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取善集
道德真经取善集
吕吉甫曰:天下徒见我道之大,而谓其似不肖,而不知其所以大,固似不肖也。何以言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无乎不在者也。彼其无乎不在,无可疑者,谓之似不肖而不知,其无不在而似不肖,乃道之所以为大也。盖万物莫非道也,则道外无物,则无所肖者,此其所以为大也。若有所肖,则道外有物矣。道外有物,则道有所不在,其尚得为大乎。
王元泽曰:肖者有所似道,为万物祖。故体道者,物当似我,我岂似物乎。盖有所似,则是象彼者也。象彼则彼必大,而我小矣。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
唐明皇曰:我道虽大,无所象似,然有此三行,甚可珍贵,能常保倚执持,可以治身治国也。
王元泽曰:凡此三宝,皆俗情所谓小,而乃至人之所以为大也。
一曰慈,
王元泽曰;慈主於爱,爱物仁也,而独称慈者,化则广德以覆下,於末为盛矣。老子方语其本,故不曰化,而曰慈。慈者,父道七之本,而不假为者也。唐耜曰:慈,爱也。《礼记》曰:为人父者,止於慈兹益也。慈者,人之本。父子之道,天性也。人之慈孝,自得於所性之中,无待於外矣。仁者人也,以兼爱为心,去性远矣。老子方明道德之要,故以慈为宝。
宣圣五常,以仁为首。释迦十戒,以杀为先。三圣虽殊,以慈为本则一也。
二曰俭,
顾欢曰:宝精爱气,不为奢费。
吕吉甫曰:其行身也,徐而不费,以约为纪,非俭乎。
俭,德之共也。大禹修身,以克俭为费。文王为治,以节俭为化。俭之为德大矣哉。《书》曰:恭俭惟德。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顾欢曰:履谦居后,不为物先。
吕吉甫曰:未尝先人,而常随人,人皆取先,己独取后,非不敢为天下先乎。
王元泽曰:於易则谦是也。天地人神,皆以谦为贵,故圣人宝之。
孔圣以仁道为本,以俭让为德,亦宝此三者而已。
夫慈,故能勇;
王弼曰:夫慈,以陈则胜,以守则固,故能勇也。
吕吉甫曰:夫慈为柔弱矣。而能胜刚强,是能勇也。
孟子曰:仁者无敌。帝舜性仁,形为四罪之诛。成汤克仁,能胜夏桀之虐。文王视民如伤,可谓慈矣,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岂非勇乎。
俭,故能广;
顾欢曰:治身爱气,则性命自延。治国爱人,则德化自广。
俭以修身,则精神不费。检以治国,则财用有余。《书》曰:慎乃俭德,惟怀永图。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御注:不争而善胜者,天之道。道之尊,故为器之长。
河上公曰:不为天下首先,成器长,谓得道人也。我能为道人之长也。
舒王曰:不敢为天下先,则物莫为之先,故能成其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御注:世之人知勇之足以胜人,而不知慈乃能勇。知广之足以夸众,而不知俭乃能广。知器长之足尚,而不知自后之为要,则刚强之徒而已,有死之道焉。
顾欢曰:弃拾慈悲,且为勇敢,谓负气轻死,以不惧为勇。不宝其气,而舍散其精,不爱其人,而广用其力,舍其后己,但为人先,所行如此,动入死地。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御注:仁人无敌於天下,故以战则胜。民爱其上,若手足之捍头目,子弟之卫父兄,效死而弗去,故以守则固o
唐明皇曰:用慈以战,利在全众。用慈以守,利在安人。各保安全,故能胜固尔。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御注:志於仁者,其衷为天所诱。志於不仁者,其鉴为天所夺。则天所以救之卫之者,以慈而已。此三宝所以慈为先。
河上公曰:天将救助善人,必与慈仁之性,使能自营助也。
王元泽曰:三宝皆以慈为心,言天救卫之者,以其慈故也。
此章言道大而为宝者三,三宝之中,以慈为本,故篇终言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
卢裕曰:士者,将帅不武,谓不以武凌人。
吕吉甫曰:士之为言事道,而以将人为任也。事道、则不争胜,将人则用人之力,何所事武。若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
善战者不怒;
御注:上兵伐谋,而怒实胜思。
河上公曰:善以道战者,禁邪於心胸,绝祸於未萌,无所诛怒也。
舒王曰:不怒则善战。
吕吉甫曰:为士而无所事武,则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固其宜也。
战,危事也。善战者,吊民伐罪而已,岂有私怒以用危事而害民者哉。若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也。
善胜敌者不争;
御注:争,逆德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胜败特未定也。不武所以成其武,不怒所以济其怒,不争所以弥其争,三者皆出于德,故曰善。
河上公曰:善以道胜敌者,附近以仁,来远以德,不与敌争,而敌自服。刘仁会曰:德感物宾,故曰胜敌。兵刃不交,故曰不争。
争,逆德也。不争而胜,乃为善也。· 兵贵伐谋,不重交刃。百战,百胜,非用兵之善也。善用兵者,不战而胜,善之善也。
善用人者为之下。
御注:智虽落天地不自虑也,故智者为之谋。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故能者为之役。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故辩者为之使。
河上公曰:善用人自辅佐者,当为人执谦下也。
纂微曰:善用人者,以谦不以力。故用辅弼之臣,则比之股肱心膂。用将帅之臣,则跪而受铁,行而推毂。
是谓不争之德,
吕吉甫曰:体道者不争,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则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是谓不争之德也。
是谓用人之力,
御注:聪明者竭其视听,智力者尽其谋能,而位之者无智也。
吕吉甫曰:体道者,能下人。能下人者,人乐为之用,而不自用。则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御注:无为为之之谓天,不争而用人,故可以配天,则至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古之极极至也。木之至者,屋极是也。
此章言善为士者不武。夫不怒不争,用人之力,是不武也。德则不争,力则用人,故可以配天,无为而无以加矣。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御注:感之者为主,应之者为客,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谓之应兵。应兵为客者也。
顾欢曰:在国先举,在阵先动为主。和而不唱,迫而后动为客。先举先动,骄盈必危。今欲顺天应人,以自全保,既不先举,是不为主,不得已而用,是故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御注:不嗜杀人,故难进而易退。
吕吉甫曰:主逆而客顺,主劳而客逸,进骄而退卑,进躁而退静,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皆非所敌也。
王元泽曰:不勇於杀伐。
是谓行无行,
御注:善为士者不武,行而无迹。
唐明皇曰:为客退尺,不与物争,虽行应敌,与无行同矣。
张君相曰:兵由彼起,我实不行,应物而动,虽行无行。
王元泽曰:至仁之兵,有征无战,与无行同。
攘无臂,
唐明皇曰:攘臂所以表怒,善战者不怒,若无臂可攘。
仍无敌,
御注:善胜敌者不争。
顾欢曰:仍,引也。人既服德,则班师振旅,虽欲引敌,无敌可引。
执无兵。
御注:用人之力,故无事於执兵。
唐明皇曰:执兵所以表杀,今已慈和为主,故虽执兵,与无兵同。
王元泽曰:虽有战之名,前无敌者,故与不战同。
祸莫大於轻敌,
成玄英曰:内明敌前境也,轻染诸尘,则致三涂之祸。
轻敌则几丧吾宝。
成玄英曰:几,尽也。轻敌则好勇而不慈,广贪而失俭,好进而不退,尽失前三宝。
吕吉甫曰:苟为不能出於无为,知主而不知客,知进而不知退,是之谓轻敌。轻敌则丧吾之慈,而失七民爱物之心矣。
故抗兵相加,一展者胜矣。
唐明皇曰:抗,举也。两国举兵以相加,则慈哀於人者胜。
王元泽曰:哀怜之心,慈也。慈故能勇,所以胜。一本作相若,亦通。若之言兵刃相敌也。
此章言用兵出於不得已,故为客,退尺。不敢轻敌,恐丧其宝,故举兵相加,慈哀於人者胜。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御注:道炳而易见,故载之言,则甚易知。要而易守也,故见之事,则甚易行。孟子曰: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故道无难,而天下无不能有难,不能者,不知反求诸己尔。
苏子由曰:道之大,复性而足。性之妙用,见於起居饮食之间尔。圣人指此以示人,岂不易知乎。人能体此以应物,岂不易行乎。然世常患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况行之乎。
易则易知,近则易行,以其至易也。非思虑拟议之所能喻,所谓不虑而知也。以其至近也,非步骤迟速之所能至,所谓不行而至也。用智以知之,则浅矣,故天下莫能知。用力以行之,则莫能至,故天下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御注:言不胜穷也。而理为之本。事不胜应也。而道为之主。顺理而索,循道而行,天下无难矣。
言以无言为宗;事以无事为君,得其宗而易知,识其君而易行,天下不能知、不能行者,不知其宗与君而已。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苏子由曰: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进也。使道可以言尽,则听言而足矣。可以事见,则考事而足矣。惟言不能尽,事不能见,非合言而求其宗,遗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盖古之圣人,无思无为,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则思虑之所不及,是以终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河上公曰.;希,少也。唯达道者,乃能知我,故为贵也。
纂微曰:至道之言,有宗有君,惟明者知之,故希少矣。
惟知者少,此所以为贵也。使浅识以知圣人,则岂足贵邪。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河上公曰:被褐者,薄外。怀玉者,厚内。匿宝藏德,不以示人也。
王弼曰:被褐者,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也。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怀玉而不显,故难知而为贵也。
褐者,粗浅之服。玉者,精贵之宝。被褐者,显粗於外,和光同尘,若愚若昏,不殊於俗。怀玉者,藏宝於内,怀道抱德,匿名藏誉,不示於人。与氓中玉表者异矣。庄子曰:圣人怀之,众人辩以相示也。此章言道易知易行,然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者,以言有宗,事有君也。夫惟有宗与君,是以知者少也。圣人所以难知者,宝此道而被褐故尔。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吕吉甫曰:道之为体,不知而能知者也。知其不知,而以不知知之,至者也。故曰:知不知,上矣。虽知其不知,而以知知之,则其心庸讵而宁乎。故曰:不知知,病矣。
温公曰:知之如不知,则远怨。不知而强知,则招患。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唐明皇曰:夫惟能病强知之病,是以不为强知所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吕吉甫曰:夫惟知知之为病,而病之则反乎无知,而知不足以病之矣。故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此而已。故曰: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南伯子綦曰: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曰远矣。若子茶者,可谓病病者乎。
王元泽曰:病而不自知,病者终莫悟矣。
此章言道本无知,知其不知为上,不知而用,知以知之,则为病。圣人之不病者,知知之为病,而反乎无知,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河上公曰: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则大害至。谓死亡也。畏之者当爱精养神,承天顺地也。
成玄英曰:内明威刑也,所谓经戒科律,大威即三涂恶趣北都罗酆之刑法也。言一切众生,未解真理,爱乐世法轻而行之,则真中大刑,必将
至矣。
刘仲平曰:《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盖众人不知畏天之威,故大威至矣。
有威可畏谓之威。众人不知畏天之威,则无所不为。此天之大降其威虐,而祸罚所加也。故曰:大威至矣。《书》曰: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无狭其所居,
御注:居者性之宅。人之性至大,不可围而曲。士不以语於道者,狭其所居故也。扩而充之,则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无自而不可。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
唐明皇曰:神所居者心也。无狭者除情去欲,使虚而生白。
无厌其所生。
御注:生者气之聚。人之生,通乎物之所造,而厌其所生者,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桔之反复则夜气不足以存,彼保合大和而无中道夭者,无厌其所生故也。
河上公曰: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精神托空虚,喜清静,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辟满腹,为伐命散神也。
刘仲平曰:无狭其所居,德之地也。无厌其所生,德之本也。德之地尽性也。德之本至命也。故圣人不以人灭天,不以故灭命。
王元泽曰:民性本自广大流通,而世教下衰,不能使之复朴,乃蹙其居之广而使狭,厌其生之通而使塞。夫唯狭其居,故民不淳而伪。唯厌其生,故民不厚而薄。彼圣人不然,使民逍遥乎天下之广居,而各遂其浩然之性,则其有干威者乎。庄子曰:狶韦氏之圃,黄帝之囿,尧舜之官,汤武之室,此明世。世下衰渐狭其居也。彼圣人岂有优劣乎。而居乃渐狭者,所遭之时则然也。