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疏

  夫两不相伤,
  注:鬼与圣人,两俱不相伤也。
  故德交归。
  注:夫不相伤者,则人得治於阳,鬼得治於阴,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归焉。○疏:两谓鬼处於阴,人处於阳,幽显得所,不相伤害,而守其分,两无伟阅,遂乃人施德於鬼,鬼恩惠於人,恩德往来,故交相亲附也。理身者摄动归寂,以成己行,既即动即寂,何所摄耶。今明不摄而摄,不应而应,非应之而应者也。
  大国者下流,
  注:治大国当如江海居下流,不逆於细微也。
  天下之交。
  注:大国者天下士民之所交会也。○节解曰:泥丸为大国,为小国,口承上,下灌丹田,丹田则地郊也。○疏:大国则万乘之邦,郊,郭外也。之,往也。言大国虚容,譬於江海,江海处众流之下,故百川竞注,大国用道谦柔,故万邦归往,朝宗慕义,满於郊郭也。本亦作交字,大国行谦,故与小国交会也。
  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静故胜牡,
  注:牝者,阴类也。柔谦和而不唱。女所以能屈於男者,阴胜阳也。以其安静,不先求也。○疏:天下之郊,迭前文以生后句也。牝雌静也,牡雄躁也,言大国所以能令诸国款付而交会者,常用谦和雌静,故能胜雄躁也。若用刚躁,则不能政也。是知治身治国,莫不以柔顺为先也。
  以静为下。
  注:阴道以安静为谦下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注:能谦下者,则常取之。○疏:以,用也。下,谦逊也。取,摄化也。言圣人君临大国,善用谦柔,故能摄化万邦,遐迩款附,重译来贡,不亦宜乎。
  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注:此言国无小大,能执谦畜人,则无过失。○御曰:大取小以为臣妾,小取大以为援助也。○节解曰:谓泥丸居上为大国,丹田处下为小国,行一之道,闭气咽液,下流丹田,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气,胎息引之,还补其脑,推而引之,云布四海,故上取下聚也。小国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於大国之中,钦风慕义也。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注:下者谓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更以义相取也。○疏:或,不定,言小国用柔,故聚於大国之中,大国用下,故取得万国之惧心。用下则同,聚取斯别,故言或也。
  夫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注:大国不失下,则兼并小国而取畜之,使为臣仆也。○疏:大国所以用谦者,更无余意也,不过欲兼爱小国,小国用柔者,亦无#1余心,不过欲入大国之中,慕德接事也。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注:大国小国,各欲得其所,大国又宜为谦下也。○御曰:一求臣妾,二求援事,是两者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国者常戒於盈满,故云大者-宜为其下。○疏:两者谓大小二国兼畜入事,各遂其心,虽复大小俱用柔和,而大宜偏行谦下,何者?夫物必以大轻小,未尝以小陵大,故陵大者宜为下,此则高者抑之义也。○节解曰:两者谓泥九丹田也,泥九欲气升,丹田欲气降,共成一神也。
  道者,万物之奥,
  注: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疏: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奥,深密也,亦藏府也,言道生成万有,囊括百灵,大无不包,故为万物藏府也。
  善人之宝,
  注:善人以道为身宝,故不敢违失也。○御曰: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宝而行之,而无息累也。○疏:修道善人达见真性,得玄珠於赤水,故能宝而贵之。
  不善人之所保。
  注: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谓遭患逢急,犹知自悔卑下也。○疏:保,守持也,流俗之耽滞物境,性情浮竞,岂能守持也。
  美言可以市,
  注:美言者独可於市耳,大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美言美语,求者欲疾得,卖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人。
  注:加,别也。人有尊贵之行,可以自别异於凡人,未足以尊道也。○御曰: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之行,可以加人,以况圣人,以甘善法味之言,尊高清冷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贾之售,相率而从善矣。○疏:不善之人,心行浇薄,言多佞美,好为饰词,犹如市井,更相觅利,又不能守弱伪谦,后身先物,方自尊高己行,加凌於人,不善之徒,言行如是,其於道也,不亦远乎。
  人之不善,奚弃之有?
  注:人虽不善,当以道化之,盖三皇之时,无有弃民,德化淳也。○御曰:不善之人,亦在德化而已,何弃遗之有乎?○疏:奚,何也,言圣道冥通,救物弘普,纵使众生不善,何有弃心,慈救覆被,接济无遗。
  故立天子,置三公,
  注:欲使教化不善人也。○疏:既接济无遗,宜设世之法,故立天子以统万机,置三公而论道。调治阴阳,辑熙治政,意在舟航庶品,亭毒群生。自开辟已来,真君出世体道,权应而为帝王,上以象三清而置僚署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注:虽有美璧先驷马而至,故不如坐进此道也。○疏:拱璧,抱璧也。谓圆全大璧也。驷马,一乘车也。古者召士,必先斋拱璧,后遣驷马之车,言纵有高盖全璧,富贵荣华,亦不如无为坐忘,修进此道,何者?夫修道可以长生,富贵适为大患,故广成子云:人生处世,如云翔空,氛蔼俄尔,以此格量,不如远矣。○顾曰:皎洁修名,谓之尊行,自尊於行者,可以加胜於人,殊非至也。○孙曰:美言可以夺众货之价,尊行可以加众人之上,夫道之出言,淡乎无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岂华词以悦百姓之耳,饰行以耀万物之目哉。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
  注: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日日远行求索,近得之於身也。○顾曰:无假远索,日日求之,但行积於身,得之於心,玄悟在我也。
  有罪以免耶?
  注:有罪谓遭乱世暗君,妄行刑诛,修道可以解怨,免於众邪也。鸠摩罗什等曰:回向善道,以免诸恶。
  故为天下贵。
  注:道德洞达,无不覆济,全身治国,恬然无为,故可为天下贵也。○御曰:道在悟不在求,不如财帛,可日日求而得之,故云不日求以得。既悟自无罪累,岂待有罪方求免耶?故可为天下贵也。○疏:言曩昔圣人所以珍贵此道者,何耶?只为不经一日,求之则得,此言悟者目击道存,迷者累劫不会,假使无始以来,生死罪谴,一得还源,可以顿免,有此神力,不可思议,故为天下人问之所尊贵也。
  为无为,
  注:因循而成,故无所造作。○疏:妙契心源,不失真照,照达有为,即无为是也。故无为即为,为即无为也。○节解曰:谓为一者不为身也。
  事无事,
  注:不预设备,除烦省事也。○疏:事者色声物境,一切诸事也。妙体真空,照不乖寂,虽涉事而无事也。○节解曰:谓事一者不事人也。
  味无味。
  注:深思远虑,味道之意也。○疏:味者染着之谓也,根尘两空,色味双寂,虽复取味而无滞也。
  大小多少,
  注:徕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报怨以德。
  注:行善修道,绝祸於未生也。○御曰:於为无为,於事无事,於味无味者,假令大之与小,多之与少,既不越分,则无与为怨。若逐境生心,违分伤性,则无大无小,皆为怨怼。今既守分全和,是故能报怨以德也。○疏:怨,怼也。报,偿也。言无始以来,大小之罪,多少之业,今欲喊除顿偿使了者,必须用前为、事、味等三种德心观之,则三世皆空,万法虚静,物我冥一,何恋之有,故前章云:有罪以免耶,斯之谓也。
  图难於易,
  注:欲图难事,当於易时未及成也。○疏:图,谋度也。难,罪报也。易,初心也。言欲谋度遣却恶道之难者,必须观察初心,既无作则无报也。
  为大於细。
  注:欲为大事,必作於小,祸乱从小来也。○御曰:肆情纵欲者,於为无不难,於事无不大,今欲图度其难,营为其大,当须与性未散而分未越,则是於其易细也。○疏:细,小也,为巨衅者,本乎微小,此明欲灭恶果,先须遣因。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注:明上文所预图。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注:处谦虚也。○疏:作,起也。夫天下艰难罪报,必起自易心,言一念初心,造业甚易也,故重考大殃,必起於小,从微至着,渐成巨衅,所以欲除恶报,先制初心。
  故能成其大。
  注:天下共归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
  注:不重言也。○节解曰:谓人轻诺者,失自矜之实也。○疏:此起喻也,诺,然许也。寡,少也。夫轻易许诺於人者,必少信实,后则贻於寡信之责。
  多易必多难。
  注:不慎患也。○御曰:轻诺许人,必寡於信,动作於易,后必多难。○疏:此合喻也。夫轻易许诺,则致寡信之责,亦犹轻易为罪,必招八难之重殃,故修道之士,应须凝重,不可轻率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
  注: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也。
  故终无难。
  注:圣人终身无患难之事,由避害深也。○疏:犹,尚也。体道圣人实无难易,而尚难而不为,故无艰难之责,况在凡俗而纵情乎。此举圣戒凡也。故郭注《庄子》云:圣人虽入火不热,而未曾蹈火,又云:远火非逃热,即斯义也。
  其安易持,
  注: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疏:安,静也,持,守也。言圣人灵府寂泊,未起攀绿,如此之时,甚易修守也。
  其未兆易谋。
  注:情欲祸患,未有形兆之时,易谋止也。○疏:兆,状也。谋,图也。其次虽起心绿取,而於境未有形状,即宜摄心归静,於业未成,故易谋虑也。
  其脆易破,
  注:祸乱未动於朝夕,情欲未见於形色,如脆弱易破除也。
  其微易散。
  注:其事未彰着,微小易散去也。○疏:脆,虚软也。犹如果瓜结实未坚,虚脆易破,初心起染,亦复如是,结业微浅,故易除也。
  为之於未有,
  注:欲有所为,当於未有萌芽之时,塞其端也。一疏:为,学也,言圣人修守常在,未有绿染之时,此解其安易持也。
  治之於未乱。
  注:治身治国,於未乱之时,当预闭其门也。○疏:乱者,谓结业以成,为业所牵,精神昏乱也。今萌心虽起染,於境未见,当尔之时,易为洽理,此解其未兆易谋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注:从小成大也。○疏:夫百围之木,生於毫微,喻三涂重衅,原乎一念,而以木为喻者,言木从小至大,遂能荫蔽日光,譬染心从微至着,亦能覆盖真性,若推此树,起自虚无,即空而至,树亦非有,四尘所成故也。烦恼为义,起自虚无,即空而言,亦非有也。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注:从卑立高也。○疏:层,犹级也。言九级之台,起於一篑之土,喻九夜之祸,起乎一念染心,助诸学者,深宜戒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注:从近至远。○疏:河上本作千里,此言百仞。且七尺日仞,夫陆百仞之高岑,发自初步。履八门之苦难,起自染心。前况方造未息。
  为者败之,
  注:有为於事,废於自然,有为於义,废於慈仁,有为於色,废於精神也。
  执者失之。
  注:执利遇息,执敌失身,坚持不得,推让反还也。○御曰:凡情迷执,不能忘遣,动成执着,执者求得,理必失之。○疏:至道虚空,无为无执,凡情颠倒,有执有为,为即危亡,故言败之,执乖实当,故言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注:圣人不为华文,不为利色,不为残害,故无败坏。
  无执,故无失。
  注:圣人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无所执藏,故无所失於人也。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注:从,为也。民之为事,常於功德几成而贪位好名,奢泰盈满,而自败之。○疏:几,近也。凡人从於有为之务,执心躁竞,分别取舍,曾无远见,每欲近成,有始无卒,故多败也。《书》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终当如始,不终懈怠。○疏:此戒慎学人,令道心坚固,终始如一,岂有败乎,六度之中,终当第四也。
  是以圣人欲不欲,
  注:圣人欲人所不欲者,人欲彰显,圣人欲韬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众人欲於财色,圣人欲於道德。
  不贵难得之货;
  注:圣人不眩晃为服玩,不贱石而贵玉。
  学不学,
  注:圣人学人所不能学者,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
  复众人之所过。
  注:众人学问反也,过本为末,过实为华,复之者,使反本实也。○御曰:圣人不求过分之学也。○疏:圣人灵照自天,不同凡智,了知诸境空幻,不见可欲之物,故於欲中,即不见欲相,既於欲不欲,何玉帛之可贵乎。又达真假无差,故能无学,学即不学,不学即学,不见学异不学异学,故《西升经》云:吾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河上本作复,诸家作备,备,防也,众人执滞有为,不能忘学,故执学者以防众生之祸患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
  注: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
  而不敢为。
  注:言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离本也。○疏:辅,助也,导也。言一切众生,皆禀自然正性,迷惑妄执,丧道乖真,.今圣人欲持学不学之方,引导令其归本,但圣人穷理尽性,亦无为无不为也。今言圣人不为者,亦欲辅导群生,复被自然之理,故言不敢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