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疏

  祸莫大於知不足,
  注:富贵不能自禁止。○疏:祸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贪前境,不知厌足,害人损物,为罪日深,非唯灾及一身,亦乃祸延三族。
  咎莫甚於欲得。
  注:欲得人物,利且贵也。○御曰:殃咎之大,莫大於欲,欲得祸深,故云咎也。○疏:咎,考责也,欲得之心,略无涯际,其为咎责,莫甚於斯,格量深浅,祸重咎轻,欲备显物情,故具彰二衅。
  故知足之足,
  注:守真根也。
  常足矣。
  注:无欲也。○疏:守分不食於行便足,恒无阙少,故言常足。欲明贵竞之类,遭祸遇殃,知足之人,恒居安泰,先病后药,故继此文。
  不出户,知天下。
  注: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疏:户者谓知觉,攀绿分别,等门户也。有道之人虚怀内静,不驰心於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
  不窥牖,以见天道。
  注: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静,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炁烦浊,吉凶利害,皆由於己。○御曰:垂拱无为,不出教令於户外,而天道可知也。○疏:牖,根窍也,天道自然之理,寨体坐忘,不窥根窍,而真心内朗,睹见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户通来去,从真照俗,窗牖内闭,喻返照真源也。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注: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知益少。○疏:颠倒之夫,不能照理,其心逐境,弥远而无厌,其知浅近,暗昧而少鉴。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注:圣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疏:不行者,心不绿历前境而知者,能体知诸法实相,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而无心也,故《庄子》云:圣人不由心而照之于天矣。
  不见而名,
  注: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圣人原小以知大,察内以知外。○疏:不见者,了知诸法虚幻,无可见之物也。而名者能正名百物,垂迹显教,不见而损情欲,文饰日以消损也。○御曰:不窥牖,故云不见,人和天顺,故能名其太平。
  不为而成。
  注:上无所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就也。○疏:不为者,凝神寂澹,绝於有为也。而成者能施化群品,成就学人,此明寂而动也。
  为学日益,
    注:学者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 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疏: 为,修营也。学,俗学也。言修俗学 之人,锐情分别,故累欲日增也。
  为道日损。
    注:道谓自然之道,日损者,使情欲 文饰日以消损也。○御曰:为学日 益见闻,为道者日损功行。益见闻 者,为修学之渐,损功行者,为悟道 之门,是故因益以积功,功忘而体道 矣。○疏:为道谓修道也。言修道 之士,虚夷恬淡,所以智德渐明,累惑日消也。
  损之又损之,
  注:损之者,损情欲也。又损之者,所以渐去也。
  以至於无为。
  注:当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也。○疏:为学之人,执於有欲,为道之士,又滞於无为,虽复深浅不同,而俱有患。今欲治此两执,故有损益之文,既而前损损有,后损损无,二偏双遣,以至於一中之无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御曰:为学积功行,为道忘损之,虽损功行,尚有欲损之心,兼忘此心,至於淡然无为。方彼镜象而无不应,故无不为。○疏:即寂而动,即体而用,故无不为也。上经云:道常无为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注:取,治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不当烦劳也。○疏:取,摄化也。言摄取宇内苍生,令其归善者,常以无为无事而化之也。虽复应物施为,而心未常有事,此即动而寂也。故《庄子》云:孰弊弊焉,以物为事乎。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疏:其心未虚忘,以事为事而有事者,斯事异无事,无事异事,动异於寂,寂乖於动,如此之人,不足以摄化天下也。
  圣人无心,
  注:圣人不重改更,贵因循,若似无心也。
  以百姓心为心。
  注: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疏:体道洞忘,虚怀绝虑,与死灰均
  其寂泊,故无心也。百姓,众生也。然圣人无心,有感斯应,应随物感,
  故以百姓心为心,心既无心,心应亦不应。○节解曰:谓知道行气以神
  为心,则流布百节,百节百神百名共於形中,故日以百姓心为心也。
  善者吾善之,
  注: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注: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为善也。○疏:善者谓无欲修学之士也,不善者谓有为滞境之人。普以平等胜教化之,令其得善,此则以百姓心为心之善也。
  德善矣。
  注:圣人德化,百姓为善矣。○节解曰:谓行一养神,神和形柔,邪去正存,骨坚随真,故日得善矣。
  信者吾信之,
  注:百姓为信,圣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注: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矣。
  注:圣人德化,百姓为信矣。○御曰: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也。○疏:信谓闻经戒爱乐,不信谓不乐道文,圣人以空行慈悲,平等救度,不问信与不信,皆令得益,而普发信心。故真迹紫微夫人曰:信者得失之关键。又经云:信者学道之枢机也。一问日:圣人无心,有感必应,不感不应者,则信者方教,不信者不教,而令信与不信,一种教之,亦应感与不感,一种皆应。答曰:应有通有别,如治在玄都玉京,而恒救三界,此则通应善信是也。至如胡人有感紫炁西浮,授尹真人道德之文,此则别应。若别应则待别感,通应则寻常慈照,故上经云:常善救人而无弃人也。○节解曰:谓人信一也,一亦信人,人不信一,一由人生,故道常得其信也。
  圣人在天下怵怵,
  注:圣人在天下,常怵怵恐惧,富贵不敢骄奢。○疏:怵怵,动惧之貌也,言无心赴感。圣人其在天下也,恒布大慈,护救苍生,恐其没溺,故怵怵而动惧也。
  为天下浑其心,
  注:圣人为天下百姓混浊其心,若愚暗不通也。○疏:浑沌,无分别也。言凡夫感情滞境,妄生去取,圣人欲浑沌其心,令无分别,勤惧之义,即斯谓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注: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为圣人视听。○疏:河上作注,诸本作淫。淫者染滞也,颠倒之徒,迷没世境,纵恣耳目,滞着声色,既而漂浪长流,愆非日积,圣人愍其困苦,故显其病。六根之中,遍举两者,欲明此二患最深。故《西升经》云:耳目声色为子留愆,然举一根,诸根可悉,为文备故也。
  圣人皆孩之。
  注:圣人爱念百姓,如育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疏:众生妄淫耳目,沦没爱河,圣人勤惧慈救,义同赤子,哀其无识,故如婴儿之可愍。
  出生入死。
  注:出生,谓情欲出於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於胸臆,精神劳惑,故死也。○御曰:了悟则出生,迷执则入死。○疏:出生者,超凌三界,出离死生。入死者,沈沦三涂,没溺生死,若解生死义者,从无出有,以释生为生,自有还无,以释灭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注: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疏:徒,类也。言九窍四关,凡圣俱有,圣人忘之,故出三界。凡夫执着,故入六道。入六道则死之徒,出三界则生之徒。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注:人欲求生动作,反之十三死地也。○疏:凡人之生动即适死地者,盖为执此十三,滞於前境故也。
  夫何故?
  注:问之何故,动之死地也。○疏:假设疑问,以生后答。
  以其生生之厚。
  注: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件天,妄行失纪也。○疏:言人不能体道忘生,而执生为有,多积物产,厚资此生而营生过当,故动之死地,此一句答前问意也。
  盖闻善摄生者,
  注:摄,养也。○疏:盖不尽问之辞,犹窃闻也。摄,卫也,养也。言善摄卫养生之人,淡泊虚夷,不染尘境,摄卫之美,自显下文。
  陆行不遇兕虎,
  注:自然远避,害不干也。○疏:陆,平地也。兕,毒兽,一角,形如野牛,青色。言善摄生之人,不为毒兽所触。内解者言,平居安静,不为烦恼所加也。
  入军不被甲兵。
  注:不好战以杀也。○疏:言摄生之人,不入行阵,亦不为干戈所害。内解者,纵入尘境,亦不为色等所伤。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注:养生之人,兕虎无由伤,兵刃无由加也。○御曰:善摄理生之人,心照清净,无贪取之意,故外物不可加害。○疏:诸本言驻。驻,立也,措,安也,兕遇物即触,喻痴人也。虎性躁暴,喻啧也。兵刃锐利,能伤於人,喻食也。言善摄生者,妙体真空,故虽处世问,而不为三毒所害也。
  夫何故?
  注:问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也。○疏:假设疑问有何事,故得政如此。
  以其无死地。
  注: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言神明营护之,此物自然不敢害也。○御曰: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故云无死地也。○疏:夫见有身者,故以身为死地也。今善摄生之人,忘於身相,即身无身,故无地之可死也。既无死地,三毒何所加乎。○节解曰:谓圣人怀精神守一,行气握固胎息,故使此物不害之。道处其心,真气俱存,故无刑杀之地也。
  道生之,
  注:道生万物。
  德畜之。
  注:德,一也,一生布炁而畜养之也。○御曰:物得以生,养万类也。○疏:至道虚玄,通生万物,上德慈救,畜养群生也,故云道生德畜也。
  物形之,
  注:一为万物设形象。
  势成之。
  注:亦云势成之,一为万物作寒暑炁势以成之。○疏:陶莹心灵,令行业淳熟而成就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注:道德所为,无不尽惊动而尊敬之也。○御曰:万物皆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贵之。○疏:道德生育,具如前旨,苍生荷赖,日用不知,是以劝示令崇尚也。
  道尊德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注: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也。○御曰:言道德之尊贵,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贵也。○疏:世上尊荣,必须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贵,无关爵命,故常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注:言道之於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熟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此。○疏:重迭前文,以生后句。而举道不言德者,明德不异道,而文略故也。《西升经》云:道德浑沌,玄妙同也。长之者,谓增其善芽。育之者,谓进其功行也。成熟者,谓以无上妙法,莹饰物心,令其道果成就,德业淳熟,此犹迭前语,来生后文也。养覆者,养谓酬其果报,覆谓鹰以大慈也。已上四双,明利物之德,以下三德,明能遣其功也。
  生而不有,
  注: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用。○疏:虽复能生万物,实无物之可生,刍狗其情,故即生而不有,有即有而不有,生亦生而不生,此遣道生之也。
  为而不侍,
  注: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疏:既生成万物,不有其生,施为法教,於何可恃,此遣德畜之也。
  长而不宰,
  注: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利用也。○疏:长养苍生,功伴造化,而能所俱幻,谁其宰乎,此遣长之等四双也。
  是谓玄德。
  注: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也。○疏:是则指於上句,谓则言及下文。玄者深远之名,德以证护为义,指前体道之士,利物忘功,以法目人,可谓玄德。○车曰:道为阳极,阳即天也。天以运动,所以生万物。德为阴极,阴即地也,地以包含,所以畜万物。受炁日生,养形曰畜,所云一切万物之形势。成之者,因其业势而成就之。业势应合为人,即为作人形而成就之。○蔡曰:为诸众生作四时之势,成就万物,此说在前。
  天下有始,
  注:始有道也。
  以为天下母。
  注:道为天下万物母也。○御曰:始者冲和之妙黑也,言此妙炁生成万物,有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也。○疏:始道本母,道述也,夫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万物,皆从此生。今抗言者,欲令行人识根知本,故经云:万物始也。以为母者,言从本降迹,导引苍生,长之育之,如母爱子,故上经云:有名万物母。○蔡曰:始,本也。言一切众生,沈沦五欲,不知根本,随流逐末漂浪生死。故老君举本示之,明天下有清虚炁为道德,为汝根本,且始则无先,母则有功,取其生物,故称始也。育之功,遂称母也。
  既知其母,又知其子;
  注:子,一也。既知得道,以当复知一也。○御曰:万物既得冲炁茂养,以知其身,即是冲炁之子也。○疏:夫本能生迹,母能生物,既知道是我母,即知我是道子,从道而生故也。经曰:虚无自然,是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