○御曰:顽者无分别,鄙者陋不足,而心实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鄙。○疏:众人滞於欲境,未尝休息,虽复取含不同,同有所以,圣人妙体虚假,曾无分别,既不见是,亦不知非,譬彼顽愚,若兹邪鄙。
  我独异於人,
  注:我独与人异。○御曰:人有情欲,我无染心。
  而贵食母。
  注: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於道也。○疏:人皆照察而分别,我独忽晦而忘怀。分别,故爱染於声色,忘怀,故贵用於真道,所以为异也。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二竟
  #1不:原缺,据河上公本补。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三
  吴郡征士顾欢述
  孔德之容,
  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
  唯道是从。
  注: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於道也。○疏:孔,大也,甚也。容,貌也。甚大之德,容貌若何,唯从於道,即是其相。又解:容,包容也。大德妙契,故能动心施为独从於道,出处语默,皆是道场。
  道之为物,惟怳惟惚。
  注:道之於万物,独怳惚往来於其所也。○御曰: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证用难名,故云怳惚。○疏:言至道之为物也,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有无不定,故言恍惚。所以言物者,欲明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用即道物,体即物道,亦悟即物道,迷即道物,物道不一不异,而异而一,不一而物而道,一而不一,非道非物,故一不一,而物不二也。○顾曰:欲言定有,而无色无声,言其定无,而有情有信,以其体不可定,故云怳惚。
  惚怳中有像,
  注:道虽惚怳无形,其中独为万物设法像也。○御曰:惚,无也。怳,有也。兆见日象。自无而降有,即万物之象也。
  怳惚中有物,
  注:道虽怳惚,其中有一,经营主化,因气立质。○疏:中有物,即是神妙,妙物为名也。虽复非无非有,而有不测之物也。中有象,即是气,虽复非象非色,而为色为象,故是气也。言道种种变现,故不物而物,不象而象也。
  窈冥中有精。
  注:道虽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以立形神也。○节解曰:谓脑中元气化为精也。○御曰:惚怳有无,窈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疏:窈冥,深远也。有精,智也。言道虽窈冥怳惚,而甚有精灵,智照无方,神功不测也。
  其精甚真,
  注:言道精气神妙甚真,非有饰也。○疏:言真精无杂,实非虚假,於三一之中,偏重举精者,欲明精是气色神用之本也。○顾曰:言至道之精灵,至真无假。
  其中有信。
  注: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节解曰:谓精也。精不化,血不藏,则为真人。一行形中,其中有信。○疏:言道无心,有感斯应,信若四时,必无差爽。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注:自,从也。从古至今,道常在不去也。○节解曰:名者谓道也,圣人不死,其名常存。○疏:时乃有古有今,而道竟无来无去,既名不去,足显不来,文略故也。
  以阅众甫。
  注:阅,禀也。甫,始也。言道能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也。○疏:阅,览也。甫,始也。至道虽复无来无去,亦而去而来,故能览察古今,应夫终始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注:我何以知万物从道受气。
  以此。
  注: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人动作起居,非道不然也。○疏:假设问也。老君云我何以知终始之事乎,只用此真精纯信之道,悦惚窈冥之法,故知之也。
  曲则全,
  注: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也。○疏:屈曲随顺,不件物情,柔弱谦和,全我生道,故《庄子》云:吾行邮曲,无伤吾足,此一句忘违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