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疏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注:以知其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也。○蔡曰:既知己是道子,从而得生,则须守清静无为,复归其母,便与道同也。
  役身不殆。
  注:不危殆也。○御曰:既知身是冲炁之子,当守此冲和妙炁,不令离散,则终没其身无危殆也。○疏:既知我是道子,应须归复守其母也。但能归根守母,守道会真,迹虽有没有存,而本无危无殆。何者,夫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从道生,物即是末。而末能摄本,所以须归其母。母能生子,所以须守其母。守母则久视长生,归本则投身不殆,故劝之也。《西升经》云:常能养母,乃能长久。
  塞其兑,
  注:兑,目也。使目不妄视。
  闭其门,
  注:门,口也,使口不妄言。○疏:上虽劝其守母,犹未示其修守之方,故次下文具显守复方卫,即闭塞等是也。兑,口也。而六根之中,偏举兑者,明江既是三业,又沾六根为罪多也。门,五门。闭五门,不染尘境也。前举兑是根之别,此言门是根之总也。但闭塞之义有两,一者断情忍色,柄托山林,或却扫闭门,不见可欲。二者体知六尘虚幻,根亦不真,内无能染之心,外无可欲之境,既而恣目之所见,极耳之所闻,而恒处道场,不乖真境,岂日杜耳闭目而称闭塞哉。盖不然乎,斯乃闭塞之妙也。
  终身不勤。
  注: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身不勤苦矣。○疏:勤,劳苦也。夫学道多端,行门匪一,或静心而避尘境,或即境而体真源,深浅纠纷,寔唯多种。故《西升经》云:动则有劫载自,唯甚苦勤也。但能依前闭塞,即境而真,心性闲宽而无劳倦,可以尽年,终而不苦勤也。
  开其兑,济其事,
  注;开其五欲之门,济其六尘之事,心神内疲,耳目外困,终身劳倦也。
  终身不救。
  注:祸乱成也。○疏:及愚者为之,即开眼耳等根,济於声色等事,终身耽染,没命贪淫,纵使大圣大慈,良亦目击不能救也。
  见小曰明,
  注:萌芽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也。○御曰:人能於事微小,则,见而改行,可谓明也。○疏:见,观照也,小,微细之名也。至妙之理也,言行人但能照於妙境,智慧日日增明,故上经云:观其妙也。
  守柔日强。
  注:守柔弱者,日以强大。○疏:既能见小,则智慧增明,复能用道,兼知柔弱,故其德业日日强盛也。夫学之初,有定有惠,有行有解,见小即是惠定之门,用柔即是行解之衍。故六度之中,有行有解,前五是行,后一是解,解则是惠是空,行则兼空兼有,而以空导有,以有资空,欲明资导之能,故言用柔见小也。
  用其光,
  注:用其目光於外,视时世之利害。
  复归其明,
  注:复当反其光明於内,无使精神泄於外也。○疏:光,照外也。既即照而忘,韬光晦迹,归明於昧,故云复归其明也。下文云光而不耀也。《庄子》云: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无遗身殃,
  注:内视存神,不为漏失。
  是谓习常。
  注:人能行此,是谓习修常道也。○御曰:遗,与也。言还守内明,则无与身为殃答者,如此是谓密用真常之道也。○疏:既即照而忘,行圆德满,诸累以尽,无复遗余之殃答也。亦云:遗,与也,无复与身之殃衅也。行业圆备,诸累复尽,传经主教允属其人,故指此人可谓承袭常道,绍隆真教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
  注:介,大也。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言使我介然有知於政事,我则行於大道,躬行无为之化。○节解日:吾夙夜介介,心念守一於身也。○王及罗什二家云#1:介,小也,我小有所知,则便行於大道也。
  唯施是畏。
  注:唯,独也。独畏有所施为,恐失道意,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御曰:老君言:若使我耿介,矜其有知,欲行大道,既与道不合,故唯所施为,是皆可畏之也。○疏:使我者,假设之辞也。知,分别也。介然,微小也。言正真之道,甚自平夷,假使我微介起心,以知行道者,深不可也。何者,夫至道虚通,妙绝分别,在假不假,居真不真,真假性齐,死生一贡,入九幽而不昧,出三界而不明,履危险而常安,临大难而无畏也。今乃起心分别,乖於至道,诸所施为,动之死地,故可畏也。
  大道甚夷,
  注:夷,平易也。
  而民好径。
  注:径邪不平也,夫道甚平易,而民好从径邪也。○疏:夷,平正也。径,邪道也。言至理平等,甚无分别,颠倒之类,背正向邪,遂使大道陵迟,小成孔炽。○节解曰:谓人好邪伪,行妄径也。
  朝甚除,
  注:高台榭,修官室。○疏:无道之君,好行邪径,不崇朴素,唯尚华侈,既而除其故宇,更起新宫,雕楹刻楠,穷乎绮丽。
  田甚芜,
  注:农事废,不耕治,失时也。○节解曰:谓人不修其一,朝夕自饰而生病,故心荒秽也。○疏:徭役既繁,农夫丧业,东皋不作,南亩荒芜。
  仓甚虚,
  注:五谷伤害,国无储也。○节解曰:谓不守固其一,则五藏空乏,故日虚也。○疏:稼穑有退,国用无赀,杼轴既空,仓廪斯罄。
  服文彩,
  注:好饰伪,贵外华也。
  带利剑,
  注:上刚强,武且奢。○御曰:文德不修,尚武备也。○节解曰:谓好华服於身,一去邪来,带利剑,仗刃备,为鬼邪所病。
  厌饮食。
  注:多嗜欲,无足时。○疏:黼黻文绣,以丽其身,干将莫耶,以卫其命,嘐醴膻腥,以爽其口,不崇上德,不恤下民,嗟乎饕餮,一至於此。
  资货有余,是谓盗夸。
  注: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之也。○节解曰:谓好其甘肥以养其容,一去其中,百病并生,乃以资货备於死丧也。
  非道也哉。
  注:人君所行如是,死非道也。复言也哉者,痛伤之辞。○御曰:矜其有知,动以成弊,行同盗窃,仍自矜夸,夸盗非道,适令兴叹也。○节解日:谓人不行一,但念好服美食,可以为盗贼,不能止病却死,故非道也。○疏:多赀多敛,如盗如贼,既畜既积,且矜且夸,乖理悖德,谓之非道。行人道心解之者,朝甚除,无善功。田甚芜,心荒废。仓甚虚,无道德。服文彩,好饰词。带利剑,贪心锐。厌饮食,耽滋味。资货有余,积不散也。
  善建不拔,
  注: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之也。○疏:建,立也。拔,倾也。能建立道心之人,志愿坚固,直至道场,不可倾拔也。王、卢曰:夫言车者以众材合成,乃名车也。君以众人共载,乃成君也。然无材,车何以为有。无人,君何以为高。故爱车者当须重材,宝元者当须守人也。○节解曰:谓道真无名抱一,内守不外求,故曰无誉也。
  善抱者不脱,
  注: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也。○疏:抱,持也。脱,失也。前句发心,此句起行也。言善持真行之人,一之永得,终无差失。
  子孙祭祀不辗。
  注:御曰: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后,爱其甘棠,况其子孙乎?而王者有功,宗有德,故周之兴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虽卜代#1三十,卜年七百,毁庙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辍止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注:修道於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疏:以前之学行,修营其身,既而能所相应,道德真实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注: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於来世子孙。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
  注:修道於乡,尊敬长老,爱养幼少,教诲愚鄙,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
  修之於国,其德乃丰;
  注:修道於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疏:五等诸侯,清虚修道,遂致域中宁谧,内外无虞,岂非贤圣之君,德行丰赡者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注: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其德如是,乃为普博也。○疏:九五之君,用道而治,端拱玄默,天下太平,是以万国来朝,四方归附,化无不被,其德能普。
  故以身观身,
  注: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谁亡谁存。
  以家观家,
  注: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也。
  以乡观乡,
  注: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
  以国观国,
  注: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
  注: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老君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观之而知也。○疏:夫尧舜所以升平者,有道故也。桀纣所以淫乱者,无道故也。是知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以有道天下观无道天下,乃至家国利害,断可知矣。故老君假设云:我何以知天下成败之事乎,只以此格量,足为龟镜矣。
  含德之厚,
  注:谓含怀道德之厚者。
  比於赤子。
  注:神明保佑含德之人,比若父母之於赤子也。○疏:含怀道德,甚自淳厚,欲表其状,故取譬婴儿,婴儿之行,具列於下文。
  毒虫不螫,
  注:蜂蔓蛇虺不螫之也。
  猛兽不据,攫乌不搏。
  注:赤子不害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皆有仁心,有刺之物,还反其本,有毒之虫,不伤於人。○ 御日:至人神矣,物不能伤,既无害物之心,故无毒螫之地,此至人之含德也。○ 疏:毒虫,蛇虺类也。攫乌,鹰鹤类也。猛兽,兕虎类也。螫,行毒也。搏,击触也。言赤子不犯前境,故不遭三物所加,喻含德妙达,故不为三毒所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
  注: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专心不移也。○ 疏:言赤子筋骨柔弱,手握坚固,喻含德心性柔弱,顺物谦和,虽复混逵同尘,而灵府洁白,在染不染,故言握固,此一句明意业冷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精之至。
  注: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 疏:《 字林》 云:峡,小儿阴也,言赤子初生,未解雌雄交合之道,而阴怛怒作,乃精满室之至也。况含德体道淳和,无为虚泊,虽复扬波处俗,闻见色声,而妙悟真空,不见合和之相,盖以精粹之至,此一句明身业冷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注: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和熙多之所致也。○ 御日: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阴阳配合,而和气之源动作者,由精粹之至。终日啼号而声不嘶嘎,由纯和之至,此赤子含黑也。○ 疏:为无心作声,和气不散也,况含德妙达真宗,故能说无所说,虽复辫雕万物,而不乖於无言,此一句明口业冷也。前言终日啼号而声不嘶嘎者,为无心作声,和气不散也。
  知和曰常,
  注:人能知和气之柔弱有益於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 御日:能如婴兄,固守和柔,是谓知常之行者也。○ 疏:知此不言之言,是淳和之理者,乃曰体於真常之道也。
  知常曰明。
  注: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於玄妙。'○ 疏:知於真常之道,是日智慧明照也。益生日祥。注:祥,长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长大。○ 疏:祥,多也。几惑之人,不体生无生相,多食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烦恼障累,日日增广。
  心使气日强。
  注:心常专一为和柔,故神气实内而形柔。若反使妄有所为,则和气去於中,故形体日以刚强。○ 御日:心有是非,气无分别,若役心使气,是日强梁之人。○ 疏:心,神也。气,身也。物情颠倒,触类生迷。岂知万物皆空,身亦虚幻,既而以神使形,驱驰劳役,是以生死之业日日强盛。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
  注:万物壮极则枯老,枯老则不得道矣。○ 疏:夫盛者铃衰,物壮则老,是知益生使气,足验无常,既曰无常,故非真道。
  非道早已。
  注:不得道者早已,早已者,死也。○御曰:凡物壮.极则衰老,故戒云矜壮恃强,是谓不合於道,当须早已。已,止也。○疏:已,止也。既非真道,应须止而勿为也。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五竟
  #1云:原作『亡』,当作云。
  #2代:原作『伐』,当作代。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六
  吴郡征士顾欢述
  知者不言,
  注:知者贵行不贵言。○疏:知道之士,达於妙理,知理无言说,所以不言。故《庄子》云:道无问,问无应,无为谓是也。○节解曰:谓一不可说也。
  言者不知。
  注:驷不及舌,多言多患。○疏:封执名言执言求理理超言象,所以不知。故《庄子》云: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知与黄帝是也。○节解曰:谓说者不知一也。
  塞其兑,闭其门,
  注:塞闭之者,欲绝其源。○御曰:了悟者,於法无爱染,於言无执滞,故云塞其兑。既无爱染,则嗜欲之门闭矣。○疏:塞者息言论,闭者制六情也。○节解曰:谓闭塞九窍,固精守气也。
  挫其锐,
  注:人情欲有所锐为者,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疏:止贪竞也。
  解其纷,
  注:纷,结恨不休者,当念道淡泊以解释之。○疏:释患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