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疏

  和其光,
  注:虽有独见之明,当和之使暗昧,不使耀乱人也。○疏:接愚俗也。
  同其尘,
  注:不当自别殊也。○疏:混世事也。上来数句,前已具释,今略帖文,不复详辫。所以重言者,明此数句於学门切当,故重出之也。
  是谓玄同。
  注: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疏:前既断伏身心,次则和光晦迹,所以行圆德满,故与玄理符同。○裴曰:光,智也。尘、愚也。众生饰智以耀人,纵愚以染患,圣人和光不耀,同其尘也。
  故不可得而亲,
  注:不以荣誉为乐,独立为哀。○御曰:玄同无私,故不可得而亲也。
  故不可得而疏;
  注:志静无欲,与人无怨。○御曰:泛然和众,不可得而疏。○疏:道契重玄,境智双绝,既两忘於物我,亦一观乎亲疏。
  不可得而利,
  注:身不欲富贵,口不欲五味。○御曰:无欲,故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注:不与责争利,不与勇争气。○御曰:无欲可争,故不可得而害。○疏:夫利害者,与乎存亡死生,无变於己,况利害之间乎。故《庄子》云:不就利,不违害。
  不可得而贵,
  注:不为乱世主,不处暗君位。○御曰:体道自然而然,故不可得而贵。
  亦不可得而贱。
  注:不以乘权而骄,不以失志故屈。○御曰:洗然无瑕滓,故不可得而贱。○疏:夫富贵者兴乎荣辱也,故毁誉不动,宠辱莫惊,故不可以贵,以贵贱语其心也。
  故为天下贵。
  注: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屈,与世沉浮,容身避害,故为天下贵也。○御曰:体了无滞,言忘理畅,锐纷尽解,光尘亦同,既难亲疏,不可贵贱,故为天下贵。○疏:既遣荡乎亲疏,又虚忘於利害,毁誉不关其虑,贵贱莫届乎怀,故苍生荷戴而不辞,群品乐推而不厌,是以天下人间尊而贵之。
  以正理国,
  注: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至有国也。○疏:以,用也。政谓名教法律也,治,辑理也。夫圣人驭世接物,随机运权,道以行兵用实,智以理国,此则偃武修文之时也。
  以奇用兵,
  注:奇,诈也。天使诈伪之人,令其用兵也。○疏:奇,窃诈也。克定祸乱,应须用兵,兵不厌诈,必资奇谲,此则偃文修武之世也。○节解曰:谓治身者正於心,不以。兵自伤也。国,身也。
  以无事取天下。
  注:以无事无为之人,使取天下为之主。○御曰:在宥天下,贵乎无为,若以政教理国,奇诈用兵,斯皆不合於道。唯无事无为,可以取天下。○疏:文武之道,应物随时,譬彼递庐,方兹刍狗,执而不遣,更增其弊,未若无为无事,凝神姑射之中,不武不文垂拱庙堂之上,以斯化物,物无疵疠,用此治民,民歌击壤,摄取之妙,其在兹乎。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注: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见知之。○御曰:以此,下文知之也。○疏:教主假设我何以知摄化天下必须无事乎,用此下文则知之也。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注:天下谓人主也,忌讳谓防禁也,令烦则奸生,禁多则下诈,共相欺给,故贫也。○节解曰:谓有为也。○疏:刑法严举,罹罪者众,民不安业,所以弥贫。治身者,不能率性任真,而笃於禁忌,内无道德,故贫也。一句解以政。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注:利器者,权也。民多权则视者眩於目,听者惑於耳,上下不亲,故国家昏乱矣。○御曰:利器谓权谋,人主以权谋为多,不能返实,下则应之以谲诈,故令国家滋益昏乱。
  人多仗巧,奇物滋起;
  注:人谓人君百里诸侯也,多知仗巧,刻画官宇,雕琢章服,奇物滋起,下则化上,饰金镂玉,文绣彩色,日以滋起。○疏:知巧谓机心也。奇物谓战具也。言在上好武,下必顺之,故各起异端,竞献知巧,野战攻城,机械非一,多呈奇物,以取洪勋,治身者多知巧许,食取前境,分别之心,日益其弊,此一句重释用兵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注:法,好也。珍好之物,滋生彰着,则农事废,饥寒并至,故盗贼多有也。○御曰:无为既失,法令益明,窃法为奸,尽成盗贼,岂非多有乎?○荣曰:珍好之物,为法物也。多贵金玉,盗贼斯起也。亦言法所以息盗盗更多,礼所以整乱作。○陈曰:亦自然之理也,多忌讳则失取舍之和也,多利器则权在下也,多仗巧则荡心之所生也,滋法令则弊幸之兴不可革也。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注:故圣人云,谓下事也。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言我修道承天,无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节解曰:谓守自然则元气流行也。○疏:主上虚淡无为,下民自化,改恶从善,言老君自是圣人,托摄谦之圣化,故《庄子》云:寓言十九也。
  我无事而民自富,
  注:我无徭役征召之事,民安其业,故皆自富也。○节解曰:谓人无事则形气精神血脉充溢也。○疏:心既无为,迹又无事,四民居业,六合同欢,轻徭薄赋,不富如何。
  我好静而民自正,
  注:圣人言我好静,不言不教,民皆自忠正也。○节解曰:谓人虚心不邪念,则气存形中也。○疏:在上好静,不扰於民,民禀淳风,自归正道。
  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我常无欲,去华文,微服饰,民随我以为质朴。○节解曰:谓人无情欲,守一坚固,则精气淳厚,不衰耗也。○疏:君上寡欲少私,清康洁素,则百姓知足守分,归於淳朴也。自圣人已下数句,并释无事取天下之义也。
  其政闷闷,
  注:其政教宽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
  其民醇醇。
  注:政教宽大,故民醇醇富厚,相亲睦也。○疏:闷闷,宽裕也。淳,质朴也。言君上无为布政宽裕,下民从化,皆多淳朴也。
  其政察察,
  注:其政教急疾,言央於。,听次於耳也。
  其民缺缺。
  注:政教急疾;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疏薄。○疏:察察,严速也。缺缺,零落也。上好有为,为政迫遽,民遭其暴,故多零落也。夫治身亦宜虚忘宽简,不得执心急速也。
  兮福之所倚,
  注:倚,因也。夫祸因福而生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福来祸去。
  福兮祸之所伏。
  注:福伏匿於祸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疏:倚,因也。匿,伏也。言闷闷则致福,察察则招祸,此之三事,近由一心,福则在於祸中,祸则伏在福内,其则不远也。
  孰知其极?
  注:祸福更相生,谁知其穷极时也。
  其无正。
  注:无,不也,谓人君不正其身无国也。○疏:孰,谁也。福祸之征起乎善恶,业既不定,报亦随之,所以轮转三涂,回还六道,千变万化,谁知其极乎。上士达人,志我济物,体兹正道,悟彼重玄,不为祸福之因,故无祸福之报,故《庄子》云: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今所以轮转无极者,为其不怀正道故也。
  正复为奇,
  注:奇,诈也,人君不正,下虽正,复化上为诈也。○疏:奇,虚诈也。假使有心学於正道者,则执正为正,未能忘遣,不与实相应,故为虚诈也。
  善复为祆。
  注:善人皆复化止为祆祥也。○疏:纵为善者,犹执名言,既乖正理,适为妖孽,故《 庄子》 云:为声为名,为妖孽也。○顾曰:设欲为善,乃为妖孽,名声之善也。○节解曰:为人得道之福,不能守一,辄有骄盈,邪意复生也。
  民之迷,其日固久。
  御曰:言人君迷惑失正已来,其日固久矣。○节解曰:谓世之人不能守其一,惑於邪伪,失福得祸,从来久远,非独今日也。○疏:言凡鄙之人,所以为妖为奇者,以其愚痴迷惑,其日固久,故抑乃无始,岂日今生。故《西升经》云:如是迷来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注:圣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节解曰:方谓一之正道也,守之当坚,行之当久,无复以邪自伤割也。○疏:圣人体道方正,轨则苍生,随机引诱,因循任物,终不宰割,使从己也。此则举圣戒,凡令其修学。
  廉而不害,
  注:圣人行康清,砍以化民,不以伤害民也。今则不然,正己以害人也。○疏:妙体物境空幻,无可贪取非关,卓尔清康,避世之秽害也。斯则冷秽双遣,贪康两忘,不廉而廉,不秽而秽,故《庄子》云:大康不栗,又云:廉清不信。○节解曰:康谓气之清也。不可以秽浊妨道行也。
  直而不肆,
  注:肆,申也,圣人虽曲己从人,不自申也。○疏:肆,申也。素质雅正,体无邪馅,而曲从於物,不由己直,故前章云大直若屈也。○节解曰:谓一之功平,随心委曲,不可以绳墨为正。
  光而不耀。
  注:圣人虽有独见之明,常如暗昧,不以耀乱人也。○御曰:圣人善化,不割彼而为方,不秽彼而为康,不申彼而为直,不耀彼而为光,但修之於身,而天下自化。肆,申也。○节解曰:光谓神明流通,内润形中,不须火烛为耀也。○疏:智慧光明,无幽不照,而韬光晦迹,不炫耀於物,忘其照也。故《庄子》云:滑疑之耀,圣人图而域之。
  治人,
  注:谓人君欲治理人民也。
  事天,
  注:事,用也。当用天道,顺四时也。
  莫如啬。
  注:音,爱惜也。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秦,治身当爱精气,不放逸也。○疏:天,自然也。式,法也。莫若犹无过也。言上合天道,下化黎元者,无过用无为至法也。
  夫唯啬,是以早服;
  注:早,先也,服,得也。夫俭爱民财,则人安。爱惜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御曰:何以聚人?日财,故能检爱,四方之人根负而至,早服事其君矣。服,事也。○疏:叹此无为之法,独能自利利他,用之治身则制伏魔试,用之治国则远荒归伏。
  早服谓之重积德;
  注:先得天道,是谓重积德於己也。○疏:重,深重也。积,累积也。言欲内制魔试,外伏遐藩,必须积行累功,其德深重,方可远伏也。○御曰:圣人积德,四海归食,则无有不能制伏者矣。克,能也。○节解曰:谓奸邪伏匿者,皆由重一而积气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注:克,胜也。积德於己,则无不胜也。○疏:克,胜也,亦得也,言累功行,其德深重,自利利他,无所丧失,内外制伏,无不获胜也。○节解曰:谓重一气积,邪除病愈,故无不克胜也。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注:无不克胜,则莫有知己德之穷极也。○疏:能知相应理,无不契道深功远,莫能知其穷极者也。○节解曰:谓一行身中除邪愈病,莫知尽极,则其命长存。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注:莫知己德有极,则可以有社稷,为民政福。○疏:既理无不契,则深远无极,故以有国往民,为王侯化主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注:国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疏:既为帝王国主,慈育苍生,视物如子,故云之母。德行虽高,功成不处,无为虚淡,故可长久矣。
  是谓深根固蒂,
  注:人能以熙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木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无使泄漏也。
  长生久视之道。
  注:深根坚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也。○疏:根,本也。蒂,迹也。根能生蒂,以譬本能生迹,述而本日深根,本而进日固蒂,夫根不深则倾危,蒂不固则零落,只为根深所以长生,蒂固所以久视,此明有国圣人本迹俱妙,故结云长生久视之道。视,照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鲜,鱼也。烹小鱼者不去肠,不削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疏:烹,煮也。鲜,鱼也。言煮小鱼挠之则糜烂,任置即自全,喻理国无为即太平,躁动则荒乱。
  以道往天下,其鬼不神;
  注: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神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疏:莅,临也。言用正道以临天下者,使邪魅之鬼不敢为妖孽之患也。○顾曰:神者灵效之谓也。以道居位临理天下则太平,太平之代鬼魅不敢神,以道修身,则真照得一,得一之士,尸魄不灵。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注:其鬼非无精神也,邪不入正,不能伤自然之人也。○御曰:上言其鬼不神,非谓鬼歇灭而无神也,但其不敢见怪以伤人矣。○疏:神,灵验也。非此鬼不灵验也,但以福佑於人,不损伤於物。治身者,鬼以馅魅为义,即是扰动邪淫之心也。言以正道理身,馅魅之心不能伤於正行,纵使心动,即其真照,故不能伤行也。○节解曰:非谓鬼无神也,道在人身,故神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注:非其鬼神不能伤害人,以圣人在位,不伤害人,故鬼不敢干也。○御曰:鬼见神怪伤人者,由圣人有为失道故也。今鬼所以不见怪伤人者,盖以圣人无为清净故尔。○疏:诸本作亦字,张系及陆先生本作之字,然之亦二字相似,故作亦字,今用之。为是言非此鬼不伤物,但为圣人以道往位,能制伏邪恶,故鬼不伤害於人,力在圣理,故云亦不伤人也。治身者言非但动心不能伤行,以为圣智制伏,故虽动而不能伤寂也。○节解曰:谓人行治道与神明相合,内无阴过,故鬼不能伤也。外无阳罪,故圣人不能刑也。人之行一,天神在外卫身,在里护形,元气混沌,皆共治身。己之所行,上法於天,头戴日月光明,星辰列宿皆在身中,精神呼吸,食玉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